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国工程     
西电东送: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崛起于黔西南

西电东送: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崛起于黔西南

云阿云智库•大国工程

导读: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东部地区的一次能源资源匮乏、用电负荷相对集中。能源资源与电力负荷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西电东送的必要性。"西电东送"就是把煤炭、水能资源丰富的西部省区的能源转化成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

西电东送在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中工程量最大、投资额最多,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总投资将超过5200亿元。这一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西部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减轻了环境和运输压力,对于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背景

提出西电东送设想至少已有20年的时间(1986年),电力部门付诸实施也已有10多年时间(1996年)。

实施"西电东送"是我国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变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措施。根据有关部门规划," 西电东送"将形成三大通道。

一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形成"西电东送"南部通道;

二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形成中部"西电东送"通道;

三是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形成北部"西电东送"通道。

"十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加快实施"西电东送"南线的电源和输电线路建设。除今天开工的贵州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和乌江渡水电站扩机工程外,还将尽快开工贵州纳雍、黔北、安顺二期火电厂和广西龙滩水电站、云南小湾水电站及开远、曲靖、滇东等一批火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500多万千瓦。同时,在建设天生桥水电站至广东第三回输电线路的基础上,还将新建从贵州安顺地区经广西到广东的输电通道。

到2005年底,从云南、贵州两省送电广东的输电能力将增加到700万千瓦,加上三峡送至广东的300万千瓦,基本可以满足广东"十五"期间的电力需要。随着广西龙滩水电站和云南小湾水电站的投产,在"十一五"期间还可再增加送电广东能力400万千瓦。 据悉,完成这些工程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在西部开发三大标志性工程中,西电东送投资最大,工程量最大。从2001年到2010年,西电东送项目的总投资在5265亿以上(不包括三峡电站)。西电东送在中国版图上可谓"遍地开花",同时开工的工程之多是史无前例的,单个工程的规模之大也是罕见的。在我国电力建设史上,如此大规模的电源、电网建设也从未有过。顾名思义,西电东送重点在"送",要送就要有通道。西电东送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将形成北、中、南三路送电格局。北线由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向华北电网输电;中线由四川等省向华中、华东电网输电;南线由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向华南输电。西电东送这一伟大工程,为西部省区把电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将改变东西部能源与经济不平衡的状况。对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其重要作用。与其他西部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相比,西电东送工程最大的特点是,它不仅仅是西部的工程,也是东部的工程,充分地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东西部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共同进退"的战略构思。

二、三大通道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十五"期间,"西电东送"将形成北、中、南三路送电线路:北线由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向华北电网输电,5年后将向京津冀地区送电270万千瓦;中线由四川、重庆等省市向华中、华东电网输电;南线由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向华南输电,5年后将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西电东送"还将带动中国设备制造业、电力施工业、建材业等的发展。

北部通道:将黄河上中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厂的电能送往京津唐地区。

中部通道: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南部通道: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广西、云南、贵州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以及云南、贵州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输送到广东。

三、预期效果

我国西南地区水力资源丰富,缺乏开发;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缺乏能源。积极开发我国西南水电,实施西电东送是开发西部,实现全国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建议国家将其列为西部开发的重点。

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可以迅速带动西部交通、水泥、钢材、机电制造等行业的发展。

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我国的水电开发程度约为10%-18%(前者按电量算、后者按装机算),远低于世界平均22%的水平和发达国家50%-100%的水平。水电是清洁能源,积极开发水电将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懋振表示,西电东送有效促进了西部地区把能源资源的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对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南方地区电力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但能源资源匮乏。这一特征在南方电网覆盖的区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5省区)表现得尤为突出。西部的云南、贵州两省一次能源保有量占90.5%,而东部的广东仅占3.5%,但是广东全社会用电量是其他四省区总量的1.5倍。实施西电东送,可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

2000年8月,国务院作出了"十五"期末西电新增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重大决策。南方电网全力以赴,2004年9月,提前15个月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西电新增向广东送电的目标。之后几年,又确定并落实了"十一五"西电再新增向广东送电1150万-1350万千瓦的规划。

西电东送使整个区域的电网电源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02年底南方电网公司成立以来,电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049亿元。2009年22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变电容量分别为2000年的3.0倍、4.3倍;全网装机总规模达到1.6亿千瓦,是2000年的2.7倍。以此为支撑,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电量累计达5432亿千瓦时,2003年以来,西电东送电量累计达497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

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几年前,南方五省区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缺电,电力缺口最大达940万千瓦,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强。2004年到2007年,是我国南方地区最为缺电的时期,就在这几年时间里,西电东送能力增长了1.3倍,西电东送电量年均增34%.西电东送不仅满足于保障东部的电力供应。几年来,南方电网充分发挥了大电网的优势,利用时间差、地域差和各省区负荷的特性差异,快速灵活调度。在广西、贵州和云南电力供应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个大平台充分发挥了支援作用。

同时,西电东送大通道作为南方电网的主网架,将五省区电网紧紧相连,提高了电网抗灾减灾能力。在2008年初那场历史上罕见的低温雨雪凝冻灾害中,依靠主网架的坚强支撑,南方电网在很短时间内就夺取了抢修复电的全面胜利。有关电力专家说,"技术先进、结构复杂、联系紧密的西电东送大通道,已构成一个省间互为备用、相互支援的大平台。"

数据显示,南方电网公司2002年底成立以来,五省区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11.93%。

2003年至2009年,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电量创造的产值合计4.7万亿元,年均增长三成。

作为经济大省和用能大省,按照市场规律,西电有多少要多少。10年后,西电送广东年电量由73.6亿千瓦时增长到1044.1亿千瓦时,占广东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由5.5%提高到28.9%。这几年迎峰度夏期间,广东每天的统调电量里有三分之一来自西电。

西电东送不仅改善了广东的电源结构,而且有利于提高电网安全性和运行质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出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强烈需要构建一个开放、多元、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2000年至2009年,西部水电东送380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197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30万吨,减少烟尘排放120万吨。

1、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我国水力资源可开发装机达3.7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我国西南地区水资源十分丰富,占全国总量的 68%,相当于全国总的装机容量。西南地区大部分水电站具有淹没损失小,开发条件好,经济指标优越等优点,开发不到8%,积极开发西南水电,可以迅速带动西部交通、水泥、钢 材、机电制造等行业的发展。

2、促进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5亿多,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62%,电力装机1.4亿千瓦,占全国51%。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10年还需要增加装机8000多万千瓦以上。我国东部地区缺乏能源,电力以火电为主,由于大量的煤炭用来发电,造成部分地区大气和环境污染,再建设大量的火电站是环境所不允许的。开发西南水电实施西电东送,不仅可以解决东部地区发展的电力需求,而且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3、促进我国电力结构调整和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的电力管理体制和电网结构以省为单位,电力资源基本上在一个省内配置。开发西南水电实施西电东送,促进全国性电网的建立,电力资源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发挥水火互补、东西互朴、南北互补的作用,这将为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4、促进江河治理 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大多位于长江、珠江干支流上,不仅具有发电效益,而且还有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开发西南水电可以促进江河治理。

5、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受到国际舆论的压力。我国电力组成中火电占80%,水电占19%,全国火力发电用煤占全国总用煤量的1/3,排放的SO2每年达520万吨,是全国的大头。我国的水电开发程度约为10%-18%(前者按电量算、后者按装机算),远低于世界平均22%的水平和发达国家50%-100%的水平。水电是清洁能源,积极开发水电将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

6、促进内需扩大,拉动经济发展 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在今后十年左右时间内再开发西南水电装机3000万千瓦,建成西电东送的全国性电网,需投资2500亿元左右,这将有力地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发展,解决职工就业问题。

7、有利于实现全国电网互联,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电力供应出现卖方市场,是集中力量发展水电,调整电力结构的极好时机。,红水河上的天生桥水电站(120万千瓦)已建成,开始向广东送电,四川二滩电站(330万千瓦)也基本建成,急需向东送电,再过3年三峡发电,更需要向东送电,实施西电东送势在必行,也十分紧迫。

我国的能源资源不仅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石油、煤炭和水能等多在中西部,东部地区原有一些煤矿和油田,经过多年开采,后备资源大多显得不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能源紧缺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尤其是东部地区,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能源紧缺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现已成为许多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了缓解能源紧缺的矛盾,除了"西气东输"工程外,"西电东送"也是一项重要举措,要比直接输送能源安全、可靠、清洁、便宜得多。因此,"十五"计划将"西电东送"工程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五、西电的出处

在西部山区奔流的一朵浪花,如何点燃了千里之遥广东的万家灯火?天生桥一级电站178米高的大坝上,两边群山万壑,库区碧波粼粼。天生桥水力发电总厂副厂长李定林向记者介绍,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贫困地区,曾经擎起了"西电东送"的第一面大旗。

天生桥位于滇、黔、桂边界,距贵阳234公里,距南宁360公里,距广州820公里;北望贵州,山里出产煤炭,有乌江奔流;西望云南,澜沧江奔流不息;环顾四周,有南盘江、北盘江……

20世纪70年代,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决定在南盘江天生桥河段建设三座大型水电站。1993年1月18日,首台机组投产发电。

十年弹指一挥间。一个联接滇、黔、桂、粤,庞大复杂的南方电网已拔地而起,"五交三直"的西电东送南部区域新格局业已形成。

西电东送的重要里程碑--西电新增1000万千瓦电网项目提前15个月竣工,1100万千瓦的电力,越过贵州的群山,云南的河流,广西的旷野,通过8条通道送往了广东。

据南方电网介绍,广东共接收西电1001.89亿千瓦时。西电送粤平均落地电价0.309元/千瓦时,到2003年底,西电至少使广东减少用电投入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广东又为西南各省利用能源资源,发展经济提供了市场,广东累计支付西电电费243.8亿元。

六、面临挑战

第一,利益分配问题。由于电网企业垄断电力上网权、下网权、调度权,以及上网发电企业的处罚权,资源地有关方面少有话语权,电力压价上网问题突出,水电价格尤显过低,资源地电力资源优势不能合理转化为经济优势,西电东送中一大块利益流向了企业,而未能有效造福资源地人民。

第二,交易机制问题。由于电网企业垄断电力统购权、配售权和结算权,使电力市场中两个最主要的主体即发电企业(生产者)和电力用户(消费者)被隔离,供求信息和价格信号等不能及时相互有效传递,未能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电价水平及上下游产品比价关系被扭曲,影响资源地有关方面西电东送的积极性。应加大对中间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改变输电地发电方的弱势地位,避免电价合同不能真正执行到位。

第三,市场监管问题。由于电网企业在电力规划、投资、价格、市场准入等方面有极大影响力,对电力市场具有排它性控制力,使政府有关市场监管者对其监管很难到位,从而使资源地人民期待公平享受西电东送利益的信心日益削弱,部分老百姓意见频出,不少人对电力改革能否继续有效进行提出质疑,对西电东送的发展前景感到忧虑。

为了使西电东送这一利国利民的重大战略举措能够得到持续有效实施,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西电东送中存在的问题,更要尽力加快电力体制改革,积极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电力工业体系而不懈努力。

加快电力体制改革,重点要加快破除电网行政性垄断改革。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历时已经十年,关于加快电网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同时关于如何进行电网改革的分歧也日益明显。在关于是一张网还是多张网、输配分开还是输配一体等问题上争论日益增多。其中,不少人将输配分开、配售分开误认为是拆分全国电网,将打破电网垄断与建设全国统一稳定电网相对立,将维护电网安全与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相对立,误认为进行电力体制改革必然会影响电网安全。因而改革阻力很大。

“西电东送”之崛起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王沾云

抢抓战略机遇,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黔西南一跃成为“西电东送”南线大本营,黔西南的改革开放得到不断深入推进。—题记

“西电东送”的发源地在贵州省,黔西南是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的最前沿阵地。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红水河流域开发综合利用规划》,在红水河上规划兴建10座梯级电站。1988年,原能源部、原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广东、广西、贵州签订《关于合资建设天生桥水电站的协议》,开始对红水河南盘江流域进行梯级开发。1991年,实施这一构想的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正式成立。1993年8月,位于南盘江干流上的天生桥二级电站第一台机组和天广、天贵、鲁天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黔西南从此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点。2000年1月,国务院决定实施“西电东送”发展战略。黔西南抢抓“西电东送”战略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大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跃成为“西电东送”南线大本营。黔西南的改革开放,在实施“西电东送”战略中不断深入推进。

开水电改革之先河

1981年6月底,国家正式批准建设鲁布革水电站,由水电部14局负责施工。1984年4月,水电部决定采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鲁布革电站工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基本建设项目。根据世界银行规定,要想引进贷款,必须实行招投标。中国、日本、挪威、美国、意大利、联邦德国、南斯拉夫、法国8个国家竞标角逐。最后,日本大成公司中标。挪威和澳大利亚政府向工程提供贷款和咨询。于是,形成了一项工程三方施工的格局:一方是由挪威专家咨询,由14局三公司承建的厂房枢纽工程;一方是由澳大利亚专家咨询,由14局二公司承建的首部枢纽工程;一方是由日本大成公司承建的引水系统工程。

鲁布革电站建设引进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推行的优化劳动组合,有效地推进了电站的建设步伐。1985年11月,大坝工程在按期截流。1986年10月30日,隧洞全线贯通,比合同计划提前5个月。1988年7月,首台15万千瓦机组发。1991年6月,4台机组全部投产,总容量60万千瓦。

1992年12月,鲁布革电站工程全部竣工并通过国家验收。《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主流媒体评价说:鲁布革水电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并按世界银行规定进行国际竞争性招标和项目管理的工程。鲁布革电站的建设,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管理模式,开了中国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先河!从1993年初开始,鲁布革电站开始向千里之外的广州送电,堪称“西电东送”的“元老”。目前,鲁布革电站60%的电量发往广东。如今,国内外媒体都称鲁布革水电站是“西电东送”工程的第一个水电站。

“大本营”地位确立

在鲁布革电站轰轰烈烈建设的同时,位于黔西南境内南盘江干流上的天生桥电站,也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

1983年初,天生桥二级电站动工建设。天生桥二级电站位于南盘江干流上,是红水河南盘江流域综合规划的第二个梯级电站。电站安装6台机组,总装机132万千瓦。与电站同步建设的还有天生桥至广东、贵州至广西的4回500千伏、8回220千伏输电出线及其安全稳定装置系统。1992年底,天生桥二级电站第1台机组发电,2000年底机组全部投产。

1991年下半年,正当鲁布革水电站4台机组全部投产之时,天生桥一级电站也开工建设了。天生桥一级水电站位于南盘江干流上,为红水河南盘江流域综合规划的梯级电站的第一级。电站安装4台单机容量300兆瓦机组,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是国家与广东、广西、贵州合资办电的第一个大型项目,是西电东送的大型骨干电源。1998年底,天生桥一级电站首台机组发电,2000年底机组全部投产。

2001年10月,红水河南盘江流域综合规划的第三个梯级电站——平班水电站开工建设。平班水电站上游与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尾水相连,下游与龙滩水电站正常蓄水位400米衔接。电站安装3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0.5万千瓦。由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能发集团有限公司、贵州黔西南州工业投资公司和广西隆林县电业公司分别出资35%、28%、27%、10%共同投资组建广西平班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和运营管理。2003年11月30日,平班水电站工程成功实现大江截流;2004年11月7日,导流底孔下闸蓄水;2004年12月4日,电站第一台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2005年8月23日,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

2001年7月1日,红水河南盘江流域综合规划的第四个梯级电站——龙滩水电站开工建设。龙滩水电站上游为平班水电站,下游为岩滩水电站。安装9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630万千瓦。装机容量占红水河可开发容量的35-40%,是国内仅次于长江三峡水电站的特大型水电工程。龙滩水电站由国家电力公司(占33%)、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占32%)、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占30%)、贵州省基本建设投资公司(占5%)共同投资建设,由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控股的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管理。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于1990年12月挂牌成立。2002年,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后,原国家电力公司股权移交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变更后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拥有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65%的股权。2003年11月6日,龙滩水电站完成大江截流;2006年9月30日,电站成功下闸蓄水;2007年5月,第1台机组发电;2009年12月,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发电。

随着鲁布革电站、天生桥一、二级电站和平班电站、龙滩电站的相继建成发电,南盘江流域蕴藏的巨大水能转变成了源源不断的强大电能,地处红水河上游南盘江畔的黔西南州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逐渐成为“西电东送”重要电源点的南线大本营。

“大本营”得到认可

随着天生桥二级电站建设的不断推进,负责管理这个电站运行的天生桥水力发电总厂的厂部建设被提到了中国南方电网公司领导层的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对天生桥水力发电总厂的厂部选址,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拟定了广州、南宁、百色和兴义市四个备选城市。

在这四个备选城市中,兴义市无论是从交通设施、区位优势、城市规模等硬环境上,还是从经济实力上,都比不上其他三个备选城市。州委州政府决心通过努力让天生桥水力发电总厂落户兴义市。经过无数次的努力,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终于在1988年3月同意将天生桥水力发电总厂建在黔西南。1992年底,天生桥水力发电总厂的厂部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天生桥水力发电总厂成立后,主要负责运行管理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和500千伏开关站、220千伏开关站各一座。从天生桥二级电站至广西平果,再至来宾、罗洞、梧州、江门的500千伏交流高压输电线路,是“西电东送”的第一条电力大通道。1993年1月,输电设备调试完成投运,“西电东送”首条线路送电成功。天生桥水力发电总厂的建成投运,让滇、黔、桂、粤四省区电网,通过天生桥电站实现互联,使天生桥二级电站成为南方互联电网中的重要枢纽。

1999年10月,天生桥超高压局在兴义市成立。辖范围包括:天生桥至广州直流工程的起点——天生桥换流站,贵州至广东二回直流输电工程的起点——兴仁换流站,天生桥至广东的500千伏一、二、三、四回交流输电线路,天生桥至广州的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天生桥至安顺的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连接天生桥一、二级电站的500(22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共800多公里,还有连接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5座微波站和天广、天贵、天滇光纤等设备。

2001年11月,天生桥一级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水力发电厂在兴义市成立,负责对天生桥一级电站的运行管理。

随着天生桥水力发电总厂、天生桥超高压局、天生桥一级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水力发电厂等电力部门的落户,黔西南建成了以500千伏兴仁换流站为中心,东连贵州省安顺、南连云南罗平、西连两广地区,全面覆盖周边地区重点电源点的“西电东送”的电力枢纽中心。电力枢纽中心的形成,让黔西南的电能资源迅速及时地变成市场商品,黔西南的“西电东送”南线大本营地位迅速得到市场的认可。

“大本营”迅速壮大

2003年11月,黔西南开始开发建设北盘江流域梯级电站。最先开工建设的是大田河水电站。大田河水电站引水河流为北盘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大田河,位于黔西南的册亨、贞丰两县境内,包含落生和大地两级水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年发电4.13亿千瓦时,由深圳市博达煤电投资公司、黔西南州投资工业公司、贵州黔水科技公司按63%、28%、9%出资比例投资兴建,是“西电东送”的电源点之一。落生水电站是大田河引水式开发的第一级电站,安装有两台4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大地水电站是大田河引水式开发的第二级电站,安装有两台1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直接引用落生电站的尾水发电。大田河水电站主体工程于2003年11月全面动工;2006年6月至10月4台机组相继并网发电。

在黔西南境内的北盘江干流上,依次规划建设有光照、马马崖、董箐3个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341万千瓦,由贵州北盘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发电直接输送广东省。

光照水电站位于北盘江中游。安装4台单机容量26万千瓦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04万千瓦。2000年被正式列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2003年5月开始前期施工准备,2004年10月大江截流,2007年12月30日下闸蓄水。2008年8月8日首台机组投产发电,8月10日第二台机组投产发电,12月18日第4台机组顺利完成并网发电。

董箐水电站位于北盘江干流下游。上游为马马崖水电站,下游在望谟蔗香(双江口)与南盘江汇合后进入红水河,为龙滩水电站库区。电站安装4台22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88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31亿千瓦时。电站工程于2005年3月28日正式开工,2006年11月15日实现截流;2009年8月20日下闸蓄水,12月1日首台机组发电,12月18日第二台机组发电;2010年6月1日,第三、四台机组发电;2010年6月工程全部完工。

马马崖电站位于北盘江干流中游。上游是光照水电站,下游为董箐水电站,是贵州省最后一座30万千瓦以上大型水电站。马马崖电站建设对于优化电力系统电源结构、满足电网调峰运行需要、提高“西电东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电站安装3台单机容量为18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和1台容量1.8万千瓦的生态流量机组,总装机容量55.8万千瓦,年发电量15.61亿千瓦时。工程将于2011年11月中旬实现大江截留;2015年1月7日,1号机组投入正式运行;1月10日,220千伏马白双回线成功投运,标志着马马崖电站正式并网运行。2月11日,2号机组投入正式运行;5月4日,生态机组投入正式运行;6月26日,最后一台机组(3号机组)投入正式运行。

水火互济增添力量

从2004年11月起,黔西南着力实施以兴义电厂为龙头的火电项目,作为“西电东送”的标志性项目和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的配套调峰电源,把黔西南建设成为水火互济的南方能源基地,为巩固“西电东送”南线大本营地位增添力量。

2004年11月,负责兴义电厂建设的贵州兴义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在兴义成立,公司由贵州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贵州淄矿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深圳市博达煤电开发有限公司、黔西南兴粤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分别按股比51%、21%、15%、11%、2%投资兴建。兴义电厂是兴义电力发展有限公司规划建设的头号火力发电项目。电厂装机规模为4×60万千瓦,其中:一期工程为2×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2009年10月14日,兴义电厂一期工程项目得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核准批复同意开工建设。2009年11月28日,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5月23日,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12月26日,2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两台机组的投运,年发电量达75亿度,年用煤约320万吨,年产值达26亿元,年上缴税收3亿元,有力地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西电东送”和经济建设中发挥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在兴义电厂一期工程轰轰烈烈建设的同时,中电普安电厂和大唐贵州兴仁电厂两个“西电东送”火力发电重点工程项目也先后开工建设。

2013年10月,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省黔西南工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中电(普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规划建设中电普安电厂。电厂总规划容量为4×66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一期工程建设2×66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同步配套建设烟气脱硫和脱硝装置、超洁净排放装置位置空间。2015年2月12日,贵州发改委核准中电普安电厂新建工程项目,项目单位为中电(普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由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2015年12月9日,中电普安电厂正式开工。2018年投产,以500千伏电压等级接入系统。

贵州大唐贵州兴仁电是大唐贵州公司自主开发的全资建设项目,电厂规划总容量为4×66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同步建设燃煤洗选系统、脱硫和脱硝装置。其中一期工程为2×66万千瓦高效超临界燃煤机组。电厂项目从2011年开始可研,2014年列入贵州省发展建设规划,2015年的11月30号取得了贵州省发改委的核准批复,2016年7月19日正式破土动工。两台机组投运后,年耗煤量290万吨,年用水量1260万立方,有利于实现煤电就地转化,变输煤为输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6年6月,由贵州兴义电力发展有限公司(股权51%)、黔西南州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股权29%)、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股权15%)、黔西南州水资源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股权5%)四家出资成立的“兴电新能源公司”,着手开发建设白碗窑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项目规划容量4万千瓦,占地面积约1320亩。项目利用可再生资源发电,无能源消耗及污染排放,按光伏发电、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一体化进行设计施工建设,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属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型能源扶贫项目。2017年2月,白碗窑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纳入国家能源局《2016年光伏发电建设调整规模目录》。2017年6月30日,项目建成投入使用。项目并网运行后,年上网电量4584万千瓦时,年节省标煤约1.5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0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硫约2500吨,年减排氮氧化物约632吨,年减排烟尘约8400吨,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

目前,黔西南共有晴隆苏家屯4.95万千瓦风电项目、普安横冲梁4.2万千瓦风电项目、兴义清水河7万千瓦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安龙大秦3万千瓦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发电项目、安龙普坪3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共有总装机达44.5万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和总装机达4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获得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火力发电的迅速崛起和新能源发电的迅猛发展,为黔西南巩固“西电东送”南线大本营地位增添了强大力量。

整合资源筑牢后盾

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1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首批批复同意《贵州省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兴义地方电网被列为全国电力体制改革试点。11月16日,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兴义市人民政府共同宣布,兴义市正式启动地方电力解除代管体制推进售电侧改革试点。

2016年6月8日,七届州人民政府第61次常务会议审议并研究了《黔西南大电强网实施方案》,决定以兴义地方电力为主体,整合全州资源,成立贵州金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统筹推进黔西南地方电网、电源点建设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为黔西南巩固“西电东送”南线大本营地位筑牢后盾。

7月28日,贵州金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公司由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委托州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兴义市人民政府委托贵州兴义阳光资产经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属三类国有企业,其中黔西南人民政府控股51%,兴义市人民政府占股49%。公司下辖贵州万峰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上市)、贵州阳光万峰实业开发有限公司等14个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参股兴仁生态铝、义龙试验区振华锂电池、巴斯巴电动新能源、义龙大数据产业等项目。

公司组建成立以后,全力推动“大电强网+大产业”及“煤—电—网—产”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地方电网,不断扩大装机规模,强化区域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着力创造地方电价差别化优势。售电侧改革前,大工业平均售电单价0.56元/千瓦时;售电侧改革后大工业电价降到0.36元/千瓦时,电价降幅35.71%。分别在贞丰县、安龙县、兴仁县工业园区成立了3家售电公司,以地方电网优惠电价为工业园区企业供售电,带动全州煤、电、大数据、建材、生态铝等产业的协同发展。

在合力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同时,贵州金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着力抓好电源点和电网建设。4座总装机容量280万千瓦的自备电厂、35座总装机容量28万千瓦的水电站并网运行,2座总装机容量为12万千瓦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开工建设,建成220千伏变电站6座,110千伏变电站17座,35千伏变电站16座。220千伏线路18条424公里;110千伏线路41条468公里;35千伏线路42条416公里;10千伏线路151条共计2986公里。地方电网220千伏线路已覆盖兴义、义龙试验区、安龙、兴仁、贞丰5个县(市、区)工业园,实现了5个县(市、区)220千伏环网供电,较大地增强了地方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凭借地方电价差别化优势,公司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清水河工业园建设工业硅、微低碳锰硅合金、高碳锰铁和中低碳锰铁生产线。项目建成全部投产后,将生产工业硅5.77万吨,锰硅合金33.6万吨,微低碳锰硅合金9.4万吨,高碳锰铁9.1万吨,中低碳锰铁8.1万吨,建筑高端岩棉10万吨,高端费托合成蜡和溶剂5万吨,创造产值60亿元,实现年利润5.57亿元。在巴铃工业园与兴仁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年产550千吨铝板带箔及配套电解车间项目,项目总投资36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2亿元。目前,贵州金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是贵州省唯一的一家地方电网供电企业,是贵州省电力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单位,是全国105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综合试点单位,是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龙头企业。


2021-10-19点击数/观注度 3703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