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毛泽东进京赶考

毛泽东进京赶考

原创 虚声 虚声

导读:政治失败必然导致军事失败,反过来又加深政治失败。所以毛泽东赶考,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做好政治工作。除指挥军事作战之外,毛泽东在香山做的另外两件事分别是请客和写文章。

时间回到1949年3月(5日到13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与任弼时5人组成了一个主席团,主持召开了一个会议,就是著名的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那场会议确立了即将诞生的共和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层面的战略性决策,例如把组织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等等,是一场载入史册的会议。

那场会议上,毛泽东说出一句后来党群干部耳熟能详的话: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句话被很多人解读为谦虚之言,回过头看还真不是。

同时他还提出“两个务必”: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两个务必,日后自然是经常被部分同志遗忘。尤其是那些反贪风暴中落马的老虎和苍蝇,那简直是大踏步地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告别。

开完会,毛泽东等人就收拾行囊,准备进京。

临行前的3月23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对话:

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

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为什么要把李自成拿出来当反面教材?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1毛泽东本人熟读中国历史,对历代农民起义领袖,从陈胜吴广到朱元璋到李自成到洪秀全充满同情。中国革命是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赢得胜利的,也就是通过农民群体获得的胜利。

2李自成也是从陕西进北京,和中共从延安到北京的道路有相似之处;所以把李自成拿出来当例子。

3搞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所以决不能当李自成。话说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后又灰溜溜败走;根源在于政治失败。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搞好各个阶层的思想工作,树敌太多。

政治失败必然导致军事失败,反过来又加深政治失败。

所以毛泽东赶考,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做好政治工作。

01

三月二十五日

离开西柏坡之后,毛泽东一行经过保定进京。

那天是3月25号,他们非常忙碌。

凌晨2点,毛泽东坐上开往北平的专列;4小时后,列车到达清华园车站。

清华园车站建于1910年,坐西朝东,是京张铁路老车站中距离北京城最近的一个车站;正面入口处横排匾额写有“清华园车站”字样,为京张铁路总设计师詹天佑题。

上午,毛泽东一行从清华园车站换乘汽车前往颐和园益寿堂休息;下午,毛泽东在西苑机场搞了一场阅兵。

之所以要先搞一场阅兵,就是要告知这个世界,解放军来了。

阅兵,展示枪杆子;枪杆子出政权,是毛泽东和中共的信条。

但是如果只强调枪杆子,那就和军阀没什么区别。所以毛泽东和中共还有一个信条:枪一定要跟党走,即党指挥枪。

党的生命线在政治,也是进京赶考的核心题目。

西苑阅兵间隙,毛泽东就和柳亚子等各界人士见面。

阅兵完毕,毛泽东等人不顾劳累,返回颐和园益寿堂,宴请柳亚子、李济深等20多位民主人士。

为什么一定要风尘仆仆地宴请这些党外人士?其实这涉及到政治考题的核心,毛泽东反复不停地在解析。这点后面再讲。

想想那一天:凌晨2点起床,一路舟车劳顿;稍作休息,就去搞阅兵;忙碌一天,还得应酬,真是累啊,但事情还没有结束;送走了客人之后,仍然没法休息;他们的驻地在西郊的香山,到那里时已经是深夜。

对于北京,毛泽东并不陌生。早在20年前,年轻时代的毛泽东也当过北漂,对北平相当熟悉。

02

二十年前

1919年,26岁的毛泽东在北漂。

作为一个并不富裕的大龄青年,北漂生活在物质层面注定是艰辛的。

长安居,大不易。自古以来,去京城漂泊都是一件难事。

毛泽东去北京的路费都是向朋友借的,不要说买房子,租房都难。开始时他住在杨昌济家(豆腐池胡同9号:坐北朝南的两进院子。里院北房住家属;杨昌济住外院北房的东边,杨开慧住西边;西侧2间为会客室,东侧的一间用来招待客人),和看门人同住一间小屋。

后来他和几个朋友去三眼井租房,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

毛泽东是一个天性乐观的人,实际情况远比他自己回忆的清苦。那是一个大杂院,叫吉安所,又称吉祥所,是清代宫内太监死后停灵出殡之场所;听起来蛮恐怖的,但它也不是普通北漂者们租得起的。

大杂院里有几间破旧的房子,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1间、东房2间,据说之前是给抬灵柩的脚夫们住的,相当于古代的农民工房。毛泽东他们租住的是3间北房中的一间,使用面积大约也就10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一间屋子半间炕”的小房,矮小破旧,属于一百年前最差的那种,比现在的地下室都不如。房东是一满族少妇,带着一位七八岁的女儿。

由于他们生活拮据,北京的冬天又很寒冷;便几个人合买一件大衣,轮流着穿出去。

这种生活条件换作今天的北漂青年,肯定失望、焦虑、愤慨、郁闷得不行。

但毛泽东不是,他还是那个平和的大个子,遇事举重若轻。

除了拮据的物质生活之外,毛泽东在其他方面都很不错:他结交最出色的朋友,吸收那个时代最活跃的前沿思想,并且具备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

除此之外,闲暇之余还和师妹谈了恋爱,并游览首都的文物古迹。他对故宫、颐和园、天坛、长城等地并不陌生。至于有没有游览过香山,我没有考证过。

20年后,那个曾经的大龄北漂青年又回到古老的北平。只不过这一次,他不再听凭命运的安排,而是以历史设计师的身份成为主宰时局的王者。

如果把历史看成一幕剧,毛泽东进京赶考,堪称整个20世纪最强的王者逆袭。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一定要把考场设置在香山呢?

03

 香 山

从地缘角度看,北京是一个大湾:

西边太行山;北边是燕山;东边渤海湾;南边是华北平原。

正因如此,北京和西安一样,自古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汇之地。

按照立体史观大周期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部分围绕西安(宋之前,中国的历史轴线以西安和洛阳为基点延展,以西安为中心)和北京(宋之后,中国历史轴线沿北京和南京为基点延展,以北京为中心)而展开。

毛泽东带领中共,从陕北到西北坡、再到北京,其实就是这种大历史的延续。

香山是太行山余脉,位于北京城的西北部,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从不远处流过。那里风景如画,虽不能说冠绝北京,但绝对是最好的景点之一。

自然风景只是香山的一条腿,香山的另一条腿是文化风景,同样独具特色。

香山的文化脉络源自于两个寺庙,香山寺和碧云寺。

香山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这里多说几句,除香山寺之外,北京地区的潭柘寺(晋)、戒台寺、云居寺、法源寺、卧佛寺等等都能追溯到唐朝、甚至更早。

北京的著名寺庙,大都分布在西北方向,在永定河流域两侧的山间。

每一个寺庙,都对应一段历史。香山寺的历史,感兴趣的老铁可以自己去查,这里只是从宏观层面简单描述下。

唐朝崩溃之后,宋并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北京地区先后经历辽、金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对北京寺庙都有所扩建,香山寺也从中受益。

随后的元、明、清大一统王朝,同样也对香山寺进行了扩建。康熙时代,把香山寺及其周边建筑扩为“香山行宫”。

乾隆更是把“香山行宫”扩建为赫赫有名的皇家园林,叫静宜园,为当时名扬天下的三山(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圆明园、畅春园、清逸园、静明园与静宜园)之一。

老铁们分析下三山五园,基本都位于燕山和太行山脉交汇之地,为北京风水与风景精华之所在。

巅峰时代的静宜园共二十八景,香山寺(乾隆时称“大永安禅寺”)只是其中之一。但遗憾的是静宜园先后遭遇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破坏,和圆明园一样沦为废墟。

毛泽东在香山的居所双清别墅,就是原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的松坞山庄旧址。

相比香山寺,同处香山的碧云寺建于元朝,也是明朝扩建,同样在乾隆年间到达顶峰;且没有遭到列强破坏。

整个民国时代,香山寺和碧云寺都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碧云寺的高光时刻源自于孙中山和蒋介石。

话说孙中山晚年,深感时日无多,试图在最后时刻完成中国统一。

在南方,他把国共合作搞得有声有色。但北方仍然在北洋军阀控制之下。

1925年初,孙中山北上,和段祺瑞谈判。然而谈判未捷身先死,死后尸体被送往协和医院,做防腐处理。

按照孙中山遗愿,他希望享有列宁的待遇,保留遗体供国人瞻仰。但制作水晶棺需要时间。3月底,水晶棺从苏联运到中国时,由于初期防腐处理不理想,孙中山的皮肤已经发黑,只能改为土葬,遗体放在碧云寺金刚宝塔的石龛内。

随后蒋介石在南方崛起,经过东征北伐等一系列运作,成为国民党新一代扛把子。随后在1928年第二次北伐,把北洋军阀最后的大佬张作霖赶回关外。

胜利之余的蒋介石决定去孙中山陵前搞祭告典礼。

1928年7月6日上午,蒋介石带着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张静江、戴季陶、吴稚晖、李烈钧等三十位兄弟好友,去了碧云寺。

蒋介石主祭,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襄祭。

祭祀开始,主祭蒋介石第一个哭了,不是一般的哭,是突然的“抚棺痛哭”,就是趴在孙中山的棺材上拼命哭,哭得“热泪如丝”(想想那情形吧,煽情程度超过现代所有影视剧)。蒋介石身后是冯玉祥和阎锡山,他们没有趴孙中山的棺材,却也站在那里使劲揉眼睛,最后也弄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这么一哭,戴季陶等人也跟着揉眼睛、抹鼻涕。   

祭祀主题是向孙中山汇报成果(宣读祭文):“维中华民国十七年七月六日,国民革命军既奠北平,弟子蒋中正谨诣西山碧云寺,致祭于我总理孙先生之灵曰:溯自我总理溘逝,于今已三年余矣。中正昔侍总理亲承提命之殷,寄以非常之任,教诲拳拳,所以期望于中正者,原在造成革命之武力,铲除革命之障碍,以早脱人民于水火,乃荏苒岁时,迄于今日,始得克复旧都,谒展遗体,俯首灵堂不自知百感之纷集也,方总理哀耗抵粤之时,正中正铲除陈逆驻军兴宁之日,追忆总理‘政纲精神不在领袖’之遗言,不啻对我同志永诀之暗示……”

文章出自陈布雷之手,主要阐述两个要点:

要点之一:北伐完成,需要裁军(由于矛盾重重,最后引发一系列战争)。

要点之二:清党很合理。

清党虽然违背孙中山的意愿,但已是既成事实。

正因为蒋介石清党,引发国共20多年的战争。

毛泽东在香山,正好指挥了国共决战最后的战斗,相当于了却一段历史的宿命。

04

双清别墅

前面说了,双清别墅原址是乾隆御题的香山二十八景之一“松坞山庄”,建于1917年。

当时河北发生特大水灾,大批难民涌入北京。北平各界推举曾担任民国第四任总理的湖南名仕熊希龄出面赈灾。

为安置几百个流离失所的儿童,熊希龄在香山创办了香山慈幼院,自己担任院长。

慈幼院的原址是现在的香山饭店(北京著名饭店之一,由建筑大师贝聿铭亲手设计)。

同时熊希龄在慈幼院旁边给自己建了一座房子,因院内一座石壁下淌出两眼泉水,故而被称为“双清别墅”。

慈幼院的其他房间,正好便于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居住。

毛泽东在双清别墅待了181天,主要干了三件事:指挥战争、请客和写文章。

先说指挥战争。

其实毛泽东进驻香山时,三大战役已经结束。虽然国民党还占据江南大部分地区,但实际上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剩下的是如何接管全中国。

国民党一方由于军事上败得太惨,蒋介石第三次下野,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团于4月1日,也就是毛泽东住进香山第六天,到达北平和中共和谈。

双方谈啥呢?其实也没啥好谈的,就是拖延时间。

国民党那边需要时间调兵遣将,巩固长江防线。

共产党这边也需要积蓄力量突破长江。

谈了20天,到4月20日,总算拿出一个《国内和平协定》;但国民党那边却拒绝签字。于是在4月20日夜,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打响。

三天之后,陈毅打电话向毛泽东报告,说解放军已经进驻南京“总统府”。

一夜未眠的毛泽东睡意全无,诗兴大发,在双清别墅的院子里慢慢地踱来踱去,嘴里不断吟诵着即兴创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就在那时,秘书兴冲冲地递给他一张刚刚出版的《人民日报》,说是南京解放的捷报。

毛泽东接过报纸,坐在六角红亭边的一把椅子上,从头到尾认真阅读。

巧合的是,当时跟随中共中央执行摄影任务的徐肖冰也在现场。

当他看到毛泽东读报纸的场景,职业的敏感让徐肖冰立即认识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于是,他选好位置,调好光圈,悄悄地按下快门,拍下了毛泽东阅读报纸的镜头。

一个经典的画面就这样定格下来。

在这张照片上,毛泽东并没有流露出喜悦,而是神情非常凝重、目光深邃。很明显他在思索别的事儿。

还有什么事情比占领南京更重要呢?还真有。

其实按照当时的态势,拿下南京乃至整个中国,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儿。毛泽东进京赶考,重点原本就不是考军事,而是考政治。

政治布局才能体现其大手笔。

05

大手笔

除指挥军事作战之外,毛泽东在香山做的另外两件事分别是请客和写文章。

毛泽东从3月25日进北京那一天起,就不停地宴请各路大咖。以柳亚子为例,3月25日当天就宴请过;4月29日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5月1日前往颐和园柳亚子住处益寿堂访柳亚子;5月5日上午派秘书田家英去颐和园接柳亚子到香山寓所叙谈;5月21日复信柳亚子,商谈设立国史馆等事宜。

除柳亚子之外,毛泽东还曾先后接待了张澜、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马叙伦、黄炎培等民主派知名人士。

毛泽东接连不断地请他们到香山吃饭,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奠定政治协商国策之根基。入住香山的第二天,毛泽东就邀请黄炎培到家共进晚餐。

黄炎培大家都不陌生,他有一个学生叫徐特立,毛泽东有一位老师,也是徐特立。按江湖辈分,毛泽东应该称呼黄炎培一声师祖。

1945年7月4号,国统区的民主党派精英们组团去延安参观,实际上也就是摸摸共产党的想法。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接见了他们,黄炎培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68岁的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这里的周期率,在立体史观的思维中,是指“政权更迭”的周期。

53岁的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给出的策略是建立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毛泽东在香山不停请各路民主派名仕吃饭,就是在落实这两项基本制度。

通过一系列会面、摸底、思索之后,毛泽东写下一篇重量级大作——《论人民民主专政》,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成型,为国家建立和临时宪法颁布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该文共8000字,毛泽东用两天一夜一气呵成,6月30日由新华社发表。当时正值夏季,那时双清别墅室内没有电扇或空调,只能把冰块放在铜盆里摆在写字台下;手写热了,就按在写字台冰凉的大理石面上进行降温。

文章发表之后,毛泽东如释重负。当晚与朱德、周恩来等一起,冒着大雨来到位于北平南城的先农坛运动场,出席“七一”纪念大会,带领群众高呼口号,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简而言之,毛泽东在香山赶考过程中,指挥战争只是顺其自然,请客与写文章才是大手笔。然而当今大部分去香山的人,都把目光集中在指挥渡江战役上。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由香山双清别墅移居中南海菊香书屋。所谓的进京赶考,也便由此而完成。

那一天正好是全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如此说到:“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所谓站立起来,就是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主了,不论是政治运动还是经济改革,都可以自己决策。

所谓站立起来,就是即使超级大国闹崩,如中苏决裂,也可以承担外界的强大压力,也不用看着别人的坚船利炮而无能为力,能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


2021-10-31点击数/观注度 3492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