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帝国策     
杨百胜:大秦帝国速亡的视角之一:内因与外因

杨百胜:大秦帝国速亡的视角之一:内因与外因

杨百胜 · 2021-02-01 · 来源:日记

导读:大秦帝国是唯一亡于“求治太急,善后无方”而非腐败和制度崩溃的王朝,秦的治理是“求治太急”,不是“出于自然发展”,而是秦始皇“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秦速亡的内部原因中,除了赵高和二世的直接原因外,秦始皇自身也存在着用人不当和过于自信的问题。再就是秦始皇在灭六国统一天下以后,在军事部署上和继承人的问题上过于自信。这是重大的失策,就为陈胜、吴广起义和后来的刘邦、项羽造反钻了空子。

话又说回来,“百代皆行秦政法”,后世二千余年本质上仍然处于秦政之下,秦没有二世,而是千世万世,只要我们中国人和中华民族不亡,则都是大秦的子民,这难道不是千世万世吗?

关于大秦帝国为什么会速亡的原因人们争论了几千年,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种说法都有。其中比较典型的如:“暴君暴政说”(亡于秦始皇说)、“成也商鞅,败也商鞅说”(亡于商鞅说)、“君主专制说”(亡于君主即秦孝公说)、“赵高、二世乃为更法说”(亡于赵高、胡亥说)等,这些都是人的因素(属于“政”的范畴),还有就是亡于秦制的制度崩溃说(属于“制”的范畴)、“秦无二世说”(32集电视剧《秦始皇》,张丰毅主演)。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实,真实和完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单一、笼统的原因可以解释大秦帝国的速亡吗?

先回答一下秦究竟有没有二世的问题。在张丰毅主演的电视剧《秦始皇》第32集里面提到一个话题:秦无二世。我认为编剧是认真研究了秦的历史的,能够得出这个结论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是石破天惊的。扶苏自杀是历史最终的结局,纵使扶苏上台,则其必用儒家治国,如此,秦始皇一生的心血——以法家来治国的经验将白费,统统付诸东流,而扶持二世胡亥上台则有被野心家赵高篡权的风险——“凡事皆决于赵”,“乃为更法”,必迅即亡国。所以,秦始皇生前一直犹豫不决,没有确立皇位继承人,以至后来发生了赵高与李斯合谋改诏的事情。至此,二世上台,既非法家又非儒家,秦帝国的软硬实力尽失,不亡国更待何时?结论是:无论谁上台,秦皆无二世。不过话又说回来,“百代皆行秦政法”,后世二千余年本质上仍然处于秦政之下,秦没有二世,而是千世万世,只要我们中国人和中华民族不亡,则都是大秦的子民,这难道不是千世万世吗?

两千年来,对秦王朝的认知,一个普遍的观点就是——秦是中国最坏的一个朝代,“焚书坑儒”、“赭衣塞路”、“荒淫无道”给人们带来了苦难和浩劫,“严刑峻法”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恐怖,“天下苦秦久矣”,秦王朝的暴政导致了它的最终灭亡则是目前大众认识对秦朝灭亡的主流观点。

其实,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大视角来看待大秦帝国的速亡,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旧说和单一原因说。而且,需要结合秦的550余年历史,综合考量大秦速亡这个问题,而不是仅仅盯着秦统一之后的15年。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和探寻其中的原因:一是从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视角。二是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的视角。三是从法、术与势相结合的视角。四是从政与制相结合的视角。结合这四个视角和宏大视野来看待大秦帝国的速亡,可能会有一个比通说更加正确、完整、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一、从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视角来看大秦帝国的速亡。

从内因来看。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内因总是第一位的原因。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毛主席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说,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腐败这个内因是历代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而腐败的发展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往往会在王朝的末期或中后期积累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1945年7月1日至5日,黄炎培等6位民主人士以国民政府参政员的身份到延安考察,在此期间,黄炎培先生与毛主席有一个著名的“窑洞对”,即关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而能够长久执政不腐败的对话:

毛泽东问我(来延安)感想怎样?

我(黄炎培)答: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仅仅存在了42天,真是昙花一现),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历史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致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都没有能跳出这历史的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我认为,秦王朝的速亡不是因为腐败,而是别的什么原因。这是个非常罕见的和特殊的例外。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这里就不具体详细展开讨论,只简单提一点:正是因为秦的速亡,他都来不及腐败。从上面的黄炎培与毛主席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王朝的早期一般不会腐败,“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腐败往往发生在王朝的中后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致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那么秦的灭亡也是腐败这个原因吗?我认为不是,这也是大秦速亡与别的朝代最大的、不同的地方。大秦帝国是唯一亡于“求治太急,善后无方”而非腐败和制度崩溃的王朝,别的王朝基本上都是亡于腐败这个共同的原因。所以,我们只能从腐败之外来探寻秦灭亡的原因。其实在黄炎培与毛主席上面的“窑洞对”中已经提到了大秦灭亡的这种特殊原因:“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这就是说,秦的治理是“求治太急”,不是“出于自然发展”,而是秦始皇“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秦的治理不是“政怠宦成”的原因,也不是“人亡政息”的原因(事实是,秦人亡而政不息,“商鞅虽死,秦法不灭”,“百代皆行秦政法”)而恰恰就是“求荣取辱”,秦始皇“求治太急”,短时间内就制造了太多的大工程、大项目,这是为王朝甫定,新朝刚立,人心不稳所不允许的,也为当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所不允许的,大大超过了人民群众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导致了起义和造反。说暴秦暴政导致秦的速亡可以说得过去,说贪大求全,盲目搞大工程大项目劳民伤财,也说得过去,只是这些都与腐败无关,不是腐败导致了秦的速亡。秦的速亡也非贾谊在《过秦论》中所分析的那样,是因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只是表面原因,一般的原因,统一的原因,因为后世所有的朝代也都是因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都是“官逼民反,不得不反”,都是“失民心者失天下”,没有什么不同。而具体的原因在每一个朝代都是不尽相同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嘲笑秦的灭亡(速亡)而不嘲笑后来那些已经有了前车之鉴,甚至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还是不可避免灭亡的王朝呢?隋朝也是二世而亡,中华民国和国民党政权也是速亡,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加以嘲笑呢?须知秦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大王朝,时间也很短,根本就来不及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因为没有任何前车可资借鉴。我认为这种由于经验不足而且求治太急的原因而导致王朝出现不可逆料的情况,是完全可以原谅的。而相反,后世的王朝该有足够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资汲取与借鉴啊,可是还是照样的灭亡了,那就不可以原谅了,他们恰恰是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的那样,“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些后世王朝的所作所为,因腐败而亡国,不知道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明知故犯,是真正不可以原谅的!

另外,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就秦统一后的帝国来讲,也需要具体区分秦始皇的统治时期与二世、赵高的统治时期的不同,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帝国治理模式,秦始皇遵循的是商鞅的法家法治传统,凡事一断于法,严格执法,而从秦始皇的统治到二世、赵高的统治,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制度在统治,前者是制度的不断进化,是从封建制到郡县制的历史演进,是历史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而后者则是从郡县制到奴隶制的历史大倒退,是回到没有法治的完全人治的奴隶社会大复辟。大秦二世而亡是二世胡亥而亡,而不是秦始皇之亡,是奴隶主复辟的反动政权仅仅维持了三年而亡,而不是秦始皇的郡县制制度之亡,秦始皇的郡县制制度还有其它诸多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都没有亡,而且在可以想见的未来也不会亡。中华历史几千年,多少朝代都亡了,但是大秦创立的基本制度都没有亡,不仅汉承秦制,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说明我们都是大秦的子民和后代,仍然在承载和传承秦的制度香火,这种制度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基因与血脉,改变了这种基因与血脉,中华文化将不再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就要国将不国,亡国灭种。

秦速亡的内部原因中,除了赵高和二世的直接原因外,秦始皇自身也存在着用人不当和过于自信的问题。所谓用人不当,就是众所周知的赵高被秦始皇重用,导致最终的恶果。这是秦始皇在所有决策用人中最为失策和最糟糕的决定,也是最致命的决定。秦的速亡直接就毁在他太恋旧情而不忍杀掉的大奸佞、野心家赵高手里。秦始皇曾经有一次因为赵高犯法而准备处死,结果一念之间动了旧情,有了妇人之仁,留下了大秦亡国的祸根。

再就是秦始皇在灭六国统一天下以后,在军事部署上和继承人的问题上过于自信。军事上过于自信表现在全国仅仅百万之卒,竟然将三十万大军部署于北边苦寒之地以抵挡匈奴,将五十万大军部署在南边以占领南越。留在其它地方的军力就过于单薄了,尤其是放在京畿之地都城咸阳的卫戍部队兵力只有可怜的区区几万人。这是重大的失策,就为陈胜、吴广起义和后来的刘邦、项羽造反钻了空子。仓促之间调兵不及,只能让囚徒上阵,结果连战皆败,形势急转直下,直至灭亡。

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秦始皇一直不立皇后,因此也就没有皇太子。这样的结果就为赵高等人在秦始皇病危之际篡改遗诏提供了可能与机会,事实上后来赵高确实就利用了这个机会,一举搞乱了大秦王朝,不到三年就在内外夹攻之下,犹如疾风暴雨般灭了看似坚不可摧的秦帝国,秦帝国完全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就瞬间崩塌了。后世的任何朝代虽然也都灭亡了,但都没有秦的这种情况发生,历史在秦王朝身上所发生的这种情况确实非常诡谲,十分罕见,前所未有。

从外部原因来看,秦的灭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六国密谋分秦,多次合纵攻秦,也阻碍了秦的发展壮大和顺利东出,推迟了大秦一统天下的步伐。虽然后来大秦暴风骤雨般在短短十年就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但是天下初定,人心不稳,一切才刚刚开始。统一之后的工作是很多很复杂的,千丝万缕头绪繁多,要做好和理清谈何容易。一切都是新的,一切从零开始,没有经验可以学习,逐渐摸索,真是一切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小心,一步错,就可能步步错,错一步甚至就可能是面临万丈悬崖和无底深渊,踏下去就彻底粉身碎骨,永远不能再起。

所以,统一之初的始皇帝,心情非常迫切,开始上马各种工程,而且不辞辛劳,连续五次巡游、视察大秦的广阔疆土,据说每巡游和视察一次得大半年或一年以上,非常的辛苦。秦始皇就是这样不愿待在咸阳宫里过太平日子,安享始皇帝的幸福生活,最后因劳累过度于49岁那年病死在了第五次巡游的路上。

这是个有雄才大略而且非常负责,有责任心的千古帝王,可惜天不假年,年不过半百就去世了。他过于求治心切,贪大求全,把自己给累死了。后来因为朝代灭亡太快而遭到儒家文人和史官的唾骂与抹黑,实在是冤枉极大,误会太深。干实事的还不如卖嘴皮子的,这完全是历史的悲剧,可悲可叹又可笑。

二是天下卑秦,不与秦塞通人烟,无视秦的存在和尊严。每次诸侯国开大会,不通知秦国,不与会盟,甚至在决定秦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完全不知会秦国,图谋瓜分秦国。这对于秦国国君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秦孝公的《求贤令》说得既恳切又令人感慨万分。既分析总结了秦长期积弱积贫的原因,又指明了秦的外部威胁,和秦在危难时刻立志改革变法强秦的决心。“秦自穆公称霸,国事有成,大业有望。然,其后诸君不贤,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政昏,内乱频出,外患交迫,河西尽失,函关易手。秦始由大国而僻处一隅。其后献公即位,欲图振兴。连年苦战,饮恨身亡。当此之时,国弱民穷,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国耻族恨,莫大于此。本公继位,尝思国耻,悲痛于心。今,嬴渠梁名告天下,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者,居高官、领国政,与本公共治秦国、分享秦国。”“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逞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求贤令》非同寻常。其一,开旷古先例,痛说国耻。历数先祖四代之无能,千古之下,举凡国君者,几人能为?几人敢为?其二,求强秦奇计,而非求平平治国之术,足见孝公志在天下霸业。身处穷弱,被人卑视,却竟能做鲲鹏远望,生出吞吐八荒之志。古往今来,除禹汤文武,几人能及?其三,胸襟开阔,敢与功臣共享天下。有此三者,堪称真心求贤。在改革成功后让天下人和东方的列强们再也不能轻视和小瞧秦国,秦国要受到尊重,生出自己的威严。

三是天下士子不入秦,完全孤立秦于世界文明之外,永远是贫穷落后和愚昧无知之地,最终彻底消失于历史的茫茫烟尘中,不留下一丝痕迹,被彻底遗忘。

秦的外部环境是如此的恶劣,历史上还没有任何哪怕是比秦还小还弱的国家享受到秦国这样的待遇:要么被彻底抛弃,要么被彻底遗忘。

军事上,多年的征战大多数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接连丧师失地,丧权辱国。政治和外交上,没有任何地位,六国不与会盟。文化上,六国士子不入秦,没有先进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偏居于西域的秦国简直就是一潭死水。秦的外部环境是如此险恶,不发愤图强,改革自新,自立自强,行吗?等待你的就是死亡和被瓜分的命运。

秦二世而亡的原因其实是非常复杂的,错综交织,并不是单一的原因能够说得清的(有必要区分秦始皇和二世的不同)。难道存在的时间短就说明它是无道的,是坏的?就必然灭亡?譬如说一个人只活了十几岁就因为他短寿就能够说明他是坏人吗?一个大汉奸和卖国贼活了一百多岁就能够说明他是好人,甚至是英雄吗?“人都是会死的,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朝代也是一样的,秦帝国即使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包括秦始皇统一之后的十二年,和二世与赵高治理下的短短三年),却完成了很多朝代都完不成的历史任务和伟业,其存在的意义是很不同的,也是很伟大的。


2021-2-4点击数/观注度 3260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