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讲史     
大清灭亡史(上、中、下)

大清灭亡史(上、中、下)

导读:这个袁甲三,就是袁世凯爷爷的兄弟,袁家的发迹就是从袁甲三开始的,他最高做过一品大员,以一人之力带动整个家族的发展,才有了后面的袁世凯。从清末到民国,我们看到的所有历史风云人物,几乎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几乎全是熟人!书写历史,一直是小部分人的游戏。

大清灭亡史 上:慈禧的反击

原创 卢克文 卢克文工作室

终究,大清还是死在了湖南人手里。

壹  最后一员猛将

1811年,也是嘉庆十六年,僧格林沁出生在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一个四等台吉家里。

他的名字来源于藏语,僧格是狮子的意思,而林沁是珍宝的意思。

这个台吉,来源于汉语所对应的皇太子、皇太弟一类的称呼,不过我们的太子只指一个人,他们这个词的用法却指一群人,明朝时蒙古人只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成员称为“台吉”,当中地位最高有继承权的那个,叫“黄太吉”,历史学家怀疑是汉语“皇太子”的音译。

我们熟悉的清初那个“皇太极”,最早的写法就是“黄台吉”,有人为了拍他马屁,将汉字写法故意写成了皇太极,显得更加高大上,并统一用到了现在,算是出口转内销的一个词。

注意台吉这个词明明最早是蒙古族在用,而皇太极是满人,这后面用着用着怎么从私家车变成了公共汽车了呢?

这个主要来源于满蒙联盟。

满洲人刚崛起之时,武力值拉满,住在他们西边的蒙古科尔沁部(黄金家族旁支,祖上是成吉思汗的弟弟),想在他们完成发育前去揍他们,结果反而被揍得鼻青脸肿,其中明安贝勒逃命时为了跑得快,也为了有效降低风阻,“脱光衣服、赤身裸体,骑一匹裸马奔逃”,后面连续几次又被努尔哈赤吊起来打,1624年打服了的科尔沁部决定归顺满人,那位跑起来很快的明安贝勒,干脆入了八旗,但他们要求努尔哈赤保证他们的安全,察哈尔部(黄金家族嫡系,祖上就是成吉思汗)的林丹汗要是来清理门户,努尔哈赤得出手帮忙。

双方杀了一匹白马、一头黑牛起誓,结为盟友,后面两家相互通婚,入关前联姻84次,入关后联姻502次,清朝皇室格格远嫁蒙古,入关前27人,入关后403人,孝庄皇太后、皇太极和顺治的皇后,都来自于科尔沁部,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顶层家族慢慢变成了一家人,科尔沁部渐渐变成了满清的头马,为满清打江山出工出力,文化上也出现了统一,台吉这个词大家一起用,不寒碜。

入关后为了稳住蒙古人,满清死死绑定他们,抱团一起统治汉人,但为了防止蒙古人坐大,又将蒙古部落固定在领地内,防止他们打野发育------后面又用差不多的法子,控制了西藏。

简单点说,满人给蒙古人分股份,认他们做亲戚,但又削蒙古人的实权,蒙古人几百年被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僧格林沁就是蒙古科尔沁出生,所以后面,才会被满清统治阶层放心地当做自己人。

虽然他们家还顶着个四等台吉的名誉,但出生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僧格林沁的爸靠给人放羊为生,被人笑话是“雅玛台吉”,就是给人放羊的台吉,因此僧格林沁打小没读多少书,从小就跟着老爸一起给当地土豪放羊讨生活。

僧格林沁人生的转折点,是他的族伯、扎萨克多罗郡王生不出儿子,觉得小伙子虎头虎脑、黑得俊俏,又能吃苦好学,就把他要过来当养子,继承了他们家的爵位,而这个郡王娶了道光皇帝的姐姐,从此僧格林沁就成了真正的皇亲国戚。

14岁时,老郡王挂了,靠脸吃饭的僧格林沁袭了郡王爵位,可以御前行走(就是皇帝宠信你,见他容易),道光很喜欢这个外甥,说他豪爽悍猛、刻苦勤俭、忠勇朴诚,给他各种赏赐,让他进宫和皇子们一起读书习武,从此成为满清皇室集团的成员,僧格林沁身上毫无八旗子弟的纨绔作风,获得道光精心栽培,“出入禁闱,最被恩眷”,成年后又把一位格格许配给了他,24岁掌管火器营事,25岁就混到了镶白旗满洲都统,30岁任正黄旗满洲都统,39岁道光驾崩后还被任命为顾命大臣。

满洲都统这个岗位从来都是只给满人担任的,属于满人军政命脉,蒙古人僧格林沁能从事这样的工作,可见道光对他信任至极,皇族大员的僧格林沁只要一想到当年放羊娃的生活,就要激动得半夜哭醒、肝脑涂地,这辈子就只替满清皇族卖命了。

道光去世那年9月,39岁的僧格林沁奉命在京郊密云县剿匪,这其实是他第一次实战,不过组织得有模有样,还冒着敌军的箭矢冲锋,相比已经拉垮得毫无底线的八旗子弟,僧格林沁简直猛不可当,咸丰看得十分激动,高兴得亲自点赞打赏。

咸丰是清朝最命苦的一位皇帝,刚在密云剿完匪,第二年就闹太平天国,太平军两万人起家,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从广西杀到了南京,横扫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各省,将满清军队打得哭爹喊娘。定都天京后,太平京分出一路北伐军出来,由林凤祥、李开芳率领,朝着北京一路攻过来。

这时候曾国藩尚没有崛起,天下还找不到可以托付的大将,太平军北伐仅两万人,一路轻易就从安徽、河南杀近天津,咸丰吓得将努尔哈赤使用过的一把宝刀授予僧格林沁,叫他加点BUFF就快点上阵,僧格林沁率军在天津一战击溃林凤祥部,次战在连镇又用计水淹太平军,在地道里活捉林凤祥,随后李开芳部跑去山东,僧格林沁追到,又将李开芳生擒。

咸丰帝高兴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给44岁的僧格林沁升职加薪,封为亲王,世袭罔替、俸银加倍,并将林凤祥、李开芳凌迟处死。僧格林沁一时意气风发,被满清当作救命稻草,大家都管他叫“僧王”。

但咸丰做皇帝,苦就苦在他是两线作战,既要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还要跟英法联军打第二次鸦片战争。

而且对付太平军多多少少还有些希望,打英法联军那是农业国打工业国,一点指望都没有。

太平天国是1851年闹到1864年,英法联军是1856年闹到1860年,1856-1860这四年是南北同时开战,咸丰忙得跟条狗似的。

1859年,咸丰上班打卡的第九年,僧格林沁迎来人生巅峰,他在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时,英法联军来犯,僧格林沁率军击沉英军炮艇四艘,击伤六艘,造成英法联军死伤几百人,重伤了英军海军司令。

平时满清都是被洋人追着满世界打,这是当时政府军对洋人极其少见的胜利,也是僧格林沁自己的高光时刻。

从此就一路走下坡路。

英法联军此后于1860年9月再在北京八里桥与僧格林沁交手,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七千、步兵1.7万迎战,英法联军以拿破仑炮和阿姆斯特朗炮回击,清军无法近身,伤亡近万人,而法军仅伤亡64人,成为世界历史上少见的耻辱一战,各路主和派赶紧给皇上打小报告,僧格林沁因惨败被夺去了爵位和官职,手下蒙古骑兵被勒令撤归游牧,其余士兵并入其他部队,手头只留下钦差大臣唯一一个职务。

英法联军就此杀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一路逃蹿到承德,第二年病死在那里,年仅30岁。

咸丰死后同治登基,但同治才5岁,幼儿园都没念完,经过一番惨烈绞杀,权力落在了慈禧手里。

咸丰临死前,河南山东一带又闹起了捻军,此时清廷已经是三线作战了,疲于奔命,12月召僧格林沁节制五省军马剿匪,意图再重新培养出一支可靠的满人军队。

重新得到机会的僧格林沁立功心切,想一鼓作气干掉捻军,此时五十多岁犹有悍将本色,追击捻军时十几天不离马鞍,累到双手连马缰都拿不住,要用布带拴住肩膀才能骑马(手疲不能举缰,以布带束腕,系肩上驭马)。

僧格林沁前期曾将捻军压制得不错,但捻军机动性极强,常用诈败术围歼清军,激怒了僧格林沁,他曾在三个月内追了捻军四千多里,几百人累死在马背上,1865年4月,在急切追击捻军统帅张宗禹时,僧格林沁在荷泽高楼寨遇伏,全军覆没,僧格林沁拼死突出重围,逃至曹州西北吴家店时,受伤落马,潜伏在麦田里,被一名16岁的捻军小兵张皮绠发现,一刀砍死。

张皮绠拿了他帽、珠、花翎回去了,此后捻军被李鸿章尽灭,张皮绠改名换姓到别处做了农民,八年后一次喝醉酒时,不小心跟人吹牛逼,说起自己杀死朝廷命官的事,事情传到暗探耳朵里,官兵在他家搜出僧格林沁朝珠,便将他押回京城,凌迟三天,剐了三千多刀才死,心肝也被挖出来祭奠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死讯传到京城时,清廷震惊,三天不上朝以示哀敬,从此以后,拱卫满清核心利益集团的铁骑消失,满人手里头再没有一支能打的军队,失去了武装力量,“南曾北僧”的军事格局被打破,大清的军权都落入到了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手里,满清中央政权开始衰落,地方汉人迅速崛起,慈禧开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权。

几十年后,慈禧哀叹说: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国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国亡。

僧格林沁的死,代表着八旗军在历史中彻底消亡,八旗军失去了最后的精神支柱,满清贵族失去了保护,统治天下的“枪杆子、钱袋子、笔杆子”已失去其中一个,他们即将面对汉人军队势力的大反击。

失去亲军的清满王朝,又苦苦支撑了46年,跟湖南人安徽人斗了半个世纪,终于不支倒地。

贰  湘军的崛起

在围攻太平天国时,清政府还设立了两个著名的军事景点,一个叫江南大营,一个叫江北大营。

这是由二三线名将,琦善、向荣、和春、张玉良、张国梁、郑魁士、邓绍良所率领的八旗军与绿营军的主力,这里的绿营就是炮灰,主将是满人,士兵是汉人,要打仗了把脸这么一抹,哇哇哇冲过去送死,等两边死得差不多了,装备精良的八旗兵再过来一波推抢人头。

之所以叫他们军事景点,是因为两个大营腐朽得不像话,

大清文人马寿龄原本是个极爱清朝的人,被太平军困在了南京,天天写诗等王师来平难,后来找机会溜进了江南大营,气得吐血,据他记载,里面大部分清兵忙着养狗、养鸟、抢劫、做生意、听曲、赌博、下棋、种花、盖房、搞基(养娈童)等等,把战时前线活生生搞成了香艳小城,虽然也有一小部分精兵能打仗,其他清兵就基本跟烂泥一样扶不上墙。

俄国外交官科瓦列夫斯基因为送传教士来中国,1849年后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将自己的见闻写了一本《窥视紫禁城》,里面记载他当年秋天在卢沟桥参观八旗军事训练,操演前,士兵们漫不经心地抽烟、买小吃、缝裤子,还跟过来卖早点的小贩有说有笑,一点军队的样子都没有。

醇亲王奕儇曾奉命检阅神机营,训练时见到一名士兵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醇亲王派人过去一问,才发现这哥们原来不是八旗的人,是外面卖豆腐的,被八旗兵花钱请来作为替身来出操的,人家自己早不会骑马了。

这样一对比,大家就能理解,其实僧格林沁放在中国历史上明明战功平平,为什么被满清捧得那么高了吧?

实在是同行太弱,给衬托出来的。

曾国藩曾在《议汰兵疏》里说,现在这些当兵的跟盗贼勾结在一起,还吸毒品(鸦片)、开赌场,每个省都闹得不像话。

曾国藩说这话腰杆子挺得笔直,因为这时候全天下能打的就剩他的湘军了。

湘军来源于团练,其实是临时工组织,朝廷当时打不过太平天国,允许地方上自己搞武装,但朝廷没钱,军饷你们自己想办法,朝廷既然不发饷,那就控制不了军队,军人是谁给我们饭吃我们就认谁,湘军壮大后,发展成了曾国藩的私人武装,让慈禧头疼得要死。

中央只要将财权下放,地主军阀就一定拔地而起。

湘军搞钱的方法,我在《江西篇》里介绍过了,一是抢劫,二是刮地皮(学名叫“捐输”),湘军将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四省搞来的钱运回湖南,办起了教育,陆续搞书院、送湖南子弟出国留学等等,搞出了一个湖南精英集团,所以湖南最近一百五十年人才鼎盛,红极一时,曾国藩、左宗棠是创始一代,黄兴、宋教仁属于第二代,毛泽东属于第三代,顶尖人才连旺三代,作为革命力量的主力输出,才把千年旧政权涤荡一空。

以湖南的地理位置,其实是不可能搞得这么红火的,湖南在近代的崛起,全是从湘军发迹,连冲三代,冲出个新中国天下太平,才把这波红利吃完。

干掉太平天国前后,曾国藩曾有许多次机会反了清廷自立为王,曾国荃、彭玉麟、王闿运、甚至连李秀成都劝他为帝,曾国藩的应对是吃了彭玉麟写给他的那张“江南半壁江山,老师有意乎”的纸条(是真吃),将李秀成直接摁在原地灭口,省得他到京城乱说话,破坏老子跟寡妇慈禧的关系。

慈禧也盯着曾老头,防他造反,湘军刚攻陷天京,就调湖广总督官文镇守武昌,守长江上游,调江宁将军富明阿镇守扬州,守长江下游,僧格林沁(这时候还没死,快了,不要急)屯兵安徽和湖北交界处,盯着曾国藩。

曾国藩是一个求稳的人,他当时没有必胜的把握,湘军内部派系林立,也不敢保证左宗棠和李鸿章会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不反,至少能留住名声,后人都得背自己的名人语录,要是造反没成功,名声就保不住了,产出与收益不成正比啊。

曾国藩就真的开始裁撤湘军,为了稳住军心,凡是退役的湘军,发二十年的补助,当时叫期票,每年找当地政府领钱-----二十年时间,这些猛男也都老了,造反是不可能的了,另外再发放海盐,那时沿海海盐价格是内地的十几倍,运回家就是暴利,让他们都有点小生意可以做。

具体裁了多少万湘军没找到非常清晰的数据,总之曾国藩原直系的军队12万,陆军没剩多少,一万多水军倒是转成了职业军人,继续吃国家粮。

裁完湘军后第二年,僧格林沁就被捻军砍死了,清廷已经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保护自己,平时找个能说话的贴心人都没了,大清的台柱子倒了,慈禧往后这孤儿寡母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了。

叁  刺马

我们在历史书里会常看到一句话,说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历史书对这句话没有进行详细解释,其实这个“沉重打击”不仅仅指扫荡东南,还迫使整个大清的军政财三大权力,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成为大清倒台的导火索。

清廷也知道,曾国藩是私家军队,不好控制,但清廷是真没办法。

1854年湘军拿下武昌后,咸丰高兴得马上想封曾国藩为湖北巡抚,旁边军机大臣可不糊涂,提醒他“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跚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意思是曾国藩现在没名没分,就是个民间大V,随便就能召唤上万名粉丝搞军事,这可是个祸害啊。

吓得咸丰赶紧收回任命。

直到六年后,太平军第二次破江南大营(香艳小城),咸丰急得直跺脚,为了让湘军卖命,才肯封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所有巡抚、提督都得听他的。

注意两江总督这个官职,我们后面将无数次提到它。

曾国藩从此军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帮助湘军势力陆续控制全国督抚要职。

朝廷要重用曾国藩,就得多听曾国藩的意见,此后曾国藩就大力举荐湘军将领做封疆大吏,李鸿章成了江苏巡抚、左宗棠成了浙江巡抚、李续宜成了安徽巡抚、沈葆桢成了江西巡抚,四位大人又举荐自己手下成了各省布政使(管地方财政和人事)、按察使(管地方治安和司法),湘军集团就这样控制了地方军权、政权、财权、人事权。

最后湘军一共出了三个总督,九个巡抚,牢牢控制了南方各省。

大家都是湖南人或者湖南人的至亲,满人反正有求于咱们,咱们都认曾老大做话事人,有什么事咱们也别看满人的脸色了,互相打声招呼就行,另外大家牢牢控制地方,就能从地方财政搞钱,办办厘金啦、改改田赋啦、扣点税收啦什么的,大清让咱们卖命的时候,兵饷都没给过,这大清的命都是咱们续的,顺手拿他点银子怎么啦?

容闳在《西学东渐记》里记载了曾国藩辉煌时广纳人才,引得无数人来投奔他,只要面试通过,曾国藩就给他按月发工资包养起来,各级军官拜过码头的有200多人,幕府中另有100多人,各种候补官员、民间达人更多。

活脱脱一个黑帮大佬形象。

曾国藩后面将他们一个个推荐去当官,出现了“晚清督抚三分之二出于曾幕”的可怕情景,湖南人的势力迅速遍布全国,使满清的中央集权从此受到了巨大打击。

甚至明知道湘军破天京后太平天国的财宝不知去向(应该是私吞了),清廷也拿他们没办法。

慈禧看着满朝黑压压一片湖南人,心里头像吃了口剁辣椒,急得跟火烧似的。

灭掉太平天国后,慈禧开始尝试夺回对地方的控制权,第一个动手的,就是两江总督。

前面提醒过大家了,两江总督这个官职,十分重要。

大清一共有直隶、两江、两广、闽浙、四川、陕甘、云贵、湖广八大总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直隶和两江总督,两江总督管的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是当时清朝最富裕的地方,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控制着大清的财政命脉,是大清最肥的官职。

慈禧看了一眼老奸巨滑的曾国藩,不由得握紧了拳头:必须让亲信拿下两江总督,替我大清守住财政命脉。

湘军裁撤不到三年,慈禧调曾国藩任直隶总督,这个直隶总督政治意义更大,财权更小,属于明升暗降,慈禧后面再调任马新贻为两江总督,让他去闯湘军大本营。

马新贻进士出身,原在安徽做知县,太平军杀过来时,马新贻跟着钦差大臣袁甲三破太平军有功,一路升了上去,混到了安徽按察使。

这个袁甲三,就是袁世凯爷爷的兄弟,袁家的发迹就是从袁甲三开始的,他最高做过一品大员,以一人之力带动整个家族的发展,才有了后面的袁世凯。

从清末到民国,我们看到的所有历史风云人物,几乎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几乎全是熟人!

书写历史,一直是小部分人的游戏。

后来马新贻连续两次出事,都是袁甲三保的他,马新贻一直欠袁家人情,任两江总督后,就把袁甲三的侄子袁保庆提拔到身边管治安,而这个袁保庆,就是袁世凯他爹(侄儿过继,非亲爹)。

袁世凯后面能留在大清顶层人脉圈混饭吃,犯错了也不会出圈,那是前几代人积累的结果,普通人想进入顶级精英圈是极难的。

马新贻一直有和湘军打交道,而且跟曾国荃有过节,慈禧就看上了他这一点,1868年2月突然将他提拔为闽浙总督,听到任命时,马新贻和他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马新贻年龄和资历都不够,突然爬得比老上司还快,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就要求进京面圣,6月他在北京见到了慈禧和小皇帝,两人密谈过几次,最后一次谈完,马新贻出宫时“满面惊恐、大汗淋漓、朝服浸透”,显然得知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我个人推测,应该是慈禧告诉他想收拾湘军,叫他守好财源,应该也叫他去调查湘军是否吞了1800万两太平天国银子的事。

就在去往浙闽总督任职的路上,马新贻收到急任,调他去任两江总督,47岁的他突然要成为大清最年轻最重要的总督,前面说要他任浙闽总督,不过是慈禧虚晃一枪。

而两江总督这个位置,大家都以为肯定是曾国荃或者左宗棠的。

马新贻已知自己深入湘军腹地,此去必死无疑,他对家里人说:“我此去吉凶难料,万一不测,千万不要到京告状,要忍气吞声,方能自保。”

果然两年后,1870年8月22日,上任两年的马新贻参加完箭场阅射后,在回官署后院时,人群里突然冲出一人,口称冤枉,一匕首刺进马新贻右肋,就在成群的亲兵随从的护卫下,堂堂两江总督莫名其妙被大街上跳出来的刺客一击即中,当场杀死了。

而且刺客得手后也不逃跑,就站在原地等待被抓,还主动跟旁人打招呼,说自己叫张汶祥。

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刺马案。

马新贻死得离奇,刺客的供词也十分离奇,就是随便编了个杀人的理由,完全不合逻辑,编得跟中国甜宠偶像剧的弱智剧本一样,慈禧下令严查,居然什么都查不出来,审案时曾国藩还是陪审,刑部尚书郑敦瑾是主审,郑敦瑾回忆说,审案时气氛极其诡异,整个过程除了他,张汶祥和曾国藩始终无人说话,这事就糊里糊涂过去了,凶手张汶祥被凌迟了事。

对了,这个马新贻,就是电影《投名状》里庞青云的原型,这个电影剧情,就是来源于审案时湘军故意散播的一起谣言,说马新贻、张汶祥、曹二虎原是结拜兄弟,后来马新贻抢了曹二虎的老婆,还杀了曹二虎,张汶祥是为朋友报仇来的。

拍电影的就根据这个谣言为主线,拍出了《投名状》。(是部好电影)

慈禧是个智商很高的人,她怎么都不相信呈上来的杀人动机,三省省委书记这么大一个官就这么死了,谁信谁二逼,不能草草了事,就召曾国藩来问话,她说:“马新贻的死,你不觉得很奇怪吗?”(马新贻此事岂不甚奇?)

曾国藩说:“是啊,臣也觉得很奇怪。”

然后就不说话了。

慈禧气得个半死,却也拿湘军毫无办法,从此不敢动湘军核心利益,两江总督这个职位,就成为湘军专属,由湘军大员轮流担任,慈禧唯一能做的,就是频繁更换两江总督,生怕各湘军大员势力深度盘根错节,只能止痛,不能拔根,所以李鸿章能任直隶总督二十多年,两江总督却总是不停地换人。

天下最重要的财源,至此牢牢落入了湖南人的口袋。

南边半壁江山,也实际上已经脱离中央控制,大伙只是不撕破脸,维持着大清最后的体面。

肆  慈禧的反击

慈禧从来就不是吃素的,当年为了夺权,顾命大臣敢杀,慈安太后敢杀(有争论),谁敢欺负她,她是一定要扳回来的。

刺马这口气,绝不能忍。

马新贻被刺三年后,慈禧终于找到了第一次复仇的机会。

有请晚清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登场。

那时浙江余杭县有个豆腐店的小工,名叫葛品连,虽然家里穷,但有位爱穿绿衣白裤的美貌老婆,叫小白菜,夫妻俩在本县唯一的举人杨乃武家租了房子住,小白菜喜欢上了佛经,但不识字,便请杨乃武教她认字,杨乃武的母亲是个大舌头,闲聊时将这事传了出去,周围爱嚼舌头的街坊邻居,就谣传他二人有奸情。

1873年十月初七,葛品连患丝虫病暴毙,家人入殓时看到尸体口鼻有血水渗出,以为是被人下毒弄死的,就去告了官,七十岁的知县刘锡彤办案时严刑拷打小白菜,问是不是她下的毒,小白菜吃不住打,屈招跟杨乃武有奸情,是杨乃武买的砒霜,她下毒毒死了葛品连。

杨乃武曾举报刘锡彤贪污,二人本就有过节,虽有证人证明是诬告,但刘锡彤逮着机会,将杨乃武又一顿毒打,杨乃武也认了。

按律杨乃武要判斩立决,小白菜要判凌迟,但浙江按察使感觉案情不对劲,因为一个举人不该为了美色做出这种举动,就是风险太高,投入产出比划不来,就报送浙江巡抚杨昌浚,杨昌浚复查时不够认真,又被胡弄了过去。

注意,杨昌浚是湘军出身。

浙江本地官员一直不满湘军官员,就主动对杨家施以援手,胡雪岩这时正在跟杨昌浚竞争,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筹措军饷,便亲自赞助杨乃武姐姐进京告状,还请浙江人兵部右侍郎夏同善帮忙,浙江官员全心协力,将事情捅到了翁同龢那儿。

翁同龢在朝廷里有着巨大影响力,他又将此案报告了慈禧。

慈禧一看,审理此案的官员大多是湘军此身,这是个天大的良机啊,便命刑部尚书桑春荣亲审此案,重新开棺验尸,随后追查办案湘军官员,捅出一百多名牵连官员,三十多人被革职,刘锡彤充军黑龙江,杨昌浚也被革职。

大多数史料写到这结束后,结尾加一句,慈禧利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沉重打击了湘军官员。

不好意思,其实根本没动摇湘军的核心利益。

此事受牵连最大的湘军官员是杨昌浚,这位袒护下属的浙江巡抚不过是革职处理,1878年,左宗棠在新疆缺人,又跟朝廷申请,将杨昌浚调到兰州处理后路军政事务,1879年还升官为甘肃布政使,1880年甚至做到了陕甘总督,此后一直在朝廷里好好当官,历任过漕运总督、闽浙总督,而且政绩干得相当不错。

这一次慈禧的反击,最多算打了几只小苍蝇,拿大老虎一点法子都没有。

没办法,满清太需要湘军了,没有湘军,整个大清在1860年代就会被列强撕得粉碎。

这里花一点时间讨论一个问题,杨昌浚这种人,到底算是好官还是坏官?说他是好官,他明明袒护下属,制造冤案,差点弄死两条人命;说他是坏官,他对收复新疆有功,对漕运、闽浙的政务处理得还算不错。

其实这事情一点都不复杂,你只要学会用利益链分析事情,一下就能弄懂杨昌浚的出牌方式。

杨昌浚在没有碰到他核心利益时,他是一个还不错的官员,算是为国尽忠,处事尽量公正,但碰到他核心利益时,他就要先维护核心利益,再讨论公不公平。

湘军官员的集体利益,就是他的核心利益,他是因为牢牢站在这个圈子里,才有机会当官处理政务,如果离开了这个圈子,他就失去了施展本领的平台,因此面对冤案,他第一反应是维护湘军集团。

而收复新疆、处理漕运这些事情上,不跟湘军的核心利益相冲突,他就能放手去干,毫不拖泥带水。

所以看一个人,不要简单地归纳为好或者坏,而是要看他所处的利益链,根据他利益链判断他的行为,正常情况下,只要不动他的核心利益,谁也不是大奸大恶之人,也不是至善至美之人,一般人,最多犯些傲慢、任性、跋扈、自私的毛病。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只是慈禧对湘军的一次试探性进攻,她只是在告诉湖南人,天下还是我们满人说了算,只要不动我们满人的核心利益,大家还可以玩下去,你们继续控制中国南方,我也假装没看见就是。

此后湖南人和满人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有二十多年时间相安无事,直到甲午战败,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

1872年3月,名人语录专家、湘军话事人、清末军阀缔造者、满汉势力平衡者、湖南之光、宗师级家书爱好者、半个圣人、前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一等毅勇侯曾国藩先生,在南京因病去逝,年61岁。

朝廷给予了僧格林沁去世时的哀荣,三天不上朝以示哀敬。

对于曾国藩的死,我相信慈禧是既喜且悲的。

喜的是从此去了一块心病,悲的是如果不是曾国藩,大清早不知道被太平天国和列强削成了什么模样,虽然湘军崛起,大清失去了对南方富省的控制,多了一堆军阀,但半个家也是家啊。

没有了曾国藩,以后我们这孤儿寡母指望谁去?

大清灭亡史:戊戌变法

原创 卢克文 卢克文工作室

阅读本文前,请先阅读《大清灭亡史上:慈禧的反击》

伍  李鸿章

曾国藩去世后,汉人势力的实权代表人物,换成了他的学生李鸿章。

汉军主力,也由湘军转变成了淮军。

李鸿章的爷爷原是安徽合肥的农民,有几十亩地,会一些医术,有产业有技术,在当地算是富户,一年冬天在路边捡了位被人遗弃的女婴,将她带回家养大,许配给了自己四儿子李文安,这女子生了六男二女,李鸿章是她第二个儿子。

李文安21岁中秀才,33岁中举人,37岁中进士后跑去刑部上班,所以李鸿章算是官二代出身。

中进士那年,同年(就是同学)中有个后来的大名人曾国藩,去刑部上班时,还有个同事叫林汝舟,是林则徐的儿子,李家的人脉就此打通,进入大清精英阶层。

李文安没有一直待在北京,又去外省做过官职,后来闹太平天国,54岁的李文安在老家搞团练,没成想第二年病死。

此时的李鸿章32岁,他打小跟着名师读书,17岁就中了秀才,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简直是那年代的天才,被安在翰林院做编修,这时就在老爸同学曾国藩门下,求学过经世之道。

在中央上班时,李鸿章帮工部侍郎吕贤基代写过一篇怎么搞团练的折子,咸丰看了很喜欢,就叫吕贤基回去搞团练,吕贤基都懵了,他上折子只是想表示自己对朝廷忠心,在北京日子过得好端端的,没招谁没惹谁,怎么突然就要跟太平军玩命去了?咱炒股怎么就炒成股东了?

吕家收到圣旨,上上下下抱头痛哭。

吕贤基说李鸿章这都是你害的,咱哥俩要死一起死,赶紧申请要李鸿章一起去,咸丰批了,俩人遂一起下乡打太平军,吕贤基命苦,第一年就被太平军打死了,剩下一个孤零零的李鸿章。

所以李文安死的时候,李鸿章也在安徽搞了五年团练,但他这时没曾国藩的本事,曾一天内被太平军连破十八营,被安徽巡抚福济救援才捡回一条命,还好多少学了些军事基础,知道父亲去世,回去守孝(丁忧)时太平军又杀过来,李鸿章带全家逃命到南昌,然后自己去了老师曾国藩的军队,做了曾的幕僚。

1860年李秀成要攻上海,上海的有钱银都急了,凑了20万两银子,叫钱鼎铭带去安庆找曾国藩救命,之所以叫钱鼎铭去,是因为他爸浙江巡抚钱宝琛也是李文安、曾国藩的同年,高低要卖个面子。

曾国藩叫善战的曾国荃去救,曾国荃正忙着要打南京,舍不得这天大的功劳,说哥我这正忙着呢,你叫别人去吧,曾国藩转叫陈士杰和冯子材去,俩人不敢跟李秀成对攻,也装死不去,曾国藩正焦急万分,李鸿章主动揽活,说大家不去我去,曾国藩一看也没人敢去,就把20万两白银往李鸿章怀里一塞,同意了。

李鸿章拿着这笔钱回到老家,他本来就是在这搞过五年团练,脸熟,现在手头又有钱,在熟人群里@了大伙,就火速招募了合肥西乡十三个营,每营685人,共计约九千人,后期著名的淮军将领张树声、刘铭传就是这时候入的伙,全军在1862年4月进驻上海,因为军费少,这支军队穿得破破烂烂的,进城时被人嘲笑是叫花子军,都觉得不靠谱。

李鸿章入城后,赶紧找洋枪队首领华尔买了一批军火,1862年中旬李秀成来攻虹桥,李鸿章此时已40岁,知道自己前程性命在此一役,失败了又得回职场打工,中年社畜得做一辈子,就搬了张胡床到前线督战,自己亲信张玉春率部冲锋又退回来,见到李鸿章在这,吓一跳,李鸿章眼皮都不抬一下,面无表情说:

“拿刀来,把他头给砍了。”

吓得张玉春又掉头冲锋,仗着洋枪洋炮终于将太平军击退,此后淮军又大胜几次,在乱世中站稳了脚根。

击退李秀成后,李鸿章被曾国藩举荐为江苏巡抚,李鸿章驻扎上海,先干掉实际控制上海财权的浙江帮老大吴煦,将上海每月60万两白银财政收入搞到手,从此以上海为基地招兵买马,提升军备,淮军有钱有人有枪,为接替湘军的历史地位打下了基础。

此后淮军从太平军和捻军身上狂刷经验值,一路越打越强,养出了刘铭传、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一干核心人员,刚好湘军被裁,发展到最后,承接曾国藩衣钵的李鸿章,成了晚清最强的一支军事势力。

1868年平定捻乱后,晚清从一片大混乱中挣扎出来,获得了罕见的十几年喘息之机搞建设(就是同治中兴、也可以叫回光返照),曾国藩去世后,慈禧能仰仗的军事大佬也从曾变成了李,李鸿章身兼直隶总督、洋务大臣、文华殿大学士三项职务,还组建了北洋海军,既有军事权、建设权,又是皇帝助理,成为当时满清王朝的扛把子。

扛把子,有时候也是箭靶子。

当时清朝军队二分之一的领导人,都是从淮军走出来的,李鸿章气势太盛,引起了满人权贵的忌惮,也跟部分汉人精英有了冲突。

像左宗棠,原是曾国藩举荐起家,破南京后,曾国藩报告说洪秀全儿子死了,左宗棠报告说逃跑了,在上级领导面前拆曾国藩的台,两人从此结怨,左宗棠又是个十分骄傲的人,他看不起李鸿章,俩人时常互相嘲讽,也因为塞防和海防争吵不下。

李鸿章结怨最深的还是翁同龢,《走向共和》里这俩人一见面就掐,但又没交待原因,以前把我看得一头雾水,原来翁同龢有个哥哥叫翁同书,原是安徽巡抚,临战怯逃,惹恼了曾国藩,翁家势大,其父翁心存做过兵部尚书、同治皇帝老师,在朝廷有很强的话语权,曾国藩不知道怎么写折子才扳得倒翁同书。

李鸿章亲自代老师写折子,尤其是写了“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励,瞻顾迁就。”这一句话,直接把翁同书给参死了,判了死刑,他爸翁心存直接气死,朝廷才因念在旧情,将他充军新疆,3年后死在陕西,那时翁同龢只是六品小官,无力报仇,后来他任户部、工部尚书,也做过同治、光绪的老师,话语权比他老爸还大,想起老爸和老哥都死在李鸿章手里,因此一辈子跟他死磕。

陆  戊戌变法

关于甲午战争,我已经在《日本国运史》里详细介绍过了,这里不重复展开,重点聊后面发生的戊戌变法和义和团。

甲午战败打得整个国家的知识分子怀疑人生,毕竟输给洋人是正常发挥,输给历来瞧不起的倭人,真是太丢脸了,大家就开始反思,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反思来反思去,觉得升级硬件没问题,那肯定是软件有问题,我陷思、这国怎、定体问,对了,这一定是体制的错。

康有为、梁启超认为满清得变法,跑去呈上《日本变政考》和《彼得大帝变政纪》,跟光绪说咱变法吧,不变这国家就死定了,27岁的光绪读完很激动,桌子一拍说就这么干吧。

一般资料都认同变法是死在慈禧手里头的,其实慈禧早期并不反对变法。

据《慈禧外纪》记载,光绪去请示慈禧时,慈禧说搞新政可以,她同意,只划了两条红线:

一、不违祖宗大法;二、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

翻译过来就是别动我满人的核心利益,其他你们随意。

刚开始时,变法还算顺利,光绪下诏废八股,守旧派刚毅等人阻挠,光绪去颐和园找慈禧沟通,三天后就得到了批准。

但问题是,改着改着,康有为就是想动满人的核心利益。

康有为曾在颐和园和荣禄撞了个正着,荣禄问他这都两百年了,法怎么变啊?康有为杀气腾腾地说:“杀几个一二品大员,法就变了。”(《走向共和》将这段改编到了朝堂辩论上)

这让荣禄起了警惕,主动劝慈禧小心变法。

起先康有为还只是提出取消科举制、兴办学堂、练新兵这些,其实这些洋务大臣也提过,算不上多新鲜,因此执行还算顺利,为了表示支持,光绪还下令将怀塔布等阻碍变法的礼部六堂官革职,后面康有为意图架空军机大臣,想搞制度局,渐渐触碰到了慈禧的核心利益。

康有为所说的这个制度局,就是法律局、度支局、学校局、农局、工局、商局、铁路局、邮政局、矿务局、游会局、陆军局、海军局,就是想搞一套新政府出来,这不就是想把所有满人贵族,从高层权力机关全部踢出去吗?

光绪问军机大臣意见,军机大臣当然心里头冷笑不同意,光绪电征各省督抚,老狐狸们干脆装聋作哑连回电都不复。各种官场老油条都已经感觉到,这是在挖满人的祖坟,康有为这是在找死。

康有为又很不会做人,他气焰太盛,不知道在官场装孙子,他刚获得青睐时,因为甲午战败暂时失势的李鸿章,主动向他示好,要捐三千两白银,康有为说绝不收汉奸卖国贼的钱,深深伤害了整个淮军的脸面。

天下一半将领来自淮军,而李鸿章又是淮军创始人,康有为不给李鸿章面子,就是不给整个汉人军事集团面子。

他也曾跟张之洞打得火热,张之洞捐了他五千两白银,在武汉时俩人相处二十多天,每两天见一次,每次都谈到深夜,张之洞还花巨资帮梁启超办《时务报》,本来处得不错,但真到了戊戌变法,张之洞带着幕僚们研究康有为的改革方案,感觉要凉,一遍遍在家里踱步,重复说“不得了!不得了!”,马上叫人出《劝学篇》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和康梁划清界线。

康有为几乎将所有重臣都得罪了一遍,荣禄、李鸿章、张之洞,甚至连提携他、将他介绍给光绪帝的翁同龢,没多久就觉得他太激进,1898年1月24日,他在总理衙门见过康有为,在日记里说康有为“以变法为主,立制度局、新政局、练民兵、开铁路、广借洋债大端,狂甚!”

翁同龢决定出面阻止变法,光绪这时候就像个被成功学大师洗过脑的老板,满脑子发热,刚好5月恭亲王奕䜣病死前,力主开缺“误国害权”的翁同龢,光绪一怒之下将22年亲如父子的翁同龢开缺回籍,翁同龢回到常熟老家,从此告别政坛。

日本维新变法时,变法派拧成一股绳推动变法,中国戊戌变法时,康有为得罪了所有实权派系,汉人满人实权阶层全部开罪光,其实大家原先也是希望变法强国的,没有谁真脑子有病想搞死这个国家,淮军里的聂士成在强学会成立时,就曾经捐银子给康有为,但后来也闹得水火不容,变法失败后追捕梁启超最为卖力。

没有盟友的康有为、做法激进的康有为、处事嚣张不通世故的康有为,幼稚的以为有光绪支持就搞定一切,已经在朝廷混得人人厌恶,连变法期间来北京的伊藤博文都说:康有为等人的所做所为,其举措是失当的,预料他们的事业难以成功.......

康有为感觉到变法渐渐力不从心,他的敌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困境中的康有为决定搏一把,一把梭哈,要搞围园杀后。

这个围园杀后的天才想法,康有为在戊戌年二三月就跟杨深秀提出来过,想要找个都统,借兵八千,围颐和园杀慈禧,甚至将想法在各种饭桌上跟别人聊起过,连恽毓鼎都记在八月的日记里,可见有多么儿戏,到9月18日晚上,康有为真叫谭嗣同带着一份假的光绪密诏,去北京法华寺找袁世凯,劝他先去天津杀荣禄,再来北京围颐和园杀慈禧。

袁世凯这种宗师级老油条一看密诏就是假的,赶紧把谭嗣同忽悠走,回头就把这伙人全卖了。

康有为并没有真正混过官场,对公务员体系认知不足,一上来又搞这么大动静,实操水平极低的弱点充分暴露出来,整个团队对朝廷和官场的认识,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以为夺军权像评书里那么容易,不知世道深浅。

慈禧这种在残酷政治斗争中活下来的人,怎么会不知道军权的重要性?怎么可能让你们轻易几句话就怂恿军人政变?怕是不知道慈禧这些年收拾满汉两派军人集团的手段吧?

康有为已经越过了慈禧叮嘱光绪的变法红线。

康有为不怂恿军人政变,慈禧可能还不会起杀心,现在威胁到慈禧的生命,她当然会抢先动手。

谁想动我叶赫那拉苦心经营几十年的权力架构,谁就得死,敢动我性命,那就死得更快。

三天后慈禧就把他们收拾得明明白白,光绪帝被关在瀛台,康梁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被拉到菜市场砍了头。

六君子被杀的罪名是与康有为结党,其实这六人,并不全是康党。

杨锐和刘光第实际上是张之洞的人,俩人能担任军机章京,是张之洞托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荐的,其中杨锐算张之洞的心腹兼资深幕僚,是管输出意识形态的核心英雄,刘光第是其外围,负责打野辅助,这俩人其实是张之洞两边下注的棋子,张之洞不知道变法走向什么结局,所以变法派这边有下注,要是成功了,就可以叫杨刘推荐自己出来主持变法,但自己又跟变法派划清界线,叫陈宝箴去荐人,躲避火力,这样两边都能捞着好处。

这种骚操作,没在官场混个几十年是想不出来的。

杨锐和刘光第那时都看不起康有为,说康的学问是“野狐禅”,为了这个常跟康有为的铁粉谭嗣同互喷,双方差点动手。

张之洞最爱惜杨锐,曾急电来救他,但慈禧没有卖他面子。

林旭立场则不坚定,他是晚清重臣沈葆桢的女婿,而且长期在康有为政敌荣禄府上做幕宾,他认同康有为的学说,但也听荣禄的指导,林旭特别年轻,才24岁,他更像是荣禄放进军机处的一枚待培养的棋子,是准备做长线的,结果没几天就被弄死了,死前林旭哀求李鸿章的幕僚马建忠,去求李鸿章救命,但没有结果,荣禄也根本没有出手相救。

说明这枚棋子还成长得不够强大,幕后几位大佬,随时准备弃子。

康广仁是有康有为的亲弟弟,一直跟着他照顾过生病的梁启超,也主要做康有为的秘书工作,他当然是支持康有为的,但在变法后,他也感觉到大哥这条路行不通,说他“志气太锐、同志太孤”,还指出重点,“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翻译过来就是:你目标定太高了,打击面广又没人支持你,皇上没实权,咱们玩不过慈禧的大哥,收手吧。

杨深秀是六君子年纪最大的一个人,死的时候49岁,他是1897年年底才认识康有为,跟康有为交情不深,他被卷进来主要是因为他在9月19日递了个折子,建议光绪调袁世凯军队入京,慈禧怀疑他参与了围园杀后计划,顺手把他给除了。

我个人推测他背后大佬还是张之洞,但在张之洞的亲信里,地位没有杨锐和刘光第高,总之这个人也不是康有为的铁粉。

只有谭嗣同是康有为的死忠粉,所以梁启超后来不断将他包装成代表人物,还改了他的绝笔诗,让他的高大形象永留世间。

康有为叫谭嗣同一把梭哈后,光绪向他发出了警报,叫他赶紧跑,政变前一天,康有为就跑到天津的塘沽港口,坐上英国人的“重庆轮”去上海,他在等待消息,如果袁世凯真的去杀慈禧,他就回北京,如果事情败露,他就逃跑。

最后果然事发,经英国人保护,康有为在重庆轮转上了英国军舰跑去香港,又从香港逃去日本,后改赴加拿大。

而梁启超则经日本使馆保护,化妆成猎人上了日本军舰,逃到了东京。

这里有一个问题,英国人跟日本人为什么要保护康梁?这跟他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选择站队?

因为当时的帝国主义者是站在光绪在这一边的,这也是后面引发庚子国乱的主要原因。

我个人认为,这一次戊戌变法,表面上是变法,实质上还是满汉势力之间的一次试探性进攻。

几乎所有的老狐狸都看出来康有为本领有限,但他们还是往变法团队里塞自己人,企图在混乱中夺取满人的政治权力。

慈禧也看得十分清楚,所以她干掉的不只是康有为的人,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汉人势力一并打为康党,拉去砍头,把湖南巡抚陈宝箴革职,永不叙用。

在慈禧看来,大清的军力、财力已经被湘军、淮军相继吞食了大部分,如果再失去中央最高层的政治权力,满人就真的要卷铺盖回关外打野了。

1898年,满汉之间的交锋落幕,汉人大员们已经知道满人不太可能让出核心利益,慈禧也看出来汉人对自己的位置虎视眈眈,双方离正式翻脸已十分接近,正在这时,洋人们也加入了战团。

满、汉、洋三大势力的交锋,最终促成了义和团和庚子国乱。

柒  义和团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被揍疼了的清政府签了不少条约,允许外国人进来传教,传教士到了中国,就开始设教堂、收信徒,传播天主教或新教。

我们过去的文章出现过许多传教士的身影,其实他们除了传教,一般还用医术开路,身兼商业间谍、工程师、绘图员、矿产情报收集员等工作,中国江西的瓷器技术就是被他们这样偷走的。

晚清时老百姓生活得非常苦,普通打工族一个月工资在200-1800文之间,1880年美国驻清领事馆做了份薪酬报告,说一个长工农民一年在地主家赚3-4美元,一两银价在1.12美元,也就是普通农民一年才挣3-4两白银上下-----这是我找到的历史资料里最低的算法,最多的算法说一个月挣一两银子上下,一年挣12两,我们取个平均值吧,普通长工大概是七八两银子一年。

而那时大米大约10文一斤,面粉20文一斤,鱼大约40文一斤,猪肉50-80文一斤,按这样算,穷苦农民忙活一年,才够买800斤米或者100多斤猪肉(此数据不是很准确),那生活也清苦得难以忍受,所以大家看清末中国农民留下来的照片或视频,都是双目呆滞、浑浑噩噩的,很多连衣服和鞋子都没有,光着上身赤着脚。

老百姓过得苦,主要就是清政府和洋人一起盘剥的结果,农民们日子本来就不好过,政府不停地割地赔款,又把苛捐杂税加到百姓头上,加上洋人的工业品把中国的小手工业都冲垮了,大伙没饭吃,活不下去,就操家伙去闹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等等。

传教士进来后,平民的生存空间更低,因为洋人占着有治外法权,地方政府不敢惹他们,一大批街遛子和罪犯一看有空子可钻,跑去入教做教民,再依托洋人撑腰,抢别人家的田地、烧别人屋子、强买强卖,要是被官府抓了,传教士还会去赎人,官府不敢不放。

这些传教士自己也有在中国惹是生非的,有人让教徒拆除家中祖先牌位,有人严禁外人与教徒通婚,有人自己占有了许多女教徒,又从官府手里救下强盗作为自己打手。

到庚子国乱前,中国的教徒一共有百万人左右,这些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在教会保护下作威作福。

日积月累,中国百姓越来越恨传教士,管他们叫大毛子,手底下的教民,就叫二毛子。

事实上,传教士来到中国后,使中国在地方上形成了两套政府班子,一套是清政府的,一套是洋人的,1899年3月清政府颁布《地方官接持传教士章程》,规定传教士里的总主教或主教地位相当于督抚,各级官员要以礼相待。

章程造成了传教士从法理上能压清朝地方政府一级,这些传教士便耀武扬威,成为地方事实上的太上皇,这些人蔑视清廷地方官员,干涉地方内政、包揽地方讼诉、私下设立刑庭。

这就是赤裸裸的帝国主义。

袁世凯1900年1月署理山东巡抚时,呈报朝廷当时的情况,说是只要教民跟百姓有了冲突,地方官员根本不主持公道,只听教民和传教士说的,不分曲直、欺凌百姓,致地方上积怨成仇。

地方官员帮传教士也是没办法,因为只要传教士往上头一闹,清廷玩不过洋人,就会加罪给地方官员,官员的乌纱帽就要不保。

有时候明明是传教士造成的杀人冤案,百姓走不了法律程序,一怒之下将传教士杀了,清廷处理的方法就是将更多的百姓砍头,以安抚洋人。

所以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地方官员,骨子里都恨透了大毛子和二毛子。

其中山东的情况又最为严重。

大家看莫言的小说,总是会出现传教士这种角色,是因为山东传教士特别多,传教士多,洋人跟地方就会矛盾激烈,加上山东水旱连年、天灾不断,百姓走投无路,山东本地又长期流行白莲教、大刀会各种地下组织(黑社会),有结社的民间基础,终于有一天冲突爆发了。

贫苦农民(主力)、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城市贫民,以及一部分地痞流氓等,各种三教九流组织起来,开始时以红拳、梅花拳、大刀会、义和拳、神拳、红灯照各种民间武术团体为主,开始发起了对大毛子和二毛子的复仇。

我们以山东朱红灯领导的义和拳举例。

山东有个叫郝和生的人入了白莲教,在单县开了一家药铺,一位姓吕的老乡常到他家来抓药,但不给钱,一直赊着药钱,郝老板问他要钱,老吕不给,因为他入了洋教,有教会撑腰,反而说“我抓你的药是代表上帝拯救你的灵魂”,两边越骂越凶,回头就各个找自己上头组织,约定要火拼。

决战当天,两派人马举着粪叉、锄头正打做一团,平时早就对教会十分不满的朱红灯,突然带人杀进战团,砍死了几千个教民,接着去烧教堂,连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卜克斯也一并杀了。

大家一看有人连大毛子也敢杀,是条汉子,各路人马早忍了很久,附近各县的人都纷纷响应,统称自己是义和拳。

最早时义和拳首领朱红灯冒充是朱家后人,口号是“反清复明”,被山东巡抚毓贤抓到后杀了,但义和拳在全国十几省爆发,京津声势最大,毓贤觉得他们可用,将其改名义和团,列强逼迫毓贤下台后,毓贤到北京说起义和团反洋人的好处,慈禧便派刚毅和赵舒翘到涿州实地调查,刚毅回来说这些人“拳民忠贞、神术可用”,慈禧遂决定将这些人收编,1900年6月让义和团的人进京,口号也改为“扶清灭洋”,到北京后,统归端郡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载漪管理。

问题来了,慈禧为什么要让义和团进北京?因为此时的慈禧,恨极了洋人。她最恨的,是洋人插手她的权力范围。

因为光绪帝戊戌变法搞得太拉垮,手下连亲爸爸都敢杀,慈禧想废掉光绪,就改立亲外甥、载漪的次子做新皇帝,并计划在1900年元旦举行“内禅”大典,但大典前,各国公使告知荣禄、奕劻他们强烈反对,敢搞就弄死你个老太婆,慈禧不得不屈服。并深以为耻。

那洋人们,为什么阻止慈禧废光绪?当然是为了洋人们的利益啊。

洋人当时有个共识,光绪在台上比慈禧强,如果光绪改制为君主立宪,那洋人的商品更方便进入中国,光绪要推行的军事、工业、交通建设还得找他们买设备,又是好大一笔巨资,他们甚至希望中国能有一定程度的崛起,以遏制沙俄向东方发展。

他们不太担心中国发展得太快,而希望中国成为他们低端工业的一部分,像日本那样被控制,因为海关、税收、铁路、矿业早被清政府作为抵押,拿捏在洋人手里,他们有百分百的把握HOLD住。

洋人觉得慈禧太守旧,年纪也那么大了,沟通起来太困难,平时看着就烦,还是光绪这种年轻小帅哥看着顺眼。

所以当时的慈禧,分外恨洋人。

现在,我必须得暂停一下,带大家分析当时的时局,才能弄得懂后面发生的种种怪异现象。

1900年的中国,被三股势力控制:

一股是满人贵族,以慈禧为代表,这些人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但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掌控能力,南方各省从曾国藩开始,早落入到汉人军头手里。

一股是汉人新贵,以李鸿章为代表,控制南方各省,表面上还对满人政权表示服从,实际上处于观望状态,随时有搞死满人政权的可能。

另一股就是洋人,包括日本人,控制着长江流域、东三省、外蒙古、新疆、内蒙古、直隶北、山东、福建、云南等地部分权力,掌握着关税铁路,这些人势力最强,想揍谁揍谁,但最不得民心,到哪都要花费极高的成本搞定当地。

满清统治中国后,其实是满蒙做大股东,汉人精英做高级打工仔共治天下,后来洋人杀了进来,他们凶,大家打不过,洋人也成了大股东,汉人精英集团也动了做股东的心思。

原本这天下大事,是由满人贵族说了算的,但现在平白无故在董事会出现了一个洋人反对派,连立CEO都决定不了,还威胁要废掉自己董事长的位置,这让满人贵族们十分愤怒。

尤其是载漪,自己宝贝儿子眼看就要成为皇上了,洋人们居然出面阻止,必须得把这些洋人赶出中国,他才可能成为摄政王,所以他才会联合庄亲王载勋、大学士刚毅一起建议慈禧招抚义和团,让他们来扶清灭洋。

1900年6月,义和团在收到慈禧的允许后,分三批大规模进京,第一队是12岁以下的童子军,约上万人;第二队是农村妇女组成的红灯照,几千人;第三队是义和团主力,前前后后,有几十万人之多。

很快,慈禧、载漪、刚毅、毓贤、赵舒翘发现,他们捅了个天大的篓子。

满清大股东从此将颜面扫地,威信不存,也从这一年开始,满人的天下实际上已经结束了。

庚子国难,至此开始。

大清灭亡史 下:武汉的枪声

原创 卢克文 卢克文工作室

看此文前可以先阅读《大清灭亡史 上:慈禧的反击》和《大清灭亡史:戊戌变法》

捌  天下大乱前

慈禧让义和团进京时,满清贵族其实十分清楚义和团是什么性质的民间组织。

以慈禧的智商,怎么可能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神仙附体”这些鬼话?

袁世凯在没跟义和团翻脸前,就曾经亲自去找过义和团的人,看他们是不是真的刀枪不入,义和团自己表演时,先让大师兄作法,口吐白沫请神仙附体,接着三四人对准大师兄开枪,大师兄毫发无伤,袁世凯觉得奇怪,上前掏出自己的勃朗宁手枪(李鸿章送的),也对准大师兄开了一枪,这位大师兄当场扑街,一查才发现,原来他们先前表演时,开的是空枪。

这么简单的把戏,袁世凯明白,慈禧当然也明白。

慈禧和载漪都恨洋人,在调动不了汉人武装的情况下,叫这种民间团体敲打下洋人,逼洋人坐上谈判桌跟自己谈条件,是慈禧和载漪引义和团进京的目的。

慈禧的侄女婿,端郡王载漪推动义和团进京尤为积极,毕竟他15岁的宝贝儿子,1900年1月底差点就登基做皇帝,连年号“保庆”都定好了,要不是那些洋人坏事,天下就是他们家的了。

打一开始,慈禧就只打算利用义和团,来跟洋人谈判。

就是故意纵容某个刺头在公司里头搞事,处处跟别的大股东作对,好给别的大股东施压,最终的目的,还是想立自己指定的CEO。

慈禧、载漪、洋人、袁世凯等都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只有义和团两眼一抹黑,稀里糊涂进了北京。

义和团是愚昧的,但他们的愚昧,是建立在满清贵族们精心设立的圈套之上的。

这不过是两百多年来,满清贵族玩弄汉人平民阶层的常用手段。

义和团这些成员,绝大部分就是北方农村文盲农民,这辈子最多听过一些评书和民间传说,所以请神时都乱七八糟的,什么玉皇大帝、黎山老母、孙悟空、哪吒、关羽、诸葛亮、托塔天王、杨家将、八仙,只要在他们知识范围内的人物IP,那都可以请,每个村请的还不一样,连他们自己都分不清自己是哪个流派。

他们没读过什么书,他们只能装神弄鬼。

这些人也不懂国际局势,只知道自己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是洋人来了以后造成的---当然确实是洋人和洋货的入侵,打碎了中国民间脆弱的小农经济平衡---但他们不明白民族压迫,也不清楚政治手段,简单的理解成跟洋人有关的都该杀,将洋人称为大毛子,教民是二毛子,其他卖洋货的、用洋货的,就称为三毛子四毛子,一直排到十毛子,反正这些人都该杀。

从当时流传的歌谣,可以看出老百姓多么恨洋人:

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俱发蓝。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本来是反洋人的,反着反着,各种流氓地痞、市井无赖加入进来,有人趁机报私仇,有人想抢劫富人家的财产,有人想趁机敛财,便诬陷别人是二毛子三毛子,滥杀无辜,仇恨逐渐扩散,凡是跟“洋”字有关的都要杀。

按《拳事杂记》和《庚子纪事》里的记载,义和团不仅杀传教士和教民,看到有人用纸烟的、用小眼镜的、用洋伞的、用铅笔的,文明一点的一律扔掉毁掉,谁要是敢在家里存留,搜出来就要烧你家房子再将全家砍死,野蛮些的问都不问,“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就是你家有一根洋火,就杀你全家。

怎么评价义和团呢?他们本身也是一群被压迫的可怜农民,他们有反抗的意愿,但他们一没强大的组织能力,二没有斗争的方式方法,有解决问题的意向,但没有解决问题的手段,还被一群邪魔歪道带乱了方向,深深伤害了同族,在愚昧和残忍中恶性循环,被满清贵族玩弄于股掌之上。

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一直到多年以后,中国人还是那批人,但是干革命的经历过一次次试错,才懂得组织人民和领导人民,并将现代基础文化普及到人民当中去,才成功拯救了中华,将整个民族从恶性循环中拉出来,步入到工业化的良性循环。

义和团现象是中国大转折时期的最低潮,也是摸索过程中最黑暗的时刻,义和团现象的本质,是洋人和满清双重压迫下发生的混乱现象,如果当时有一群伟大的人能组织他们、教育他们,就不会出现后面的悲剧。

很明显,慈禧并没有打算拯救他们,慈禧只想把他们当工具人用。

但是这些工具人,很快就失控了。

端郡王载漪是北京城陷入混乱的重要因素。

1900年年初,端郡王府所在的太平仓胡同就住满了义和团的人,大师兄二师兄吃住都在端郡王家,天天在他家设坛作法。

也就是说,端郡王打一开始,就做好了利用义和团的准备,他的最终目的,还是宝贝儿子能不能做皇帝。

1900年6月前,在端郡王的默许下,就开始有部分义和团进京闹事,据《庚子国变纪》记载,义和团进北京后毁铁路、烧电线,将家里藏有洋人书籍、图画的人都抓来杀了,看上哪家商铺客栈,就说他们有洋人奸细进去抢劫,谁家招牌上有洋字,比如“洋药行”,那就得被烧被抢。

洋人们一看这不行,5月29日要求大沽口外的各国舰队进北京保护使馆,于是派出海军陆战队,向北京进发,清政府赶紧跟他们商量,说少来点人,要不我脸上不好看。

本来还在谈,6月1日,有36名欧洲人从保定逃亡天津,在路上被义和团截杀,死了四个人,列强们就不理清政府了,决定增兵。

载漪能获得慈禧的支持,骨子里是慈禧惧怕洋人,她希望义和团能将联兵挡在北京城外。

6月11日,义和团已经在北京城闹翻了天,连吏部尚书、大学士徐桐的家都给抢了,但义和团当时是慈禧许可的合法组织,叫做义民,朝廷一时不敢抓人。

各使馆的洋人过得提心吊胆,听说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将带领军队来北京,各使馆赶紧派人去打听,日本使馆的杉山彬自愿前往,在半路遇到甘军,还没介绍完就被甘军提督安沣给杀了,尸体被肢解,慈禧觉得这事太冒失,想处罚董福祥,李鸿章说这么干甘军会哗变,慈禧不敢,只给日本大使馆送回杉山彬剩下的躯干,到9月赔了5000两银子,从未治罪甘军。

留意这个细节,慈禧是真拿汉人武装没什么办法了。

也就在这天,由于北京和西摩尔联军的电报中断联系,列强认为北京已经失控,加速向北京进发。

慈禧十分惊恐,更想依赖义和团,便令义和团和清军一路狙击并破坏铁路,暂时阻止了西摩尔的行军速度。

两天后,高度恐惧的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街头先下手为强枪击义和团,愤怒的义和团开始报复,烧教堂杀教民,慈禧头疼得很,6月15日已动了弹压义和团的心思,想将义和团赶出北京城。

结果16日义和团闹出更大的混乱,前门有一家出售洋药的老德记,被义和团一把火烧了,火借风势,将前门大街和大栅栏4000多家门店全部烧毁,焚烧过程中,义和团声称自己有神力,只烧洋人的房,烧不着大清百姓的房,不让老百姓救火,前门大街的繁华街道就被这样被烧成灰烬。

16日晚上,眼见闹出大祸的载漪决定转移视线,用一个更大的错误掩盖现在的错误,他伪造了一份列强的“归政照会”,模仿列强的口吻要求慈禧将权力交还给光绪。

载漪成功击中了慈禧的痛点。

在6月16-19日这几天,慈禧一共召开过四次御前会议,她一度拿不定主意怎么办,据御前会议当事人之一,翰林院侍读学士恽毓鼎在《祟陵传信录》里的记载,6月16日晚上,江苏粮道罗嘉杰派他儿子给荣禄这份文件,再由荣禄转交给慈禧,这份照会文件里,列强要求代收各省钱粮、代掌天下兵权、要指明一个地方让光绪居住、还要太后归政。(此事在史学界有争议,但我暂时没有看到反驳的有力证据,所以采用这种说法)

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认定这份文件是载漪幕后操纵,指使罗嘉杰上交的。

文件内容已经彻底击碎了慈禧的底线,慈禧被这份假文件气昏了头, 6月17日御前会议上,慈禧向大臣展示了这份文件,载漪、刚毅不顾国际惯例,趁机说可以让义和团去攻使馆,继续给洋人施压,慈禧准了。

吏部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联元、户部尚书立山,包括荣禄等人建议别TM瞎搞了,再搞就天下大乱了。载漪指责许景澄他们是“通夷奸邪”,慈禧放出狠话,要斩了带头说话的联元,大学士王文韶劝她,也被臭骂了一顿。

慈禧最后说:今日之事,诸大臣均闻之矣,我为江山社稷,不得已而宣战,有如战之后,江山社稷仍不保,当知我苦心,勿归咎予一人。

我相信慈禧是真的生气了。

因为后面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慈禧说到做到,仍然劝和的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吏部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联元、太常寺卿袁昶五人,被慈禧在7-8月间砍了脑袋,这五人在历史上被称为庚子五忠。

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了一份宣战诏书。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慈禧向哪些国家宣战写得清清楚楚,但实际上,慈禧这份《对万国宣战诏书》,大家可以在网上轻易搜索到,里面并没有点明对哪国宣战。

慈禧保持了最后一丝理智,这份诏书从来没有说具体要跟谁宣战,其实庚子之乱打得一塌糊涂,因为列强也没有对清政府宣战。

这份诏书更像是内部动员,而不是对外宣战,事实上,也最多传到了内阁及部分地方督抚一级,列强们从来没有收到过这份文件。

慈禧向十一国宣战,一直是被夸大的,连《走向共和》这种相对严肃的电视剧也搞错了,清政府在七八月对列强的国书里,一直重点重申他们没有宣战,战争是因为列强攻打大沽炮台而起的。

清政府一直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所以北京才出现那么奇幻的现象,几万名义和团和清兵,去攻打只有40名士兵守卫的西什库教堂,和500名洋人守卫的东交民巷使馆65天,居然攻不下来。

不仅攻不下来,还有人偷偷给他们送粮送菜。

我小时候看到这段百思不得其解,那么小一个地方,不要说几万人,几万头猪蒙着眼睛都可以冲进去了,一直到读历史资料才发现,清政府压根没打算下死手,炮弹只往无人空地打,清军还给划出了警戒线不让义和团往前冲,至始至终,这伙人就知道自己玩不过洋人,只是在想办法逼洋人来谈判。

庚子之乱的起源,不过是一个大股东,对另一个大股东的心理战。

而作为工具人的义和团,注定是要被牺牲的。

玖  庚子国乱

在慈禧发布诏书前,6月19日下午,总理衙门限各国使馆人员24小时离京,去天津居住,大清会派兵保护,但24小时实在太匆忙了,打包时间都不够用,第二天早上,德国公使克林德(前文枪击义和团那个)决定跑趟总理衙门商量一下,但他乘轿到王府井大街与东华门大街拐角处时,遇到神机营恩海巡逻,两人发生口角,克林德与恩海对射,被恩海一枪给打死。

克林德是德皇的叔叔,在各国公使里地位最高,打死克林德,清政府和列强沟通的最后一道门也就此关上了。

两边算是真正翻脸,第二天慈禧对内发布了诏书(动员令),清兵与义和团开始去攻使领馆,列强准备对北京下死手。

前面提到的联军将领西摩尔带的部队太少,才2000人,6月在杨村、廊坊遇到狙击后退回去了,大使们空等一场,事情闹大后,各国联军重新推选德国人瓦德西做统帅,7月中下旬在天津一带集结了3万军队,到8月4日,瓦德西率2万多人攻向北京,轻易就击垮了满清军队和义和团,8月14日包围了北京城。

8月15日凌晨,慈禧装扮成一个民间老太婆,带着光绪、载漪、奕匡等王公大臣逃出北京,往山西方向逃窜,临死前还弄死了光绪心爱的珍妃。

一辈子荣华富贵的慈禧,在向西逃难的路上,吃了许多苦,差点都要混到找人要饭的地步了,具体内容大家可以看《宫女谈晚录》这本书,作者是慈禧贴身宫女,晚年时将当年的经历口述了下来,有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强烈推荐。

但慈禧只是吃了点苦头,北京城却是被八国联军给血洗了。

3000名英军、800名法军、8000名日军、50名奥军、50名意大利军、2100名美军、4800名俄军将北京划分成不同的占领区,下令军队可公开抢劫三天,并对北京城进行了大屠杀。

实际上大约一共发生了八天的暴行。

这是中华民族,近代最耻辱的时刻之一。

《日本邮报》曾刊登了弗兰克.布林克利的记录,八国联军在北京肆意烧死、奸杀、肢解、活埋、枪杀、绞死了约十万人,光是在通州,就有573名妇女为避免被强奸自杀。

“北京街头到处可见砍下来的人头,屋子里挂着百姓的首级和被肢解的尸体。”

法国人曾将平民们逼入胡同,再乱枪杀射,不留一个活口;日本人对抓住的中国平民实以酷刑,用活人试验子弹;印度兵到处入室抢劫首饰;德国人驱赶着牛车,沿街乱抢;德日法俄还在北京郊区见人就杀,将老人当作活靶子,将儿童开膛破肚,有些洋鬼子对中国女性的小脚很感兴趣,砍下来带回国。

一名联军头目和一名被抓的清朝女子合影,几天后这名女子被杀害,联军头目脱下她的小鞋子作为纪念品带回国。

哪怕是满清大臣,也没人逃脱,主战的徐桐在家上吊自杀,同治帝的岳父崇绮全家女性十几人被强奸,崇绮夫人不堪受辱,率全家八十多口人自焚,逃到山西的崇绮听到消息后也上吊自尽,直隶总督裕禄的七个女儿被联军抓到天坛轮奸,安徽巡抚福润的90岁老母被联军剥光侮辱,用皮鞭抽死。

庄亲王府最惨,财物被全部抢光,联军还放火灭口,烧死了1700多人。

为了让自己的家人少受侮辱,母亲会淹死自己女儿,丈夫会杀死自己妻子,西单的一口水井就打捞出十三具女尸,都是做母亲的淹死女儿后,自己跳进去自杀的。

当北京陷入地狱时,慈禧只顾逃命,向洋人乞求苟活下来。

为了安抚洋人,让洋大人息怒,慈禧下令剿灭义和团,干掉自己操作不当的工具人,并让李鸿章和奕匡为全权大臣跟各国谈判。

慈禧过河拆桥,当初叫义和团打洋人时,给发了粳米两万石、银十万两,叫人家小甜甜,现在为了讨好洋人,对义和团赶尽杀绝,又叫人家牛夫人。

义和团被清军和洋人迅速扫荡干净,义和团各路首领中,朱红灯、曹福田被清军处死,张德成战败后被民众砍成肉泥,红灯照林黑儿被清军送给瓦德西,洋人将其处死后做成标本,拉回西方展览用。

义和团就这样从历史中被抹除,对于这段悲惨的历史,我们用一句话就可以解释:

一个失去民心的政府、一个威望扫地的政府、一个缺乏向心力的政府、一个试图愚弄民众、只擅长玩弄权术而不通历史进程的政府,当他试图指挥群众运动时,只会被群众运动所反噬。

义和团运动的混乱根源不在义和团本身,而在于满清统治阶层深入骨髓的腐烂!

当然啦,光杀义和团洋人还不解气,还得杀主战派大臣。

慈禧举双手赞成。

来来来,只要不杀老娘,杀谁都可以。

1901年2月,慈禧令亲义和团或主战派庄亲王载勋、赵舒翘、英年自尽,将毓贤正法,逃命途中病死的刚毅开棺戮尸,军机大臣启秀和徐桐的儿子徐承煜在北京处决,前后共杀了174个主战的大臣。

倒是保住了端郡王载漪父子两位祸害,说是流放伊犁,实际上让其流亡于西安,住在蒙古阿拉善王家。

又将反对义和团或主和派许景澄等人平反昭雪,加上给了洋大人4.5亿两白银赔款(加利息什么的实际10亿两),总算让洋人消了气,准许慈禧回北京。

这就是慈禧著名的“量中华之国力,结与国之欢心。”

1902年1月8日,满足了列强要求的慈禧,终于重回北京。

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列强不趁机瓜分了中国,而让清廷又苟活了下去?

其实法俄两国是想以长江为界瓜分中国的,但英国害怕法俄坐大,坚决不让,英国联合日本、德国一起反对法俄的计划,最终达成了要钱不要土地的基本框架。

不过就算法俄瓜分方案通过,以中国国土之辽阔,国情之特殊,其统治成本太高,我个人相信也是搞不成的。

前面一直说,此时的大清朝是三股势力:满清贵族、洋人殖民者、汉人武装并立,满人和洋人在北京闹得不可开交时,汉人武装在干什么呢?

汉人武装们在忙着搞东南互保呢。

拾  袁世凯

经历过太平天国、鸦片战争、捻军、白莲教、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国乱一顿收拾的满清王朝,在1900年时,实际能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山西、陕西、青海、甘肃、直隶南部。

东南各省渐渐落入汉人武装手里,其他各省与洋人交错统治。

经历过从太平天国开始的几十年的战乱,在全世界面前搞得灰头土脸的满清中央政府,威望几乎荡然无存,1900年左右的汉人实权大臣,实际已经十分看不起满清贵族。

看看这些LOW货把国家搞成这样,不能再跟他们一起玩了。

刚闹义和团时,列强怕影响到他们赚钱,找到东南各割据大臣都熟悉的盛宣怀,由他出面找到各位大佬,一起商订保护列强们的权益。

大佬们点了头,所以混乱只在北方,渗透不进东南。

6月21日慈禧发布宣战诏书后,控制邮政电报的盛宣怀根本不买慈禧的账,并没有向下级发送电文,李鸿章直接回电朝廷说这是“乱命”,两广不能奉诏。张之洞更狠,说要吓一吓这个老寡妇,上折子说: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源自《蓬屋说诗》)

意思是北京那老太婆疯了,我们自己玩吧,东南各省督抚纷纷点赞,湖广总督张之洞还建议要是北京不保,就推举李鸿章出任总统主持大局。

各封疆大吏不仅不听中央命令,还在26日搞了个《东南保护约款》,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安徽巡抚王之春、浙江巡抚刘树棠、广东巡抚德寿(这哥们还是个满人)都支持东南互保。

这跟宣布独立已经没什么差别了,可见清政府在地方大员面前,早就颜面无存,都不用跟中央打招呼,自行决定外交与财政事宜,连清政府后面也被迫同意了这种说法。

这般大逆不道要诛九族的行为,慈禧后来是怎么处理的呢?

慈禧惹不起他们,事后只能说表扬他们“老成谋国”、“悉由尊奉谕旨不欲失和之意。”

当地方公然反对中央命令,中央事后还要表扬他们时,只能说明在当时,中央已经没什么号召力了。

那为什么此时东南各省不干脆直接宣布独立呢?其实大家是想独立的,但是时机还未成熟。

事物的推进总是内因和外因两种力量的结合,此时清廷虽然拉垮,国家没有了向心力,但两百多年的满清余威,以及慈禧残弱的掌控力还在,民众还习惯有一个皇帝坐在台上,尤其是革命的思想需要缓缓深入人心,封建的余毒需要慢慢动摇摧毁。

这个任务,体制内的人无法搞定,就非得体制外的孙中山、黄兴在外围来完成了。

孙中山26岁在澳门行医时,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早期政见,28岁写八千字长文给李鸿章,建议变法改革,但李鸿章懒得见他,11年后,1905年,孙中山思想逐渐成熟,在东京成立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分别是民族、民权、民生。

第一个所说的民族,就是要打倒满清专制和列强侵略,承认民族自治权。

孙中山政治政治纲领十六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第一个提到的,也是推翻满清统治。

在这之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志士,对腐朽的清王朝发起疯狂冲塔,从1906年起,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镇南关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等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以自己性命为代价,不断从外围冲击清王朝。

确切地说,外围的武力伤害并不高,但是拿命宣传的革命思想因此广为流传,民众开始意识到大家需要一个怎样的政府,意识到满清的统治是非正义的。

满清统治的意识形态领域,被孙中山等人冲击得七零八落。

尤其是满清最后一次军事上的努力,编练新军,因为吸收了大批受革命党影响的年轻人,掘了自己的坟墓。

而汉人实权派,则从内部瓦解清廷,剥夺满清武装力量,满清是在内外两股力量的夹击下,才终于倒台。

慈禧从西安回来后,因为庚子国乱冲击太大,也好好反思了好一阵子,觉得这日子不能这么过了,再这样搞满清肯定完蛋,遂决定开始搞新政。

到1905年,清政府搞了30多项改革,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四大类。

经济方面放松了对私营企业的法律限制,奖励实业,放宽人员流动,使人口大量流向城市;政治方面废除了酷刑,停止卖官;教育方面废除了科举,办新式学堂,去日本留学的学生,从1903年的1300人猛增到1906年的12000人,但这些人在日本学的都是新思想,全跑革命党那去了;军事方面开始练新军,想再打造一支满清控制的现代军队。

也就在这段时间,汉人诸侯开始纷纷辞世,1901年11月,78岁的李鸿章去世,1902年10月,72岁的刘坤一去世,1903年7月,71岁的许应骙去世,张之洞和盛宣怀年轻一些,一个活到1909年10月,一个活到1916年4月,都是72岁去世。

汉人军头老一辈集体去世,使其最大话事人,突然变成了青壮猛男袁世凯。

袁世凯被历史猛的推了一把,站在了时代的最前线。

李鸿章去世后,42岁的袁世凯继承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当时堪称奇迹,而且这时候,袁世凯已经在天津的小站练了6年新军。

小站是天津的一处小镇,原叫新农镇,淮军曾在这里驻兵20多年,最早带队练新兵的是李鸿章老部下,淮系官僚胡燏(yu)棻(fen),军队以淮军残部为基础,招募新军人组成,各级军官都是原淮军将领,原名叫定武军,后来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袁世凯在1895年底接手了这支部队。

汉人大员过去所依仗的军事实力,分别是湘军、淮军,湘军是曾国藩自愿撤的,前面说过,淮军出自湘军,后期在各种战争中被打残,战斗力日渐衰弱,不堪重用,主力都去驻防大运河,成了二线部队,新军又出自淮军,所以汉人军头的势力依次是湘军、淮军、北洋新军,而代表人物依次传承则是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

袁世凯能接手这支军队,是因为他脑子特别活,能来事,从朝鲜退回来后一直在北京活动,请人写了一部兵书,用自己名字发表,把个人IP包装成了军事博主,还到处@各路大员求转发,造成舆论影响,天津缺人时,才得荣禄、李鸿藻、翁同龢保荐去上的班,接手这支军队后,袁世凯按德国营制操练,用德国军官教习,又聘请了徐世昌、唐绍仪等人加入,挑选兵员也十分严格,买的又是西洋先进武器,成为当时清政府最优秀的一支军队。

这支被清廷寄予厚望的新军,到后面发展到北洋六镇时,五年间军费曾占全国所有军费的70%,但袁世凯却把这把军队培养成了自己的私人武装。

袁世凯给所有军官高薪,一个炮兵统带月薪150两,办公费200两,步兵统带月薪100两,办公费300两,马队及工程营统带月薪100两,办公费200两,一个长官的月收入,是普通家庭收入的15-20倍,袁世凯还故意纵容军官虚报长夫人头吃空饷,睁只眼闭只眼,大家对他感激涕零,死心踏地。

当时军队里流传着这句话:

“袁宫保是北洋军的衣食父母,有了袁宫保就不怕没有升官发财的机会。”

国民时前面十几年打得昏天暗地的那一波北洋军阀,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人,全都是从小站袁世凯手里头起家的,后期的四个总统,九个总理,也全是袁世凯培养出来的,袁世凯一死,没人镇得住他们,这些小弟就各建门派,各搞各的字头。

在小站练兵六年后,李鸿章去世,袁世凯接手了李鸿章的政治资源,这时他已经在朝着军政寡头的方向发展了,清廷一看好家伙,再不管管,就要养出个比曾国藩、李鸿章还要头疼的汉军寡头出来,这可怎么办?

拾壹  武汉的枪声

慈禧当然是知道个中利害的。

当初养出个湘军头头曾国藩,淮军头头李鸿章,重创过满清的军权和财权,好不容易将这两个寡头熬死,他们的军队也散的散、残的残,现在这一幕眼看又要重新上演,必须马上制止。

此时满人贵族大多都是些酒囊饭袋,成天提笼遛鸟,沉迷于吃喝嫖赌抽,但镶白旗出了个不错的后生叫铁良,既忠心又冷静,说话直来直往,办事一点都不油腻,精明强悍,慈禧判断他会成为下一个荣禄,着重培养,用他去摧毁汉人势力的财权与军权。

她受够了汉人军头们在东南互保事件的表现,慈禧要挖断汉人大佬们的根基,绝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再一次发生。

1904年,铁良奉命南下,进攻汉人大佬的总基地,慈禧在中央跟其打配合,一一敲掉了东南各省汉人头头的钱袋子。

铁良先去江苏,查江南制造局的账,两江总督魏光焘刚想出手制止,慈禧急令将他调任闽浙总督,趁两江群龙无首,铁良对盘踞在江苏40年的湘军旧部进行了大整顿,听话的平调,不听话的弄死,没毛病的全部辞退,收回了江苏的财权。

接着铁良又直奔武汉,湖广总督张之洞见他杀气腾腾而来,不敢招惹,双方讨价还价,交出了一部分财权和军权。

其他督抚见老大都怂了,也都勉为其难配合铁良上交财权。

问题来了,从曾国藩时代一直被汉人牢牢控制的东南,怎么就这么不堪一击?

其实主要还是李鸿章、刘坤一、许应骙这些大佬集体离世造成的,而袁世凯此时还不够强大。

1906年,慈禧命铁良夺取了袁世凯的兵权,统帅北洋六镇中的第一、三、五、六镇,而这四个镇,原本是袁世凯手下凤山、段祺瑞、张怀芝、吴士珍的地盘。

袁世凯第二年也被叫到北京来担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明升暗降,失去了对新军的指挥权。

汉人势力被逼到了角落,满人与汉人从曾国藩时代一直维持着的平衡,正式被打破,两边从此开始撕破脸。

就在两路人马焦灼时刻,慈禧死了。

1908年11月,统治中国半个世纪的慈禧,终于死了,年73岁。

临死前一天,慈禧为了防止光绪上位算她旧账,还提前用砒霜毒死了光绪。

光绪被毒死的证据来源于2008年,对他生前一缕头发的化验,发现有超量的砷残留,也来源于御医屈桂庭《诊治光绪帝秘记》里可疑的记录,大部分史学家都倾向于认为是慈禧下的毒,她具有充分的作案动机。

在这里,我想简单地给慈禧做一个人生总结。

她是一个坚守满清贵族阶层利益的人,她懂权谋、有手段,历经几朝还能平衡各股势力,维持大清这间破屋子不坍塌,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的失败不都算是她一个人的责任,但为了维护满清利益,她拒绝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也为了维护满清利益,她一手造成了庚子国耻,使无数人家破人亡。

慈禧是一个为了统治阶层操劳一生的人,她对享受荣华富贵的满清贵族有功,为他们多拖延了几十年的好生活,但对陷入地狱模式的华夏有过,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到更深的灾难中,拉低了中国的下限,增加了中国重新复苏的难度。

她不是一个好人。

慈禧死后,朝政落在了幼皇帝溥仪的父亲、25岁的摄政王载沣的手里。

载沣早就看袁世凯不顺眼很久了。

确切地说,是整个满清贵族早就想搞袁世凯了,你袁胖子想做曹操,真当我们看不出来么?

在慈禧去世前三年,1905年时,清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满地球跑了一圈,去研究国体怎么搞?觉得只有立宪一条路可以解决满清问题,可以“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看来看去,觉得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最好,决定学习日本的模式。

这个事情一直慢腾腾地搞,推进得十分慢,因为满清贵族知道只要一搞内阁,他们的权力就要变少,实在舍不得革自己的命。

要一个人放弃利益,比叫他放弃爹娘还难。

而你,袁世凯,居然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搞山头,直接威胁到了我们满清贵族的利益,我们怎么会放过你?

袁世凯知道载沣想搞他,连上朝都不敢去,说是腿脚有毛病,得在家养着。

载沣跟军机大臣们开会,叫他们拟一道杀袁世凯的上谕,庆亲王奕劻和世铎都懵了,怎么上来就杀实权派?袁世凯对北洋六镇的影响力还在,杀了他,下面的军官可能哗变的。

作为慈禧晚年最中意的汉人大佬、托孤心腹,张之洞也强烈表示反对,理由是“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戳大臣。”

张香帅平时不喜欢袁世凯,他嫌袁世凯没文化,但唇寒齿亡,总得为汉人实权派留根独苗,再说这载沣太年轻,一上头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杀了袁世凯,保不准下一个就杀自己。

因为张之洞的强烈反对和后期活动,袁世凯捡回了一条命,载沣没有杀他,但说你不是腿脚有毛病吗?削职为民回去养病吧,你的军机大臣的岗位,交给满人那桐就行。

1909年1月,袁世凯离开了北京城,临走前,他把在北京刚买的府学胡同豪宅送给了段祺瑞。

袁世凯心里头明白,只要他能收买这帮军官的忠心,朝廷迟早还得启用他。

袁世凯便假装在河南老家钓鱼,一边使钱贿赂京城要员,一边在京城散播铁良谣言,离间铁良和其下属良弼的关系,铁良被迫辞职,清廷又失了一名干将。

失去慈禧制衡技能、和铁良铁腕手段的满清贵族,开始一路作死。

从1904年铁良干翻东南的汉人财权,到1909年干翻袁世凯的北洋军权,整个汉人官僚集团都只是在忍受观望,是因为他们总觉得国家立了宪之后,还是有些希望的,只要开国会,总会给汉人官僚分些股权吧。

但到了1911年5月8日,清廷公布了第一届13人内阁名单,几乎全是满清贵族,只有4个汉人担任不重要的工作,纯粹意思一下。

地方的汉族官僚们十分失望,因为这个皇族内阁,会剥夺他们上奏皇帝的权利,各省也会由内阁统治,现在财权、军权、地方任命权都要被剥夺,汉族官僚们没得选了,掉头倒向了革命党。

为什么慈禧才死了三年,清廷马上就倒台,是因为慈禧在任上时,懂得忍让,懂得在合适的条件下分权分钱,不把事情做绝,这就是制衡。

而这个立宪工作,彻底断绝了汉人官僚的希望,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满人是不会让出任何利益的,只有干他娘的了。

我看到有些观点,这时候的满清贵族,最好的退出历史舞台的方法,就是让出大部分权利,让汉人执政,还可以抱着金钱和名望过日子。

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因为辛亥革命后,满清贵族不就是这么干了吗?只要钱和名利,让我呆在紫禁城就行,但还是被赶走了。

满清贵族无法全身而退,这是因为他们得天下本身就不正,不像大明那样充满群众认同,而只是官僚认同。

打个比方,就算1911年满清贵族提前让出了权力,2021年的你,能认同中国还在供养一个满清贵族吗?

不可能的。

满清贵族也是清楚这一点,所以死抱着利益绝不撒手。

那就彻底翻脸吧。

1911年9月,四川爆发保路运动,同盟会还在荣县搞独立,吓得清廷赶紧调湖北端方的新军前去镇压,武昌空虚,新军里的革命党就打算起义,本来打算10月16号开干,结果10月9日配制炸弹时不小心发生爆炸,被俄租界巡捕赶来,搜到革命党名单,起义文告,转交给湖广总督瑞澄。

瑞澄要关门抓人,新军一看算了,提前干吧,10月10日晚上便抢先起义,一炮打先,干翻了清廷总督,成立了湖北新政府。

新军本来是清廷练出来的军队,怎么就反了呢?

前面说过慈禧搞新政,每年一万多人跑去日本留学,而日本那边全是革命党,早就受了革命的熏陶,参加了同盟会,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又参加新军,成为中下级军官,当时全国新军总人数为24.1万人,其中南方的同乡会就有9.5万人,他们几乎都参加了辛亥革命,这些人思想活跃,会搞宣传,上上下下,早把新军渗透得跟筛子似的,逐渐使新军革命化了。

蔡锷、阎锡山、孙道仕、吴禄贞、许崇智等等,就是在武昌起义后,在各地发动新军起义的。

满人意图培养的新军,最后成为第一个朝他们开枪的人。

这就是一个悖论了,满清接受现代文明,会发生排异反应,速死;不接受现代文明,那就是慢慢被人锤,也得死。

晚清那么多怪异的现象,各种荒唐事情,归根结底,是满清不愿意放弃对汉民的统治,一直在历史潮流中反复挣扎,才出现的诡异情形。

武昌起义发生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全国湖南、广东、陕西、浙江、福建、山西、广西等十五个省份宣布起义,个个都说自己是革命党。

不仅新军要独立,汉人官僚也要独立。

武昌起义的规模,比太平天国,比捻军的规模小太多了,怎么就这么一下,马上全国形成摧枯拉朽的局面?

怎么就有人带个头,一点就炸了呢?

因为假立宪一出来,各省汉人官僚就对满清彻底失望了,渣男,一直在玩弄我们是吧?

晚清时每年政府几千万两白银的赤字,使他们抢夺汉人利益时下了死手,又不懂平衡,财权军权都想要,汉人官僚不想跟他们过日子了。

一句话,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武昌起义的发生是偶然的,但革命党的成功是必然的。

起义军占领武汉三镇后,清廷急得直挠心窝子,想叫北洋六镇去压镇,但军队居然不听调动,这伙人只听袁世凯的,急得载沣让袁世凯老下属阮忠枢带去诏书,任命他为湖广总督,还叫庆亲王写信安抚还在钓鱼的袁世凯:勿介意旧事,迅速出山,拯救世界和平。

当初要杀我的是你们,现在来求我的也是你们,袁世凯哪里会轻易答应,吊起来卖,开出六大条件。

前四条是团结人心,分别是召开国会、组织内阁、释放政治犯、解除党禁,后两条是掌控实权,分别是要全军的指挥权和充足的军费。

载沣本来不肯答应,没想到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这是把清廷放在火上烤,载沣一咬牙全同意了。

袁世凯这才说好了,我的腿脚没毛病了,可以出来打工了。

1911年10月下旬,冯国璋带北洋六镇军队进攻汉口刘家庙,打得革命军惨败,汉口、汉阳陆续失守,但袁世凯突然命令冯国璋别打了,开始跟革命党开始秘密谈判,最后达成协议,只要袁世凯能让清帝退位,就推举他做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这次出山,当然不只想官复原职这么简单,他要的是最高权力,袁世凯曾说,“满清就好比是一棵大树,不是摇一下就会倒的,你得来回摇。”

每一步,都算得很清楚。

袁世凯回头在清廷这边一番操作,叫北洋军官联名通电朝廷,要求清帝逊位,建立共和,清廷一看大势已去,不可能再把这些独立的省份要回来了,只能要了些优待条件,同意逊位。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行颁布退位诏书,满清276年王朝结束,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大清就此灭亡。

拾贰  必死无疑的大清

其实武昌起义时,革命党的力量还不够强大,袁世凯掌握了主动权,压着革命党的军队打,这时候要不要结束满清王朝,也是袁世凯所占权重最大。

这也是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那孙中山、黄兴他们所做的贡献不大吗?辛亥革命不伟大吗?

不,孙中山依然是伟人,辛亥革命依然非常伟大。

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必须是内外两股力量一起行动才可以,从曾国藩、李鸿章,一直到袁世凯,属于内力,而孙中山、黄兴,属于外力,革命党带来的不仅仅是推翻一个王朝,也给全国人民带来全新的认知,使全国人民意识到,不能再被一个满清封建王朝所统治,要寻求一个新的国家体制。

大清是必死无疑的,因为大清的存在,一直是反时代潮流的。

满清为了方便统治,一直在愚化汉民,压低汉民的经济条件,使大部分民众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

知乎作者“峥嵘岁月”曾谈及他们湖南某县的县志记载,清初顺治年间,他们县有十七所私塾,到乾隆年间,只剩一所,谁不经允许开私塾,斩立决,家学所授课业,不符合者,斩立决!导致他们县文盲率降到一个可怕的地步,俩村人口五千以上,找不到一个会写名字的人,平均识字率不到千分之一。

一直到太平天国起义,摧毁了满清的基层统治,湘军将领回乡办学,他们县的私塾才增加到了100多所。

根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里的记载,中国普通农民家庭一年的收入平均是32两,而一年支出平均是35两,满清一直在刻意通过深达农村的保甲制度,使农民们不会流动,也能成功控制农民永远保持微弱的赤字,每年3两银子的赤字,让农民们无法进入小康生活,永远在为了生计忙碌。

满清要的是中国民间永远保持愚昧与贫穷,这样他们才能世世代代,江山永固。

义和团这种现象的本源是人民愚昧吗?不!本质上,这是满清刻意管理造成的结果。

满清通过联姻蒙古人、拉拢汉族地主军事集团,分享权力和利益,来控制全中国,他们吸取了蒙古人的教训,精心研究了统治方式,用文字狱、保甲制、愚民化、农村赤字牢牢掌握中国。

我在《当帝国衰落时》里写过,为什么他们知道工业革命却拒绝工业革命?

是因为他们的权重,永远是防汉,甚于防洋。

本来他们确实做得挺成功的,但不想有一天,洋人闯进来了,揍得他们鼻青脸肿,他们就分出一部分利益给了洋人,想和洋人一起再继续统治汉人。

但是在分利益的过程中,动了汉人地方官僚、地主武装阶层原本的利益,加上革命党的觉醒,终于让满清走向了灭亡。

今天我花了四个月时间,写下这三万多字的《大清灭亡史》,从1811年写到1911年,其实并不只是探讨大清这一个话题。

这篇文章里出现了三股势力,分别是满清贵族、洋人、汉人地主武装势力,其实这三股势力,就是我们这一百多年来,要推翻的几座大山,分别代表民族压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袁世凯去世后留下的那帮鬼军阀,就是封建主义的残毒,后面日本侵华,就是帝国主义的残毒。

只是在动手解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前,我们要先动手解决民族压迫问题,所以大清必须死。

回过头来,我们再翻一翻全世界另外两个,与中国境遇颇有些相似的国家,一个是奥斯曼土耳其,一个是印度,这两个国家,就是典型的没有完成革命,使国家土地无法光复、地主无法推倒、帝国主义还笼罩着他们的天空。

我写下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告诉大家,推翻满清有多么不容易。

而更是为了告诉大家,中国一点点完成革命有多么不容易,中国的革命史,就是全球落后国家里,最光辉灿烂的革命史,也是完成得最彻底的一部革命史。

那么多先烈,曾经站在最黑暗的深处,站在中华文明的最低点,他们摸索着带领人民走了过来,经历过多少磨难和屈辱,才重新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国家。

让我们向所有为了革命流血牺牲的先辈们致敬,为了让中国重回世界之巅,不顾自己性命而拼搏的先辈们致敬。

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会让她,将来变得更伟大。


2021-11-12点击数/观注度 9538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