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舆论斗争     
孔新峰:讲好中国政治故事·形势任务与战略战术

孔新峰:讲好中国政治故事·形势任务与战略战术

原创 天熹空腹子  天熹策论

致力于创作六大类“具有影响力,激发想象力和促进创新的故事”:一是“我是谁”的故事;二是“我为何在此”的故事;三是“教导故事”;四是“愿景故事”;五是“行动中体现价值观”的故事;六是“我理解你”的故事。

本文的主要部分,曾以《讲好中国政治故事》为题,发表于《理论动态》(中共中央党校主管主办)总第2105期,2017年6月10日。天熹策论公号授权推送的是后期修订版。感谢作者授权“天熹策论”微信公号发表。转载请保留作者信息,并标明来源于“天熹策论”公众号。

孔新峰 | 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好中国政治故事——形势任务与战略战术

孔新峰

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关乎中国国家形象,关乎中国国际舆论话语权,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焦点与难点在于如何讲好中国政治故事。当今中国的发展形势在为讲好中国政治故事提供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世界范围内国家形象塑造的载体与技术手段亦有日新月异的发展。为确保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实现,我们需要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为此,我们要从价值、内容、方法、战略四个方面着手,进一步讲好中国政治故事。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在对外宣传上,中国从不缺少好的故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书写奇迹的史诗性的宏大叙事;在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也在宣传思想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不能忽视,外部世界对中国仍存在许多误解,在中西政治话语的交锋中,中国也通常处于“被动”状态,有时甚至处于失语和无语的状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国际关系的改变,中国国家形象也发生了重大调整。中国比以往更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全面深入地介绍自己,这关乎中国国家形象,关乎中国国际舆论话语权,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因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的使命,而讲好中国故事的焦点与难点,恰恰在于如何讲好中国政治故事。

“讲故事”(Story-telling)不只是一种形象的譬喻,更是一项精妙的艺术乃至一门严谨的学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过往讲述中国政治故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困境,我们必须在增强政治定力的同时,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讲好中国政治故事。

一、讲好中国政治故事的形势与任务

1、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领导人的明确意志及外宣工作的规范发展,为讲好中国政治故事提供了坚实基础

回眸与展望20世纪的最后两个十年与21世纪的头两个十年,世界历史中至关重要的壮阔景观,正是中国的快速崛起。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中国依旧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奇迹”背后的发展机理广受各国关注,中国的制度优势得以进一步彰显。作为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对讲好中国故事予以高度重视,将其视为一个事关中国和平、发展、共赢的战略性问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当代中国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

在“软实力之父”、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看来,“中国新一届的领导人的确是比较好的说故事的人,最近提出的‘中国梦’,就非常具有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为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故事确证了主体性,奠定了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在此指导下,中国思想文化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外宣事业面貌焕然一新,正在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擘划与改革,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引领,阐释中国道路、体现中国价值、展示中国形象,大力推动外宣工作理念、内容、渠道、方法、手段创新,不断增强外宣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以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应当说,以讲故事这一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舆论支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已成为中国党和国家的高度共识。

总之,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领导人的明确意志及外宣工作的规范发展,为讲好中国政治故事提供了坚实基础。

2、中国的巨型体量及其海外利益的客观存在和拓展,客观上又对讲好中国政治故事提出了挑战

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未像今天这样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从未像今天这样具备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当前和未来,中国拥有极大规模的海外利益将会成为一个“新现实”,维护和拓展海外利益也将会成为一个“新常态”。同时,中国又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传统的广土众民的复杂多面的社会主义大国。

或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或出于地缘政治与利益角逐驱动,很多西方国家错误解读中国“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国际战略,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不负责任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等论调,妖魔化中国形象。更借助其制度话语权和舆论话语权,在国际制度层面和国家层面设定特殊标准,对中国的利益发展空间进行挤压。这就为我们答疑释惑、因应关切提出了紧迫挑战,迫切需要我们主动帮助国外公众将其对于中国的“碎片化”和“失真化”形象有机拼接起来、柔韧矫正过来,还原给外部世界一个真实的、清晰的、完整的中国图式。

更为严峻的一大情势在于:中国故事在相当大程度上存在着“经热政冷”的现状。总体而言,国外公众对中国经济故事往往赞赏有加,可以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构成了中国故事最为精彩的篇章,有关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问题一直是西方主流媒体关注的热点。

然而,正如在国内社会思潮中存在某种“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论调一般,国外公众往往对中国政治故事认受程度较差。不少国外研究者往往在分析中国政治时,采取一种“政体至上论”的作法。当代中国政治在世界政治文明史上是一个既有厚重历史感、又有强烈现实性的复杂宏大现象,鲜有先例可循须,须采取“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只唯今”的态度加以研习。

遗憾的是,国内外不少学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习见影响,往往不假思索地“赞必西方”“呲必中国”;也有许多所谓“体制内”学者同样缺乏批判思维能力,沦为空谈“政治正确”、缺乏学理分析也就难以服人的“应声虫”。此种情况也给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政治故事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3、世界范围内国家形象塑造的载体与技术手段有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家外交+公共外交”成为世界性大国讲述自身政治故事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际上,不仅中国如此,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现代国家莫不遵循此种逻辑,既看重“枪杆子”又看重“笔杆子”,既看重“硬实力”(金铁)又看重“软实力”(精神),其丰厚经验和实践品格颇值得中国学习借鉴。

尤其是美、德、英、法等世界性大国,莫不精心设计国家形象传播,借以充分展示国家的优势和特色。通过顶层设计加强不同部门、不同渠道的横向联系,强化彼此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对外传播同频共振的良好效果;在各国民间交往空前密切的全球化时代,将传统的国家外交与新型公共外交结合起来,充分盘活和利用民间对外传播资源;借助目标国家的主流媒体讲述本国政治故事,在不断培植本国强势国际媒体的同时借鸡生蛋,提升本国良好政治形象在目标国的落地率;充分借助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以新时代网民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供给本国政治故事等等。

用美国波特兰大学传播学教授杰拉尔德·瑟斯曼(Gerald Sussman)的话来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国家甚至已然成为某种“宣传型政体”(A Regime ofPropaganda)!但凡世界性大国,莫不在以公共外交叙事介入国家形象建构方面积累了诸多可行路径和实施策略等技术性手段之外,探索出讲好本国政治故事的成熟之“道”。

同时也应看到,当前世界,国际话语权的分配已然开始发生变化,但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掌控话语权的局面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中国可在学习有关经验的同时形塑自身国际话语特色。

西方国家媒体实力在整个世界舆论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英语仍然是最为强势的国际传播语言介质。美英等西方传媒具有全球传播的强大影响力,而中国主流新闻社与报刊却在国际领域“大而不强”,尚未形成特别具有国际公信力的媒体。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意义重大的战争或心战,也是一场必须最大限度争取最大多数国际力量的统战,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夺得世界话语权的道路绝非坦途。

4、当前讲好中国政治故事的任务是: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为确保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如期实现创造更好的国际话语环境

国家形象就是国内外公众对一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状况的综合认知和整体评价。在现代政治中,每个国家都关注其他国家的政府和民众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改善外交环境,引导国际舆论,争取其他国家对其政策和利益的支持,增强国家的对外交往力量,使国家以较低成本实现国际合作和实现本国利益;相反,负面的国家形象往往会在国际交往中付出更多的“无形成本”。就连信奉硬实力的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也承认国家形象在国际权力斗争中的作用,认为国际政治“不仅以传统的政治压力和武力方法进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争夺人心的斗争”。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思考和行为,决定了他们如何对待中国,如何对待中国人,进而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发展。更有甚者,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能够提升一国的国际影响力,而且能够增强本国公众的凝聚力,兼具“外得于人”和“内得于心”的功效。

各国培育与建设软实力时的共同选择首先就是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如今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高中国软实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至关重要。

讲好中国故事,恰恰关乎中国国家形象,关乎中国国际舆论话语权,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焦点与难点,恰恰在于如何讲好中国政治故事。面对过往讲述中国政治故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困境,根据上述最新发展态势,必须在增强政治定力的同时,坚持改革创新,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依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构建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讲好中国政治故事,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二、对进一步讲好中国政治故事的对策建议

1、价值方面:侧重解决“为啥讲”的问题

在讲中国政治故事的过程中,要讲政治价值的特殊性,更要讲政治价值的普遍性。适时走出言必称“特殊性”的欠妥陈规,凝练更具普遍性的中国国际政治价值,将其灌注于中国政治故事讲述之中。讲述者懂得“为啥讲”,受众才真正“愿意听”。

从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来看,成功且持久崛起的大国,不仅重视“金铁”(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也高度重视“精神”(内外部精神文化认同)。作为基本公共产品的“精神”又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在多族群社会塑造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或简称国族认同(national identity);另一类是在多元文化时代塑造社会的核心价值(coreand shared values);第三类则是面向国际社群,提供具有普遍性、世界性精神担当与亲和力的国际政治价值理念。

一个良善的国家治理秩序,欲求其长远深固,甚至对世界有所担当,就既应当是一种由可靠而管用的制度勾连与保障的“物理的”秩序,也应当是一种由根深蒂固、返本开新的文化润滑与滋养的“心灵的”秩序。

缺乏普遍性、世界性精神担当,乃至具有某种“悲情意识”和“复仇心理”的“富国强兵”定然难以持久,只会引发国际社会的疑惧。昌言“雅利安优越性”的纳粹德国、“大东亚共荣圈”军国主义日本等崛起失败的大国,其失败的重要教训正是沉湎于自我陶醉的特殊主义国际价值叙事,而忽略了国际政治价值的普遍主义层面。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具有普遍性、世界性精神的担当的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且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宪法。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已要求我们除了产品和贸易,还要分享理念和价值观。“尽管确立以中国为中心的话语对民族和文明自信建设非常重要,但如果过分强调中国自身的特殊性,即不是事物本身的全部,而这样构建起来的中国话语体系也就很难被其他国家所理解,更不用说是接受了。一种可以被他国接受的话语必须超越中国本身,而把中国和他国连接起来。

虽然中国的发展和制度的确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但不可否认其也有普遍性的一面。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结合。如果一种话语要有效,这两方面的构建都是需要的。”以理念和价值观作为武器,中国在完成其国内与国际发展目标上受阻将更小。与语言表达的艺术相比,价值观永远是第一位的。

因此,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应当在“人类共同价值”等既有基础上,寻求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效力,并继续凝练具有普遍共通意义的中国国际价值观,凸显中国政治故事的普遍性世界性意义。

从阶段性操作梯次上讲,中国应当“把亚洲价值观和亚洲命运共同体整合起来”,进而“掌握塑造一种至少为亚洲国家和地区所能接受的话语的主导权。”在此基础上,进而要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人类共识,除了讲清楚它是人类现实利益之所在,还要讲清楚它是文化支撑,是人类的共同愿景、美好理想。中国故事以此为载体,更能动人心弦。

独特的价值主张(UVP,unique value proposition)乃是特定品牌故事的核心。必须让中国政治故事受众认识到我们在坚持某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再塑意识形态进而厚植社会共识,是执政合法性和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而凝练、培育与弘扬国家核心价值则是其前提。我们已拥有一套非常好的价值观,但却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分享,要对其进行生动诠释。同时,为进一步讲好中国政治故事,应在寻求更大国际制度话语权的同时努力开拓国际价值话语权的空间,进一步凝练和表述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叠共识”或共同信奉的价值观,把中国政治故事塑造成为一个对外界具有普遍吸引力的故事。

2、内容方面:侧重解决“讲什么”的问题

应围绕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着力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管用”等重大问题,展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形象,阐明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价值乃至中国方案,让世界全面、真实、立体地认识中国政治。

(1)以政治制度正当性合理性叙事为重点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并且其“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的集中体现,它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于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基于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基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上述论述为我们在中国政治故事中讲好政治制度的正当性合理性提供了基本遵循。必须秉持大历史观,兼顾中国政治制度“从何处来”“现在何处”“向何处去”,从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的联系比较中,着力回答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这一重大问题。

充分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充分阐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传承、当下国情,注定了中国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充分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扎根中国沃土、别开中国气象、铸成中国奇迹;充分阐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离不开对于中国传统治国理政之道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阐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既不同于苏联政治制度模式,也不同于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是已经形成自身鲜明特质却又具有强大自我完善能力、致力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文明,是有效汲取古今中西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却又自成一体、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制度文明,也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的中国方案。

(2)突出问题导向,主动解疑释惑

应当敢于碰硬,不退避三舍,不闪烁其词,以国际社会高度关切的中共执政、民主人权、民族宗教、反腐倡廉等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为焦点,理直气壮地作出回应。问题导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故事讲法。

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挑战也很多,但我们不应回避问题。中国和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各种课题都可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国政治故事中翔实生动地予以讲述。从战术方面,要讲求“防御”(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进攻”(争夺国际话语领导权)、“解构”(西方中心主义的政治话语体系)与“建构”(中国本位的政治话语体系)的有机统一。

不再做“灭火队员”,不再让对方决定战争的地点和时间;当对峙不可避免时,不要躲避,要先发制人;更重要的是,要兼顾“破”和“立”,避免陷入西方政治语词窠臼,挺立包括政治学在内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适时主动设置议题。

讲好中国政治故事,务必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了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实际上就抓住了讲好中国政治故事的核心,就找到了解答当代中国政治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钥匙”。

讲好中国政治故事,务必要讲好中国式民主的故事。民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通则,呈现出“一主各表”的个性化实现类型。我们要充分阐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发展出自成一体的广泛而真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阐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阐明中国式民主具有的若干鲜明特征。

(3)整合国家叙事、社会叙事与个体叙事

民心乃是最大的政治,细节构成最美的故事。一国政治故事若想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必须落细落小落实为个体叙事。“学着讲自己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学着在自己发出的信息中包含一些人情味儿。”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的实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其既有“宏大述事”的一面,又有“个人生活”的一面,要通过社会建设这一重要纽带,在实践中把二者紧紧结合起来。因此,作为中国政治故事的精彩篇章,“中国梦”的故事能否讲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讲好13亿多中国人追梦筑梦圆梦的故事,能否用中国人民奋斗历程和平凡事迹,展示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流。

3、方法方面:侧重解决“怎么讲”的问题

在方法上,我们亟待增强讲故事的本领,拓展讲故事的平台,增强讲故事的实效。“故事是关于主人公战胜困难,去实现伟大目标的描述。”“讲故事将会成为21世纪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用故事包装事实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为人们打开心灵之门,传递真相。”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离开故事的品牌(包括政治品牌)都不会走太远。放眼当今世界,信息战并不是一场关于事实的战争,而是关于讲故事的战争。谁的故事讲得好、宣传得好,谁就能获胜。为此,我们亟待增强讲故事的本领。

(1)在中国政治故事的评判标准上,应当凸显受众导向(audience-friendly/ audience-oriented)

好的故事,应当注重讲事实以说服人,讲形象以打动人,讲情感以感染人,讲道理以影响人。然而,好的故事决不是说教。通常情况下,很少有人喜欢被别人告知应该如何去思考。在通过价值观影响人们和将这种价值观强加给人们之间,应划出一条明显的界限。

中国政治的良好形象,最好留给故事受众去诠释,未必自行声明。解释得越多,越容易被忽视,甚至引起不必要的反感。“最好的故事从不教给人新的东西。相反,最好的故事认同读者的想法,使每个读者感觉到他们的想法是聪明的、可信的,还会提醒读者他们是最正确的。”

一个好的故事讲者,首先应是一个懂得倾听、善于倾听的故事听众!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好内宣外宣工作,尤其需注重中国政治故事叙事应“内外有别”;要求我们在进一步做好域外研究(area studies)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入乡随俗,洞悉目标受众的利益关切,找准故事讲述者与受众价值认同的结合部,“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中国政治故事的塑造既是自我解析也是自我创造。中国政治故事的传播是“我们想说的”+“他们想听的”,两者缺一不可。我们不仅要宣传事实,而且要通过图像、数据、理念、价值观和情感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此外,受众导向还要求我们正视外宣翻译这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务期中国政治故事的语言表达更为精准。

在特定的中国政治故事的创作编纂上,三位美国市场营销学教授不约而同而各具特色揭示的“六项原则”颇值得我们吸收借鉴。

首先,我们可以凸显乔纳·伯杰概括的“感染力六原则”或“STEPPS”原则。其次,可以借鉴吉姆·西诺雷利提出的品牌塑造的“6C步骤”。再次,特定中国政治故事必须在创作过程中突出情感导向的“故事思维”,参酌安妮特·西蒙斯的研究,致力于创作六大类“具有影响力,激发想象力和促进创新的故事”:一是“我是谁”的故事;二是“我为何在此”的故事;三是“教导故事”;四是“愿景故事”;五是“行动中体现价值观”的故事;六是“我理解你”的故事。

为切实创作好中国政治故事,应进一步创造条件,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切实做到“四个讲清楚”,培养一批拥有宏阔国际视野和深厚中西学养的专家人才队伍。当前特别需要加强政治营销学研究,夯实讲好中国政治故事的跨学科研究基础。

营销(Marketing)逻辑在政治领域中的生长,来自政治本身的公共性。营销政治越来越成为现代政治智慧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美国等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国家,当“竞选”(Electioneering)与“工程”(Engineering)一样成为一门颇具专业性、技术性乃至产业化的行当之时,当所谓“促销民主”(Democracy Promotion)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柱之时,从某种程度上讲,如何让人们认受某种政治产品某种程度上成为政治的真正问题。

从根本上说,政治营销就是对政治的品牌化(Branding)经营。政治营销者一旦对政治营销环境、目标接受者的政治消费行为以及国内外公众以何种方式普遍接受政治产品了如指掌,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确定政治营销的理想愿景、明确目标和具体任务,在此基础上将这些政治内容设计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政治产品(包含政治故事),并着力打造这些政治产品的知名品牌,进而为特定形态的政治缔造坚实的合法性基础。

(2)在中国政治故事的平台载体上,需要盘活存量、引入增量,建设一批真正管用的渠道和平台

首先,应继续借助中国领导人高访,用足用好国际高峰舞台;第二,加强中国政策宣介力度,主动提升透明度与开放性,用足用好各地区各部门新闻发布机制;第三,借助主办或参与重大国际活动和重要节展赛事的契机,发挥其议题建构功能,利用媒介传播,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第四,打造讲好中国政治故事的中华传统节日载体;第五,发展壮大官方与民间的各类对外传播媒介,支持优质媒体“走出去”;第六,用好海外文化阵地,特别是尝试在外国高校资助建立中国研究中心,同时强化“大国民”理念,厚植涉外民众外事素养与文明修养;第七,树立“大外宣”理念,拓宽各类各级公权力部门及其领导干部国际视野,提升其外事素养;第八,借助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契机,用好高端智库交流渠道,增强我国在国际涉华议题上的话语主导权;第九,用好图书、电影、动漫、网络直播平台、国家与政党纪录片等多种文化形式,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地讲述中国政治故事。积极鼓励、善加护持具有中华民族传统风骨和现代国际传播力的民间大V。如热门up主李子柒,截至2021年2月其YouTube订阅量已达1410万,刷新了她此前创下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足以见得: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多方发力讲好中国故事,方能让世界更加了解我们五千年的古老国家。第十,把“官方讲”与“民间讲”、“自己讲”与“别人讲”结合起来,善假外力,借台唱戏。

4、战略方面,应当以凝聚国际公众共识为核心战略诉求

为了能够将中国政治讲清楚、说明白,使之“有料有趣”地在国外社群入脑入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中国政治适合中国社会、有益国际社会的共识,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其一,以关键少数为共识凝聚基要人群。一方面,作为中国政治故事的“讲述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最要不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方能服人。另一方面,我们要在继续做好目标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精英人物的中国政治制度故事讲述工作的同时,及时研判和因应形势发展,加强对在华留学工作海外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与华相关产业从业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等重点人群的制度共识凝聚工作。

其二,以求同存异为共识凝聚基本原则。共识是合作共事之基、团结奋斗之要,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就需要秉持求同存异原则。“同”是基础和前提,“异”是客观现实和重要特征。讲好中国政治故事,应当秉持求同存异原则,以更为柔性的方式阐释好我国基本理念、宣传好我国方针政策、展示好我国重大成就、讲述好我国对世界的贡献。

其三,以制度实践为共识凝聚内生动力。实践是检验制度良莠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凝聚制度共识的不二法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实践中彰显出巨大优越性,是有独特优势和适应我国国情与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韧性、活力、潜能在未来亦是不可限量的。没有对制度公正的捍卫,没有对制度红利的“共享”,便没有对制度本身的“共识”。讲好中国政治故事,就应当在彰显我国制度公正方面集中发力。

其四,以制度叙事为共识凝聚外在补充。制度不仅要“做得好”,也要“说得好”。有效能的制度“会说话”,但未必能“说得好”。当前,政治制度共识缺乏的诸多表征,举凡“呲必‘体制’”“莫谈国是”“莫衷一是”“不明觉厉”“莫名其妙”等等,很大一部分成因是源于我们欠缺“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的能力。因此,理论界及有关各方亟待“有种、有料、有趣”地讲清楚“制度模式选择”问题。

其五,以积极主动为共识凝聚战略态度。在国际政治话语权整体态势仍是“西强我弱”的背景下,应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做到“将战略上处于优势地位的敌军,使之在战役或战斗上处于弱者的地位。同时,将自己战略上的弱者地位,使之改变为战役上或战斗上的强者的地位。这即是所谓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围剿’中的围剿,封锁中的封锁,防御中的进攻,劣势中的优势,弱者中的强者,不利中的有利,被动中的主动。”

《孙子·谋攻篇》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在党和国家统筹规划,各地区各部门乃至全社会协调配合和通力参与下,通过循序渐进地“讲好的故事”“把好的故事讲好”,我们一定能够不仅做到“知彼且知己”,而且做到“天下遍知己”,进而为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顺利达成赢得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进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永续发展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2021-2-14点击数/观注度 3147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