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商成败案例     
紫光重整内幕:明目张胆打劫国资

紫光重整内幕:明目张胆打劫国资

云阿云智库•国企改革•政商成败案例

核心观点导读

北京健坤集团认为,“紫光集团重整主体所持上述三家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在此期间合计增长204亿元,加上此前被低评的530.19亿资产,资产合计被低评734.19亿(240 + 530.19)。即国有资产合计流失734.19亿!”北京健坤集团称,流失的734.19亿国有资产,大部分将落入李滨等人的私人腰包,这是典型的侵吞国有资产行为。

北京健坤集团还表示,“智路建广以资管和私募为基础的财务实力,本身即缺乏长期核心资本,信用水平无法与清华大学和清华控股相提并论,而管理人借重整之机帮助智路建广强迫普通债权人接受的无担保留债,无异于空头支票。这是明目张胆的打劫国资行径。”

董事长赵伟国激烈反对,

紫光重整造成700亿巨额国资流失?

2021-12-16来源:观察者网

【导读】 紫光集团重整主体所持西藏紫光大器100%股权(对应最终持有长江存储25.91%权益),评估价值仅约124亿元,据此,换算对长江存储整体估值约478亿。

【文/观察者网 吕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正当业界都以为智路建广联合体将顺利拿下紫光集团的时候,紫光集团重整前的操盘手、集团董事长赵伟国突然曝出重磅消息。

12月15日下午,赵伟国实控的北京健坤集团发布声明称,本次紫光集团重整方案将直接造成当期734.19亿(未来价值数千亿元)的国有资产流失。该声明还透露,自紫光集团重整工作组全面接管紫光集团以来,健坤集团一直被排斥在紫光集团引进战投和司法重整的任何决策和信息之外。

重整前,北京健坤集团持有紫光集团49%的股份。该公司在声明中对紫光集团重整方案多处提出质疑:1.智路建广不符合战投资格;2.清算组和市场评估机构严重低估紫光集团旗下资产价值,涉嫌侵吞国有资产;3.巨额重整费用明细没有披露;4.员工安置问题可能造成紫光集团人才流失。

北京健坤集团在声明中称,已经于12月15日通过邮局向中纪委、国务院办公厅纪检组、财政部纪检组、教育部纪检组就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对紫光公司管理人(即原来的现场工作组)进行实名举报。并且,该公司要求财政部的专业国资机构对紫光集团资本进行评估。

熟悉半导体行业的人都知道,赵伟国和智路建广联合体早有矛盾曝出。2017年5月26日, 建广资产、智路资本与高通等共同签署协议,宣布成立合资公司瓴盛科技,智路资产实控人李滨担任董事长。

当时,高通把中低端处理器技术授权给瓴盛科技,直接影响到紫光集团旗下展讯通信。此举激怒赵伟国,他在朋友圈直呼促成此次合资的高通方代表孟璞为买办,并痛批兼任建广资产投评会主席的李滨。

“紫光问题不是资不抵债”

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芯片产业集团和头部的云网产业集团,紫光集团在中国科技界赫赫有名,破产重整的进展也持续受到关注。

在本次重整前,紫光集团的股东主要有两个:清华大学是控股股东,通过清华控股持有51%的股权;赵伟国实控的北京建坤集团持有49%的股权。

从规模来看,目前紫光集团全体员工约4.5万人(海外约3000人)。财报显示,该公司2020年营收超过842亿,创历史新高;2021年上半年,紫光集团营收同比增长36%,预计全年收入超过1100亿,发展势头可谓良好。

在中国产业界,紫光集团知名于疯狂并购。从2013年起,赵伟国先后主导了多起并购案,也将紫光集团打造成了一艘巨型半导体航母。目前,该公司下属企业包括长江存储、紫光展锐、新华三、紫光同创、紫光联盛等多家业界知名公司。

前几年,如果条件允许,赵伟国甚至想收购台积电。

但也正因为持续大手笔并购和投资,紫光集团累积了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和债务。据该公司自述,2019年底以来,受高负债、高校产业改革、方正集团司法重整、疫情造成和政府金融机构沟通出现问题等4个因素影响,紫光集团本部出现流动性危机和债务问题。

2020年11月起,紫光集团连续出现债务违约。随后,应该公司管理层的请求,国务院从北京市国资系统、中国银保监会北京局等部门抽调干部,组成了国务院紫光集团现场工作组,于11月10日进驻紫光集团。

2021年7月9日,相关债权人以紫光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具备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行性为由,向法院申请对紫光集团进行破产重整。7月16日,北京一中院裁定受理紫光集团重整一案,并于同日指定紫光集团清算组担任紫光集团管理人,具体负责开展各项重整工作。

但需要注意的是,紫光集团需要解决的负债是该集团本部的负债,各下属产业公司的负债都是正常经营性负债,没有出现问题,也不需要紫光集团偿还,因此并没有被列入本次司法重整的范围。

北京建坤集团提供的信息显示,紫光集团本次司法重整需要解决的债务总额约1245亿,而这1245亿对应资产的市场价值约为2000亿:

上市公司股票(合计市值在800亿左右)、

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估值在1110亿左右)、

现金类资产(超过100亿)、

基金类资产(超过10亿)、

其它类资产(超过40亿)

因此,北京建坤集团认为,紫光集团的资产价值超过负债700多亿,该集团的债务问题不是资不抵债,本质上是流动性问题,如果对紫光集团注入一定的流动性,解决该公司的债务问题不困难。

不仅如此,北京建坤集团还提到,紫光集团旗下还有12家公司(包括长江存储、紫光展锐等)符合科创板上市条件,预计这12家公司科创板上市后,紫光集团的资产还会有大幅增值并超过2000亿以上。

“智路建广不符合战投资格”

介绍完紫光集团的基本情况,北京建坤集团开始提出对智路建广的质疑,首先就是其作为战略投资者的资格问题。

7月20日,紫光集团管理人发布《紫光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人关于招募战略投资者的公告》。其中第三条“战略投资者条件”第三项中要求,战略投资人的财务指标应满足最近一年净审计的资产总额不低于500亿或者最近一年净审计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资产不低于200亿;第五项中明确要求:“联合体应明确牵头人,牵头人应同时符合上述第(一)项至第(四)项条件”。

北京健坤集团主张,智路公司和建广公司都是资产管理公司,自身的总资产不满足500亿的要求,自身的净资产也不满足200亿的要求,即使两家合起来,也都不满足;他们目前所管理的资产也不足500亿,而且所管理的资产,不是他们自身的资产,这些资产都是投资人的,管理公司并没有权力随意动用。

观察者网查询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发现,智路资产是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注册资本10000万元,实缴资本2500万元,管理规模区间为50-100亿元;建广资产与智路资产业务类型类似,注册资本10000万元,实缴资本10000元,管理规模区间为20-50亿元。

根据官方信息,智路资产实控人为李滨,持股比例达到73.15%,李滨另一个身份是中关村融信金融信息化产业联盟(下称:融信联盟)理事长,他同时还担任建广资产投评会主席;建广资产由央企中国建投和融信联盟分别持有51%和49%的股权。

长江存储估值不到500亿,重整造成巨额国资流失?

质疑完智路建广的战投者身份,北京健坤集团开始将矛头转向国有资产流失。

北京健坤首先强调,紫光集团目前由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持股51%,紫光集团是一家国有控股企业,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是100%纯国资企业,是清华大学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根据紫光集团管理人(紫光集团清算组)出具的天健兴业市场评估报告,紫光集团资产负债情况如下:

综上,按照持续经营假设下的全部资产市场价值评估结果,紫光集团重整主体资不抵债161.31亿元。

对此,北京健坤集团提出质疑:

1.紫光集团重整主体所持三家上市公司(紫光股份、紫光国微及学大教育)股票价值,应是取截至2021年6月30日前20交易日(不含当日)收盘价的均价计算。由此可知,天健兴业评估报告评估结果所含三家上市公司股票价值为578亿元。

2.紫光集团重整主体所持西藏紫光大器100%股权(对应最终持有长江存储25.91%权益),评估价值仅约124亿元(草案披露湖北科投现金出资收购价51亿元+紫芯伟华项目信托计划出资本金65亿元+应付未付信托息费净额8亿元)。据此,换算对长江存储整体估值约478亿元,仅较长江存储净资产账面价值增值约50亿元。

长江存储一期设计综合产能为10万片/月;截至2021年6月底,其综合月产能已达到7.90万片/月。参照可比公司合肥长鑫近期股权融资估值(166.67倍产能倍数),长江存储本部可比估值至少为1317亿元,其全资子公司武汉新芯2020年7月底评估价值为73亿元(评估报告尚在有效期内),仅长江存储和武汉新芯估值即达1390亿元。

这还不包括其所持上海宏茂微电子50.94%股权及配套园区长存科服100%股权等资产价值。另据知名专业投资机构高榕资本2021年9月出具的投资意向书(见附件7),其对长江存储和武汉新芯给出的投前估值为1600亿元。可见,管理人和天健兴业至少低估紫光集团重整主体所持长江存储权益价值达290亿元。

3.除1和2两项之外,尚无法从草案中发现对紫光集团重整主体所持其他单项资产的估值,但可以推算出,《市场价值评估报告》对全部资产评定的市场价值总和1,214.78亿元,扣除重整主体持有三家上市公司股权价值578 亿元和通过西藏紫光大器最终持有长江存储25.91%股权价值124亿元之后,其余资产的评估价值总计仅513亿元。

北京健坤集团强调,除三家上市公司和西藏紫光大器(长江存储)外,紫光集团重整主体还最终持有以下重要实体产业公司股权:

北京健坤集团认为,以上重要经营性资产价值合计约663.19亿元,紫光集团本部尚有在手现金约90亿元,即使不考虑重整主体持有的其他债权、股权及零星资产(账面价值逾200 亿元),除三家上市公司和西藏紫光大器(长江存储)之外的资产总价值也至少达753.19亿元(663.19+90),即至少被低估240.19亿元(753.19-513)。

“综上,粗略和保守估算,紫光集团管理人和天健兴业主导下的《市场价值评估报告》,至少低估紫光集团资产价值至530.19亿元(240.19+290)。”声明称。

不仅如此,北京健坤集团还指出,紫光集团管理人和智路建广意图利用紫光股份和紫光国微股价与市值的大幅增长约204亿元(其中,用于抵债部分的股票总市值此间增长约52亿元),以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相对低股价出具《市场价值评估报告》,以截至2021年11月15日的相对高股价用于抵偿债务,变相侵害紫光集团原股东权益。

北京健坤集团认为,“紫光集团重整主体所持上述三家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在此期间合计增长204亿元,加上此前被低评的530.19亿资产,资产合计被低评734.19亿(240 + 530.19)。即国有资产合计流失734.19亿!”

北京健坤集团称,智路公司的股东穿透后全部是自然人,自然人李滨是智路公司的大股东,李滨等自然人持有建广公司49%的股权,即流失的734.19亿国有资产,大部分将落入李滨等人的私人腰包,这是典型的侵吞国有资产行为。

“重整费用标准不透明、存员工流失隐患”

根据紫光集团债权清偿方案,普通债权人有三种选择:

但北京健坤集团认为,以上三种普通债权清偿方案,貌似令债权人基本无损或完全无损,但留债部分不仅未见智路建广提供增信安排(包括但不限于金融机构保函或第三方担保等),甚至未见披露智路建广或其指定收购主体的信用评级报告。这就相当于,被迫选择留债的普通债权人将自行承担100%的风险敞口。

北京健坤集团还表示,“智路建广以资管和私募为基础的财务实力,本身即缺乏长期核心资本,信用水平无法与清华大学和清华控股相提并论,而管理人借重整之机帮助智路建广强迫普通债权人接受的无担保留债,无异于空头支票。这是明目张胆的打劫国资行径。”

另外,本次重整程序中预估产生的重整费用约为18.5亿元,包括重整案件受理费、管理人报酬、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费用、聘请中介机构的费用、资产处置或过户税费等。

但北京健坤集团质疑费用明细没有列出。

最后,北京健坤集团还质疑智路建广对紫光集团的员工安置问题:“目前,已有包括紫光展锐在内的产业单位在智路建广接管后即将进行重大人事调整的讯息影响下,出现了人心动荡。这对高度依赖人力知本的半导体产业公司,将构成致命影响。”

紫光集团重整序幕:

赵伟国与2000亿负债的野心、运气与宿命

导读:七年时间,在总资产翻番的同时,总负债也同步上涨了44倍,达到2000亿元。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作 者丨张赛男,实习生陈慧洁

编 辑丨朱益民

关于赵伟国,当下最频繁被援引的一个桥段是,六年前,其去台湾考察,公开批评台湾半导体不对大陆开放“死路一条”,发豪语要买下台积电。

这个语焉不详的故事,眼下,最为迎合市场乐于冠以赵伟国的“并购狂人”标签。

7月9日,紫光集团因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则《通知书》成为公众焦点。

债权人以紫光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具备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行性为由,向法院申请对集团进行破产重整。

这家成立30年,从清华大学校办企业起步的大型企业,似乎在与北大方正的破产重整遥相呼应。

在债务危机敞口暴露前夕的2018年,赵伟国提及“要小心管理自己的野心和运气。”

这两个词,时至今日来看,则更有一些宿命味道。

在A股市场,紫光系的足迹曾一度遍布30余家公司。

这些公司在紫光集团债务重组中,最核心的还是其背负的中国芯片产业方向的猜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致电紫光股份咨询相关情况,公司证券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并不了解这个事情”,“股权收购事项最好询问紫光集团”。谈及紫光集团破产重整对公司影响,该人士表示,“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均正常开展。”记者也曾多次联系紫光集团,但其公开对外电话始终无人应答。

尽管赵伟国多次强调,只是将资本并购视为手段,“科技产业才是根本”。

紫光集团破产重整大戏序幕拉开,故事最终竟还是以资本手段收尾。

“并购狂人”赵伟国

赵伟国是一个个性张扬且又充满争议的风云人物。

据和讯网消息报道,2015年赵伟国前去台湾考察,曾公开批评台湾半导体不对大陆开放“死路一条”,发豪语要买下台积电,其近乎张狂的高调之举令人侧目。

至于紫光集团这样一个3000亿资本帝国一朝濒临土崩瓦解,外界几乎一致地认为祸起紫光激进的资本运作。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到2019年这短短的6年时间里,紫光集团斥巨资收购20多家公司,多为不同类型的芯片公司。而这背后都有一个关键人物——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的推动。

赵伟国毕业于清华大学,早期的财富积累主要来自于新疆的房地产行业。2009年,赵伟国抓住了清华大学进行混合所有制试点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健坤集团进入清华大学旗下的紫光集团。

2013年,在赵伟国的主导下,紫光集团斥资17.8亿美元对展讯通信实施收购,进军芯片产业,中国进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为其提供了大约9亿美元的贷款。2014年,紫光集团斥资9.07美元收购锐迪科微电子,拓展物联网芯片市场,此次并购最终以海外融资的方式得以实现。

2015年5月,紫光股份又斥资25亿美元接手惠普旗下公司新华三51%股权,新华三是惠普的中国业务,总部分别位于北京和杭州。

通过这三次耗资逾50亿美元的收购,紫光集团迅速完成了集成电路产业布局。

在此期间,国家也加大了对半导体的扶持力度,2014年9月,千亿级别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成立。赵伟国迎来了天时地利。

这也使得赵伟国在资本市场上有了豪掷千金的底气。

2015年,紫光集团抛出了一个更庞大的收购计划,拟以23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一大存储器企业美光科技。但由于美国严格的审查,最终交易被否。紫光集团甚至还将目光抛向了全球最大的晶圆制造厂台积电,不过交易并未达成。

赵伟国对资本运作并不避讳。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并购行为是紫光集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一个正常现象,没什么太特别,我们是新来者,所以有点引人注目,慢慢大家会习惯的。”

赵伟国没有停下向前的步伐。

2016年,紫光集团联合多方组建长江存储,紫光集团占股51.04%。2018年,紫光集团以约22亿欧元收购了法国智能芯片组件制造商Linxens。

经过上述一系列成功或失败的并购后,赵伟国早被媒体冠上了“并购狂人”的称号。

不得不承认,赵伟国主导下的紫光集团多场并购都颇让市场惊艳。比如紫光展锐能够在手机芯片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正是得益于展讯通信和锐迪科的合并。

但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这一系列并购之后,紫光集团的资产和负债也在快速攀升。

2012年,紫光集团的总资产只有66.63亿元,总负债也只有46.47亿元。七年时间,在总资产翻番的同时,总负债也同步上涨了44倍,达到2000亿元。

2018年开始,赵伟国开始不断卸任紫光集团的重要职务。2018年4月8日,紫光股份和紫光国微纷纷公告表示,赵伟国因工作繁忙辞去两家上市公司董事及董事长职务。

辞去职务后,赵伟国似乎对自己激进的并购风格有所反思,他在公开场合表示,“我们这些年很多企业出问题,是因为野心过度膨胀,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且相信运气会再次发生。其实你的能力、边界没那么远,你的运气也没有那么好,所以要小心管理自己的野心和运气。”

在此过程中,赵伟国也踩到了不少监管红线。2018年11月,安徽证监局对紫光集团、紫光通信、赵伟国违规增持“文一科技(600520.SH)”股票行为作出行政处罚。2020年6月,因举牌ST金泰未作报告,紫光集团及时任董事长赵伟国被山东证监局予以处罚

债务黑洞深渊

在赵伟国的掌舵下的紫光集团,一路高歌猛进。

在庞大的资本帝国之下,一些危机被隐藏了。如果复盘紫光近几年的财务状况,不难发现,这家芯片巨头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几乎都在高负债运营。

根据紫光集团以往披露的信息:截止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上半年,公司合并报表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2.09%、73.42%、73.46%和68.41%,公司负债率长期居高不下。

截止2020年三季度末,紫光集团总资产3007.53亿元,总负债2106.86亿元,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10.12亿元,货币资金505.55亿元,短期借款357.98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388.83亿元。

尽管总资产达3000亿,但总负债亦高达2000亿,而资金流动性紧张则直接导致债券偿还的不确定性。

在实质性债务违约前的一个插曲是,紫光集团在顺利收购Linxens之后,就希望将其装入上市公司紫光国微,以实现这个海外并购的资产的在中国市场的资本化。但历经2年后,2020年6月,这场180亿元并购案被证监会否决。

这似乎预示着,赵伟国此前力主的并购路径不再受到青睐。赵伟国的“运气”没有那么好了。

4个月后的2020年10月29日,紫光集团决定不行使“15紫光PPN006”永续债的赎回权。这一公告,正式撕开了紫光集团债务危机的“黑洞”。

此后,紫光集团连续发生到期债务实质违约。6月30日发布的《公司债券违约后续进展的公告》显示,“16紫光01”“16紫光02”“17紫光03”“18紫光04”“19紫光01”“19紫光02”6只债券违约,紫光集团当前违约本息共计约68.83亿元,且今年12月底还有一支13亿元规模的债券到期。

与此同时,评级机构相继下调紫光集团及相应债券评级。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诚信国际将紫光集团主体信用等级调降至C,并将“16紫光01”“16紫光02”“19紫光02”的债项信用等级调降至“C”。

时至今日,紫光国微债权人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紫光集团的破产重整。紫光集团旗下上市的两家公司,紫光股份与紫光国微也相继发布公告,债权人提出的重整申请是否被法院受理以及紫光集团是否进入重整程序尚存在不确定性。

紫光集团A股版图分裂

在经历了上述一系列并购之后,作为3000亿资产的芯片巨头,紫光集团在A股的资本布局盘根错节。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紫光集团直接和间接持股的A股公司有:紫光国微(002049)、紫光股份(000938)、学大教育(000526.SZ)、号百控股、同方股份、众信旅游、文一科技(600520)、西部证券、*ST金泰(600385),涉足通信电子、医药、教育、电气机械、金融等多个领域。

如若紫光集团真的走到了破产重整,等待他和旗下上市公司的结局将会是什么?

“依照破产法的规定,法院受理债权人宣告债务人破产案件以后,应当指定破产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的财物进行清理。这个清理工作主要分债权和债务两方面。这部分工作做完以后,管理人应当通知债权人召开债权人会议,对破产企业的债权债务,破产财产进行确认。”上海市公义律师事务所律师於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果破产企业有机会重整,比如债权人达成协议,豁免一部分债务,同时对其他债务允许分期付款,允许债务人在满足债权人会议决议的情况下重新生产的话,那就可以实施企业重整。这种情况下,紫光集团可能还会有救,或许可以通过破产重整得到凤凰涅槃的机会。”於炯说。

“但是债权人达不成协议或者债务数额实在太大,即使豁免部分债务以后,依然无法偿还,那法院只能裁定破产。法院裁定破产的,那就同时会确认破产财产有多少,债权有多少,债权人按照比例清偿。至于企业对外的投资,也就是股权,属于破产财产,应当公开拍卖。拍卖所得由债权人分配。”他续称。

太平洋证券在研报分析中指出,由于紫光集团债务规模大,境内外债权人多,债务关系比较复杂,采用一般的协商手段必然会出现耗时长、效率低的情况。因此,启动司法重整是一种专业选择,有利于加快促成不同债权人诉求达成一致。通过司法重整确定债权人的权益,一方面便于尽快和投资人一起达成最终方案;另一方面也便于投资人方案的确定。

从当前最新信息来看,紫光集团或正在积极寻求债务解决方案。

7月13日,有市场消息称,由于更多债券即将到期,背负约310亿美元债务的紫光集团正寻求出售其持有的紫光股份46.45%股权。阿里巴巴与几家政府支持的企业正在考虑收购紫光股份的股权,出价可能高达人民币500亿元。

当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致电紫光股份证券部求证上述消息,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并不了解这个事情”“股权收购事项最好询问紫光集团”。谈及紫光集团破产重整对公司影响,该人士表示,“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均正常开展。”

而根据7月9日晚紫光国微、紫光股份发布的《关于间接控股股东被申请重整的提示性公告》,如紫光集团进入重整程序,重整方案确实将可能对其股权结构等产生影响。

截至公告日,紫光集团下属的全资子公司西藏紫光春华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紫光国微32.39%的股份,而紫光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西藏紫光通信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紫光股份46.45%的股份。

此外,正在寻求IPO的紫光展锐也就此事作出声明。公司称,“紫光集团是展锐的股东之一,持股占比 35.23%。紫光集团也不直接参与展锐的业务经营、决策。目前我们尚未发现公告事宜会对展锐目前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实际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债务危机全面爆发之前,紫光集团就曾集中抛售股权已解燃眉之急。2020年初,紫光集团集中抛售4家公司的股票,分别是众信旅游、文一科技、西部证券、*ST金泰,预计分别套现1.5亿元、8.84亿元、5.59亿元、2800.14万。只是对于2000亿债务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超级明星校企破产重整之殇

谈及紫光集团的破产重整,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委会专家安光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分析,这由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造成。从外部环境来看,西方部分发达国家的确有针对性地进行我国半导体行业的打击和布局。而半导体行业的人才培养,以及技术的积累并不是一两年通过砸钱就能实现的。

“另外,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和战略层面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最终导致紫光走向破产重整。”他说。

而对于旗下的上市公司来说,尽管各方回应经营正常,但安光勇认为影响无法避免,“因为股市的敏感度和波动要比实际生产线高得多。”

更令市场深思的是,为何拥有更多资源的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会相继破产重整,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名校的校企走到如斯尴尬地步?

“他们都是高杠杆下,无焦点的多元化业务,清华和方正这类学院系的上市公司,本该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技术路径,依托学校良好的科研环境,拿出科研成果,通过企业的方式去应用和对接市场,另一条腿是并购,通过自身金融学院的实力,成立投资基金,进行学术式的投资,实际上国外的一些校园基金投资收益都不错,也就是要么做个工程师,要么做个资本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受访时指出。

“但紫光和方正的问题在于,他们以工程师的方式在进行资本投资,他们的投资内容很多元,但是没有沉淀到高精尖领域,没有沉下心来攻克尖端技术难关,而是越来越多元化进入一些低效率领域。同时,为了多元化,他们不断的举债,从而资产越来越重。”他续称,“紫光和方正这样的企业,最佳的方式是技术创业,轻资产的做研发,不要去追热点。对接产学研,一步步的发挥自身的技术特长,产学研融合的模式。”

安光勇则表示,“即便具备了顶级条件,如背靠清华、北大等国内顶级高校的研发资源、政府在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如果违背市场的游戏规则,都会倒闭破产。”

而之所以存在违背市场规则的土壤,有一种观点认为,校企管理存在制度上的特殊性。在紫光集团大举并购的2016年,就有国资专家指出,“教育部体制下的资产管理有其特殊性,和大环境有所不同,只能说是一种完全特例,是在严格的国资监管体系下,很难出现的特例。”

如何看待紫光和政府关系?赵伟国曾这样表示,紫光是一个市场化的企业,紫光的成长主要来自于市场,政府关系对于紫光而言,最重要是要让政府理解紫光所做的事情,是符合国家战略的;紫光从政府所获得的支持,和别的高科技企业没有什么差别。

诚然,紫光系最近几年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其精准地把握了国家政策的动向并以国企身份开展一系列的运作。

在赵伟国的主导下,紫光对多家芯片公司的并购,提升了中国芯片产业整体水平,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芯片产业格局。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紫光的企业却几乎没有一个是依托清华大学的科技实力研发成功而来,而技术问题显然绝非靠资本运作就可以解决。

紫光集团战略重组落地,阿里为何最后时刻出局?

2021-12-12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吕栋】

历时5个月,负债累累的紫光集团终于在法院监督指导下敲定了战略投资者。经过公平竞争,国资背景的智路资产和建广资产组成的智路建广联合体,将负责解决紫光集团上千亿元的债务问题。

近些年,智路建广连续在半导体市场大手笔并购,积累了大量的行业整合经验和成功案例,这也成为其在一众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过去,紫光集团连续并购后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投后管理不足,随着智路建广承接此次重整,或将紫光集团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遗憾的是,作为最后两个入围者之一,阿里和浙江国资组成的联合体没能笑到最后。在业内看来,阿里最终出局可能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在自身优势方面,阿里并不像智路建广一样拥有大量的半导体行业整合经验和运营经验,该公司更侧重芯片设计等轻资产运行模式。

战略投资者确定,需解决上千亿债务

12月10日,紫光集团公告披露,在法院监督指导下,紫光集团管理人确定北京智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智路资产)和北京建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建广资产)作为牵头方组成的联合体(下称:智路建广联合体),为紫光集团等七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战略投资者,依法与战略投资者推进重整投资协议签署及重整计划草案制定等相关工作。重整计划草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须提交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并经人民法院裁定批准后方可生效。

这意味着,历时5个月,紫光集团破产重整工作取得最新进展。

今年7月9日,相关债权人以紫光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具备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行性为由,向法院申请对紫光集团进行破产重整;7月16日,北京一中院裁定受理紫光集团重整一案,并于同日指定紫光集团清算组担任紫光集团管理人,具体负责开展各项重整工作。

8月27日,北京一中院裁定对紫光集团及其子公司北京紫光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紫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西藏紫光大器投资有限公司、西藏紫光卓远股权投资有限公司、西藏紫光通信投资有限公司、西藏紫光春华投资有限公司(以下合称“紫光集团等七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并指定紫光集团管理人担任紫光集团等七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管理人。

在被确定为战略投资者后,智路建广联合体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紫光集团的巨额债务问题。截至11月19日,紫光集团债权人会议共确认债权约1426亿元。其中,普通债权占大头为1281亿,主要来自数十家银行类债权机构;有财产担保债权约143亿,债权人主要为银行,包括某政策性银行、某国有大行、某城商行等;税款债权约2亿,债权人为国家税务总局。

半导体业内都很熟知,紫光集团能积累如此巨额债务,主要还是因为过去数年的大举并购。2013年,紫光集团收购展讯通信,2014年收购锐迪科微电子,随后又将两家公司整合为紫光展锐。目前,紫光展锐已成为国内极少数可自研5G手机SoC的企业,在海思麒麟受阻后,该公司也成为国产手机芯片厂商的代表。

除手机芯片外,紫光集团还陆续收购晶源电子、收购新华三股权、联合美国西部数据成立紫光西数、组建长江存储、控股上海宏茂微电子、收购法国Linxens集团等一系列举动帮助该公司实现在通讯芯片、存储芯片、FPGA设计等方面的广泛布局。巅峰时期,紫光集团甚至还试图收购存储芯片大厂美光、代工巨头台积电等,但最终并未成功。

正由于持续的大手笔并购,加上半导体行业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紫光集团总资产和总负债持续飙升。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紫光集团总资产为3008亿元,总负债为2107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0%。这给该公司的资金链带来巨大压力,去年11月开始,紫光集团的数只债券先后违约。

尽管债务沉重,但紫光集团旗下不乏优质资产。在该公司启动破产重整后,广东国资广东恒健、北京地方国企北京电控、无锡国资无锡产业发展集团、阿里巴巴集团和浙江国资联合体、智路建广联合体、中国电子、武岳峰科创与上海国资上海国盛联合体等先后传出有意参与竞购。到了今年10月底,阿里巴巴集团和浙江国资联合体、智路建广联合体在7个候选人中胜出,进入第二轮竞选。最终,智路建广联合体脱颖而出。

智路建广联合体为何能胜出?

在一众央企国资中脱颖而出,智路资产和建广资产是什么来头?

观察者网梳理公开资料发现,智路资产成立于2017年5月,是一家专注于半导体核心技术及其他新兴高端技术投资机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股权结构显示,智路资产实控人为李滨,持股比例达到73.15%,李滨另一个身份是中关村融信金融信息化产业联盟(下称:融信联盟)理事长;智路资产法定代表人、管理合伙人张元杰,拥有多家半导体公司的工作经历,还担任过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资产配置部门董事总经理,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融信联盟副理事长。

官网信息显示,融信联盟是为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生态发展,由多家科技企业、商业银行和投资机构等共同发起成立,经北京市民政局核准的非营利性社团法人。目前,融信联盟理事单位包括长电科技、北京君正、中芯国际、京东方、韦尔半导体、瑞能半导体等国内半导体领域知名公司。

建广资产成立于2014年1月,是一家专注于集成电路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并购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由央企中国建投和融信联盟分别持有51%和49%的股权,李滨还担任建广资产的投评会主席。

由于在市场上行事低调,在半导体产业之外,鲜有人知道智路资产和建广资产。但实际上,两家在过去几年联手完成大量海外投资和并购,布局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半导体材料等产业链上下游,累计投资额超过600亿元。

今年上半年,智路资产宣布以14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二大OLED驱动芯片厂商美格纳半导体(Magnachip),目前还未完成交割。最近,该公司还宣布以14.6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封测企业日月光在大陆的四家封测厂,这四座工厂在模拟、数模混合、功率器件、射频(RF)等应用领域均有布局。

建广资产也频频出手。2015年,该公司曾以18亿美元收购恩智浦半导体公司高性能频率功率放大器部门的业务及相关专利;2020年,建广资产收购全球光电子及半导体自动化封装和测试设备制造商德国ficonTEC公司80%股权;2020年同年,该公司又完成对超高纯溅射靶材研发、生产公司东微电子的投资。

当然,影响力最大的还是5年前的那笔联合收购。2017年初,智路建广联合体以27.5亿美元(约合181亿元人民币)收购恩智浦旗下标准件业务(后更名为安世半导体),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海外半导体并购案。收购后,这块资产在2019年和2020年分两次以超过260亿元的价格,转手卖给国内企业闻泰科技。

市场上有观点认为,智路建广联合体在半导体领域的行业整合经验和成功案例积累是其成为紫光集团破产重组战略投资者的重要原因。紫光集团在以往的运营中一个问题就是投后管理不足,没有发挥出并购企业的综合优势,智路与建广承接此次破产重整,也给了紫光集团强化上下游供应关系、保障供应链安全的机会。

阿里为何最后时刻出局?

作为最后的两个入围者之一,阿里与浙江国资的联合体为何没能最终胜出?

事实上,浙江省对于发展半导体产业抱有很大的热情。根据《2021年浙江省半导体行业发展报告》,该省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到1168亿元排名全国第六,同比增长近五成。目前,中国最大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在宁波和绍兴均设有工厂。不仅如此,浙江省还是紫光集团旗下核心企业新华三的总部所在地。

阿里巴巴在芯片领域的野心更不必说。该公司在3年前就成立独立芯片公司“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随后相继发布了Arm服务器芯片倚天,AI芯片含光,RISC-V架构CPU核玄铁,以及RFID(射频识别)芯片羽阵,实现从云端到终端芯片的整体布局。此外,该公司在2017年发布的神龙云服务器中,还设计了智能网卡芯片X-Dragon,即现在市场上热门的DPU(数据处理器)。

但与智路建广联合体相比,阿里最大的劣势是没有半导体行业的整合经验和管理芯片工厂的经验。目前,阿里更注重半导体产品的设计,其自研的服务器由浪潮集团代工,交换机由锐捷网络代工,芯片由台积电代工。而紫光集团的资产涉及大量芯片和ICT硬件产品的生产制造,很多客户还是阿里的竞争对手。

在挑选战略投资者时,紫光集团管理对并购整合经验十分看重。7月20日的公告指出,拟报名参与本次重整的意向战略投资者需要符合具备整体承接紫光集团或紫光集团核心产业的规模和资金实力,具备确定性的投资资金来源。同时,战略投资者还要具备芯片产业和云网产业的管理、运营或并购整合经验,具备管理和运营紫光集团核心产业的能力,能够支持和促使紫光集团下属核心实体企业做大做强。

经验之外,阿里还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彭博社12月9日报道称,中国监管机构上个月还倾向于支持阿里,但该公司在美国上市导致其在最后时刻出局。有知情人士称,美国监管机构正在加强对在美上市公司的审计要求,如果阿里巴巴成为紫光集团的战略投资者,可能会暴露其敏感信息。

不过,市场上也有观点认为,虽然竞标结果尘埃落定,但像阿里这样的出局者并非没有机会参与后续的紫光集团重整。由于智路建广属于私募基金,在拿下紫光后势必需要进行相应的项目融资,有意参与投资的机构仍可能会以有限合伙人身份参与。


2021-12-16点击数/观注度 3015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