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粮食危机的宿命,为什么摆脱不了?

粮食危机的宿命,为什么摆脱不了?

原创 戎评说策 戎评 2021-12-10云阿云智库•粮食安全

导读:从历次粮食危机历史来看,现代社会的粮食危机更可能是经济危机与天灾的共振,而并非单纯的粮食不足。而经济危机主要是金融危机引起,金融危机又会引发各国开动印钞机释放天量流动性刺激经济,与石油价格上涨类似,粮食价格则不可避免受到推升。

粮食危机又来了!

今年全球粮食价格暴涨超过40%,创下10年来新高。事实上,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开始,全球性粮食危机的担忧就不时诉诸于报端。而现在,粮食危机的鬼影已经浮现了。

这让人联想到,几乎每一次世界性危机都会伴随一轮粮食危机。

比如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的同时,世界粮食价格上涨了3倍(1971-1974年);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叠加全球气象灾害连连,粮食价格也上涨了2.5倍(2006-2008年)。

此次爆发于新冠疫情时期的粮食危机,与前些次有哪些异同?为什么全球总是逃脱不了粮食危机的宿命?作为人口和粮食大国,中国该如何应对?

壹 粮食危机是天灾也是人祸

粮食危机爆发的诱发因素,一般主要在供给端,因为粮食作为刚性需求,在需求端的变化是不大的,但购买力会影响需求。

富人,不会因为财富的增加而大幅提高自己在粮食方面的需求,而穷人的需求,也不过是填饱肚子而已。需求端唯一的变数是,穷国或穷人的购买力不足,导致粮食“相对过剩”(这一点后面会谈)。

所以,粮食出现危机,主要是供给不足和购买力不足。而大家也最容易把粮食危机和自然灾害联系在一起。因为自然灾害会直接减少粮食的供给,造成供不应求,粮价上涨。

但事实上,这只是看到了粮食危机的表面诱因。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和当时的国际政经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某种程度上,粮食危机是天灾,也是人祸。

现代农业已经不再单纯依靠人力劳动,也不是纯粹靠天吃饭。农业的机械化,以及依赖化肥的属性,决定了粮食价格势必会受到成本的影响,比如机械化所需要的原油,以及增产所需要的化肥。一旦石油价格飙涨,化肥成本提高,整个农作物的价格就会随之水涨船高。

此外,全球的一些主要农产品都有期货市场,国际资本的炒作也会引起粮食价格波动。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成本提高等因素,国际炒家就会放大其影响,大幅拉升粮食价格。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以来的粮食危机,往往是夹杂了多因素的影响,而非简单的气候因素。

比如,20世纪70年代的粮食危机,是在石油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受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全球谷物欠收持续几年,同时受第一次石油危机影响,石油价格暴涨,西方国家经济滞胀,主要粮食出口国出口量大幅下降,出口价格受滞胀影响攀高。与此同时,苏联改变了以往国内谷物歉收时就屠宰牲畜的做法,进入了国际市场大量购买粮食。至1974年,世界粮食价格相比较1971年翻了3倍。

但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全球粮食产量持续上升,粮食储备持续增加,饥饿却仍然如影随形。粮食危机的主要根源并不一定由产量不足引起,也可能由购买力不足引起。

因此,我们会在课本中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一边是牛奶倒水沟里,一边是穷人喝不上牛奶,这就是典型的商品交换关系受到了破坏。

2008年开始全球气象灾害连连,导致粮食减产,粮食价格飙涨。非洲索马里、津巴布韦、利比里亚、毛里塔尼亚等21国,亚洲伊拉克、阿富汗、朝鲜等10国,南美多米尼克、玻利维亚等5国,众多国家民众遭遇饥饿威胁。这期间也伴有石油价格暴涨,次贷危机和美国CPI超5%。从石油、通胀和天灾来看,2008年与1972-1974年粮食危机的形成原因是较为相似的。

从历次粮食危机历史来看,现代社会的粮食危机更可能是经济危机与天灾的共振,而并非单纯的粮食不足。而经济危机主要是金融危机引起,金融危机又会引发各国开动印钞机释放天量流动性刺激经济,与石油价格上涨类似,粮食价格则不可避免受到推升。

贰 印钞是粮食危机一大诱因

粮食其实和大宗商品有着相似的金融属性。价格除了受国际炒家的影响,对于流动性的多寡也非常敏感。

回头来看,今年爆发的粮食危机其实和石油价格上涨是同步的,也和欧美出现的供应链危机及高通胀同频。

今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超过20%,天然气价格上涨超过60%,煤炭价格上涨超过70%,这背后都有一股力量在推动,那就是美联储等西方央行不断超发货币释放流动性,是货币的猛增造成国际大宗商品和粮食价格的水涨船高。

新冠疫情是粮食危机的导火索,准确一点说,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然后是经济危机引发了粮食危机。

一方面,疫情重创全球供应链,本来自由流动的粮食被病毒阻隔,粮食进口国需要大量进口进行储备,而粮食出口国为了粮食安全不愿多出口粮食了,有的国家甚至禁止粮食出口(比如泰国、越南、印尼),因为他们的粮食供应链也受到疫情的严峻挑战。

另一方面,疫情引发经济危机,各国为了拯救经济,都不遗余力地放水刺激,导致全球流动性过于充裕。此前经济危机前吸纳资金的“蓄水池”(如股市、楼市、实体经济),因为经济危机的破坏,导致蓄水能力不足,甚至外溢。

这样新发的货币与既有的流动性叠加,使得全球流动性更加泛滥。而商品的供给在短期内是比较固定的,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自然会形成商品领域的通货膨胀现象,粮食价格也必然受到推升。

经济危机诱发粮食危机的逻辑如下:

在经济危机和通胀预期下,人们会储备一部分物资以备不时之需,加大对商品的采购——经济危机的到来使一些企业收缩供应甚至破产,从而破坏了商品供应链,导致供给不足——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出台积极的货币政策,超发货币释放流动性——实业蓄水能力下降,商品需求上升与供应下降,以及天量流动性叠加,导致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经济危机下一些国家和个人的购买力下降,购买力相对较强的国家和个人会进行恐慌性囤积,使正常粮食供应秩序崩溃,粮食紧缺情况恶化,粮食危机形成。

粮食危机究其本质,其实不仅仅在于天灾引发的供给不足(这一点过一段时间等天灾过去就能恢复),还包括人祸因素,比如国际炒家对粮食价格的炒作,经济危机时期一些国家大量印钞使流动性过剩,导致高通胀,以及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使得一些国家购买力不足等。

而粮食危机之所以周而复始的原因正在于此。它就和经济危机一样,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发展的始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粮食危机。而且是以发达国家粮食的相对过剩,以及欠发达国家的粮食紧缺共存。最终的受害者是全球的贫穷国家和群体。

叁 本次粮食危机尚未结束

此次粮食危机和上世纪70年代,以及2008年的粮食危机,有相似之处。都是天灾+通胀+石油危机+货币超发。这种混合性粮食危机的持续时间会比较长。

而且由于新冠将长期与人类共存,病毒的阻隔也会冲击粮食的供应,以及进出口状况,使得此次粮食危机不会在很快时间内结束。

首先是自然灾害。2020年开始到现在的拉尼娜现象影响了非常多的国家,中美洲、南美洲,东南亚和东非等国都受到了影响。3到6月份的强降水,让苏丹875000人受到洪灾影响,而在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有近200万人受到影响。中国的河南、山西等地也受到洪灾的冲击,导致蔬菜价格在一段时间内上涨较快。

自今年开始,全球的几个主要粮食出口国均受到了极端天气的影响,不管是美国还是加拿大,又或者是俄罗斯,都因为极端天气的影响而导致农产品产量出现了锐减。

其次,疫情导致一些国家没钱买粮食。疫情冲击之下,一些效果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差。比如泰国主要依赖旅游业,但疫情几乎“杀死”了这一行业,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困境。

再比如南苏丹受到疫情的影响,经济严重不景气,埃塞俄比亚和乌干达本身靠茶叶和咖啡出口赚钱,但是疫情之后,这些家庭就没有收入了。根据统计,2020年9月份有170万肯尼亚人失去了工作。经济受影响,就没有钱买粮食,从而助长了日趋严重的粮食危机。

据数据显示,在2020年,在全球80多亿的人口中,依然有7、8亿人在挨饿。同时在新冠疫情的席卷下,很多欠发达国家的人口陷入了更为严重的饥饿。刚刚结束战乱的阿富汗,有的人家为了家里少一张嘴吃饭,不惜把年幼的少女早早出嫁,这就是饥饿所致,现实所迫。

疫情不结束,粮食危机恐怕很难结束。

最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粮价上涨。最近一段时间,全球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能源危机的影响,由于全球能源危机的影响,当下全球化肥价格不断上涨。

天然气、煤炭等原材料是生产化肥必不可少的东西,由于全球经济复苏所引发的能源危机,导致国际市场上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的价格暴涨,连带着也就导致化肥价格的暴涨了。

现如今,农作物的生产几乎都离不开化肥,如果农作物生产成本大幅度提升,那农产品的价格势必也要跟着上涨,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农作物种植出现亏损。

据十月底的数据来看,目前国际市场上,化肥的价格上涨了3到4倍左右,连带着像小麦、玉米这些农作物的价格也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上涨。

肆 中国的粮食安全吗?

在全球粮食危机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中国的粮食产量仍然保持增产。

国家统计局6日公布,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中国粮食采取自给为主,进口为辅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中国的主粮是安全的。中国三大主粮小麦、玉米、大米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必担心粮食供应短缺或价格暴涨。中国的粮食不仅连年丰收,还长期保持着充足的库存,特别是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

小麦今年总产量为2739亿斤,比2020年增加54亿斤,玉米今年总产量为5451亿斤,比2020年增加238亿斤,稻谷今年总产量为4257亿斤,比2020年增加20亿斤。3种农作物同时上涨,其中,玉米上涨量最大,其次是小麦,最后是稻谷。

虽然国家粮价大幅上涨,但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分析,当前时间段,中国的小麦和玉米价格,基本上还是处于稳中上升的局面,大幅上涨的条件并不具备。

其次,对于主粮之外的一些经济类作物,我们确实依赖于进口,但对粮食总体安全的影响不大。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1月份至10月份粮食进口量为13795.6万吨,同比增加23%。其中,大豆进口7908万吨,占总量的57.32%;玉米高粱大麦进口4435万吨,占进口总量的32%;小麦稻米进口1198万吨,占进口总量的8.7%。

从数据上看,我国是玉米、小麦主产区,实行配额管理,进口占比有限;进口稻米属于对我国稻米种类的补充,并不占粮食主流。大麦、高粱在粮食进口总量中占比较小。大豆进口占粮食进口总量的57.32%,进口依存度较高,因此全球粮价上涨对国内大豆价格影响比较大,对其它粮食价格的影响有限。

最后,中国战略性进口粮食,对粮食安全有保障。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适当增加进口是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不一定是因为该品种的现实供应短缺。

自从2015年以来,中国粮食进口量维持在1亿吨以上。今年前8个月的粮食进口量(11453.6万吨),就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粮食进口量(10609.2万吨)。

虽然中国的粮食库存总量充足,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但是部分品种呈现阶段性的产不足需也是现实,加大相关品种进口可以增加供应,弥补产需缺口。

虽然大豆主导型的进口格局仍未改变,但是以玉米及玉米替代品的谷物进口,正异军突起。这将有效稳定中国的粮食安全。

总之,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是一个暂时无解的难题,人类很难逃脱周期性发生的宿命,中国只有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障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免受饥饿的威胁。同时对于其它丧失粮食主权和安全的国家来说,中国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范例,我们也将把自己的脱贫经验向全球推广,但愿这个世界再也没有饥饿。


2021-12-11点击数/观注度 3529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