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舆论斗争     
郑若麟:舆论战已经进入到上甘岭战役时代

郑若麟:舆论战已经进入到上甘岭战役时代

郑若麟2021-10-03来源:观察者网

导读: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这场世界话语争夺舆论战,已经进入上甘岭或斯大林格勒战役,即胜负的关键战役;我们需要建立的,恰恰就是这样一支应该得到我们绝对、充分信任的主力作战部队,给予他们以全力应战所需要的绝对的、充分的自由。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打过“三八线”、甚至可以“攻克柏林”。

郑若麟 |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曾常驻巴黎二十余年

作为网络百科最具代表性的百科知识搜索和共享平台,截至2019年,维基百科拥有注册用户3500多万,收录超过4600篇条目,被全世界近4.34亿民众使用,已经成为目前全球网络上最大且最受大众欢迎的参考工具书,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一些西方主流媒体。

但在这些词条背后,还有一场“暗战”

今年9月,基百科的管理机构——维基媒体基金会宣布永久封禁“中国大陆维基人”(WMC)7名编辑的账号,并撤销其他12名用户的管理和编辑权限。理由是在一些涉及香港事件的词条中,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的维基用户之间“存在冲突”,而这可能是以“宣传中国为目的”的“渗透”迹象。

事实果真如此吗?既然标榜“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为何不能容纳不同的声音?这场舆论暗战的背后,究竟还隐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观察者网专访驻法20多年的媒体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郑若麟,揭露维基百科背后的“自由密码”。

1

舆论战已经进入到上甘岭战役时代

观察者网:据外媒报道,管理维基百科的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九月份发表了一项声明,以“对用户安全的担忧”为由,史无前例地“全域禁止”7名“未经认可的中国大陆维基人”用户,并取消了12名管理员的权限资格。您怎么看这一事件?

郑若麟:这件事非常清晰地说明了两点,一是今日世界话语权的争夺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二是话语权的争夺主要就是对“人”的争夺。

网络时代,维基百科属于对历史进行定性的一种有力工具。过去我们靠阅读报刊来认识世界,而今天在网络上输入一个历史名词,首先映入眼帘的几乎总是“维基百科”。因此,这一工具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一件事经过维基百科的记载后,没有亲身经历过事件的人基本上便会认定这就是历史。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亲身经历所有的历史事件。因此我们可以说,维基百科正在构筑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观点,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世界观。

维基百科的特点,就是所谓“自由的百科全书”,即不是由专家们撰写,而是由广大读者自行编写。那么理论上各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都应该在其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到具体操作层面上,就是维基百科由一群义务参与的管理员来进行撰写、编辑、整理其内容。其中涉及中文维基的全球共有四千多名管理人员参与其中。

维基的条目理论上人人皆可撰写,只要遵循“非原创、中立和提供查证出处”三原则即可。所谓“非原创”指的是用户所撰写的内容是有出处的,引用的媒体或其他出版物的内容,而不是用户自己独创的;“中立”则是指在使用词汇时要避免带有立场;“提供查证出处”则是对所引内容做出注释,可供阅读者查询。

管理人员则执行监管职责,一旦发现违背上述三原则的条目,便可直接进行删改。这里已经出现问题的第一个坎:如何判定一个条目违背了“非原创、中立和提供查证出处”三原则?这中间便出现很多模棱两可的情况。这时,管理人员的绝对权限便产生了重大作用。所以,我们亦可以说,凡通过维基百科来认识世界的人,他们的历史观、世界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由这些管理人员所控制的。

管理员在维基百科的组织层面,是通过用户选举而产生的。由于管理员拥有比用户更大的对文章进行编辑和修改权限,因此是通过用户投票产生的。目前据相关报道称,中文维基百科共有76名管理员,其中38名来自大陆、20名来自台湾、17人来自香港、1人来自澳门。从比例上来说,大陆并不占任何优势。而对一件事、特别是涉及大陆、香港和台湾的事物,三方的观点可以说差异巨大。由此我们亦可一窥中文维基百科可能和潜在的倾向性。

而这次维基百科禁止7名中国大陆用户、取消12名管理人员权限,就是源于对香港某些事件的不同观点、看法和描述。在丹尼斯的声明中也承认,对事件表述相当“含糊”,因为如果真的一一拿出来的话,会形成更大的冲击。所以只好这样含含糊糊地说“未被认可”、“怀疑用户个人资料被泄露”、“用户人身安全有可能受到伤害”等无法确认的话,来排斥中国大陆的用户和管理人员。应该说这是非常不公平、不公正的,这才是对言论自由原则最粗暴的侵害。

如何看待今天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就是一场无声的思想战、话语战。比如对疫情的管控,究竟是美国更有效还是中国更有效?对于中国人而言,死亡人数不就能说明问题了吗?非也。在西方人以及西方主流媒体眼里,是美国最有效。在这种背景下,维基百科应该说确实比大多数西方主流媒体更客观。

但是,在涉及更为敏感的话题时,维基百科就会变成主流媒体的某种“辅助工具”。比如在所谓的“新疆种族灭绝”问题上,在相关的中文条目上,历举所谓中国政府的“种族灭绝罪行”,就已经形成某种对中国的不利指控(因为即使你在条目上同时将中国政府的反驳——往往是放在后面——也一一列出,但阅读心理已经会让读者先入为主、且对指控罪恶事件更能接受的因素,而认定“种族灭绝更有可能是事实、中国政府只是在徒劳地辩解)。

而在法语等其他语种上,这种指责中国的倾向则更为明显。我们只要对比一下维基百科中文条目“新疆种族灭绝指控”和法文“Génocide des Ouïgours”条目便可窥一斑。中文里还有“指控”字样,意即“有人指控、但不一定确认为事实”;而法文翻译成中文根本就是“对维吾尔族的种族灭绝”,完全是以确定的口吻来撰写的条目,而且在其中也基本没有放入中国政府方面的反驳内容。阅读法语这一条目的人,基本上就会认定“中国政府对新疆维族进行种族灭绝”是一个“历史事实”。

在新冠病毒溯源问题上,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在其他更多的方面也是如此。这就使得中国今天在西方主流舆论中的形象跌落至历史上的最低点之一,今天西方各种民调都证明,西方主流民意对中国均持非常负面的看法。

可以说在这场舆论战中,我们几乎已经被逼到了上甘岭的地步。

2

用对人比控制其内容要重要得多

观察者网:其实如果对某个条目有不同意见,把不同意见同时放上去,让不同的观点、不同描述的“事实”,也就是不同的历史,让读者自己去识别,不就可以既遵循了言论自由的原则,又达到尊重事实、纪录历史的准则了吗?为什么维基百科不愿意这么做呢?

郑若麟:我刚才说,第一是舆论战已经进入到上甘岭战役时代;而第二则是,这次维基百科事件非常有力地说明,要做到尊重事实、纪录历史,第一要素就是人。维基百科非常清楚,只要把人控制在手上,就不怕“事实”和“历史”会违背维基百科意欲遵循的方向。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与他接受的外部信息,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两者谁影响谁,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当一个事件发生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这时,人们一般都会去追逐与自己看法接近或类似的媒体,去进一步印证自己的看法。

主流媒体也是如此,当主流媒体与我们的观点、看法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会有发声的欲望和需求。维基百科就是在这时出来试图说,我来给你一个说明你观点的机会(在遵循三原则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同样脱离不了主流媒体的框架——这就是西方舆论控制高妙无比的技巧)。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维基百科就必须给你一个“自由”的发言阵地,此时撰写条目的“用户”便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一个“用户”的政治理念与维基百科相悖,我们可以想象他是否能够被接受;但维基百科又是一个“自由”的百科全书,所以也要接受一些不同的观点。那么如何来寻找这个平衡呢?既让你“自由”,又能够使你不出我的“轨”?这时,用“什么样的人”便成了关键。

用对了人,你可以对他说,你是完全自由的;因为他心里知道,你的世界观与我是一样的,你即便再“自由”,也不会“出轨”;但用错了人,再规定你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他也无法保证你不“出轨”、或对你实施“高级黑”……这次维基百科显然是发现,它用错了一部分人。至少上述被开除的7名大陆用户和取消管理权限资格的12名管理人员,就是“用错了”。

我现在无法找到这些用户编撰和修改的条目,来证明我所说的“用错了人”的看法,但我相信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

我可以举一个法国的“用错人”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法国电视三台过去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主持人,叫弗雷德利克·塔代伊(Frédéric Tadéï)。他主持一档晚间大约22点到凌晨访谈节目,开始时是每天晚上一期,叫《今晚(或永远也不)》(Ce Soir, ou jamais),非常受观众欢迎。但是,塔代伊是一位非常有想法和个性的主持人,他不愿意受人控制,因此,他的节目逐渐开始“政治不正确”了。他曾多次邀请我到他的节目上去谈中国。而我当然是客观介绍中国的现实。在法国的大背景下,说中国有一点点好就是“政治不正确”的。

当然,塔代伊的“政治不正确”的地方绝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其他领域更“严重”。于是,他的节目开始被削减,从每天一期压缩到每周一期,最后被彻底关闭。显然,有人不喜欢塔代伊的节目。但他们不是去下命令让他不要做这、不要做那;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是没用的,塔代伊是不会听从的;而且这样做的话就是“新闻不自由”了。法国的做法就是换人,塔代伊从此丢掉了在电视三台主持节目的职位。

不过,故事到这里并没有完。俄罗斯人对西方这套以“控制人”的方式来控制新闻的做法了如指掌。因此,俄罗斯人在建立“法国《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的时候,就专门邀请塔代伊开了一档节目,叫做《禁止“禁止”》。言下之意,法国电视台“禁止”塔代伊说某些话,而“今日俄罗斯”则“禁止任何‘禁止’”,给了塔代伊完全的自由。

俄罗斯人此举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他们确实给了塔代伊在这档节目中说任何话题的自由,但他们心中非常清楚,塔代伊知道是谁给了他这个权力,他绝不会去滥用这个权力,更不会去傻乎乎地用这个权力去侵害给他这个权力的人的利益。这就是“用人重于控制内容”的全部奥妙之所在。当然,塔代伊也会在节目中时不时小小地贬损一下俄罗斯,以体现他的“自由”和“不偏不倚”,但这绝对是“小骂大帮忙”。也就是说,只要用对了人,就要给所用之人全部的权力,他就能够充分地为你服务。

这里又要提及西方一再灌输给我们的一个虚伪概念,即规则比人重要。西方总是说,法治的根本就在于规则。然而实际上西方社会中用人、用自己人,才是其统治的真正策略。任何一个重要的岗位,都要控制在“自己人”手中。法国经过战后几十年的经营,今天法国政界已经基本上都是“自己人”。我曾多次介绍过法国的一个秘密社团“世纪俱乐部”,法国左右翼政党、司法界人士、媒体等控制着法国社会的主要人物,都是这个俱乐部的成员。他们每周一次在协和广场边上的海军俱乐部聚餐,交换意见,统一统治法国的步骤。

所以,我要再重复一遍,用对人比控制其内容要重要得多

3

西方新闻之“自由”

是由他们的“自己人”控制的“自由”

观察者网:维基百科事件对中国的新闻体制有什么启示或借鉴意义?

郑若麟:首先,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西方新闻之“自由”,是由他们的“自己人”控制的“自由”。比如在涉及到中国的信息时,就必须是“负面的”,这才是自由的。否则就是“被中国政府收买”“替中国政府说话”……我在法国看到的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观察者网最近也报道一位西班牙记者哈维尔·加西亚(Javier Garcia)揭露,存在着一场“反华信息战”;大多数涉华报道都有强烈的政治偏见,客观中立是不可能的。但说出这样话的媒体人只有一条出路:放弃新闻记者职业,这正是加西亚不得不做的。维基百科如果真能实施“用户自由编撰”原则的话,那么维基百科本来是可以成为与西方主流不同的一个信息来源的。但是很遗憾,维基百科同样以“控制用人”来控制维基百科的“自由”。

其次,我们确实应该思考,我们国内也应该将“用对人”放到“控制报道内容”更为重要的位置,给予可信任的人以充分的发言、撰稿的自由,这样能够充分调动起我国媒体人和学者们的积极性和斗志,反而能够在这场国际舆论战中赢得先机、赢得战斗。

西方一直在攻击我们没有新闻自由。确实,从表层看,我们没有西方那种“自己人享有的自由”。我们往往会有一些各个层面的对内容的控制,不懂得“用对的人”就应该给其“充分的自由”,而不是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片言只语是否有“违规”之处。

我最近就遇到一件事,一位非常爱国的学者、对西方非常了解,撰写了一本深刻揭露西方的书,但却因其中有些话语“有违”某些出版规定而无法问世。这是非常遗憾的。一方面,这给予西方攻击我们“新闻不自由”以借口;而另一方面,用这些没有太大意义的所谓“关键词”,不分良莠地扼杀“越线”的优秀作品,无疑于“替他人作嫁衣裳”,真正遭到损害的,是我们自己。

我充分理解,在今天激烈的舆论战、话语战中,我们有必要划出一些阵线、筑起一些高墙,以防某些“内奸”利用我们真正的话语自由来向境外提供精神炮弹,就如同新冠疫情刚刚开始时出现的众所周知的那一幕那样。但我们更应该“学习”维基百科这种“用对人”比什么都重要的理念,对值得我们充分信任的记者、学者、作者等给予充分的创作自由,甚至某种批评的自由。因为我相信,一位真正的爱国者,是不会做出背叛祖国的事情的,是不会利用我们给予他们的创作自由来诋毁我们伟大国家的。只有相反,当我们给予他们充分的创作自由时,他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国家的伟大,进而激发出更为强大的斗志。

在这里我想提一下我曾经工作过二十多年的文汇报。我在法国常驻时,报社从来没有“不让我写什么”,而是给我以最充分的报道自由。我在二十多年中,也曾经写过一些被批评为“有严重错误”的文章。但由于文汇报对我的绝对信任,我是与我同期常驻法国的中国记者中写文章最多、也是获奖最多的记者之一。我想,这就是“用对人”时的效应吧。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这场世界话语争夺舆论战,已经进入上甘岭或斯大林格勒战役,即胜负的关键战役;我们需要建立的,恰恰就是这样一支应该得到我们绝对、充分信任的主力作战部队,给予他们以全力应战所需要的绝对的、充分的自由。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打过“三八线”、甚至可以“攻克柏林”。


2021-10-3点击数/观注度 3156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