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中美关系 |
中美会谈,美方“胡萝卜+大棒”策略为何失败? |
中美会谈,美方“胡萝卜+大棒”策略为何失败? 2021年03月20日来源:风向 封面图片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参议院听证会上表达了“冷处理”阿拉斯加会谈的态度,图源:Graeme Jennings/Getty Images 文/中国翻译协会会员,国际政治观察分析者 胡毓堃 核心提示: 1、美方此次会谈展示冷淡姿态,甚至偏离官方外交惯例,原因有二:一是美方并不期待明显分歧下能谈出突破性进展。二是在美国乃至其西方盟友将中国视为“挑战和威胁”时,新一届美国政府很难软化对华姿态。这一冷淡,也是向全世界传递信号。 2、在印太地区重要性上升背景下,美国采取的策略是先行接触印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友,再与最重要的对手碰面,希望在不同的议题上与不同的国家建立合作机制,从而连接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盟友,以全面应对“中国的挑战”。这是要为拜登政府的全球部署和印太战略奠定基础。 3、美国此次会谈采取“胡萝卜+大棒”策略,想要中国在核心利益上让步,并在可能领域开启合作。但中方坚持立场,从容回应。加之美国的实力优势并不明显,美国盟友也大都表现出谨慎态度。所以这一策略无法成功。美国政府后续也势必会采取更多行动以实现其博弈目的。在此情况下,中美关系的走向,仍有待时间检验。 1 “一次性会谈”:姿态冷淡为哪番? 这次中美“2+2”对话引起全世界关注:经过美国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中美双方首次面对面高层会谈,自特朗普上台以来日趋紧张、甚至跌入谷底的中美关系会朝着何种方向发展? 显然,国际社会并未对此次会谈持有过高期待,而中美双方的分歧在会谈前便显露无疑。 不同于中国外交部“希望通过对话......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积极姿态和信号,美国政府不仅没有高调谈及此次会谈的积极意义和前景,反而一再降低姿态、保持冷淡的腔调: 此前参加此次高层对话的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均表示,此次对话是“一次性”活动,言外之意便是美国与中国并不会就此建立定期战略对话机制,中美对话的大门之后仍有可能紧闭(尤其是如果中国后续的内外政策不令美国满意);(会后据中方通稿,双方同意按照两国元首2月11日通话精神,保持对话沟通——编者注) 不同于中国政府多次表示此次对话为“高层战略对话”,布林肯于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的当天参加了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明确表示“这不是一次战略对话”; 就连此次会谈的接待问题上,一位美国官员对媒体表示“中方对于可能要先提交新冠肺炎检测证明方可参加会谈表达了不满”,且双方一反外交会谈惯例、不再共同进餐,因为“日程安排中的一切纯粹都是公务”; 两天三场会谈(每场三个小时)中,中美各方最多会有10人参与,而这种相对较少的人员数量似乎也是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的体现、而非改善的努力。 美国政府相关人士在舆论层面对于此次中美高层会谈的“冷处理”,看似有所偏离官方外交领域约定俗成的“惯例” ,但考虑到当前中美关系的现状,尤其是中美两国在诸多议题上的重大分歧,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一方面,美国深知其在涉疆、涉港、涉台、南海、亚太区域、网络安全和贸易等多个领域的利益诉求上与中国存在明显分歧,并不期待此次会谈能够取得令其满意的突破性进展和成效; 另一方面,当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将中国视为所谓“对现行国际秩序最大的挑战者和威胁者”时,新一届美国政府很难软化对华姿态,即使需要与中国进行对话,也需避免因过于“友善”的姿态而给美国政界朝野、美国公众、国际社会和中国留下“软弱可欺”的印象,因此事先保持一定程度的“冷淡态度”,也是在向全世界传递明确的信号。 就在美国国务院宣布此次阿拉斯加会谈的一周前,布林肯便在其首次外交政策演讲中将对华关系称为“21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考验”,声称中国是“唯一一个具备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实力,严重挑战稳定、开放的国际秩序的国家”。 因此他表态美国对华关系是“在应该竞争的时候展开竞争,并在可以合作的领域进行合作,在必须敌对时保持敌对”。而他在上任后首次参加参议院听证会时再度确认将在阿拉斯加会谈中“持有强硬和坚定的底线”。 正如布林肯在参议院所说,既要“寻求合作的大道”,又要表明美国政府“无意为了谈而谈”,美国政府在阿拉斯加会谈前发出的腔调,自然也不难理解。而当双方终于聚首阿拉斯加之时,在首场会谈正式开始前的开场白上,美中代表却在媒体镜头之前一反外交常态、罕见地以犀利的措辞激烈交锋,也是情理之中的场景了。 2 从四边会谈到出访日韩:团结“盟友”,剑指“对手”? 布林肯在其外交政策讲话中强调美国要从实力的角度与中国接触,而在他看来,与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合作,方可展现“令中国难以忽视的集体力量”。 正因为如此,不同于去年6月的中美夏威夷会谈,美国政府并没有将此次阿拉斯加会谈作为独立的双边对话活动,而是其本月亚太地区一系列多边和双边活动的最后一环。 除了会前与中方就本次会谈的预期进行多次“隔空交流”,高调地与盟友进行事先协调活动也充分传达了布林肯所表述的这一意图。 阿拉斯加会谈的消息公之于众两天之后,3月12日美国与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这三个印太地区“最亲密”的盟友以视频形式召开了四边安全对话首次峰会,将这一机制升格为领导人级别。 美国总统拜登用不直接点名的方式公开宣称“致力于确保我们这一地区依照国际法进行治理、维护普世价值、免遭胁迫”。 作为拜登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阿拉斯加会谈的参与者,沙利文对媒体坦承此次四边会谈实现了美国恢复盟友活力、从实力角度接触中国的目的,并讨论了“中国带来的挑战”、“确保他们不再对中国持有幻想”。除了南海、朝核、网络安全、半导体供应链等被四国长期视为涉及中国的议题外,四国领导人在联合声明中甚至提及新冠疫苗分配合作,作为“制衡”中国的新领域。 三天后,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共同飞赴东京和首尔,先后与日本和韩国举行高级别的“2+2”会谈。这也是新一届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就任后的前两个出访国,个中意义不言自明。 不出意料,二人在东京和首尔重谈巩固盟友关系、安全合作与区域安全问题,就所谓“日益增长的中国力量和对外攻击性”问题老调重弹。尤其在美日“2+2”会谈结束后,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更是罕见地指明谴责中国,声称中国的行动违反现有国际秩序,对中国上个月正式生效的海警法“深表关切”,甚至重申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 显然,美国政府在阿拉斯加会谈前的一系列外交活动,既是为了与中国直接碰面提前做好准备,为“实力接触”打好基础,从长远看更是拜登政府迫不及待落实其“美国归来”外交政策的直观体现(在此政策蓝图中,中国当然被视为美国最大的挑战者和对手之一)。 自拜登内阁上任以来,白宫内部的国家安全和外交团队便高度重视印太地区对于美国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性。 目前,印太地区至少由38个国家组成,占据全世界44%的陆地面积和65%的人口,经济总量占全球62%,为世界贡献了46%的商品贸易,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 事实上,不只是美国,世界其它主要大国和地区(尤其是西方世界)也越发关注印太地区的走向,积极介入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3月12日,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俗称“欧盟外长”)塞普·博雷利·丰特列斯撰文称“印太地区如今在许多方面代表着世界经济和战略中心”,且该地区的开放和秩序与欧盟的利益息息相关,呼吁欧盟积极介入印太地区; 3月16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议会表示英国政府将要把外交、贸易和防务重心从欧盟转移至印太地区,计划将英国航空母舰部署至该地区,以扩大英国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制衡中国”;而在此之前,英国已经彻底结束了“脱欧过渡期”,并申请加入印太地区最大的自贸协议框架《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当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纷纷将目光投向印太地区时,作为该地区体量最大、快速发展的国家,中国的崛起被视为对印太地区最大的威胁。而中国在领土主权与安全等核心利益和投资、贸易等事务性问题上与一些周边国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立场摩擦与冲突,被美国视作可以加以利用、“各个击破”、搭建“组合拳”战略、维护其在该地区影响力和主导能力的条件。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库尔特·坎贝尔和新加入该团队的80后“中国通”幕僚杜如松在今年1月12日在《外交事务》共同发表《美国如何加固亚洲秩序—恢复平衡与正统的战略》一文,建议美国在不同的议题上与不同的国家建立合作机制,从而连接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盟友,以全面应对“中国的挑战”,并通过一个美国主导下覆盖各领域的多元合作机制创造平衡,在重要议题上强化共识,实现威慑效应。 无论是拜登在四边会谈中大谈“自由、开放、安全”,还是布林肯在东京和首尔分别就领土安全和朝核问题与中国直接挂钩,不无体现了这一策略。 而美国先行接触印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友,再与最重要的对手碰面,并不只是为了这“一次性”的阿拉斯加会谈,更是要为拜登政府的全球部署和印太战略奠定基础。 3 带着矛盾的诉求:美国为何难以如愿? 走进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库克船长酒店,在全世界媒体的镜头前,布林肯的开场白便表明首次会谈是“实质性的、严肃的、直接的”(美国政府一名高级官员对路透社的描述): 原计划各2分钟的开场发言中,布林肯一反惯常外交礼仪,明确表示美方“将讨论我们对中国相关行动的深切关注,包括在新疆、香港、台湾等地行动,对美国的网络攻击,以及对我们盟友的经济胁迫。这些行动都威胁到基于规则、维持全球稳定的秩序”,并再次重申他在首次外交政策演讲中所说的“应竞则竞、能合则合、必敌则敌”(据中方表示,这一开场白严重超时); 中方以15分钟的讲话作为回应,并指责美国利用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施压别国,滥用国家安全名义威胁国际贸易的发展,坚决反对美国干涉内政,并表示双方都应处理好自家事务,改变零和博弈思维,避免进行对抗; 布林肯和沙利文随后进行反驳,并要求记者留在会场,二人一个表示自己所接触的近100个国家外交部长都非常满意“美国回归”,另一个则补充道“一个自信的国家能够认真审视自己的缺点并且时刻寻求改进,这是美国的秘诀”;当美方回应结束后,便想把所有记者请出会议室,遭到中方严正抗议。之后双方才开始闭门正式会谈。 |
|||
2021-3-20 4314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