首页   讲史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加平之战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加平之战

原创 史鸣 朱力宇  党的文献

加平之战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的经典战例。但是,目前中国国内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文献、文章和各类出版物及网络词条中,对加平之战缺乏比较系统、完整的记叙和分析。国外的有关文献和各类出版物等,则对此次战斗的记述又有许多不实信息和错误观点。因此,通过比较和辨析各方战史记录,力求厘清加平之战的原貌,并进而反映志愿军的战略意图、战术执行情况,展现志愿军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是很有必要的。

一、加平之战的发起及初期战果

加平之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的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中围绕攻占加平而在朝鲜半岛中部发生的一系列战斗。1951 年4 月,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的运动防御阶段以节节阻击换取时间,使新入朝的第3 兵团、第19 兵团以及在朝鲜北部休整的第9 兵团集结到预定进攻地区,为发起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在4 月初到达北纬38 度线后,发起所谓“坚毅行动”,占据了38 度线以北5-8 千米的区域,4 月11 日在中、西部战线又开始实施所谓“无畏行动”,继续向北推进。4 月10 日,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致电毛泽东,汇报第五次战役作战计划:由于敌人兵力部署密集,战斗纵深较大,为了达成战役分割和战斗分割,“我作战企图,拟从金化至加平线,利用这一大山区,劈开一个缺口,将敌人东西割裂……各个分割歼灭敌人”。4 月21 日,中朝联合司令部下达第五次战役作战命令,命令第40 军按计划向南快速突击,在加平方向打开战役缺口,切断春川至加平公路,割裂东西线美军联系。4 月22 日傍晚第五次战役打响后,第40 军在打垮敌第一线南朝鲜军第6 师和美军支持部队后,快速向纵深穿插30 余千米,其中第118 师354 团3 营于“23 日24 时,插到加平东北沐洞里,胜利完成战役割裂任务”。在随后的数天内,第 118师在沐洞里一带与英联邦第27旅(英联邦第 27旅的前身是英军第 27旅,仅由旅指挥部和 2个步兵营组成,于 1950年 8月底投入朝鲜战场。中文文献中一直称其为英第 27旅,但后来由于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以及印度等非英国部队相继编入,并在第 27旅中占多数,至迟到 1950年底其正式名称已改为英联邦第 27旅。)和美军骑 1师第 5团及其他敌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在 27日拂晓占领加平镇。目前,中国国内已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文文献中所涉及的加平战斗多是概括性记载或片段性的细节描述,尚缺乏专文完整记述和分析。但在近年国外的一些出版物、文献影片、网络文章和百科词条中,关于加平之战的记述,则宣称“联合国军”在加平取得了“意义重大的胜利”,尤其是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军队在战斗中“以寡敌众”,“挡住了志愿军攻势”。在国内一些知名互联网站词条中,“加平之战”的内容也都不同程度地传播着错误信息。

在中朝联合司令部下达的第五次战役作战计划中,位于志愿军当面的英联邦第 27旅因其位置正处在朝鲜半岛中部的广州山脉,是志愿军计划打击的目标,而志愿军的作战意图正是利用这一南北走向的山地劈开一个缺口,将敌东西割裂,以便分割歼敌。但英联邦第 27旅在战役发起前 4天由南朝鲜军第 6师接替,离开前线到加平镇北缘的谷地进行休整,无意中避免了被直接歼灭的命运。

南朝鲜军第 6师在战争初期曾率先抢入鸭绿江南岸的楚山,但在志愿军发起的第一次战役中受到重挫,其后经过兵员整补和军械加强,恢复了战斗力,被李奇微认为是南朝鲜军中“最具战斗力”的部队之一。接替英联邦第 27旅后,南朝鲜军第 6师开始了所谓“无畏行动”的第二阶段,从 4月 20日起向北推进 12千米。南朝鲜军第 6师当时的兵力有 12333人,火炮除了步兵单位的迫击炮、反坦克炮和火箭发射器,每团设有炮兵连,还有师属炮兵营和美军 1个化学重迫击炮连。22日,美第 9军又增拨一个军属炮兵群支持南朝鲜军第 6师。虽然处于进攻中,但南朝鲜军第 6师因纷传志愿军将大规模进攻而军心浮动。

第五次战役打响后,志愿军的凌厉攻击迅速在南朝鲜军第 6师防区前沿打出一个宽达 10千米的缺口。美国陆军战史对此记载道:“(中国军队)缺乏大炮支持,只有少量支持火力的第 60师第 179团前锋突入韩第2团的营阵地内部。中国军队接着在韩第 19团和第 2团结合部打开缺口突进,然后分兵向西和向东迂回攻击韩第 19团和第 2团的后背,另一部继续向南攻击韩第 7团。在若干分钟内,前线的两个团就整体崩溃。”美陆军战史如实记录了当时的战场态势,但对志愿军攻击部队番号的记载并不准确,实际上对南朝鲜军第 6师第 19团实施攻击的是志愿军第 20军第 60师,而对南朝鲜军第 6师第 2团、第 7团及炮兵阵地实施攻击的是志愿军第 40军。

南朝鲜军第 6师大部分官兵在 22日夜溃散。本位于南朝鲜军后方,但已失去步兵保护的新西兰炮兵营在晨 4时开始,沿加平川上游山谷南撤。此时,志愿军第 118师已压过史仓里,其中第 353团前出到薮密里,第 354团占领了三逸里。志愿军第 118师占领史仓里后压向敌炮兵阵地,南朝鲜军、美军炮兵部队扔下部分装备,向东撤退。志愿军第 120师在占领将军山、头流山后迅速向南攻击前进,23日凌晨第 360团在松亭里以东截住了撤退之敌并发起进攻,并在 23日拂晓前解决了战斗,缴获大量装备。23日下午,志愿军第 118师第 354团和第 352团分左右两路继续攻击南朝鲜军第 6师,南朝鲜军防线彻底崩溃。

二、加平川低谷地及两侧高地的战斗

加平川发源于北纬 38度线以北约 3.5千米的水得岩山西侧,在沐洞里西北 1千米处与东北支流交汇成丫形口,交汇口以南谷地被称为低谷地,下游在加平镇东南侧汇入北汉江。从春川而来的 17号公路伸延在北汉江北岸(20世纪 50年代初的位置),在加平镇南口与纵贯加平镇的南北向道路交汇后通向汉城。因此,加平镇成为两条重要道路的控制节点。加平川有一条支流华岳川,其谷地里只能步行的小路是从史仓里到加平低谷地距离最短的途径,志愿军第 118师第 354团前锋即沿该通道南下。

4月 18日从前线撤到加平镇北低谷地的英联邦第 27旅,除休整外还承担两项任务:一是担任预备队,增援正面南朝鲜军,或两翼之美军;二是旅内已经作战了 8个月的英国步兵营和旅指挥部由新到达英军单位轮换。23日,美军向英联邦第 27旅发出作战预警令:封锁加平低谷地,阻止志愿军切断对“联合国军”十分重要的 17号公路。英联邦第 27旅随即计划以加拿大军 1个营扼守丫形口西侧 677高地,以澳大利亚军 1个营扼守东侧 504高地,若南朝鲜军的阵地失守,就派已回撤的英军 1个营去扼守修德山主峰 794高地,以这 3个地形要点控制住西北、东北而来的道路以及低谷地向南的通路。为了增强防御火力,除此前已调拨的坦克 15辆外,美军又增拨 2个重迫击炮连和1个野炮营给英联邦第 27旅。由于担忧步兵不足,2个美军工兵连和 1个探照灯排也被配属给英联邦第 27旅。在 24日的战斗中,美骑 1师第 5团还被调往加平增援。但随着南朝鲜军不断通过低谷地向南溃逃,英军未按旅部原指令去占领 794高地,而是一路撤到低谷地。

志愿军第 354团 3营在 23日晚到达城隍堂,战斗于晚9时 30分打响。3营在那里遇到美军坦克和澳军 1个连的火力封锁。3营虽然手中的反坦克武器严重不足,但在短暂的遭遇战后探明敌情,于晚 10时 30分对美坦克群发起猛烈攻击,迫使其后撤。

加平川东北支流南岸有一列相对高度为 50至 80米的矮山岭,由东北而来的道路在矮山岭和 504高地之间的干谷地通过。澳军一个营被部署守卫矮山岭和 504高地西北坡及主峰。3营在反复争夺矮山岭阵地的同时,还对高地上敌军阵地发起三面攻击,在凌晨 1点攻克高地前沿阵地。但 3营面对的不仅有澳军步兵和众多美军坦克,还有新西兰和美军的多支炮兵部队。而 3营除了轻武器,只装备了少量迫击炮,且炮弹极为有限,甚至不能为每次攻击提供掩护。战斗到天明,3营用仅剩的一枚火箭弹击毁了1辆坦克,并迫使澳军放弃了十分重要的矮山岭阵地撤往 504高地。

24日天明后,3营处境更加险恶。夜间撤到加平镇北缘的敌军炮兵提高了炮火密度,近40门大炮加上阵地前的 10余辆坦克持续炮击 3营阵地。澳军为了配合即将到达增援的美军夺占修德山 794高地,在上午 9时 30分又受命攻击 3营阵地,企图夺回早上丢掉的矮山岭。志愿军 3营经一夜战斗,弹药耗尽,只能依托沐洞里的残垣断壁和村外矮丘上的壕堑,靠肉搏打退两次攻击,官兵遭受严重伤亡。随 3营指挥作战的团参谋长刘玉珠和营教导员马仲吉牺牲,连、排干部也大多伤亡。营长李德章带小分队向东攻击前进,意图吸引敌军火力,掩护其他战友突围,但没走多远就负伤昏迷。午后澳军已无力进攻,与 3营形成僵持。此时在 2千米以东,另一支志愿军部队正在持续攻击澳军防守的主峰,并在黄昏占领了 504高地,但 3营缺乏通讯设备,无法联系上兄弟部队。天黑后,李德章在战友救助下醒来,后收拢到近 1个连规模的队伍,按各连顺序重新编组后,保持基本建制回返到师里。

受到地形约束的 3营打了一场恶仗,而插入低谷地的 354团 1营则进展较为顺利。1营紧随 3营南下,但没有沿小路插进干谷地,而是沿东北支流北岸迂回到济宁里附近的浅滩渡过加平川,绕过澳军和美坦克群封锁的丫形口,从梨谷里东侧山坡插到澳军步兵营营指挥部阵地西翼,在 23日晚 10时展开攻击。在加平川交汇口下第一个河曲围绕的地域里,云集了多支“联合国军”部队,除澳军步兵营营指挥部的近两连步兵和 1个美军坦克排,还有 1个新西兰炮兵营、1个美炮兵营、2个美工兵连、2个美重迫击炮连等。冲在前面的志愿军 1营3连首先建立了谷地西侧的山坡阵地,接着冲向澳军步兵营营指挥部阵地。澳军在坦克掩护下争夺失去阵地时,志愿军 1连赶到,从 3连的山坡阵地压下去。3连接着向西迂回,切断澳营身后的公路并发起攻击,击破美军炮兵阵地。24日凌晨 2时 15分,新西兰炮兵营由于受到志愿军 1营的侦察接触,开始向加平镇北缘转移,受到打击的美炮兵营也争相南撤。到晨 4时,志愿军又向澳营指挥部阵地发起猛攻。英军一个连前来增援,但在志愿军居高临下的火力打击下,迅速撤退。

澳军在黎明前决定弃守谷底阵地,在多辆美军坦克的掩护下沿公路撤退。而附近的 2个美军工兵连在 23日夜间激战时未对友军增援,清晨发现澳军撤退后随即丢弃部分装备,加入澳军一起南逃。丢失了丫形口下的低谷地阵地,504高地又战况不明,美第 9军担心加平镇不保,在 24日上午急调美骑 1师第 5团(含 3个步兵营、1个野战炮营、1个坦克连)从春川赶往加平,意图占领修德山 794高地。美骑1师第 5团的 2个步兵营于傍晚部署到英军营的东西两翼。

在 504高地东北侧,志愿军 118师的另一支部队(已出版的有关文献中没有记载志愿军在 4月 24日白天对 504高地主峰攻击的情况。笔者分析认为,由于第 354团 1营在低谷地作战,3营依然胶着在沐洞里附近作战,不大可能是那支从早晨开始对高地主峰持续仰攻,并且维持着相当猛烈的迫击炮和机枪掩护火力的部队。从澳军记载的志愿军攻击炮火中不仅有 60毫米迫击炮,还有 82毫米迫击炮来分析,这支攻击部队有营属迫击炮的支持。考虑到第 352团和第 353团此时在其他位置,因此,推测这支部队应是第 354团 2营,作为团的第二梯队沿着和 3营、1营相同的路径南下,在 24日清晨到达 504高地前投入攻击主峰的战斗。)于 24日白天顶着敌机和火炮轰炸,从早 7时开始强攻澳军把守的主峰,在 3个半小时内发起了 6波攻击。“澳大利亚人很快认识到面对的是一支作战老练的军队。尽管遭受伤亡,攻击的准备和发起迅速而有节律。中国人的战术纯熟,他们的 60毫米和 82毫米迫击炮火力精准地支持攻击,机枪位置好,从侧翼为冲锋步兵提供掩护火力,直到离目标几米远处。”经过激烈战斗,志愿军最终占领了整个 504高地。

据澳方记载,澳军在低谷地、504高地和沐洞里的战斗中共损失94人,其中 32人阵亡、3人被俘,新西兰炮兵营伤亡 7人,美坦克连伤亡 15人,2辆坦克被击毁。除此,在低谷地受到志愿军1营攻击的美炮兵部队也有伤亡,数字不详。志愿军方面没有飞机、大炮和装甲部队掩护,在不利地形上攻克低谷地和 504高地两处阵地,人员损失也不小,尤其是 3营伤亡大半。

加拿大营在 23日夜部署到 677高地(即中文文献所称马场里北山 678高地),包括营属迫击炮排的 12辆半履带车。这些半履带车不仅运载大部分迫击炮和炮弹,且本身就是机动火力点。此外,加军还在釜山登陆时收到 20台美制无线电台,用于步兵连之间、连与营部及迫击炮排之间联络。同时,美军炮兵也部署到位,使支持 677高地防御的火炮达到 24门 25磅炮、32门 105至 155毫米榴弹炮、4门 203毫米重榴弹炮和 12门 4.2英寸重迫击炮。

志愿军约在 24日晚 10点向加军阵地发起进攻。由于支援火力不足,坡度陡峻,守军火力猛烈,第一次攻击受阻。尽管加军防御火力十分强劲,志愿军仍然在第二波攻击中攻占加军前沿阵地,加守军被打垮后分散撤退到主阵地。一名中士后来告诉随军记者说:“他们很厉害……悄无声息,在我们感知以前就已经在阵地上边了。突然一声口哨,在离我们阵地 3米的距离上叫喊着跃起冲进阵地。第一波投手榴弹、武器开火,回到下边。紧接着第二波同样如此,然后第三波又来了。他们就是不断上来。”志愿军发动多次攻击,一度冲上敌军主阵地,但最终因缺少炮火掩护,兵力也不足以发起更多波次攻击,到凌晨 1时 30分攻击平息下来,未能在 25日天亮前攻占高地东侧加军主阵地。

为了加强突击力量,志愿军第118师师长邓岳在 24日把预备队 353团派往加平。但 353团到达丫形口附近的部队在 25日凌晨又接到师部命令,“立即翻越修德山,于拂晓到达目的地—道大里一带,抢占制高点,抢修工事,阻敌西援,保障西线顺利作战”,因而没有参与攻击 677高地东侧阵地的战斗。第 353团 1营在24日夜穿过柏屯溪谷向加平西南方向迂回,在占领 865高地同时,其一部于 25日凌晨 1时 30分向 677高地西侧的主峰发起攻击,虽然在天亮前曾攻占守军机枪阵地,但未能成功占领主峰。25日拂晓,志愿军从 677主峰前撤离,占据 2千米以西的 865高地,在 25日白天间或向677高地打迫击炮和重机枪,但没有发动攻击。

志愿军没能迅速攻克 677高地,直接原因是攻击兵力薄弱和高地东西两侧的攻击时间未能协调。根据中文文献的有关记述推测,志愿军攻击主峰的兵力不超过 1个连。新西兰战史根据主峰前沿炮兵观测组报告估计,志愿军攻击兵力约 200人。即使有 200人,面对凭险而守、武器弹药和工事准备充分、有大量炮火支援的连级防御阵地,攻击兵力仍显不足。另外,由于志愿军对高地东侧的攻击在凌晨 1时 30分之后平息下来,守军的支援炮火得以集中到西侧主峰,解救了岌岌可危的主峰阵地。从基础条件看,志愿军在装备和后勤上的弱势造成步兵火力弱,缺乏大炮掩护和通讯器材,是未能在 25日天亮前攻克 677高地,而且在战斗中付出较大伤亡代价的重要原因。而据加方记载,677高地战斗中加军的兵员损失为 10死23伤,由于重伤员得到直升机转移救治,降低了阵亡数量。

虽然加军在 677高地上驻守到 26日,但英联邦第 27旅的作战在 25日拂晓后就结束了。志愿军第 118师接到中朝联合司令部命令:“暂时停止于原地,稍事集结,补充粮弹,待命再战。”已经控制低谷地东侧 504高地的志愿军部队暂时没有沿已经打通的山间小路继续向南突击,切断第 17号公路。

从春川调到加平的美骑 1师第 5团为了堵住被志愿军第118师打开的缺口,夺回修德山和 504高地,在 4月 25日和 26日向志愿军发起反攻。志愿军第 118师第 352团、354团与美军进行了激烈的缠斗。25日下午 1时,美骑 1师第 5团以 2个营为前锋向北推进,开始进展顺利,但前进 1千多米后进攻受挫。至下午 4时,在低谷地附近的志愿军突然撤离。但 504高地和矮山岭仍在志愿军手里。澳军日志载:“(美军遭遇)坚定的抵抗,在天黑前未能达到他们的目标。”25日午夜,战场比较平静,英联邦第 27旅经过调整,番号转换为英联邦第 28旅。26日,美军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重新进攻,但志愿军顽强抵抗,打到天黑,美军付出很大伤亡仍无法夺回目标高地。当天傍晚,美骑 1师第 5团 1营接手加军防御阵地时,一名美军中士告诉加军中尉列威,他的排在这一天损失了一名军官和半数士兵。

26日晚,志愿军第 118师和两翼其他部队组成的突击集团受命在多个方向上再度向当面之敌发起攻击。“联合国军”前线多处吃紧,全线后退。在 26日替换了加拿大营的美军,当夜即放弃 677高地向南撤退。英联邦第 28旅也在当夜撤出加平。志愿军第 118师在 27日拂晓占领加平镇,随后于当晚受命以一部向加平以南地区运动,侧面阻敌西援。由于“联合国军”从加平向南撤退约 36千米至洪川江以南,加平附近地区的 5昼夜战斗在 4月 27日结束。

三、对加平之战战果和意义的分析

回顾和检视加平之战的全过程,特别是志愿军在加平川低谷地及两侧高地的战斗,不仅可以明白无误地评判这场战斗的结果,而且由此也反映出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不惧强敌、英勇战斗的昂扬斗志。

第一,充分表明加平之战的结果是志愿军取得了胜利。战后在西方国家的官方战史和许多著述中,尤其是目前在互联网上的大量相关信息中,加平之战被描述为“英联邦第 27旅的胜利”。澳大利亚方面不少著述把澳军在加平的作战标榜为“成功的防御”,加拿大有专著声称 677高地防御是“辉煌胜利”。事实上,通过回顾加平之战可以发现,英联邦第 27旅的作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该旅在得到其他多兵种部队支持,火力和技术装备占压倒性优势的条件下,以逸待劳、凭险防御,作战两夜一天即无力再战,不得不由增援部队替换下去。虽然这种战绩在当时的“联合国军”部队中已算不错,但是“联合国军”战线在加平方向上被撕开纵深达 30多千米的大缺口,南朝鲜军第 6师和美军支持部队在 22、23日的溃败,以及美骑 1师第 5团在加平川丫形口附近反攻 2天无法达至目标铩羽而退,以致“联合国军”不得不放弃加平,这何以称得上“胜利”,更遑论“辉煌”。单就英联邦第 27旅的作战而论,也有多处失利:修德山 794高地不战而弃,设在低谷地的阵地只撑了 8个小时,504高地的防御也只维持了不到 20个小时。澳军明明是丢掉了重要的 504高地而败退,如何能宣称“成功防御”,乃至据此将加平之战封为“现代澳军之父”呢?4月 23日夜,志愿军第 354团 1营深入低谷地,从侧面和身后攻克了澳军步兵营营指挥部和美军炮兵阵地,也表明了英联邦第 27旅从战斗一开始就未能实现封锁志愿军突入低谷地的目标。

为了论证英联邦第 27旅在加平作战的“胜利”,一些论者声称英联邦第 27旅阻止了志愿军南进,“拯救韩国首都免于再次失陷”,或称“挡住了对西翼美第 24师后背的包抄”。但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在加平方向的战役目标是打开一个缺口,割断“联合国军”东线西线之间横向增援的路线,加平镇是志愿军当时的战役计划中在该方向上南进的终点。这在中朝司令部下达的战役命令和彭德怀给中央的报告中均已明确表达。事实是英联邦第 27旅和增援美军的作战并没能阻止志愿军占领加平,而志愿军第 118师在 24日打开加平低谷地缺口及占领 504高地后,暂时把主要兵力放在修德山、道大里一带建立纵深阵地,意图是确保阻断东翼的美陆战 1师,拖住敌方纵深部队西援。正由于第 40军担负着明确的作战任务,根本没有“3个师试图向西移动,包抄美国第 24步兵师的后路”的部署和行动。恰恰相反,第 120师向东前出到马坪里,顶住东翼的美陆战 1师,而第 119师作为军预备队部署在史仓里加强纵深。志愿军在 27日拂晓占领加平镇后,并没有南下向洪川江一带追击,或是沿 17号公路向汉城进军,而是在战役第二阶段挥师向东作战。这些事实均显示志愿军在加平方向上的战役目标已经达到。所谓英联邦第 27旅作战“挡住了志愿军南进”、“拯救了韩国首都”及“阻止包抄美 24师”,都是没有事实基础的虚夸战果。防御 677高地的加军指挥官斯通在 40年后回顾道:“我个人认为,加平是当时中国人计划的攻击终点。如果该终点更向南 8公里,我们会被消灭,就像格罗斯特一样……中国士兵是顽强和勇敢的。在加平那个时代他们所缺的就是通讯和补给。”这一观点在国外的众多著作中可算异类,却是符合战场实际情况的中肯之论。

第二,体现了志愿军不畏强敌、勇于亮剑、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曾形象地总结指出:“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战争爆发时,中美两国国力悬殊。1950年美国工农业总产值达 2800亿美元,钢产量达 8772万吨,而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只有 100多亿美元,钢产量只有 60万吨。美国还拥有原子弹和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志愿军手中的则多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万国牌”武器。美国陆军一个军拥有 70毫米以上的火炮1500门,而志愿军只有 36门。同时,美军还拥有极强大的海空军,掌握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在加平战斗中,志愿军在运动战进攻期间只装备了轻武器和迫击炮,在火力和技术装备上远逊于对手。不仅如此,志愿军在加平川低谷地及两侧高地的战斗中,参战总兵力也少于对手。23日夜至 25日拂晓,攻击英联邦第 27旅 3个主要阵地的志愿军部队总规模不足 4个步兵营。

当时志愿军 40军因连续参加五次战役,1个步兵营只有 500人左右,况且在到达加平川丫形口之前经过了对南朝鲜军、美军阵地的攻击和长途奔袭,已有不同程度的减员,远少于英联邦军队中步兵营 900多人的常规编制。而在加平低谷地及两侧高地作战的“联合国军”,除澳军和加军 2个步兵营外,直接参加作战的支持部队在 23日夜有美军 3个坦克排、2个工兵连、2个野战炮营、2个重迫击炮连,英军 1个步兵营也参与了防御并派出 1个步兵连直接增援澳军;24日傍晚后则为 3个野战炮营、1个203毫米榴弹炮连加 1个重迫击炮连,由此可见防守兵力并不少;此外,白天还有侦察机、战术轰炸机以及运输机、救护直升机的支持,而正是空中威胁导致志愿军往往在夜间战斗得手后天亮即停止扩大战果,甚至放弃已攻克阵地和缴获的装备。

一些西方国家研究者列举“联合国军”情报部的估计,认为攻击英联邦第 27旅的志愿军部队有 2个团 6000人,而英联邦第 27旅的阻击兵力只有两个前沿步兵营 1500人,以此掩盖澳军作战失利。这一误导在两方面扭曲了事实:一是把英联邦第 27旅在几处主要阵地的守军描述为 2个步兵营,而不计多支坦克、炮兵、其他步兵、工兵及战术空军等支持部队的合成兵力;二是把对更大区域中志愿军兵力的估计偷换成攻击英联邦第 27旅阵地的实际兵力。这明显地违背了史实。另一方面,志愿军攻击低谷地和两侧高地的兵力确实出自第 118师的 354和 353两个团,但被夸大成有 6000人投入攻击,而 353团实际上大部没有投入战斗,发起攻击的 354团也没有任何大口径火炮的支援。可见,攻击低谷地阵地和两侧高地的志愿军兵力明显少于“联合国军”防守作战的合成兵力。至于2011年澳大利亚领导人到加平参加纪念加平战斗 60周年活动时,声称当年澳军“挡住了涌入加平谷地的 30多万志愿军”,就更离谱得连本国官方战史都不支持。虽然这类捕风捉影的宣传可造成一时的媒体信息非对称优势,却难以在严肃的历史面前站住脚。时间的冲刷和多方记录的比较终会剥去矫饰,历史沉积层中留存下来的是坚实的真相。在加平之战,志愿军虽然在兵力规模和武器装备上都弱于“联合国军”,但却拥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心,拥有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气,因而能保持高昂的士气,英勇战斗、敢战能胜,以劣势装备战胜敌人,达成了战斗目的。

第三,体现了志愿军维护大局、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发起第五次战役之前,毛泽东已立足战争全局指出:“我军必须准备长期作战,以几年时间,消耗美国几十万人,使其知难而退,才能解决朝鲜问题。”彭德怀在这一战略指导思想下,结合此前的战斗指出,“在政治方面,这一时期(一月二十五日至四月六日)对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教育意义是很大的。有的以为突破三八线,取得汉城后,即可一帆风顺的结束朝鲜战争,或者可以同敌人和平谈判”,直到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中国为侵略国后”,才打破了这些幻想,认识到“只有消灭美帝在朝鲜的主力,才会被迫退出朝鲜”。可见,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之前,已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非攻占某一地域,作为战役目标。在第四次战役期间,美国曾计划在中朝军队侧后登陆,以便在朝鲜半岛东西距离最短的蜂腰部建立一条新战线,配合正面进攻实现南北夹击。志愿军第五次战役的目的,就是要以主动进攻粉碎敌人的计划。毛泽东指出:“如能在此战中歼灭敌军一万五千至二万人,则于今后作战很有利。”彭德怀也强调,要“消灭敌人几个师,粉碎敌人的计划,夺回主动权”。具体战役部署,是以西线作为主要突击方向,而在东线攻占加平地区的目的是阻敌西援,配合主要突击方向大量歼敌。在加平之战中,志愿军第40军118师354团3营于4月23日午夜,已经意识到“对手已不是被打垮的南朝鲜第六师”,而是美英等国军队,“兵力大,火力强,坦克多”。3营经过 30多小时的强行军和沿途战斗,体力消耗严重,弹药将尽,地形不利,后续部队被阻断,形势严峻。虽然当时 3营如后撤打通来路就可能摆脱自身困境,但团参谋长刘玉珠和营长李德章、教导员马仲吉商议,插入敌纵深的目的就是隔断敌军横向支援,保证西线兄弟部队各个歼灭敌人,从战役全局考虑,他们决定血战到底,拖住当面敌军。随后,3营主动向优势之敌发起进攻,以自身较大的伤亡为代价,不仅歼敌一部,而且牢牢吸引住了澳军主力和英联邦第 27旅炮兵部队,为本团兄弟部队攻占 504高地以及师主力攻占加平创造了条件,为第 40军胜利完成战役割裂任务、配合主要突击方向战斗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史鸣,加拿大学者;朱力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来源:《党的文献》2020年第5期


2021-1-27点击数/观注度 3949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