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边疆治理     
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周平  云阿云智库•边疆治理

导读:纵观当今世界,国家间的边疆争夺从陆地扩展到海洋,从传统的大陆扩展到北极和南极,从地面扩展到空中再到太空,从地球表面扩展到地球的内部,从本国的领土扩展到国际公共空间再到其他国家的领土。也许,有朝一日,国家间的边疆争夺还会发展到其他星球,并引发真正的星球大战。

来源:《思想战线》2013年第2期

作者:周平

“边疆”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在边疆概念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边疆研究,越来越深入并不断有新成果问世。但是,边疆之所以被确认、被重视,以及边疆研究日渐深入,皆因边疆在国家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并越来越突出的影响。边疆研究受到重视的程度,也往往与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之间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利益边疆、战略边疆、信息边疆等新形态边疆被描述和研究,更是与全球化进程深入导致的国家发展外向依存度快速提升,以及国家利益越来越超越于国家领土疆域的限制、国家发展必须在一个更加广大的空间内谋划的事实,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只有紧扣国家这个根本,从国家治理或国家发展的角度,才能对边疆这个特定的区域和各种边疆现象、边疆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即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讨论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一、国家治理中的边疆构建

边疆乃国家疆域的特定部分,即国家的边缘性疆域。因此,对边疆的认识和对边疆问题的讨论,都不能离开国家政治共同体。在边疆研究中,如果将边疆与国家割裂开来,脱离国家这个主体,就边疆谈边疆,既不可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边疆,也不可能对边疆及边疆问题进行建设性的讨论。

今天被称之为“国家”的这种政治形式或政治组织,已经存在数千年了,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政治现象。国家这种政治形式一旦形成,又以其承载国家权力的组织体系,以及该权力体系按照地域对居民的统治而构建起一个有形的社会团体,即国家政治共同体。这样的政治共同体在深刻影响着社会及其成员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关注。不过,国家的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显现在人们面前的,通常是那些具象的、可感知(观察)的丰富的外部现象。这些具体的表象的东西往往成为认识的首要对象。这也是关于国家的诸多描述、定义都是针对国家的各种具体现象或特征的重要原因。

然而,国家这种政治形式或政治组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不同的文明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同文明中国家之间的差异甚至大于同一文明中国家与非国家政治组织之间的差异。历史上的国家与今天的国家更是判若两样,其外部形态的差异甚至难以比较。因此,那些就国家的现象特征而形成的对国家的定义,也许能够解释某些国家形态,却难以解释差异性很大的国家及国家现象。只有揭示国家的本质的定义,才可能具有广泛的解释力。就其本质而言,国家不过是为了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而创设的政治形式,而且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最为有效的政治形式。一般表现为通过一个以暴力为支撑的权力体系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居民进行管理,这个权力体系被称之为国家权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国家这种治理形式的不足或弊端不断被揭示,而且创造超国家治理形式的努力一直在继续,但到目前为止,人类尚未找到比国家更为有效的政治(治理)形式。国家以外的其他政治治理形式,皆以国家为基础或前提。

国家这种政治形式被创造出来以后,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身,另一方面要根据有效发挥作用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因而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从而形成了国家形态演进的过程。每一个时代的国家,都是国家形态演进过程中的一种形式。不同文明中的国家形态演进过程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国家形态演进与西方的国家形态演进之间,便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每个具体的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两对基本的矛盾。前一对矛盾需要通过有效的治理来处理,后一对矛盾则是在国家间的外部竞争中展开的。国家通过有效的治理和外部竞争来稳定政权,增加社会财富,提升公共利益,建立必要的安全保障,获得较好的外部环境,产生国际影响力,从而达成一种整体性的进步,即国家发展。国家发展是国家治理水平和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所取得的成果的综合体现。谋求自身发展,是所有国家追求的目标。

国家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治理。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规模的国家,往往将国家疆域中与核心区存在差异的边缘性部分区分出来,有针对性地采取特定的方式(包括军事战略和军事部署)加以治理。“疆域是国家构成的第一要素。没有疆域就不成为国家。”国家疆域中这个有意划定并对其采取特殊的方略和政策进行治理的边缘性区域,就是国家的边疆。因此,边疆既与地理范围有关,也与国家权力有关,是国家因素与地理因素相结合的产物;边疆并非纯客观的存在,而是在客观基础上主观认定的存在。边疆不完全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构建起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各个国家的边疆构建,皆基于国家发展中的国家治理需求,目的在于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把国土的边缘性部分认定为边疆的。幅员太小的国家,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疆域的边缘性区域划定为边疆。即使幅员较大的国家,如果其边缘性区域与核心区没有差别,也没有必要将这样的区域区划出来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治理,也就无边疆可言;或者,有些区域曾经被认定为边疆,但随着这些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丧失了原先的特点和异质性,与其他区域相比无异甚至比其他区域发展程度更高,这样的区域也就逐步丧失其边疆的特性,慢慢地不再被作为“边疆”看待。只有在那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其边缘性区域与核心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国家才会将那些边缘性的特定区域视为边疆,并采取特殊的方式加以治理。而且,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人们对边疆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这样的事实表明,边疆是由于国家治理的需要而被认定(确定)的特定区域,它的形成离不开客观的地缘性条件,即要以客观的地缘性条件为基础,同时还要受人们对国家的边缘性区域的认识所制约,渗透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历史上边疆的形成,与中央集权制的王朝国家的形成和治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秦统一六国建立起统一而庞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之后,便面临着对疆域内差异巨大的不同区域采取特殊政策进行治理的问题。但秦王朝仅存在了15年,这个逐渐凸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继之而起的汉王朝,将先秦存在的“一点四方”和“五服”、“九服”观念,与以中原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及把外围区域划分为“四夷”(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的现实结合起来,将中原确定为国家的核心区,将中原之外王朝国家统治能力所及的区域确定为边缘区——夷狄区,采取特殊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理。这个被特别区分出来的边缘性的夷狄之区,就是边疆的最早形态。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中国历史上,‘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这样一种将区别于核心区的边缘性区域区分出来并采取特殊措施进行治理的做法,在此后的各个王朝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个边缘性的区域,逐渐被明显地称之为边疆。

美国更是将边疆与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将国家在不断拓展过程中获得的新疆域界定为“边疆”,而且将边疆的拓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边疆学派的创始人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就指出:“一部美国史大部分可说是对于大西部的拓殖史。一个自由土地区域的存在及其不断的收缩,以及美国向西的拓殖,就可以说明美国的发展。”

二、边疆是一种变动的存在

国家为了实现有效治理和持续发展而构建边疆。但边疆一旦被构建起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变动着的存在。现实中的边疆,总是在适应国家治理和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地变化、调整和再构建,不断改变自己的样式和形态,体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身的内涵。

从总体上看,边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基本的向度上:一是在国家既定疆域或领土的范围内,边疆在范围上发生盈缩变化,以及逐渐由陆地边疆拓展到海洋边疆,再由平面边疆拓展为立体边疆;二是在领土边疆的基础上形成超领土的边疆形态,在硬性的排他性领土边疆的基础上构建软性的可重叠的边疆,导致边疆形态的多样化。

既定边疆的盈缩和调整,是边疆变化的传统形态。历史上边疆的变化,也主要体现为这样的范围变化。国家边疆观念的此种变化,具体体现在三个基本的方面。首先,随着国家疆域的变化(扩大或缩小),边疆的外部边际线向外拓展或向内收缩,于是便形成了边疆的盈缩变化。这也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现象。不论是王朝还是帝国,这样的现象都相当普遍。历史上的许多国家共同体,也就是由于大规模的边疆拓展而被称之为“帝国”的。到了民族国家时期,尤其是民族国家的早期,这样的现象也曾经普遍存在;其次,在国家治理尤其是边疆治理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随着治理成效的显现,国家疆域内边疆与核心区(或腹地)的分界线会逐渐向外推移。于是,边疆的范围便逐渐缩小;最后,国家在发展的一定阶段,为了实现有效治理的目标,也会在对疆域和领土的地理空间进行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将国家的疆域或国土的边缘性区域重新划定为边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加以治理,从而形成对领土边疆的调整或重新划定。

早期的边疆大都是在陆地上构建的,很少涉及海洋,基本上是陆地边疆。中国的传统边疆也是如此。但是,随着舰船制造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在人类活动范围中的地位日渐凸显。马汉的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00-1783)》,1890年版)的提出,更是将海洋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充分地凸显出来,从而使海洋倍受重视。在这样的条件下,海洋逐渐被纳入国家边疆考虑的范畴。1930年海牙国际法编纂会议界定了领海概念,并提出领海主权的问题后,海洋国土的概念逐渐明晰。1958年《领海与毗连区公约》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认海洋主权以后,海洋作为边疆的组成部分就以制度的形式被固定下来了。

在飞行器被发明和飞行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国家的空中边疆受到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开始了划定“空中疆界”的实践。1919年的《巴黎航空公约》(《关于航空管理的公约》)规定,缔约各国承认“每一国家对其领土上的空间具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权”从而确定了各国空中的疆界。杜黑的“制空权”理论(《制空权》,1921年版)的提出,进一步加强了各国对“空中疆界”和“空中领土”的重视,空中边疆逐渐被纳入到国家边疆的范畴。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为了抢占新的利益空间,提出了“高边疆”战略,把外层空间也纳入了边疆的范畴。在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和领土受到全方位关注的情况下,国家领土的地下部分也由于蕴藏丰富的资源和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而倍受关注。于是,底土边疆的概念随之出现,并为一些国家所强调。

在传统的领土边疆逐渐由平地拓展到空中、高空和地底,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化边疆的基础上,随着上世纪后期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国家间在经济联系基础上形成的全面联系日渐紧密,国家利益和国家发展的外向度日渐提高,国家利益迅速地超越国家的领土范围,于是,一些全新的边疆概念逐渐被创造出来,并被一些国家迅速地付诸实践,在对相关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并构成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关键性因素。如果说,那些建基于领土的边疆形态都属于传统边疆范围的话,那么,近年来出现的超越于领土边疆的边疆形态就是全新的边疆形态。这样的新形态边疆,不仅丰富了传统边疆的内涵,也对传统的边疆观造成巨大的冲击。

战略边疆是最早凸显的新形态边疆,通常被看作“一国国力和影响力所能达到的、可控制的地理与空间区域,它是国家实力、战略意志以及国家战略能力的投射范围”。战略边疆是从国家发展外部(全球)战略角度拓展传统领土边疆而构建起来的,虽属于新形态边疆的范畴,但与传统的领土边疆的联系十分密切,具有明显的由传统边疆到新形态边疆的过渡的特征。但利益边疆出现后,战略边疆又与利益边疆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说利益边疆回答的是国家利益的范围,战略边疆则是回答国家利益的战略要求。”

利益边疆是新形态边疆的典型。“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大国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确定战略控制范围,首先使用了‘利益边疆’概念”,并将这些理论逐渐地付诸实践。近年来,利益边疆由于受到持续关注而不断升温。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利益边疆’的存在已是事实,并成为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主权和制订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点”,但利益边疆涉及的相关因素非常多,难以明确界定。所以,虽然利益边疆概念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但大多还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使用,尚未将其作为一个严谨的概念来使用。

信息边疆也是近来逐渐流行起来的概念。“国家主权在信息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信息得不到传统的国家边界的保护。”“哪个国家掌握了信息控制权,就可以随意地侵占他国的信息资源。如果一个国家的信息控制权丧失了,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主权的丧失,后果不堪设想。”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权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信息资源同时获取和创造新信息的空间和领域”,便提出了“信息边疆”的概念。信息边疆的内涵不仅难以界定,而且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也很大。该概念更多是一个阐述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国家治理面临现实问题的概念。

上述新形态边疆的形成,并未终结边疆形态的创新,文化边疆、经济边疆等字眼也逐渐出现在边疆研究的相关文献中。随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改变,国家发展中对疆域的认识也在改变,边疆观念也会随之改变,提出新的边疆概念和构建新形态的边疆,将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

基于领土的传统边疆由于受主权原则的保护,具有独享性、排它性和固定性的特点,因而是一种硬性的边疆。而新形态边疆,超越于领土的范畴且不受主权的保护和约束,具有多样性、共享性、重叠性的特点,因而是一种软性边疆。

从传统的陆地边疆到海洋边疆,从平面边疆到立体边疆,;从领土边疆到新形态边疆,从硬性边疆到软性边疆,不仅充分体现了边疆的国家属性,也充分体现了边疆的变动性,从而将边疆凸显为一个围绕国家治理而展开的流变的过程。这也表明,只有在一个流变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边疆的本质。

三、国家发展对边疆的依赖

国家的边疆之所以不断地变动,或者不断地拓展,尤其是新形态边疆之所以快速且密集地被构建,都是因为边疆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边疆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有越来越突出之势,或者反过来说,国家发展对边疆的依赖越来越突出,所以边疆变化、拓展和新形态边疆构建的速度也显得越来越快。

边疆之所以在国家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由于在国家发展中普遍存在着一个“核心—边缘”模式。“国家疆域有大小,总有‘中心’与‘边缘’之分。” 纵观古今中外国家,除极少数袖珍国家外,绝大多数都拥有(或占据着)一个庞大的地理空间,而该地理空间又处于由其他国家围合而成的更大的地理空间中。因此,国家在发展中总是要划定核心区域和边缘地带,并从国家发展的需要出发,对核心区域和边缘地带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从而构建起一个“核心—边缘”模式。该“核心—边缘”模式,始终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古老的国家是这样,现代国家也是如此,不论何种形态的国家发展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模式。

在这个“核心—边缘”结构中,核心区域乃国之根本,不仅是国家建立的根基,也是国家积聚力量的基本条件,决定着国家的存续和发展。一个国家一旦失去这个核心区域,或者这个核心区域被其他力量控制、摧毁,这个国家就灭亡或名存实亡了。而边缘地带则是国家核心区域的外围地带,拱卫国家的核心区域,为国家核心区域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条件和安全保障,支撑着国家的发展。

边疆就是这样的边缘性地带。正是由于边疆对国家发展发挥着如此重要的影响,所以,古往今来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具有开疆拓土、拓展边疆的内在冲动。历史的事实也表明,拓展边疆是国家发展中的一个普遍性现象。拓展边疆是普遍性的国家行为。只不过有的国家不仅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边疆,也实现了边疆的拓展;而有的国家则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失去了边疆,或由于经营不善而导致边疆崩塌。

边疆的有效拓展,极大地支持了国家发展,有许多的例子为证。但若论典型,美国首当其冲。美国学者特纳,就是以1893年在芝加哥“美国历史协会”上论述《边疆在美国历史的重要性》而著名的。他在文中指出:“美国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一个单线的前进运动,而且是在一个不断前进的边疆地带上回复到原始状态,并在那个地区有新的发展的运动。美国的社会发展就是这样在边疆连续地、周而复始地进行着。”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一部美国历史,是不断拓展‘边疆’的历史。从大西洋西岸向太平洋东岸的移动、从北美大陆向海外进而向地球各个角落的延伸、从地球表面向外层空间的发展,是美国从北美‘大陆边疆’向‘全球边疆’的发展过程。”正因为如此,“美国能够在短短的两百多年里,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壮大为一个独立的民主共和国、从一个位于大西洋西岸的孤立国家演进为一个影响巨大的世界大国、从一个并不先进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世界顶级的工业强国。”

边疆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得极为突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秦建立时,其疆域东至海,西至陇西,南至岭南,北至河套、阴山、辽东。此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王朝国家周边未出现能够与之抗衡的政治共同体。王朝国家的统治者又多有开疆拓土,扬威德于天下的雄心。于是,王朝国家强大的国力和辉煌的文明,不仅对周边的其它民族产生了政治上的吸引力、军事上的威慑力,也具有经济上的影响力和文化上的感召力,从而导致周边的其它民族纷纷内附、归附、臣服、降服于中原王朝,由此便拓展了王朝国家的边疆。而拓展的边疆又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发展。那些国家发展成效显著的强盛的王朝,都拥有广阔的边疆。代表清王朝发展顶峰的清代乾隆时期,其边疆的范围也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顶峰。“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来看,遵循“核心—边缘”模式发展的国家中,边疆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国家的规模。历史已经表明,许多规模较大的国家,其疆域面积的扩大、人口的增加,都是通过边疆拓展实现的;二是提供物质财富。拓展边疆而获得的物质财富,往往增强了国家的实力;三是扩大资源供给。由于地理构造和开发程度的原因,边疆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能够为国家发展持续提供资源;四是为核心区提供安全保障。拱卫核心区的边疆,不仅是军事设防之地,是国家军事安全屏障,而且为国家的军事安全提供战略纵深,在外敌入侵时为国家提供战略回旋余地;五是影响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领土边疆常常与邻国接壤,利益边疆等新形态边疆,甚至会覆盖到其他国家的疆域。因此,边疆的经营和变动,会影响到地缘政治格局乃至国际关系形势,对国家发展造成直接影响。

从动态历史过程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边疆的现行状态,是该国长期治理、经营的结果,是国家发展的现实成果;边疆实际状况又会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拥有广阔、稳定、巩固的边疆,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从一定意义说,边疆决定国家的未来。

但是,国家的边疆如果治理不当,经营不善,也会对国家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不仅会滞后国家发展、拖累整个国家,甚至会拖跨一个国家,导致国家的败亡。这也是国家发展中“核心-边缘”模式发挥作用的另一种表现。纵观历史,边疆不稳、边疆动荡、边疆崩塌导致国家衰亡的例子比比皆是。

时下有一本书叫做《帝国兴衰与帝国边疆的崩塌》,基于“大国衰落的标志是对边疆控制的萎缩,大国边疆转移了中心地带的政治经济是大国衰落的结果”的认识,讲述了许多古今中外边疆的崩塌导致帝国衰亡的例子。其中的一些例子还十分典型,而且在历史上广为流传。在中国的唐朝,“‘安史之乱’虽然是边疆省份的节度使之乱,但它引爆了唐帝国的内部矛盾”,最终导致王朝的瓦解。整个唐王朝,“兴也边疆,废也边疆”。庞大的罗马帝国,广阔的边疆是其分裂的重要原因。而东罗马帝国的最终瓦解,与边疆的丧失直接相关。“在它的政治生命晚期,边疆急剧萎缩,边界大规模地倒退回原始状态,直至只剩下一个孤单的城堡”,最终被彻底摧毁。而“在英帝国的世界里,边疆就是它苦心经营的殖民地。”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殖民地这个海外边疆后,退回本土的英国终于失去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苏联的解体也与边疆问题连在一起。“正是边疆的民族矛盾导致了民族共同体的分离。苏联因为民族分裂而分裂,因为边疆独立而弱小。”

从边疆动荡或崩塌导致国家衰亡的事实中,可以概括出边疆动荡或崩塌影响国家发展的几种情况:一是边疆动荡或危机引爆国内矛盾,造成国家动荡;二是边疆的丧失、被蚕食或分裂,导致国家的衰弱或分裂;三是边疆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与国家的制度不一致,引发边疆与核心区之间的矛盾;四是边疆萎缩导致重要资源地的丧失,削弱国家的发展能力;五是边疆危机导致地缘政治环境恶化,影响国家的发展。上述这些情况,都会对国家发展造成根本性的影响,甚至导致国家的衰亡。

边疆矛盾激化或崩塌会导致国家衰亡的事实,不仅从反面说明边疆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外,也说明边疆治理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只有得到有效治理的边疆、巩固而稳定的边疆,才能对国家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边疆的争夺与国际秩序

边疆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是一种必然性的现实。然而,边疆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又是通过一个具体的事实而显露出来的,并日渐成为普遍的现象。随着边疆对国家发展意义的显现,必然导致边疆意识的普遍觉醒和升温,促使相关国家加强边疆治理,甚至催生国家拓展边疆的冲动。于是,重视边疆并努力拓展边疆、加强边疆治理,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理性选择。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十分重视边疆,努力拓展自己的边疆,竭力扩大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占据战略要冲,营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对竞争对手国的边疆拓展进行限制,或设置障碍。但是,国家间治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等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有的国家有条件和能力拓展或维护自己的边疆,有的国家则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完全无能为力,只能望“疆”兴叹。

在历史上,国家拓展自己的疆域,扩大国家边疆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先占、添附、征服、交易、割让、租借、委任统治、确立势力范围等,由于经常性被使用而被视为典型的领土变更方式和边疆拓展方式。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以占领和殖民方式建立殖民地边疆的做法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其次,在勃兴于第二次大战后的声势浩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后建立了民族国家。在国家主权受到尊重的同时,领土也受到重视,并且被视为国家主权的具体表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传统的领土变更和拓展边疆的方式受到遏制,而且那些曾经失去领土的国家,纷纷将夺回被占领土作为维护和拓展边疆的手段。于是,在确认利益边疆的基础上,凭借国家的军事实力控制国际公共地理空间,将其确立为战略边疆,成为边疆拓展的重要途径。

国家发展是在国家竞争中实现的。边疆争夺不仅是国家竞争中的必然现象,而且直接就是国家竞争的具体表现。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地球并不算宽广。地球上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空间,以及可资利用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国家发展却具有无限性。各个国家在发展中,边疆意识逐渐觉醒并努力拓展自己的边疆,因而导致边疆争夺,这是不可避免的。今天美国重返亚太,一般都将其解读为,美国不愿意看到中国的迅速崛起,因此要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意在遏制中国的发展。其实,美国的意图和目标并非此简单。美国的确已经看到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影响力提升。美国将军事部署的重心转向亚太地区,更多的是为了未雨绸缪,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优势地位和影响,巩固美国的利益边疆和战略边疆。这其实就是典型的边疆争夺行为。

国家间的边疆争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表现得最为突出,而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二战以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急剧增加。至今,全世界已经有近194个主权国家,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在二战后建立或获得独立的。如此众多的国家在地球这个有限的地理空间内追求无限的发展,于是便导致了国家拥挤。而且,这样的拥挤现象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显示其影响。国家本来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创造的治理社会的方式,但现在有了如此众多的国家,各个国家各自为政,并在分别治理的过程中争夺有利的地理空间和资源,必然会使地球上的国家过分拥挤。在如此拥挤的国际社会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有拓展边疆或夺回所失边疆的冲动,而尚未属于某个国家的“自由土地”却日渐稀少新的力量的崛起,也对边疆有着强烈的诉求。于是,国家间边疆争夺就愈演愈烈。 纵观当今世界,国家间的边疆争夺从陆地扩展到海洋,从传统的大陆扩展到北极和南极,从地面扩展到空中再到太空,从地球表面扩展到地球的内部,从本国的领土扩展到国际公共空间再到其他国家的领土。也许,有朝一日,国家间的边疆争夺还会发展到其他星球,并引发真正的星球大战。

国家间的边疆争夺,实质上就是一场战争,即国家间的边疆战争。战争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本质上是一种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集体行为,是国家或其他组织之间解决争端的形式。此外,战争一词的含义也被引申到较大规模的集体性冲突中,从而形成了石油战争、能源战争、货币战争等概念。国家间的边疆争夺,不仅是国家之间为了争夺边疆地区的领土或疆域的集体冲突,而且卷入争端的国家常常直接使用军事手段,或者直接引爆一定规模的战争,形成炮火连天的军事对抗,或者以武力相威胁,形成一种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的高压态势,致使战争一触即发,目的在于维护或拓展国家的边疆,或维护和获得对某个边疆地区的控制。今天国家间的边疆战争,不仅直接使用武力或以武力为后盾,而且大量使用具有极大破坏力的高科技军事武器;同时,边疆战争在新的“合纵连横”形势下进行,往往是多个国家直接或间接卷入边疆战争,从而使边疆战争更加激烈、复杂。

国家间的边疆战争是一种延续数千年的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边疆战争,不仅表现形式多样,而且争夺的对象也有差异。传统的边疆战争,主要是对土地的争夺。而今天的边疆战争,既有领土之争(如岛屿的争夺、资源地的争夺等),也有对太空的争夺、利益边疆的争夺和战略边疆的争夺、信息边疆的争夺。其中,尤其以对战略边疆的争夺最为突出。通过对战略要冲(包括航道、运河、能源供应地、水源地)的控制,获得战略上的优势,或对某些国家形成围困之势,以维护国家的利益边疆,实现本国的重大利益。

国家间的边疆争夺、边疆战争,必然会对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及国际秩序造成影响,甚至改变现行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国际秩序。地缘政治格局、国际秩序的变化,都是相关国家间力量对比关系改变的结果。就一个地区而言,地缘政治格局往往是由相关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关系造成的。相关国家,尤其是主要国家间的边疆争夺以及相应的国家疆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对既定的地缘政治格局造成影响,甚至导致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自从地缘政治理论及相应的分析范式建立以来,地区内的边疆争夺都给地缘政治格局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而从国际秩序来看,国际秩序往往以大国和大的国家集团为基础。大国之间或以大国为背景的边疆争夺,必然会对国际秩序造成深刻的影响,甚至导致国际秩序的调整。事实上,现今的某些日益凸显的边疆争夺,就正在表明或预示着国际秩序的调整或重新构建。因此,边疆是在国家治理中构建起来的,但边疆形成以后就对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产生着越来越突出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以国家力量为基础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国际秩序造成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条件下,不论是国家治理还是国际秩序的调整,都必须更加重视边疆因素。


2021-11-1点击数/观注度 5319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