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刘宗义:真想吸引中国投资,印度必须先做到这两点

刘宗义:真想吸引中国投资,印度必须先做到这两点

刘宗义2021-02-24来源:观察者网

导读:如果印度真的希望我们的企业过去的话,可以先想一个问题:过去一年中国企业蒙受了这么多损失,是不是应该赔偿?我觉得,我们的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要求印方赔偿。再一个,如果印度确实希望中国资本到印度投资,那么印度也要给予中国企业和资本以安全保障。如果做不到这些,我觉得中国企业真的应该认真考虑要不要去印度投资。

刘宗义 |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

2月19日,《解放军报》等军方媒体公布了中国官兵在去年6.18加勒万河谷冲突现场的卫国事迹。当天晚上,冲突现场画面被首次披露,事件的起因和经过得以还原。

当下,中印双方按照第九轮会谈达成的协议完成了脱离接触,并完成了班公湖北岸和南岸的地面恢复。随着双边关系的缓和,有消息称印度将批准来自中国的45项投资,其中可能包括长城汽车和上汽集团的投资提案。

蓄意挑起争端的印度为何选择在此时撤退?未来印度在边境问题上是否还会反复?中印经贸合作会呈现新态势吗?

围绕这些问题,观察者网专访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

观察者网:对于冲突,我国一直保持着高度克制的态度,而印方却频频炒作,混淆视听。2月18日,印度陆军北部战区司令乔希(Joshi)仍旧对着媒体鼓吹,中印双方脱离接触的过程进展顺利,这是印度的“胜利”,而“中国丢脸”。您怎么看他的这番表态?现在,印度国内的反对党纷纷指责莫迪政府在边境上出卖了国家利益,表现软弱。乔希的表态是否也意在给莫迪解围?

刘宗义:他不仅是要为莫迪解围,也意在为自己推脱责任,因为他毕竟是军方的一个首脑,需要展现自己守土有责的形象。

第九轮会谈达成的双方同步脱离接触的协议,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主张。但是此前印方一直不妥协,不撤退,意在表明自己没有过错,希望造成既成事实,并迫使中国默认其推进实控线的“事实”。

这和洞朗对峙时印方采取的策略是一致的——不战不和不撤,就这么耗着等待时机。洞朗那个地方,是中国和不丹之间有领土纠纷的地方。印度横插一杠子,目的是体现自己的正义性。他坚持不撤,意在获取实际的利益。

这是印度人的一种行为模式。而在不撤的同时,印方还在8月末9月初的时候发动偷袭,占领班公湖南岸来获取对中国的谈判筹码。但是现在为什么撤?主要是因为内外交困,坚持不下去了。

印度国内的媒体长期向民众灌输那种印度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普通民众听到现在公布的双方伤亡数字,根本就不相信。

他们的媒体以及他们的军方宣扬的这种“胜利”,实际上出于他们自己国内的需要,但是事实并不是像乔希所讲的。他如果承认失败的话,那就是授反对党以柄,给自己造成被动的局面。

观察者网:印度面临的内外交困主要表现在哪些层面上?

刘宗义:一方面,印度国内新冠疫情蔓延得很厉害,重创经济。在疫情发生之前,印度经济增速连续多个季度下滑,就已经呈疲态,亟需外来资金的注入,现在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我们也看到在撤军协议达成后,有印度人透露消息说会放松对中国的一些投资管制。

再一个内部原因就是国内的政局,特别是农民抗议,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结束的迹象。这给莫迪政府带来很大的压力。

另外,他对中国所采取的所谓“经济制裁”也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效果。印度国内的一些利益集团、垄断财阀想趁此机会攫取中国企业所创造的市场,但是从双方的贸易来看,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因为印度从中国的进口量相对而言不减反增。

在国际经济方面,没有加入RCEP,和欧美的自贸协议也没有达成,这让印度在全球经济中处于一种被孤立的地位。

在对外关系上,主要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中美关系,因为拜登上台之后,莫迪政府想借美国向中国施压的这种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扭转。

拜登政府上台之后,经过一段时间,他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显露出来了。中美关系将比特朗普时期更加稳定,更加有可预期性。因为特朗普在外交上没有底线,这给印度造成了投机的好机会,印度就有可能在中美关系陷入困境的时候浑水摸鱼、趁火打劫。

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存在了。拜登非常明确地希望同盟友还有战略伙伴一起遏制中国,那么印度就很明显地被推到台前。

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印度和澳大利亚是主动冲到了前面,而现在美国实际上是要和中国既竞争又合作了,印度此时再冲到最前面,意味着他和中国就只剩对抗关系了,他自己把合作的一面完全给截断了。所以,印度人对现在这种态势感到非常担忧。

此外,印度由于和中国对抗,和美国接近,导致他和俄罗斯的关系搞得非常糟。去年年底,普京就明确取消了和莫迪的年度元首会晤。

按说这种年度会晤,即使是在新冠疫情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线上举行,但是线上都不举办了,这是非常不正常的。并且当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以及俄罗斯驻印大使都曾讲话敲打印度,这说明俄印关系已经恶化到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

印度同其他南亚小国的关系,也没有什么大的起色。

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印度期望保持的所谓“战略自主”将彻底丧失。他将完全成为美国阵营当中的一个小伙伴。实际上,他并不希望沦为美国的“打手”。

观察者网:在之前的分析中,您提到,推进边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抗衡,并通过冒进行为向中国施压,这已经是印度的既定政策了。未来,印度在边境问题上是否还会反复?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形势?

刘宗义:这次的边境对峙持续了这么长时间,还有一个原因在于,过去一年,我们中国在南海、台海、东海面临的压力非常大。美国一直在南海、在台海煽风点火,意图挑起事端。这给我们造成了战略压力。

印度人认为这是一个好时机,他认为中国人肯定不能两线作战,所以他要逼着中国妥协。但现在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彻底扭转了局面。

在西线的军备上,我们也更新换代了大量的新式装备,装备了南疆军区和西藏军区。在对印一线,大量的新式装备已经派上用场。

所以,在这次撤军的过程当中,印度军方感到非常的震惊。因为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在班公湖南岸竟然部署了200多辆坦克装甲车,他们一开始以为只有几十辆。并且我们撤离的速度非常快,就像一些评论所说的,撤离的速度就相当于部署的速度。

我们中国在前线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从这次的对峙和目前的情况,我们也看到莫迪还是头脑比较冷静的,他善于利用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但没有被其裹挟,挑起战争。在冲突发生后,莫迪声明,没有中国人进入印度的领土,也没有印度的哨所被中国占领,就是意在制止局势走向失控。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比尼赫鲁来的冷静。

但也要看到印度国内对华的敌意根本没有改变的趋势。印度在边界上咄咄逼人的趋势也不可能改变,特别是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增强,原来实控线地区的一些灰色地带,成了中印双方都可以到达的地区。

这种争端点还有十几个,即使在这个地方暂时解决了,但未来仍有反复的可能性,在其他地点也可能会发生对峙。考虑到印度的战略投机性,如果国际形势有变,他可能又回来了,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观察者网:2月22日,有消息称,印度将批准45项来自中国的投资提案。有统计显示,过去三年,中企在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额(FDI)大幅度下降。您觉得未来中印之间的经贸合作,可能会呈现什么样的趋势?考虑到当前印度的营商环境,中国企业需要警惕哪些问题?

刘宗义:我觉得,中国的企业和资本“走出去”,需要认真的观察和评估这个国家是不是值得投资。印度一直坚持经济民族主义的立场,特别是他国内的这些垄断财团把这个市场视为禁脔,他们认为外企给他提供资金可以,赚钱那就算了。

印度这个市场看起来是很广大,有十多亿人口,即使考虑中产阶级,也有2-3亿人口。但中国企业是不是进去真的能够赚到钱?风险是不是可控?我觉得这些方面必须理性考虑。

我们中国的企业过去在印度投资,给印度修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而且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建设速度最快,成本最低,给他们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他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我们一些中国企业在印度所受的是“三等”待遇,不仅享受不到印度的国民待遇,也享受不到一些西方国家企业和资本所受的待遇。我们是被印度人列入“另类”名单的,有些领域我们是进不去的。

如果印度真的希望我们的企业过去的话,可以先想一个问题:过去一年中国企业蒙受了这么多损失,是不是应该赔偿?我觉得,我们的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要求印方赔偿。

再一个,如果印度确实希望中国资本到印度投资,那么印度也要给予中国企业和资本以安全保障。如果做不到这些,我觉得中国企业真的应该认真考虑要不要去印度投资。

未来中印经贸合作的趋势,目前还不好说。如果中印关系当下的这种局面继续下去,印方不真正拿出诚意来缓和中印关系,中国企业对印度的投资恐怕还会下降。

我们中国对印度投资大幅增长主要是在2014年之后。在2014年习主席访印之后,2014—2015年对印投资增长非常迅猛。到了2016年,因为双边关系不断恶化,所以对印投资也在下降。

2017年虽然有洞朗对峙,但是投资又增长了。增长的原因主要是阿里和腾讯这几个大企业对印度投资了。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不排除中国国内的一些企业通过第三国向印度投资。2020年1月,当时印度的商工部统计说中国对印直接投资是20亿美元,然后我们中国商务部的数字是80亿美元。两者是有差距的。

也有一些别的统计,认为当时中企在印度的投资可能已经超过200亿美元。原因就在于,一些中资不是从内地直接去印度的,它是通过香港、新加坡等地去的。


2021-2-24点击数/观注度 3120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