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粤港澳大湾区 |
密码之死 |
豪门世族全球视野互联网金融定制平台导读: 指纹识别 目前备受苹果、三星、华为等手机制造商青睐的指纹扫描技术,早已不是新鲜事物。2003年,日本富士通首次在手机背部尝试滑动式指纹识别。2010年摩托罗拉也将该项技术引入,但由于操作表现不甚理想最终被搁浅。 苹果iPhone 5S对指纹识别的重视,则使这个尴尬而小众的功能重回大众视野。紧随其后,三星也在旗舰机型Galaxy S5中采用了滑动式指纹识别技术。而华为Mate 7不但引入与苹果相同的按压式指纹识别传感器,还与支付宝合作尝试进行指纹支付。 据IHS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球指纹识别技术市场规模有望再翻三番,最终突破17亿美元大关。不过,若就此断定指纹扫描技术已经成熟则为时尚早。位于德国柏林的安全研究实验室(Security Research Labs)发现,iPhone 6的指纹识别与上一代相比并无重大升级,指纹膜目前依然可以通过验证,因此安全风险依旧存在。 USB钥匙 希望尽快置数字密码于死地的,还有谷歌公司。 在一项名为U2F(Universal 2nd Factor)的项目中,这家科技巨头希望打造一个既便捷又安全的身份核实平台,而其中的一大亮点即是一款小巧且无需电池和驱动的USB适配器—YubiKey NEO。 当用户将该款USB钥匙插入电脑,并在谷歌Chrome浏览器上打开Gmail或Google Docs账户时,它便增加第二层安全性验证。此时,用户只需输入用户名和简单的PIN码就可登录。随后,浏览器将与YubiKey NEO直接进行通讯,通过加密数据来对账户登录进行授权。如此一来,若有人想偷偷登录其他人的谷歌账户时,此人不但要知道用户名和PIN码,还需要有YubiKey NEO才行。 不过就移动设备而言,YubiKey NEO的一大缺点在于目前仅和拥有近场通信(NFC)功能的智能手机兼容。目前科研人员也在为非NFC设备研究解决方案,并有望于年内发布。 电子药丸 经常忘记密码怎么办?摩托罗拉移动公司给出的答案是:把自己变成密码。 此前曾担任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项目署负责人,后加盟摩托罗拉移动的雷吉纳·杜甘(Regina Dugan)表示,很多人抱怨输入密码太麻烦,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吃下“电子药丸”,将自身变成一把钥匙。 目前,杜甘及其团队正与美国医疗服务公司Proteus Digital Health展开合作,致力于解决“人与电子设备之间的机械错配”问题,从而让身份验证技术更加人性化。在她看来,“电子产品是死板和僵硬的,而人类则是灵活、可变通的”。 Proteus Digital Health公司开发的可吸收感应器,已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杜甘希望在感应器—这个“电子药丸”中内置微型芯片和相当于微型电池的组件,并设置开关。用户吞服电子药丸后利用胃酸发电,体内会产生信号,通过这一信号就可进行身份验证。 人脸识别 对科幻片观众而言,人脸识别并不陌生。只要扫描一下脸部,主人公就能进入某个秘密机构的核心区域。而随着时代进步,如此炫目的技术离普通消费者也不再遥远—不带现金,甚至连卡都不用带,我们就可以“刷脸消费”。 目前,全球最大的网上支付公司贝宝(PayPal)正在英国等地试行人脸识别支付系统。用户只要在手机上安装该项应用,就能看到附近支持“人脸识别”支付的商店。之后,点击店铺名称和需要购买的商品,收银员电脑屏幕上就会显示顾客姓名及消费明细。双方确认消费金额后,商家点击用户照片,即能从顾客的贝宝账户上收到货款。 由于人脸同指纹或掌印一样,不会因时间而改变,所以商家可以用照片与真实的消费者进行多次匹配。贝宝希望通过该项技术,帮助人们丢弃传统意义上的钱包。这也意味着,未来我们只需带上手机就能上街购物了。 电子纹身 在杀死数字密码的道路上,摩托罗拉移动走得更远。 目前,该公司正在与一家名为MC10的英国医疗健康服务公司合作,开发一种表皮电子技术。该技术的最初构想是,用户通过将数字密码以纹身形式印在皮肤上,就能登录笔记本或手机账户,同时还可收集自己的脑电波、肌电图、心电图等健康数据,堪称一举多得。通过盘旋结构,就算纹身被拉伸或者扭曲,电子元件间的连接也不会中断,而且纹身还能防水,在洗澡或游泳时也不受影响。 今年7月,摩托罗拉公司宣称Moto X手机的美国用户已可通过购买电子纹身来实现解锁,无需再输入密码。这种电子纹身主要使用近场通信技术,仅有硬币大小,可持续使用5天。用户只需将纹身在Moto X的背部刷一下,就能立即解锁手机。目前,10张一包的电子纹身售价约为10美元。 击键识人 通过指纹、面部特征甚至心率来进行身份识别,似乎都不难理解,但用户敲击键盘和移动鼠标的动作也能用来核实身份吗? 牛津大学与一家创业公司Oxford BioChronometrics正欲将其变为现实。研究发现,每个人在进行键盘输入、鼠标移动时都具有独特的身体行为方式,并可大致细化为500种不同类型。如果将这些行为方式整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每个人独有的电子DNA。过去业界曾以为这些DNA不能被用于电子设备的登录,不过随着信息收集能力和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科学家逐渐能识别更加复杂的人机互动模式。 就像DNA一样,电子DNA也难以造假,因为人们很难改变自己操作电脑的固有方式。上述信息不但能作为登录密码,甚至可显示用户近期是否有过吸毒或性行为。但出于对隐私受到监控的担忧,消费者可能不愿接受该项技术。 心跳密码 在加拿大科技企业Bionym创始人卡尔·马丁(Karl Martin)看来,指纹、纹身、人脸识别等技术仍然不够安全,他们希望通过用户的心率来进行身份验证。和指纹类似,人类的心率具有唯一性,且不存在被复制的风险,因为心率无法离开人体独立存在。 Bionym即将要推出的Nymi智能腕带,便应用了上述技术。该腕带在对用户的心脏位置、大小和心率等多项信息进行采集后,会生成唯一的用户心脏识别码(Heart ID),这也意味着必须用户本人佩戴才能打开对应的设备。而且Nymi上的信息都经过了加密处理,除非经用户许可,其他个人或机构无法获取,从而消除用户对泄露隐私的担忧。 此外,Nymi还内置了距离和动作感应器。佩戴者只需一些基本的手势就能打开自家房门或车门,也能实现对智能家电的操控,甚至可用于购物时的无线支付。 脑电波密码 如果说通过击键来进行身份识别还需要动动手指的话,那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学院正在研发的脑电波识别技术只需“动动脑子”就够了。 其实,这一创意早已有之。只不过此前若想识别脑电波信号,用户需要动用大型且昂贵的机器,这使推广极其乏力。伯克利分校意图开发一种成本低廉的脑电波读取装置,类似于头戴式耳机或蓝牙设备。该装置能与计算机实现无线连接,用户在使用时需要创建一个“脑密码”,比如幻想一首歌、一个场景或动作。之后当用户想象这个“脑密码”时,大脑就会产生出独一无二的脑电信号。设备在完成读取后,就可确定用户身份。 虽然这一产品的售价约在100美元左右,但对于那些十分看重账户安全的高端用户而言,或许是个有吸引力的选择。 来源:环球企业家 王庆 |
|||
2014-11-28 4755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