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起底陆金所的前世今生

起底陆金所的前世今生

原创 王慧杰  金融监管研究院

本文纲要

前言

一、陆金所控股的前世今生

二、一张图看清股权架构

三、起底两大主营业务

前 言

陆金所在美上市不足一个月后的如今,国内收紧了对互联网科技公司的监管以及加强了反垄断整顿。这给平安集团旗下陆金所带来的压力更大了——从其业务结构看,陆金所是名副其实的纯粹的助贷机构。目前其财富管理板块收入只有2%,90%以上收入来自于助贷业务。

2020年10月初,平安集团旗下陆金所控股(Lufax Holding Ltd.)正式递交招股说明书。当时其与蚂蚁集团、京东数科一起,成为准备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国金融科技三巨头。然而蚂蚁因监管约谈等一系列原因,在A股和港交所上市双双暂缓;京东数科能否顺利上市目前尚不明朗;陆金所控股却已于10月在纽交所顺利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3.50美元、募集资金约为23.63亿美元,已过8月贝壳找房的约21亿美元,成为美国市场上2020年规模最大的中概股IPO。

这个今年最晚递交招股说明书中国金融科技巨头,到底为何方神圣,透过陆金所控股的招股书,笔者来揭开其神秘面纱。

一、陆金所控股的前世今生

1、财富管理板块

陆金所(Lufax)成立于2011年9月,是陆金所控股旗下的线上财富管理平台,于2012年3月正式上线运营。当时正处于国内互联网金融的风口,主要经营的就是P2P业务,并由平安旗下的融资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其实就是由平安集团进行兜底。

背靠平安这棵大树,陆金所的P2P交易规模快速攀升(2015年三季度,其P2P业务规模超越美国老牌P2P平台Lending Club,成为P2P“一哥”),同时还把业务覆盖面从个人客户拓展至了机构客户。2013年下半年,陆金所针对机构投资人和提供企业融资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Lfex.com上线,主营“非标”业务。Lfex只提供交易资产的信息和风险,不像P2P产品那样对投资者提供任何模式的担保或增信服务。

Lufax平台的定位是为个人投资者服务,Lfex.com平台为机构投资者服务,他们所交易的底层基础资产可能是一样的,只是交易流程不同。例如,一个机构资产通过信托的结构化设计以后,可能风险较大的劣后部分卖给基金、信托和保险公司,而优先的优质部分可能就卖给了个人投资者。

2014年12月2日陆金所控股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主要从事咨询投资、企业管理咨询、财务管理咨询、信用风险管理咨询、网络技术开发、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制作、销售资产产品、提供线上金融产品交易平台服务等。2015年后不再专营P2P业务,转向综合财管管理平台,当时旗下共拥有三家金融资产交易所。

陆金所定位B2C个人投资者一站式理财平台;

2015年8月从平安海外控股收购的前海金交所则聚焦B2B业务,利用深圳前海的政策优势重点锚定票据业务和跨境资金业务,打造“国际双向跨境资产交易平台”,以非标资产转让、金融产品交易服务为主;

2016年3月收购的重庆金交所,则将集中精力打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金融机构间产品交易、银行表外资金项目等原有业务模块亦得以延续。当时,整个财富管理板业务分为四大板块,即P2P、C2C(个人对个人)、B2C(机构对个人)和B2F(机构对金融机构)。

2016年8月,国家网信办、银监会等四部委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P2P网络借贷金额应当以小额为主等。这意味着P2P平台想要进行大额的企业贷款业务,就把得大额标挂在金交所,再经过拆分登陆P2P平台,这样的产品既能面向大众投资者募集资金,又不突破200人的限制,变相规避了监管。

然而,那年年底的侨兴债违约风波,使得地方金交所乱象浮出水面。金交所和P2P平台的合作可以视为把一个产品拆成很多个理财产品来卖,相当于变相地把私募变成了公募。尽管金交所的产品一般面向的是高净值客户,也有购买人群不能超过200人、不能公开宣传这样的规定;但经过拆分后,风险就被转移到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的P2P投资者上了。

2017年6月末,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对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从事违法违规业务开展清理整顿的通知》,要求违规互联网平台必须在2017年7月15日前,停止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开展涉嫌突破政策红线的违法违规业务的增量。这也让当时流行的“P2P+金交所”模式被判了“死刑”。

彼时陆金所下架了包括智能宝、零活宝、安赢-融政通等在内的相关金交所产品。要知道,零活宝曾是陆金所的拳头产品——作为现金管理类产品,其通过非标资产大拆小、期限错配的方式,实现了降低投资门槛、提高投资收益的目的——同时陆金所平台线上产品的基础资产基本是通过前金所和重金所线下营销的机构客户贡献的,包括一些中小银行、信托等。此事也让陆金所引发了一场债转风波,高峰时,陆金所债权转让和定期转让专区接近2万个标的。

2017年中,P2P网贷业务的风险渐渐凸显,相关的监管力度开始加大,“从业机构数量及业务规模双降”的要求首次出现。同年末,陆金所平台代销的“大同证券”资管计划发生逾期(随后的几年里,相继又有多只代销的资管产品发生违约,涉及上市公司包括神州长城、东方金钰、ST凯迪、ST龙力)。为迎合P2P行业的整顿及弥补代销产品踩雷的损失,陆金所逐渐开始“去P2P化”:2017年下半年开始不再提供B2C产品,同时开始压缩P2P网贷资产。

2018年末颁布的175号文要求从事P2P业务的机构以退出为主要工作方向,“能退尽退,应关尽关”,“双降”升级为“三降”——下降存量业务规模、出借人数量、借款人数量,当年末陆金所P2P网贷存量资产规模较2017年末下降了近一半。

2019年7月,互金整治领导小组和网络整治领导小组联合召开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明确了P2P要以转型发展和良性退出为主要工作方向,引导绝大多数机构通过主动清盘、停业退出或转型发展等方式实现风险出清。陆金所不得不忍痛割下这块肥肉,在当年8月完全停止新增P2P业务,并以“中国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服务平台”的自我定位进行转型。

2、零售信贷板块

此外,2015年8月,平安海外控股将其持有的平安普惠的100%的股权转让给了陆金所控股并将陆金所控股和普惠有限下属的普惠金融业务集群进行了合并。通过与普惠的结合,陆金所形成了线上+线下(O2O,Online-to-Offline,把线下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的业务模式。

平安普惠的前身是平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简称信保部,于2005年成立于深圳,通过“信用保证保险+银行贷款”的业务模式,开展1-15万的小额无抵押贷款。这些借款客户通常无法达到直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资质,所以通过购买信保产品“平安易贷险”(或“信安易贷险”,这款为试点,仅适用深圳地区)成为投保人。平安信保部审核通过后,与客户签署信用保证保险的保单;承保后,银行就与客户签订借款合同发放贷款,客户则向银行还本付息,并支付相应保费。

一旦客户违约达到80天,平安产险向放款银行启动理赔。这款创新的信贷产品初期并不被市场看好,但在运营5年后实现了盈利,为平安产险做出了非常亮眼的保费和利润贡献,成为了平安集团稳定的盈利来源之一。

2014年,平安海外控股公司收购了淡马锡旗下的富登投资信用担保,2015年收购完成后更名为平安普惠融资担保(当年收购富登担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陆金所的P2P业务做担保的,当项目违约时,担保公司将对尚未偿付的本息全额偿付)。同年,平安集团通过整合平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和陆金所旗下P2P业务、平安直通贷款业务三大小额信贷业务模块,组成了平安普惠,同时上线了有抵押业务“宅e贷”。

二、陆金所控股的股权架构

在陆金所控股之下,主营业务分为财富管理和零售信贷:

通过未鲲(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陆控(深圳)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和合并附属实体包括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所有限公司来开展财富管理业务。

通过平安普惠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和重庆金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来开展零售信贷业务。

三、起底两大主营业务

当前,陆金所控股的主营业务分为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两大板块,分别基于“平安普惠”和“陆金所平台(lufax)”开展,通俗来说就是“放贷”和“卖理财产品”。

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的零售信贷、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分别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为80.81%、2.72%。2017~2019年,陆金所零售信贷余额的复合年增长率26.6%,财富管理业务复合年增长率为39.4%。

1、起底零售信贷业务

①真的轻资产?

陆金所零售信贷主要通过线下渠道进行获客(少部分通过线上),由旗下的融资担保公司——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和平安融资担保(天津)有限公司和合作的保险机构为借款人提供保证和保险等增信措施,向银行进行借款。

根据平安普惠的APP上合作保险机构信息披露显示,目前已合作的保险机构包括平安财产险、华安财产险、紫金财产险等。公开资料显示,保险公司通常承担99%贷款金额的履约保证责任,名义月保费为0.12%,平安普惠旗下的两家融资担保公司负责获客和不良贷款催收,以及承担1%贷款金额的连带担保,名义月担保费率为0.33%,名义月服务费率为0.09%-0.65%。

从这个业务模式可以看出,陆金所零售信贷的业务模式仍然依托于信用保证保险。平安信用保证保险的盈利模式获得验证以后,人保、太平、太平洋、大地、阳光、众安等纷纷开启了信保业务,但是各家的经营业绩大都没有平安这么乐观。

截止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控股管理的零售信贷业务用户数达到1340万,零售信贷余额5194亿元,该业务规模在国内非传统金融参与者中仅次于蚂蚁。目前零售信贷业务贡献了陆金所整体营业收入的90%以上。收益主要来自两块,一是助贷,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陆金所担任撮合放贷的角色收取服务费和贷后管理费,此类贷款属于资产负债表外贷款;二是由信托计划及旗下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直接放贷,此类贷款属于表内业务,产生净利息收入。

陆金所旗下具有放贷资质的分别为3家网络小贷公司——深圳平安普惠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湖南省平安普惠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金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及今年开业的1家消费金融公司——平安消费金融公司。

2017年末颁发的141号文要求加强对小贷公司资金来源审慎管理的影响,要求小贷公司以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名义融入的资金应与表内融资合并计算,合并后的融资总额与资本净额的比例暂按当地现行比例规定执行,各地不得进一步放宽或变相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融入资金的比例规定。

受此影响,陆金所的零售信贷业务停止由名下小贷公司直接大规模地为贷款提供资金,并逐步转向轻资本的商业模式,转而由银行和信托计划提供放贷资金。其自有资金放款的比例从2017年的48.2%骤降至2018年的3.2%和2019年的0.2%。除了重庆金安小贷在141号文出来以后增资了21亿,其他两家小贷公司后续都没有任何增资。根据招股书,使用自有资金放贷主要是用于新上线产品的测试。

2017以后,零售信贷业务的主要收入来自助贷服务费。2017、2018、2019和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零售信贷助贷服务费收入分别达153.36亿、295.76亿、393.25亿和207.54亿。招股书显示,零售信贷业务助贷服务费(retail credit facilitation service fees)包括贷款撮合服务费(loan facilitation service fees)和贷后服务费(post-origination service fees)。由于自有资金放贷比例逐年下降,通过直接放贷产生的净利息收入的占比也随之下降。

(注:净利息收入中包括合并信托和小额贷款以及消费金融的利息净收入)

2020年1-6月,促成新增贷款2845亿元,其中60.6%由49家银行直接提供资金,另有38.7%由信托计划的投资者提供,通过自有资金放款的仅占0.7%,也就是说在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控股促成的零售信贷中,自有资金出资的放款额不足20亿。然而,这期间零售信贷的服务费收入高达207.54亿,超过新增贷款总额的7%。

自从2019年8月全面停止P2P业务后,放贷资金的来源中不再有个人投资者,而主要来自合作银行和信托计划。

截止当前,3家网络小贷公司的注册资本分别为6.8亿元、5亿元和32亿元,根据最新网络小贷的征求意见稿,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网络小贷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结合负债端5倍的融资杠杆率,极致情况下网络小贷的放贷杠杆率为注册资本的16.5倍,在不增资的情况下,3家网络小贷放贷额度的天花板为700多亿。

此外,2020年4月成立的平安消费金融公司也纳入了陆金所控股的体系,其注册资本为50亿,杠杆10倍,不过目前消费金融的联合贷没有出资比例要求。

招股书显示,截止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零售信贷余额中94.2%以上是通过第三方担保或信用保证保险等增信方式,而贷款余额中91.2%投保了平安产险的信用保证保险,使陆金所零售信贷业务的表内风险大都转移至了平安产险等机构,实现了风险出表。此前公布的半年报中,阳光、人保产险等的信保业务承保均出现大额亏损,陆金所今日可以轻资产运营零售信贷业务,主要还在于依托平安这棵大树。

另外,与蚂蚁零售信贷业务靠天然的消费场景获客(依托阿里生态,以支付宝为流量入口,将支付场景拓展至人们衣食住行等线上线下的全面生活场景)不同,陆金所缺乏消费场景,主要依赖于销售团队的人海战术及平安集团的不断输血。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控股的零售信贷业务依赖于自建的营销团队和第三方的销售渠道。自建销售团队中有超过56,000名直销人员,遍布西藏以外所有省份的270多个城市;另有超过4,000人组成的网销及电销队伍,主要针对现有客户和存量客户营销无抵押贷款。

此外,“大平安”生态体系覆盖的全国分销网络及2.1亿的金融服务客户,贡献了第三方渠道获客90%以上的业务量,另有部分业务来自210个外部的第三方渠道,陆金所这边需要为所有来自第三方渠道的贷款成交支付推荐费。今年上半年促成的新增贷款中,来自直销、合作渠道和网销及电销的获客占比分别为48.2%、39.8%、12.0%。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尽管陆金所的零售信贷业务主要是轻资产的助贷业务,却依靠着重资产的营销团队进行获客,获客成本和获客的难度均高于靠天然流量入口的互联网金融机构。

②业务优势在哪里?

陆金所零售信贷业务分为无抵押和有抵押两块。目标客户为私营业主(又称“自雇人士”)及受薪人士。这些“私营业主”经营的企业年收入往往低于2000万人民币,通常没有既定的经营历史或大量的资产做抵押,难以从传统的金融机构直接获得信贷。招股书显示私营业主占比数较高。

有抵押产品在陆金所的零售信贷余额中占20%左右,根据产品要求申请人的身份必须选择私营业主,贷款用途必须是经营。但实际上,笔者致电客服的时候表示受薪人士也可以申请抵押贷。不知道是否抵押贷的风控专注于抵押物,对这一块并没有做严格的要求。

从客户画像看,这些私营业主经营的企业往往员工在30人以内,年收入在500万以内,从事的行业涉及批发、零售、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他们对资金的需求比较紧急,蚂蚁和微众这样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平均几千元的授信额度难以满足这些私营业主资金周转的需求。

从招股书看,陆金所促成的无抵押贷款最高授信额度可达100万,平均额度为14.65万;有抵押贷款最高授信额度可达1000万,平均额度为42.24万。两大产品的平均借款期限都接近3年。相比互联网金融机构小额短期的零售信贷(期限大都集中在1年以内),陆金所更能满足客户对额度和期限的实际需求。

从招股书看,2020年1至6月陆金所无抵押贷款的年化综合成本(APR,包含利息、保险费或担保费、服务费等)为28.6%,其中年化名义借贷成本16.8%;抵押贷款的年化综合成为17.4%,年化名义借贷成本11.5%。由于陆金所控股名下3家网络小贷公司均受民间借贷利率新规的影响,招股书显示2020年9月4日之后申请的是所有新增贷款的年化综合成本已降低至24%以下,其中年化名义借贷成本已降低至13.7%以下。

陆金所的零售信贷业务基本会捆绑融资担保或保险等增信措施,因此年化综合成本远高于名义借贷成本。尽管目前为止,监管的口径并没有明确引入保险机构和担保资质的机构收取的额外收取的费用会受到民间借贷司法保护上限的影响。

但2020年5月《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要求银行应根据企业资信和风险状况,确定与信贷相关的增信和专业服务安排,除特定标准化产品外,不得为企业指定增信和专业服务机构。在现有措施可有效覆盖风险的情况下,银行不得要求企业追加增信手段,推高融资综合成本。

2020年11月21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也对平安普惠相关业务强制捆绑销售保险,收取高额服务,推高综合融资成本做了通报批评。尽管从平安普惠APP上可以看到合作的保险机构除平安产险外还有另外两家非平安系的险企,但招股书也明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零售信贷余额中91.2%投保了平安产险的信用保证保险。此次经过监管部门通报批评后,笔者认为这个运行了十多年给平安带来高额收益的业务模式后续很可能出现一定的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陆金所零售信贷业务申请过程完全是在线和无纸化的(除了抵押贷款需要线下办押办公证等,目前已有部分地区打通了房管局系统,开始试点全线上化运营)。销售团队从线下找来客户后,会引导客户通过“平安普惠”APP在线提交申请,平安普惠在 2016 年实现全线上视频面审,整个审核过程都是集中作业中心的风控人员与客户通过视频面对面进行,一方面避免了线下风控主观性强、服务参差不齐等缺点,并借助微表情技术抓取客户面部的微小表情,系统自动察言观色判断风险和做欺诈行为检测,也极大提升了审批时效。招股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整个无抵押贷款平均信贷审批时间为30分钟,有抵押贷款平均审核时间为2小时。

平安普惠在2020年6月开始为一般无抵押贷款的选定借款人推出100%AI申请和审批流程。它使用自动语音识别、光学字符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来与申请人通信,由AI与申请人进行信用评估访谈、同时进行反欺诈和信贷审批。因此,贷款处理时间可以显著缩短,通常只需要20分钟即可完成。

我们知道,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贷款都是利用大数据和模型实现在线秒批的,但他们的平均授信额度通常只有几千元,像平安这种大额授信业务,这套在线视频审核和AI审核技术还是在业内领先的。

至于风险管理的这一块,陆金所零售信贷的优势在于累计了它的风险模型建立在超过15年的全周期的信贷数据,收集了大量借款人的信用和财务数据。相比而言,传统金融机构缺乏复杂的数据驱动风险评估能力,线上风控能力比较弱;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往往缺乏天然的金融基因,大都专注于“短快频”的小额贷款,信贷决策主要依赖于借款人的社会行为数据。从近几年的模型效果验证看,消费和社会行为数据对评估客户的还款意愿和反欺诈较为有效,但对客户还款能力的评估存在较大局限性。

陆金所促成的零售信贷主要聚焦于长周期、大额度(相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借款,这类借款不仅要评估还款意愿还要评估还款能力,因此客户的信用数据和财务数据就成为重要的决策依据。陆金所的风险管理模型中,92%来自客户的信用数据和财务数据,另有8%来自客户的行为数据。

此外,依托全国各省270多个城市建立的营销网络,陆金所的零售信贷业务地域分散度较高,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其促成的贷款余额中,没有一个城市占比超过3.5% ,这样也有效避免了地域集中度的风险。如今年年初在武汉集中爆发疫情,如果业务正好集中在当地,则会对整体的资产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③违约资产逐渐走高

近年来,陆金所零售信贷业务的违约资产呈现一个逐渐走高的趋势,尤其是受疫情影响,陆金所无抵押贷款30天以上逾期率从2019年末的1.8%上升至2020年6月30日的3.3%,但2020年9月30日该数据已下降至2.5%;有抵押贷款30天以上逾期率从2019年末的0.6%上升至2020年6月30日的1.4%,但2020年9月30日该数据已下降至0.9%。

从90天以上逾期看,也是呈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安普惠的资产中,有大量是“追加贷款”,本质上就是给客户借新还旧。

举例来说,客户前次申请的一笔无抵押贷款尚在还款中,应还余额还有10W,选择追加贷款审批额度15W(客户最终的审批额度应大于未还清贷款额度),填补上笔未还清贷款余额10W结清贷款,最终客户到账5W。一旦后续这种业务模式受到监管,整体的不良率还会承受更大的压力。

2、起底财富管理业务

①财富管理营收下调

陆金所财富管理业务主要是代销银行理财产品、资管计划、基金、信托等及一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并收取服务费,相对于原来的P2P模式,平台本身并不承担提供的理财产品的本金和收益的风险。

2018年3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整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规定未经许可,依托互联网以发行销售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定向委托计划”“定向融资计划”“理财计划”“资产管理计划”“收益权转让”)等方式公开募集资金的行为,应当明确为非法金融活动。从营业范围看,陆金所(Lufax)只是财富管理产品的提供者和购买者之间的平台,不属于29号文禁止的金融活动。

这一块目前仅占陆金所控股总体营业收入的2.72%,2020年以来受疫情因素影响,近期的增长状况并不亮眼。

截止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控股的财富管理业务用户数达4470万,主要面向中产和富裕人群(财富管理客户平均资产约为29,330元人民币,比其他五大非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的平均客户资产高出三倍以上),财富管理规模3742亿人民币(在2020年9月30日,管理资产规模3782.78,较年中增长了40亿),在非传统金融参与者中位列市场第三位(不含货币基金),前两位分别是蚂蚁和腾讯。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陆金所已与429家机构建立合作,向1280万活跃用户提供大约8600种理财产品。

财富管理业务收入近年下调趋势明显。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财富管理收入分别18.85亿、26.45亿、26.04亿以及6.99亿。2020年上半年财富管理收入同比下降53.1%。

陆金所P2P产品存量已从2017年年末的3364亿元减少至2019年年末的1033亿元。截至2020年6月末,陆金所的P2P产品存量仅为478亿元,在财富管理规模占比下降至12.8%。这也是目前财富管理收入明显下降的重要原因。

招股书披露,陆金所正计划收购一家附属公司的多数股权,该公司被授权在中国分销资产管理计划、共同基金和私人投资基金等财富管理产品。

②财富管理领域的竞争优势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主要有三种参与者,一是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和证券公司;二是线上非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如蚂蚁、微信理财通等;三是线下非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如私募机构。相对而言,传统金融机构在有效采用自动化和利用先进技术建立和管理投资组合以及提供有针对性的投资建议方面也面临挑战;线上非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缺乏金融基因,在财富管理领域无法满足中高端人群;线下非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专注于为高净值人群提供线下咨询服务,但客户规模有限。

以代销理财这样的业务模式看,难以让陆金所形成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陆金所财富管理领域的定位,是依托平安的强大的金融基因和数据积累,加上近年来金融科技领域的不断投入,力求真正地帮助客户做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

2015年陆金所引入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投资者评估( Know Your Customer ,简称“KPC”)、产品风险评估(Know Your Product,简称“KYP”),利用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等在资金端对投资者进行“精准画像”,并提供智能推荐服务,能实现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的精准匹配,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真正做到投资者保护。

陆金所财富管理平台提供的产品包含现金管理类、固定收益类、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私募基金以及保险产品等,不同产品的投资方向、存续期限、起投点、年化收益率以及风险等级各不相同,满足不同理财需求、不同资产配置水平的客户。

笔者发现,“智能理财交互系统”是陆金所冲击智能理财领域的重要武器,这一系统拥有三大核心能力:精准画像、选时与交互。比如在理财过程中,客户对自身的资产结构、盈亏曲线及可承受风险能力了解并不足够到位,会因对自身的误判或对产品结构的认知不清晰影响投资体验。在这种差异下,需要一种良好的交互实现对需求的快速响应,以应对不同风险承受水平、收益期望、财务状况的客户,并给予客户专业、个性化的指导服务。

精准画像层面,陆金所全平台底层布局了超过10万个“神经触点”,是业内首个全流程布点的平台。通过这些触点,投资者投前、投中、投后的每一个理财动作都能被智能理财交互系统跟踪,以便发现平台运营和客户服务中的“断点”,优化平台流程,提升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基于对用户充分了解,也就拥有了选时能力,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合适的服务。

此外,整个投顾阶段不仅会面向客户和资产之间的匹配,也包含收益跟踪安排,包括和财务状况相匹配的资产结构,还有风险匹配的能力和情况,以及客户流动性管理角度出发需要去做的一系列产品调整、持仓调整安排的建议。陆金所已开始尝试通过智能机器人后续与客户不断的互动,来积累数据、把握客户的投资偏好,做到实时更精准地匹配。(完)


2021-1-29点击数/观注度 3273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