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直到2021年4月12日夜里10点,仍然没有马云露面的消息,事情还没有最后明朗化。但问题最终必然也必须得到解决,蚂蚁再大不过是个虫儿,诗人毛润之先生有诗曰,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司马南:马云在干啥?蚂蚁往哪儿爬?

司马南 · 2021-04-13 · 来源: 红色文化网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怕您误会,千万别以为蚂蚁和阿里是一回事儿。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皆为马云实际控制的企业;不同点是,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刚刚责令阿里巴巴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182.28亿元罚款,蚂蚁则是另外一回事。

大蚂蚁爬呀爬,四部门约谈话。

前有化蝶失之交臂,后有困境一团乱麻。

这是自2020年底蚂蚁集团被暂缓上市后,第三次被约谈了。核心的新闻事实就两条:第一,你存在严重问题;第二,你仍须严肃整改。

今天消息,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要求蚂蚁集团必须正视金融业务活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和整改工作的严肃性,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的本源,在符合审慎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加大金融科技创新,提升金融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从第1次约谈后,蚂蚁的整改就开始了,整改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纠正支付业务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支付方式上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权,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纠正在支付链路中嵌套信贷业务等违规行为。

二是打破信息垄断,严格落实《征信业管理条例》要求,依法持牌经营个人征信业务,遵循“合法、最低、必要”原则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保障个人和国家信息安全。

三是蚂蚁集团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全部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监管,健全风险隔离措施,规范关联交易。

四是严格落实审慎监管要求,完善公司治理,认真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控制高杠杆和风险传染。

五是管控重要基金产品流动性风险,主动压降余额宝余额。

同阿里巴巴一样,蚂蚁集团至少表面态度非常好,但实际整改效果外人无从查知底细。

可以肯定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之下,政府不能容忍资本无序扩张,不能任由平台企业绑架政府安于”大而不能倒的状态”之中,大而不能倒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

2020年11月2日首次监管约谈。这一次约谈1天之后,蚂蚁彻底失去了羽化成仙的机会,若干人一夜成为亿万富翁的美梦破产了,海内外一片牙根摩擦的声音。

2020年12月26日,那一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的生日,蚂蚁集团再次被金融管理四部门联合约谈。二次被约谈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国家主管部门对蚂蚁的定性三句话:法律意识淡漠。藐视监管要求。违规监管套利。隔壁王奶奶把这三句话翻译成胡同语言:无法无天,对抗官府,诈骗钱财。

钱多人胆大,胆大钱更多,从胆魄与口气大得不可一世,“□□不改革我们就改革□□”,到泥牛入海无消息,千呼万唤不出来,私人飞机却绕着圈儿飞,或说明一个问题:思想顾虑还没有解决,一较高下的念头仍没有根绝,资本的意志力相当顽强。慑于强有力国家主权不可撼动,不得不被动应对之。

隔壁王奶奶认为,如果阿里和蚂蚁确有洗心革面之意,一贯高调喜欢出风头的马云是不会躲着不见人的。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即被很多人喊成爸爸的马云,并不能就公司的发展方向及重大应对之策独立作出决定,实际操控人背后还有人。

从国家4部门联合约谈,且一而再再而三的情势分析,这是到目前为止大得不能再大的资本的意志与国家主管部门的较力。对包括蚂蚁、阿里在内的平台企业,中国政府足够宽容,足够忍让,直至忍无可忍。令人惊心动魄的事实是,国家已有的层层监管对这样的企业来说形同虚设,被人家拉出去打进来软硬兼施一一摆平,被称之为平台企业的怪物攻城掠地拱卒将军,直至临门最后一脚遭遇国家主权洪荒之力,方才被迫止步。

把平台企业违规行为被叫停,说成是受限于中国的制度,乃至归罪于中国制度,这是在阿里和蚂蚁问题上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焦点。事实上,包括美国欧洲诸国在内,对大型平台企业设限立规反垄断比中国要更严格。

德国媒体昨天就此说了一些公道话。

德国《商报》:北京惩罚阿里巴巴是正确的。《南德意志报》评论道:

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能够以不受管制的方式发展和扩大其垄断地位。他们确定了当今中国的贸易规则,允许谁在哪些平台上可以供货,谁不能供货。阿里巴巴的金融子公司蚂蚁金服集团甚至涉足银行业,在没有银行执照的情况下提供贷款,而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抵押品。

中国可能因此陷入金融危机的危险确实存在。

人们因此能够理解,为什么北京当局现在要介入。不过,如果国家能早些干预,并且干预不那么残酷,事情会更好些。

北京对阿里巴巴和腾讯采取强硬手段是重要且正确的。中国想通过严格的管控来控制本国的大型科技公司。中国早就该迈出这一步了,但这一步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的大型科技集团不把监管机构当回事儿。与美国一样,它们要的是:“快速行动,打破常规”,目的是创造事实并建立市场力量。

美国和欧洲的主管部门多年来一直在努力遏制互联网公司的权力,但北京却让国内公司如愿以偿,甚至还让国际竞争者被故意排除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外。公司能够在许多行业中建立垄断地位,从而损害终端客户。这一现状应该得到改变。

德国媒体不仅提到了阿里和蚂蚁,而且提到了腾讯等其他的大型平台企业,德国《商报》说,北京宣布了一系列新的监管措施,以遏制科技公司的力量。目前,似乎阿里巴巴和腾讯尤其将被迫遵守规则,不许继续封锁自己的平台,不让竞争者介入。

迄今为止,阿里巴巴的在线购物无法通过腾讯支付服务来完成,反之,腾讯也不让阿里巴巴介入自己的平台。如果一些商家的指控属实,阿里巴巴已成为一家过于强大,滥用市场支配力的公司。

从监管的角度来说,国家有关部门的干部,他们承受着客大欺店的压力,原国家工商总局的一位有名有姓的司长,当年查处马云旗下的企业,不但被呛声,而且被人肉,最后马云换上皮鞋约见国家工商总局1号长官之后,国家工商总局被迫收回成命,马云们尝到了客大欺店的甜头,从此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那一次成功大大加强了继续对抗官府的信心,钱这个东西会使人变得疯狂,更何况复杂的股权设计会使一些人们听到名字便有所忌惮的体制内外的国内外的大佬被设计进来,一度,若干平台企业以为自己便是天下,天下便是自己。

自从《人民日报》喊出了那句话,情形就发生了变化。“没有什么马云时代,只有时代的马云”。

直到2021年4月12日夜里10点,仍然没有马云露面的消息,事情还没有最后明朗化。但问题最终必然也必须得到解决,蚂蚁再大不过是个虫儿,诗人毛润之先生有诗曰,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2021年4月12日写于昆明湖畔

被罚182亿后 阿里港股为何逆市上涨?

在监管部门的处罚靴子落地后,业界普遍认为,短期内,阿里巴巴业绩将受到拖累;长期来看,还需看公司的基本面,尤其是阿里巴巴如何应对来自其他电商的冲击

文 | 《财经》记者 杨秀红 张建锋

编辑 | 陆玲

收到182亿元的监管处罚后首个交易日,阿里巴巴港股(09988.HK)逆市上扬。

截至收盘,阿里巴巴港股收报232.2港元,上涨6.51%,盘中最高上涨8.99%,当日恒生指数收盘下挫0.99%,其表现明显优于大盘。

对此,《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市场人士表示,这属于阿里巴巴利空释放后的股价反弹。也有部分人士表示,不排除机构拉高出货的可能。

4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阿里巴巴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市场监管总局责令阿里巴巴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其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4%的罚款,计182.28亿元。该项罚款创下了中国反垄断历史上最高纪录。

该消息一经发布,即引发市场高度热议。

4月12日早上8点,阿里巴巴召开了投资者电话会,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会上表示,正对商家推出多项降成本措施,将向监管部门及时报告进展。张勇称,阿里不认为这次处罚会对其业务有什么实际上的负面影响。

然而,《财经》采访的多名行业人士认为,此次182亿元的罚款短期内有可能拉低阿里巴巴的业绩;长期来看,则需要关注公司基本面,在京东、拼多多等电商的竞争之下,阿里如何应对电商激烈竞争带来的挑战,是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也是投资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穆迪高级副总裁蔡慧表示:“监管机构提出的整改措施可能会限制阿里巴巴的收入增长,因为阿里巴巴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将受到制约,挽留商户和产品及服务升级方面的投资亦将降低其利润率。”

银河证券策略分析师曾万平对《财经》记者表示:“未来关键是看阿里如何应对电商分流的问题,拼多多、微信小程序、抖音、快手等新渠道的冲击分流不容忽视。”

对于业界此前担忧的阿里巴巴可能会因为“二选一”垄断行为而被分拆的疑虑,《财经》采访的多名行业人士认为,在上述处罚落地后,阿里巴巴被分拆的可能性已经大幅降低。

182亿处罚落地,阿里港股最高反弹近9%

在4月10日发布《反垄断处罚》公告后,4月12日,阿里巴巴港股股价高开至230港元/股,相对于前一个交易日218港元/股,上涨5.5%。随后,公司港股股价持续走高,盘中最高为237.6港元/股,最高涨幅8.99%。截至收盘,公司收盘于232.2港元/股,涨6.51%,市值增长3079.84亿港元。

与阿里巴巴港股股价上涨不同的是,当日,恒生科技指数跌1.64%。其他科技股公司中,美团(3690.HK)收盘跌5.03%,京东集团港股(9618.HK)跌2.15%。

对于阿里巴巴港股股价大涨,市场有不同的观点。

一位私募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处罚落地后,阿里巴巴利空释放,政策安全了,公司估值不贵,早已有大资金在等机会再进入,今天大涨或是资金入场的推动。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也对《财经》记者表示,“这是利空消息释放后,股价在相对低位的反弹。”

在安信国际看来,反垄断监管对阿里巴巴的惩罚落地,有助清除监管阴霾的负面因素,反而对该股有利。

蔡慧表示:“遭反垄断罚款对阿里巴巴具有负面信用影响,但该公司强劲的财务状况和顺畅的融资渠道可为其提供应对相关挑战的缓冲。”

“股价长期围绕价值波动,短期由供求关系决定,供求关系,包括自然的供求关系,如行业和公司被持续看好,也包括人为操纵的供求关系,即大资金的操作,阿里今天的股价表现,更多的是资金行为。”一位投行人士则对《财经》记者分析,在强监管下,罚单落地,并不意味着公司利空已经出尽。

亦有市场人士指出,反垄断罚单打断了互联网公司成长的逻辑,不排除资金拉高出货的可能。

自2019年在港股上市后,阿里巴巴股价整体呈现先涨后跌的趋势。登陆港交所后,公司每股股价最高涨至2020年10月29日的309.4港元。随后,阿里巴巴港股价格开始回落,至4月9日,公司每股收盘价跌至218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2月24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调查通知当天,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对公司进行调查。公告当日及第二个交易日,阿里巴巴-SW港股股价分别跌8.13%、7.98%,盘中最低为207.2港元,距离其港股176港元的首发价格,只有17.73%的涨幅。

回归阿里巴巴基本面,公司2020年第四季度业绩同比增速,进一步增加。

从营业收入增速表现来看,2020年第四季度,阿里巴巴收入为2210.84亿元,同比增长37%,该增速高于京东集团-SW的31.4%%,但低于拼多多(PDD.O)145.98%的同比增速。

同期,阿里巴巴W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为794.27亿元,相对于去年同期的523.09亿元,同比增长51.84%,低于京东集团575%的同比增速。

与2020年4月至9月营收32%的同比增速相比,阿里巴巴第四季度增速进一步加快,主要得益于公司核心商业收入的增长。

阿里巴巴核心商业主要涵盖中国零售商业、中国批发商业、跨境及全球零售商业、跨境及全球批发商业、菜鸟物流服务、本地生活服务等。

2020年4月至9月,阿里巴巴核心商业收入同比增长32%,到了第四季度,该数据提升至38%。其中,跨境及全球零售商业及跨境及全球批发商业收入同比增速,双双提升。但公司云计算业务收入同比增速,由60%降至50%。

分拆疑虑暂解,未来聚焦电商竞争

在监管部门的处罚靴子落地后,业界普遍认为,短期内,阿里巴巴业绩将受到拖累,为此已有多家国际投行下调了阿里巴巴的目标价;长期来看,还需看公司的基本面,尤其是阿里巴巴如何应对来自其他电商的冲击。

瑞信即调低了阿里巴巴港股目标价,其发布的报告称,阿里巴巴股价已反映负面因素,加上估值不高,现时的股价具吸引力,而反垄断因素是短期股价催化剂,下调目标价由323港元至304港元,维持跑赢大市评级。

瑞信进一步称,公司第四财季非通用会计准则EBITA利润率预计为13.9%,或按年下跌3个百分点。由于对淘宝交易、直播、杂货等新投入,核心经调整EBITA利润率可能继续下跌。

投行Benchmark则将阿里巴巴美股目标价从315美元下调至310美元。截至4月9日,阿里巴巴美股收盘价为223.31美元/股。

不过,也有机构维持此前对阿里巴巴的买入或增持评级。

野村证券即发布报告称,该罚款较早前预期的26亿美元高,这是经监管机构小心考虑,在对其他大型科技平台起到威慑作用同时,罚款规模不会太大从而严重损害阿里的运作,维持其美股买入评级,对其目标价维持325美元。

野村进一步分析称,截至去年底,阿里拥有540亿美元的净现金,因此这笔罚款对集团虽然痛苦,但是一笔可控的一次性费用。从乐观的方面来看,这项反垄断调查的结论使阿里能够摆脱监管混乱的局面,并重新关注其业务发展,自2020年12月以来席卷阿里的反垄断监管风险可能会结束。

张孝荣对《财经》记者表示:“阿里的基本面稳定,受到的冲击有限。”

从长期来看,多家机构认为,应更关注公司的基本面。

曾万平对《财经》记者称,阿里巴巴未来的关键点,是如何应对来自于其他电商的竞争。

摩根士丹利也表示,阿里巴巴相关罚款占其2019年本地总销售约4%,虽然涉资金额创纪录,但此结果可望消除阿里巴巴主要忧虑,估计市场焦点将重新转至公司基本面之上。

展望未来,该行认为,市场将重心转向公司旗下电子商务领域竞争上。

而对于市场担忧的阿里巴巴可能会被分拆的问题,市场普遍认为,在182亿元的处罚落地后,阿里巴被分拆的风险已几乎降至最低。

去年12月下旬,监管部门对阿里巴巴启动相关调查,历时4个月后,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下发了182亿元的处罚决定。

而早在去年11月初,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国家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召开规范线上经济秩序行政指导会,京东、美团、58同城、百度、奇虎360、搜狗、字节跳动、快手、滴滴、阿里巴巴、腾讯等27家主要互联网平台企业参加了这一会议。会议对强迫商家“二选一”、刷单刷评等问题做出严厉批评,并提出互联网平台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九方面明确要求。

在监管部门启动对阿里巴巴的调查后,市场曾一度担忧,阿里巴巴电商可能面临分拆风险。

摩根士丹利认为,该监管决定应能缓解阿里主要压力,阿里巴巴暂时无需进行重大的组织重组和资产剥离。

“其实分拆与否并不重要,关键还是要观察公司自身发展。”曾万平对《财经》记者称:“从国际上知名公司的案例来看,关键问题还是在自己,不在外,要向内求。环境只是镜子,要看公司能否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他举例称:“洛克菲勒的美国标准石油公司被分拆后,子公司经营状况依然非常好;美国AT&T公司被分拆后,由于自身经营不善而导致业绩不佳;微软没被分拆,但是却被苹果、谷歌、亚马逊等超越,直到2016云计算之后才迎头赶上。”

而对于《反垄断法》的处罚范围是否会扩大,张孝荣表示,“当前需要加强互联网治理,有关部门过去有心无力,现在则有了相关法律,随时可以付诸行动。但反垄断是核武器,一旦行动,则杀伤巨大,操作不好甚至会影响经济发展。时刻瞄着目标,不扣动扳机,反而容易收到较好效果。”

蚂蚁集团再次被约谈,何止是反垄断?

把资本关进笼子里,阿里的福报来了!

原创 学爸蛋总  超级学爸

全文共5800字,主要分为五大部分。

(一)接天价罚单,叫停湖畔大学

(二)从屠龙少年,到任性的恶龙

(三)掌控话语权,删团中央的贴

(四)办湖畔大学,信号非同一般

(五)中美拼内力,引导资本走向

(一)接天价罚单,叫停湖畔大学

昨天出了一个大新闻,那就是阿里巴巴接到了天价罚单,被罚182.28亿元,原因是从2015年以来,阿里巴巴滥用垄断地位,逼商家二选一。

其实昨天还有个小新闻,4月9日位于杭州的湖畔大学接到上级通知,停止了2021年的招生,何时恢复招生也没有明示。

里补充一些信息:湖畔大学隶属于湖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股东只有一个——浙江湖畔大学创业研究中心,这个中心是法定代表人是马云。

此外还有两则一大一小的旧闻。大旧闻发生在2020年11月3日,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IPO蚂蚁金服上市被紧急叫停。

小旧闻发生在2020年12月10日,总用地两万亩的湖畔大学云南分校及梦想小镇项目,规划面临调整(可能要黄)。

一系列旧闻新闻串起来看,这事儿不简单,似乎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要出事。不过,据我观察,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倒是挺开心的。

开心的背后,我并不认为是大家幸灾乐祸,或者仇富心理,因为这几年马云和阿里的风评的确急转直下,从众人仰望的创业大神儿,变为一个人人声讨的资本家。

这个转变的过程,简单的来说是都是自己作的,一系列操作,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资本的傲慢和任性。国家再不出手,当年的屠龙少年,一定会变成恶龙。

2017年蛋总就写过,资本其实是个中性词,跟水、火、电、牲口一样,用好了可以为人类服务,用不好立刻变成无情的洪水猛兽。

资本也是类似,用好了可以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发展生产,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用不好,或者管理不好,会沦为某些人行凶的工具。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驯服资本,让资本为人类服务,永远是我们一项重要课题,除非共产主义彻底实现。

资本本身是不肯束手就擒的,必须得有个制约,就像马要带上嚼子,牛鼻子上要穿上铁环,河要修筑堤坝,猛兽要关进笼子(一定区域)。

资本也是一样,幼小的时候还好一些,甚至还要奶一口,但是发展壮大以后,必须框定合理的活动范围,必须是在人的驾驭之下。

不然一旦失控,伤人是小,搞不好我们都会成为资本的奴隶,那么红色江山也就改旗易帜了。因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项本质区别,那就是人驾驭资本,还是资本驾驭人。

阿里巴巴的创立,我认为极大地促进了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开始习惯于网上购物,习惯于电子支付,也引领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注意,我说的是促进,而不是开创。人类生活方式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是一种必然趋势,马云的成功就是因为顺势而为,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

但不是英雄造时势。没有马云,也会有马雨(或牛云),没有阿里巴巴,也会有阿外巴巴(或阿里色色)。

中国14亿人口的大市场,叠加了信息和网络时代,诞生几个互联网巨头简直是太容易不过了,那只是早晚的事情。

马云要是能在梵蒂冈(常住人口800人),或者能在马尔代夫(人口44万)搞出阿里巴巴,那就我就承认“英雄造时势”。

再打个比方,中国的互联网如同一场跑步比赛,马云凭借过人的商业头脑,让阿里巴巴杀出重围,最后夺得了冠军。

但是不可以说,没有马云,没有阿里巴巴,这场跑步比赛就没有冠军了。只要是比赛,就一定有这个冠军,全国纪录可能不一样,或不如或更好。

阿里巴巴跟华为还是有所区别,区别就在于华为参加的是跑步世界杯,从落后到反超,PK掉的是世界通信巨头,纵然现在遭遇一些困难,那是因为美国的政治打压。

美国打压华为的根本原因,那是华为真有核心技术,不仅仅在通信领域,还有芯片设计,甚至在光伏方面(逆变器)也实现了全球领先。

阿里跟华为还有个区别,华为是赚全世界的钱给国内,因为华为是员工持股。而阿里的是赚国内的钱给外国人,控股权虽然在马云团队手里,但分红股东主要是外资。

马云和马云们的问题,就在于成功太快,短时间内获得了太多的财富,获得了太高的社会地位,逐渐有些膨胀了,越来越任性了。

这种任性,并不是马云说了几句高调的话,说我最后悔创立阿里,说我对钱不感兴趣,说996是福报,也不是去拍装笔电影。

而是做了不合适的事儿,主要分为三类:第一,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成了滥用垄断地位的恶龙;第二,利润留给自己,风险留给社会;第三,结党营私,控制话语权。

(二)从屠龙少年,到任性的恶龙

垄断这个东西让人一言难尽。从经济规律角度看,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形成垄断,因为这就是赢者通吃、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2015年正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高潮,当时我就很悲观,所谓的“互联网+”创业最终都是BAT的菜。实际情况更悲观,能被BAT收购几乎是最理想的结果了。

因为他们不仅手握大量的资本,拥有最勤奋最优秀的码农,关键是掌握流量的入口,掌握信息的走向,掌握用户的数据包括隐私。

创业者面对他们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如果项目不错,要么同意他们低价收购,要么人家自己另起炉灶,不要幻想靠一个想法外加资本杠杆就能创业成功。

阿里巴巴创立之初,的确有正面的意义,他们为了获取用户,为了发展壮大自己,的确让利于消费者,服务于商家,成为了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桥梁。

那个时候淘宝还真是帮助不少人实现了创业梦想,同时网店的出现让实体店的价格更加实惠,电子支付的出现让银行的服务态度更好。

但是久而久之,阿里形成了一家独大之后,形势就变了,形成了垄断,就开始店大欺客。一方面欺负消费者,一方面欺负商家,一方面欺负同行。

现在运营一个天猫店成本太高了。你不掏钱排名就不会出现在前排,而且掏钱的规则也类似于竞价排名,同类型的天猫店严重内卷,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消费者头上。

打个比方,淘宝和天猫就是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而阿里就是看场子的,在他们的平台,他们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

第一,他们掌握了摊位的分配;第二,他们掌握了客流的走向;第三,他们甚至承担了网上工商局和税务局的职能,说开罚单就开罚单,说封你店就封你店。

这次被罚182亿,就是因为阿里要求商家,参加了618和双11活动时,只能在天猫和京东中二选一,最早出现在2013年。

阿里还曾经为了打压竞争对手(慧聪网),通过旗下的万网(域名管理公司),封停了对方的域名。

作为一个平台一旦形成垄断,对于消费者和垄断平台的合作伙伴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在平台面前,没有了议价权,只能任人宰割。

对于国家来说也不是好事,一旦垄断形成,市场就没有了活力。简单来说,垄断企业躺着就可以获取优厚的回报(垄断利润),那么何苦要冒风险,何苦要创新?

资本的特性就是追求增值,因此资本是贪得无厌的,也是最讨厌风险的。如果能躺着挣钱,绝对不会站着。一旦垄断形成,会扼杀其他技术创新。

总之,阿里从打破地域垄断,实现网上网下竞争,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但是消灭了大量实体店,让用户养成新的消费习惯之后,又开始滥用垄断地位。

再说说资本的无序扩张。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提到了平台经济、互联网平台企业出现的新问题:

市场垄断、无序扩张、野蛮生长的问题日益凸显,出现了限制竞争、赢者通吃、价格歧视、泄露个人隐私、损害消费者权益、风险隐患积累等一系列问题,存在监管滞后甚至监管空白。

(三)掌控话语权,删团中央的贴

阿里可以说是财大气粗,触角伸向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通过买买买,疯狂跑马圈地,入股了一大批企业。

其中比较引人瞩目的是,阿里巴巴布局各种媒体,不仅仅收购入股了一大批媒体,签约了一大批媒体人和艺人,也成为微博的大股东,持有30.4%的股份。

首先是引流。你在微博上发帖如果有奶粉、纸尿裤等字样,微博上可能就会有相关广告链接,打开淘宝,也会有类似推荐,但是只是引流也就忍了。

你以为阿里只会控制天猫的中差评?他们在舆论操作上更是高手,既有大量明星和大V为其站台,又有算法的加持。微博简直快成了阿里系的一言堂了。

只要阿里一有负面新闻,微博的动作快得很,删博、控评、禁言、降热搜,四件套。我怀疑微博是不是有专门帮助阿里处理公关的部门了。

最典型的就是赵薇和台独演员戴立忍事件。赵薇的第二部电影《没有别的爱》演员阵容在网上引发了争议,不少网友指出主演戴立忍曾参加“台独”相关活动。

这件事有多过分?共青团中央于2016年7月6日发布长微博——“戴立忍及电影《没有别的爱》遭网友普遍谴责抵制”一文,竟然被秒删了(后来压力之下被恢复)。

这篇文章详述网友在天涯论坛发帖后被秒删帖事件以及戴立忍、水原希子等人的过往言行,而且都是客观陈述。

赵薇跟阿里的关系就不说了。一方面,赵薇跟马云的私人关系;另一方面,赵薇老公黄有龙是阿里影业的第二大股东。蚂蚁金服,赵薇也是股东。

最近一次人神共愤的操控舆论,是蒋凡出轨事件。蒋凡现任淘宝、天猫、阿里妈妈事业群总裁,天猫法定代表人以及董事长兼总经理,还曾是阿里合伙人,阿里健康法定代表人等。

2020年4月14日,网名为“花花董花花”的女士在微博上发文喊话网红张大奕,让对方别招惹自己老公,否则就不客气了。

迅速有网友表示“花花董花花”是天猫总裁蒋凡的夫人,且与蒋凡育有一儿一女,所以网络上迅速掀起了一场铺天盖地的讨论。

然而,事件的走向出人意料,正当网上各种讨论正酣之时,风向骤然急转。疑似蒋凡的妻子的微博被限流并禁止评论,张大奕那边也禁言。

随后,网上几乎所有关于此事的各种文章和帖子被删得干干净净,各个网站的热搜也被撤下,不得不让人深思。

这次事件,令人细思极恐有三点:阿里高层可以随便把一个资质普通的女孩捧成第一网红(张大奕),第二,资本控制舆论的能力惊人;第三,阿里的价值观有很大问题。

蒋凡丑闻曝光之后,阿里一众大佬包括马云,竟然用实际行动为蒋凡站台,一起来到杭州千岛湖中心湖区猴岛水域欣赏风景。

(四)办湖畔大学,信号非同一般

阿里不仅仅控制舆论,甚至还涉嫌结党营私——一群资本大佬办了一所湖畔大学,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这所大学,由马云、柳传志、冯仑、郭广昌、史玉柱、沈国军、钱颖一、蔡洪滨、邵晓锋等九名企业家和著名学者等共同发起创办。

但问题是,这不是一个正经大学,而是一个以马云为首的新组织,有互联网创业成功人士,有各行业的商业精英和领军人物,还有各种富二代,涵盖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入学则需要三位保荐人,其中至少一位指定保荐人。说白了就是混圈子,而保荐人的目的,就是为了筛选可靠且有用的人。

此前一直有报道称,马云希望政府官员、军人、体育、艺术家等能够进入湖畔大学。而目前,湖畔大学已经由民企向体制内输送人才了,而且直接处级起步。

湖畔大学只是他们结党营私谋求政治权力的一种方式,还有更直接的方式,那就是拉拢关键岗位的干部入伙。

比如2014 年,杭州金融办原副主任俞胜法加盟阿里巴巴。2004年6月起,他任杭州市商业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杭州银行副行长、董事会副董事长、行长等职。

2015年,原商务部驻澳使馆商务处一秘欧阳澄加盟阿里,成为阿里研究院跨境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

更讽刺的是,2016年,原商务部反垄断局调查员杨建辉,成为阿里巴巴的资深专家,这招够狠,雇佣反垄断高官来反垄断。

2016年,阿里巴巴把最高法的墙角给挖了,原最高法新闻局副局长孙军工加盟阿里巴巴,成为阿里公共事务部副总裁。

虽然说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我担心的是,资本家们利用金钱的诱惑,不断腐蚀拉拢党员干部,建立游说体系,干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大家可以想一想,蚂蚁金服的上市工作,原本一直很顺利的,审批一直很顺利,但100倍的杠杆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什么会通过层层审批?

马云的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曾经认为是一句顶级装笔用语,那就是:我从来没碰过钱,我对钱没有兴趣。

但这也正是他的可怕之处,他对钱不感兴趣,那这个问题更不好办。还是中纪委副书记杨晓渡一针见血:资本希望在掌握经济权力之后,谋取政治上的权力,这是十分危险的。

(五)中美拼内力,引导资本走向

再说说中美博弈视角下的阿里巴巴。刚才说了,阿里巴巴是一家中国互联网巨头,控制权在阿里巴巴团队,但是股东却大部分是外资。

蔡崇信其实也是个外国人,祖籍浙江湖州,出生于中国台湾,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来成为了加拿大人。

所以阿里依托中国巨大的市场,成为中国互联网巨头,但实际上却是个外资占大头的公司,虽然在中国纳税,但净利润才是大头啊。

但是阿里会宣传,说带动上下游产业纳税2581亿元,创造就业机会4082万个。换句话说,好像制造业产生的税收和岗位,都成了阿里的功劳。

外资占比这么高,公开的说法是,阿里找不到国内融资,不得已卖身孙正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只是阿里的公关的结果。

而事实是:马云及阿里巴巴当时的融资团队一开始就没有把国内投资人及企业作为融资目标,不是融不到,而是看不上。

阿里巴巴最大的受益者是无疑日本软银的孙正义。但是他从国内分红和套现之后,在5G的问题上却拒绝了华为,选择诺基亚作为自己的合作商。

最近,他一直在从阿里巴巴套现,然后贴补他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亏空。最近20年,他的投资一直不顺,投啥亏啥。

原本我以为,反垄断会在突破美国封锁之后,不过现在出手也好,把垄断利润给它没收了(留在国内),也省得有人拿到国外去资敌。

在中美博弈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有些事情突然变得很敏感,比如阿里掌握有十亿中国人的详细信息,从财产到人脸,从生活习惯到个人隐私,从家庭住址到人际关系……

不管咋说,国家对阿里巴巴开出182亿的大罚单,吃瓜群众还是挺过瘾的,蛋总也觉得这是个三赢的局面。

第一,对阿里巴巴来说是个福报,给它敲敲警钟,划划红线,是为了让它找准自己定位,认识到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

第二,对国家来说现在动手正是时候。当前,中美博弈正酣,关键是两国内里的比拼。而垄断对创新创业有重大抑制作用,反垄断可以有效激发创新活力。

还记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吧,当时明确了2021年经济工作的八项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这项工作,主要是针对近年来国内资本过多聚焦于流量变现,而不注重原创性和基础性创新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不去搞创新,反而去抢小菜贩的饭碗。

更重要的,我很担心资本力量对舆论的控制,对隐私的滥用,对体制渗透,对金融安全的绑架,就像东林党那样成了气候就麻烦了。

第三,对吃瓜群众来说,终于有人替我们出气啦。羊毛出在羊身上,资本家所赚取的利润,无非是本企业打工人的剩余价值,以及我们这些韭菜们。

我来打个赌,这篇文章在微博上发不出去。我上一篇写马云的文章《当马爸爸的蚂蚁金融帝国,遇到了社会主义监管》,发出去小半年了,阅读量只有十几,读者完全看不到,或者说没有权限。

这将更加证明,国家出手正当时,而且仅仅是开始。

蚂蚁集团再次被约谈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就金融管理部门再次约谈蚂蚁集团情况答记者问

2021-04-12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 2021年4月12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代表四部门就约谈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金融管理部门再次约谈蚂蚁集团有什么考虑?

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切实防范风险。要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高度出发,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自去年12月份四部门联合监管约谈以来,蚂蚁集团建立专门团队,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制定整改方案,积极开展整改工作。此次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有关人员,主要是要求蚂蚁集团必须正视金融业务活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和整改工作的严肃性,对标监管要求和拟定的整改方案,深入有效整改,确保实现依法经营、守正创新、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的本源,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在符合审慎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加大金融科技创新,提升金融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问:蚂蚁集团整改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蚂蚁集团整改工作启动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就整改措施与蚂蚁集团进行了深入沟通,并督促蚂蚁集团形成了全面可行的整改方案。

整改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纠正支付业务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支付方式上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权,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纠正在支付链路中嵌套信贷业务等违规行为。二是打破信息垄断,严格落实《征信业管理条例》要求,依法持牌经营个人征信业务,遵循“合法、最低、必要”原则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保障个人和国家信息安全。三是蚂蚁集团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全部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监管,健全风险隔离措施,规范关联交易。四是严格落实审慎监管要求,完善公司治理,认真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控制高杠杆和风险传染。五是管控重要基金产品流动性风险,主动压降余额宝余额。

金融管理部门将督促蚂蚁集团切实落实整改方案,把握好工作节奏,保持业务连续性和企业正常经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体验不下降,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问: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如何加强平台企业金融监管?

答:金融管理部门将坚持公平监管和从严监管原则,着眼长远、兼顾当前,补齐短板、强化弱项,促进公平竞争,反对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一是坚持“金融为本、科技赋能”。平台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应以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为本,不能使科技成为违法违规行为的“保护色”。对于违规经营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二是坚持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优化监管框架,防范监管套利。三是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依法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市场垄断,保障数据产权及个人隐私;同时把握好平台经济发展规律,提升金融服务体验,巩固和增强平台企业国际竞争力。

金融管理部门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继续支持民营资本依法开展金融科技活动,依法保护产权,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民营资本的市场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问: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在加强国际金融科技监管合作方面有何考虑?

答:近年来,金融科技与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金融体系普惠性、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其具有跨界、混业、跨区域经营等特征,风险传染速度更快、波及面更广、负面溢出效应更强,对金融监管形成了新挑战,成为世界各国监管部门共同面对的新问题。

世界主要经济体监管部门对此高度关注,并已采取实际行动,作出监管调整和政策响应。在监管理念上,遵循“同样业务、同样监管”的原则,致力于在促进金融科技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在监管方法上,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提升风险监测感知能力和穿透式监管能力。在监管内容上,强调个人信息保护及反垄断。例如,欧盟2018年实施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并加快推进《数据治理法案》;美国近年来连续发起对大型科技公司的反垄断调查;德国在2020年通过《反对限制竞争法》第十次修正案等。

中国金融管理部门愿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在反垄断、数据监管、运营管理、消费者保护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制定金融科技监管规范,加强监管协调,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安全的金融科技生态环境,提升金融业创新能力,同时防范跨境监管套利和金融风险跨境传染。


2021-4-13点击数/观注度 5885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