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俄乌战争进人19天,见证A股港股中概股血崩

俄乌战争进人19天,见证A股港股中概股血崩

云阿云智库•金融与经济战  俄乌战争课题组资料整体

编者按:俄乌战争进人19天,中国A股港股中概股表现非常差劲,尤其是中概股血崩,跌幅历史罕见,远超1998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严重影响中国经济走势。按道理中国经济和俄乌战争完全是有利于中国长远发展,可中国资本市场的走向却长期相反,可见靠买办资本和外资是靠不住的,中国金融与资本市场必须走向战略自主,必须走向以战争经济、政治经济和人民经济为主导的强国经济才有未来。

血流成河,中概股崩盘,天天见证历史!

原创 江湖大大 大江湖解局 2022-03-13

2022年是非常动荡的一年,是天天见证历史的一年。

2月24日,俄罗斯宣布对乌克兰开战,我们见证了世界大势突变的历史;3月7日到3月8日,伦敦金属交易所镍的价格从2万美金,暴涨到10万美金,我们见证了期货交易历史上最疯狂的一天。

这还远远没有结束,3月11日,美国股市的中国概念股,集体崩盘。滴滴一夜跌去44%,快把一个公司市值跌掉一半,真是活久见。

就连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大佬,看到这样的行情,半夜睡不着觉,大呼 :从业创投市场十年,本想好好做点小买卖,天天被拉着见证历史。

中概股有多惨,看看上面那张绿油油的图片,就知道怎么回事了,简直比A股还绿。

如果上图看不清楚,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图,滴滴跌破2美元,盘中一度下跌超过50%,收盘跌去了44%。

这只是中概股惨状的冰山一角,事实上,从去年开始,中概股就跌跌不休。

到今天,中概股早已跌妈不认(跌到妈都不认识)。

我们来盘点一下,中概股从2020年最高点以来,到今天,到底跌去了多少。

在美国上市的几家教育公司跌幅最深,好未来跌去了98%,新东方跌去了95%。

教培企业遇到了双减政策,遭遇了灭顶之灾,这样的跌幅,似乎情有可原。

滴滴由于涉及到安全审查的问题,并且已经确定要退市,想在香港上市,也跌去了90%。

在美国上市的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跌去了76%,小鹏汽车跌去了70%;蔚来汽车在市值巅峰的时候疯狂增发,搞了将近600亿现金,算得上是优等生。

电商后起之秀拼多多跌去了85%,老牌阿里巴巴跌去了73%,唯品会跌去了86%,最为坚挺的京东也跌去了57%。

老牌互联网企业百度跌去了67%,微博跌去了67%,网易跌去了40%,还是低调的网易最为稳妥。

视频网站哔哩哔哩跌掉了87%,爱奇艺跌掉了90%,简直惨不忍睹。

不仅美股上的中概股频频暴跌,香港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也是同病相怜。

去年在香港上市的快手,距离最高点跌去了85%;腾讯从最高点751港币,到跌破370,已经拦腰斩断;阿里巴巴从最高309港币,跌到88港币,跌掉了71%。

如果只是一家两家中概股暴跌,那可能是这几家公司的业绩有问题;但如果是所有的公司股票都在下跌,那么肯定是系统出了问题。

中国互联网企业这几年经历了高速的增长,资本市场都给出了比较高的估值。

2020年疫情的时候,美国开启了一轮史诗级别的大放水,全球各个国家都跟着放水。

泛滥的货币,推升了资产泡沫的价格,在美国及香港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值都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就拿2021年上市的快手来说,快手上市后连续上涨,最高市值达到了17514亿港币,让人瞠目结舌。

彼时,快手还处于亏损,市盈率根本就没法算。

如今,快手虽然跌掉了85%,但仍然还有2946亿港币的市值。

现在快手的市值,相对于最高点,看起来已经很低了。但一个短视频APP,以及其目前的业绩表现,真的值3000亿港币吗?

所有人都习惯了互联网企业的高估值,甚至觉得这些公司,就应该享受高溢价,高市值。

在疫情全球大放水之前,一些中概股公司不信邪,觉得在美国上市,导致它们的估值低了,于是抢滩回归A股。

先是史玉柱的巨人网络,2015年借壳世纪游轮A股上市。当时巨人网络私有化时,在美国的估值不到180亿元。

回归A股之后,市值立即爆涨到最高1540亿元。

但如今,巨人网络的市值被打回原形,总市值只有197亿元,市盈率不到17,和普通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太大区别。

7年一个来回,巨人网络的估值与当初在美股没太多区别,但却把无数的散户给坑了进去。

看到史玉柱尝到了甜头,360的周鸿祎把中概股回归的故事,又向股民讲了一遍。

于是,2017年360借壳江南嘉捷A股上市,当初在美国私有化时市值不过600亿元。

上市后同样的剧本再次上演,360股价疯狂上涨,市值最高达到4686亿元。

现如今,360的市值蒸发了将近4000亿,只剩下750亿元。

5年一个来回,360的市值相比私有化时,只涨了150多亿。

吃亏的是同样是中国的散户和基民,3000多个亿的市值灰飞烟灭,不知道多少散户要倾家荡产。

现在美股和港股出现的中概股杀跌,实际上在A股早有预演。

只不过A股上的互联网企业是钝刀子割肉,温水煮青蛙式的割中国股民的肉;美股和港股上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暴跌,割的更多是洋韭菜。

美国和全球的大放水,让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估值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

如今美国已经缩表,再叠加即将到来的加息,货币的流动性大大减小,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泡沫就此崩盘。

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人工的红利消失,互联网企业高增长不再,这可能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最后一次高估值。

再过个五六年回过头来看,2021年的顶部,可能将会是一些中概股永远的顶部,再也回不去了。

正如现在每股9元的巨人网络,再也回不到77元;现在每股10元的360,再也回不到66元。

互联网造富的神话开始破灭,通过互联网上市一夜暴富的时代,也将一去不返了。

互联网企业的不少员工,很大一部分的收入和资产,就是在美国上市的股票。

2021年的历史大顶,让不少员工突然就财富自由了,他们信心倍增,对未来充满希望。

有的人提前退休,享受生活;有的人由俭入奢,习惯了高消费;有的人猛加杠杆,别墅豪车买起来。

如果这些人没有在高位套现出来,而只是看到手中股票的市值,进行生活规划的话,如今暴跌的股价,会让这些富豪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大家是否还记得,2020年9月蚂蚁金服2万亿估值,离上市仅一步之遥的时候,杭州阿里科技园旁边的房价应声而涨。

那原本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财富盛宴,蚂蚁金服的不少员工将因此一夜暴富。

蚂蚁金服上市终止之后,最近有传出蚂蚁金服的员工,曾经手持价值千万的股权,如今看不到希望,只能默默辞职。

一些曾经实现财富自由,提前退休的互联网人,在中概股暴跌的时候,不得不重出江湖,重新找工作。

特别是那些加杠杆买大房子,买别墅的人,身背巨额债务,而资产却频频缩水,但债务却是实打实要还的。

这些现象,都说明一个问题:互联网最好的时代已然过去,互联网造富的时代已然过去,凭借互联网一夜暴富的时代,统统都过去了。

中概股回归板块领跌!

恒生指数6年来首次跌破2万点

吕栋2022-03-14来源:观察者网

受香港疫情蔓延、美联储强烈加息预期、中概股美股退市风险以及俄乌冲突等多重利空因素影响,香港股市再遭重挫。

3月14日,香港恒生指数低开1.7%,国企指数低开2.4%,红筹指数低开1.4%,恒生科技指数低开4.1%。截至发稿,恒生指数跌幅扩大至3.2%,自2016年以来首次跌破20000点,恒生科技指数跌幅一度扩大至8%,创指数诞生以来新低。

板块方面,烟草概念股、中概股回归、餐饮概念股、短视频概念股、体育用品等板块领跌。

个股方面,百度集团跌超16%,京东集团跌超14%,B站跌超16%,美团跌超11%,腾讯控股跌超4%,阿里巴巴跌超7%;蔚来跌超12%,理想汽车跌超14%,小鹏汽车跌超16%;海伦司跌逾21%,海底捞跌逾14%,百胜中国跌超12%,呷哺呷哺跌超9%,奈雪的茶、九毛九跌超8%和10%;思摩尔跌超18%;碧桂园跌逾10%。

A股方面,创业板指下挫跌逾1.93%,沪指跌1.21%,深成指跌1.47%。目前两市上涨个股近900只,机场航运、食品饮料、景点旅游等跌幅居前。利弗莫尔证券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南向资金净流入超50亿港元,北向资金净流出超60亿元。

中金公司研报分析指出,受避险情绪升温影响,上周海外中资股市场经历了自2020年3月以来最糟糕的一周,不仅仅是由于俄乌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导致的连带损失担忧,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是,对美国中概股潜在退市风险的忧虑也再度浮出水面,进而加大的市场抛售压力。与此同时,2月金融与信贷数据弱于预期,加大了投资者、尤其是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

中金公司表示,监管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在短期内可能继续压制市场表现,在尘埃落定前可能导致市场持续波动。另外,海外资金净流出可能也会影响市场表现。但是,随着恒生指数降至2016年以来最低水平、恒生国企甚至回落至2008年水平,市场估值也降至多年低点。

与此同时,尽管市场出现回调,南向资金流入势头保持不变,叠加更多稳增长政策有望出台,中金公司认为,在当前水平进一步大幅悲观可能也没有必要。该机构预计更多稳增长政策的出台,不仅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南向资金流入,而且也会提升市场整体风险偏好,尤其对港股和估值折价较多板块而言,如金融、股息收益率较高的个股以及优质成长股。

当地时间3月8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将五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百济神州、百胜中国、再鼎医药、盛美半导体、和黄医药)列入“暂定清单”,即有退市风险的“相关发行人”。该消息引发中概股集体(包括京东、拼多多、爱奇艺等热门中概股)大跌,38只中概股跌幅超10%。

融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林菡律师团队向观察者网指出,被SEC列入“暂定清单”的这五家公司均于近期向SEC递交了2021年度报告。可以看出,SEC此举系《外国公司问责法》通过后,对于所有在美上市中概股发出的首次警告。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中概股在提交年度报告后被SEC列入“暂定清单”。

和黄医药曾在公告中坦言,根据《外国公司问责法》的现行条款,除非该法案获修订将该公司排除或PCAOB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对该公司的审计师进行全面核查,否则该公司的美国预托证券将于2024年初从斯达克证券市场退市。此外,美国正在考虑立法将非核查年数由三年缩短至两年。

博大资本非执行主席温天纳日前表示,若中概股在美股全面退市,将掀起更多企业回港,但港股目前处于弱势,未必能全盘接收,这种供求关系变化也促成急跌。不过当前是短线波动,中线若企业基本面没有变坏,不排除跌势稳定后将有抄底资金介入。

美联储强烈的加息预期也是扰动市场的因素之一。3月2日,鲍威尔出席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听证会时表示,在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和通货膨胀高企的大背景下,他倾向于提议并支持美联储在3月份货币政策会议上加息25个基点。他还表示,如果通胀水平持续高企,美联储将“准备采取更激进的行动,在一次或多次会议上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以上”。

浦银国际分析师蔡瑞日前指出,资金面上,港股当前的资金流出幅度和2008年金融危机相当,仅次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时的流出幅度;仓位面上,港股沽空仓位处在历史高位,市场情绪降至冰点,市场情绪极度悲观,港股继续沽空的空间有限。

李嘉诚,又要“跑”回来了?

原创 补刀客 补壹刀 2022-03-13

执笔/刀剑笑&无影刀

李嘉诚,要回来了?

这两天,网上有关“李嘉诚改回中国国籍”的消息热传。与此同时,李氏家族近期在英国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资产出售操作。

这些都让人们想到过去十年来他陆续从中国内地和香港撤资的场景。现在,“买下半个英国”的李嘉诚,又要从英国“跑了”?

为何李嘉诚这时候大手笔抛售在英国甚至欧洲的资产?他这轮“资产大挪移”的目标选择会是哪里?李氏家族会再次将香港和内地作为投资重点吗?

1

有关“李嘉诚回来了”的猜测,首先源自他改回中国国籍的传闻。

大概两天前,网上开始流传一则消息,说香港首富李嘉诚日前已由英国籍转为中国籍。“据内部人士透露,李嘉诚的二度入籍所交税额总计约为500亿人民币左右。”

作为证据,有人翻出百度百科有关李嘉诚的词条,国籍一栏显示的是“中国”。

不过,这个消息是否属实暂时无从证实。

在此之前,有关李嘉诚改国籍的传闻隔段时间就会热闹一阵。最近一次是去年8月,当时内地各大社交平台上就流传着“李嘉诚改回中国国籍”的消息,但随后不了了之。

来自谷歌搜索的信息则显示,李嘉诚的国籍仍是“加拿大”,居住地香港,1997年后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

改没改国籍不知道,但李氏资产正“从英国大撤退”却是动作明显。

11日,李嘉诚家族的长江实业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出售全资附属公司持有的英国伦敦写字楼“5 Broadgate”全部股权,作价7.29亿英镑,约合60亿元人民币。

对比2018年购入时的10亿英镑价格,这笔买卖亏了2.71亿英镑。但长实集团说,综合近4年来的物业出租等综合因素,预计仍能从这笔出售中获得1.08亿英镑收益。

这是短短一周时间内,李嘉诚家族对在英资产的第二次大手笔抛售。

彭博社4日报道,李家已将旗下英国配电公司UK Power Networks摆上货架,估值150亿英镑,约合1260亿元人民币。对比2010年买入时的58亿英镑,现在售价达到近3倍。

这笔交易有望成为今年业内最大交易之一,可能在未来几周内就与竞购方达成协议。

加上更早时候出售旗下英国电信公司Three UK等,李嘉诚家族在英国的一系列大规模资产处置,被外界视为又一次资产大腾挪。

这次,轮到英国舆论大喊“别让李嘉诚跑了”。

大概10年前开始,李嘉诚开始陆续出售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持有的物业和地产项目,引发舆论有关他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刻撤资甚至“逃跑”的猜测和指责。

李嘉诚将转移出来的资产大规模投向欧洲,尤其是英国。

2011年收购英格兰北部自来水公司,2012年收购英国天然气公司Wales and West Utilities,2015年先后买下英国铁路车辆租赁公司和客运列车公司Eversholt Rail Group;2016年收购英国国家电网天然气管线业务......

有人戏称,李嘉诚的商业帝国“买下了半个英国”。

事实数据也印证着这种说法。英国金融时报统计,李嘉诚家族控制着英国25%左右的电力分销市场、近30%的天然气供应市场以及近7%的供水市场,另外还有超过40%的电信市场、近30%的英国码头。

加大在英资产处置,李嘉诚的下个选择在哪?

长实集团负责“5 Broadgate”写字楼出售事宜的一位高管对媒体说,“全世界都是我们的潜在市场。”他说,长实将会继续在世界不同市场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其中也包括香港和内地”。

过去两年,李嘉诚布局香港和内地的消息一直不断。

去年年初耗资102.8亿元买下香港启德机场附近一块地皮,同年8月又在元朗花了71.6亿元买下一块土地。再早一点,2020年,李嘉诚旗下公司先后收购成都晶融汇、上海三林印象城,年底又与吉电股份合作投资,共同商讨电力能源合作计划。

李嘉诚,真的要回来了?

2

对李嘉诚的新动态,凤凰卫视评论员何亮亮告诉“补壹刀”,香港媒体的财经版报道了这些动态,但并没有太多评论,而李嘉诚本人和其公司也没有任何说明。

何亮亮认为,李嘉诚在英国或是其他地方进行资产转移或处置,都是投资行为,进行相关操作的原因无非两点:盈利和避险。这次的一系列操作,地缘政治避险的可能性最大。香港人普遍认为李嘉诚老谋深算,对地缘政治有他的看法和判断。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富人的海外资产遭到美西方“围剿”,即使是所谓“永久中立国”瑞士,也冻结了俄罗斯有关个人和机构在瑞士资产。法国、意大利等也扣押了俄罗斯富豪的游艇。

英国也不例外。3月10日英国冻结7名俄罗斯商人的资产,其中包括英超球队切尔西的老板罗曼·阿布拉莫维奇等人,他们在英国的资产总值约为150亿英镑。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现在还在考虑没收俄罗斯人的资产。

何亮亮说,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一般认为私有财产只要是合法取得的,就“神圣不可侵犯”,特别是在英国这样的普通法国家。如果要没收财产,也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但现在英国似乎在仅仅因为这些人从俄罗斯来,就要肆意剥夺他们的财产,这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开了不好的先例。

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李嘉诚在英国的决策,他肯定不会无视这种情况。在中美博弈加剧,伦敦又被认为是华盛顿主要追随者之一的背景下,富豪肯定会想考虑资产安全和重新配置,尽最大可能避开风险。

不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告诉“补壹刀”,李嘉诚这一动向只是碰巧遇上了俄乌冲突,它本身跟地缘政治无关。此外,它与英国经济发展状况也无关。英国很多房地产项目投资里都有香港人的身影,这和香港与英国有过往联系,投资者偏好于买自己熟悉的资产有关。

陈凤英觉得,李嘉诚主要还是出于利润和收益的考虑,他之前在中国出售房地产等时,应该是判断当时到了阶段性高点,而现在英美等西方社会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肯定会导致房地产以及股市资产价格有泡沫,及时出手是明智选择。

李嘉诚应该是看准了这个趋势。

3

据何亮亮观察,香港社会对李嘉诚的看法总体以正面为主。

香港社会总体上认为他是爱国的,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李嘉诚就一直支持改革开放。他的财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快速增长。李嘉诚也捐了不少钱用以推动香港和内地的教育、医疗、公益扶贫等项目。这次香港疫情李嘉诚第一阶段捐了3000万港元给私立医院用于帮助接收公立医院的非确诊病人,也是侧面支援了抗疫。

当然,作为香港主要四大地产商之一,李嘉诚近年来也一直因香港持续高企的房价而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另外,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他说的一些话也曾引起爱国爱港人士不满。李嘉诚当时没为自己辩解,事情后来不了了之。

外界关注李嘉诚的一举一动,不仅因为他是香港一名标志性人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为奋斗和白手起家精神的代表,具有一定影响力,还因为有些人想从风吹草动中找寻到政治意涵,或以此做文章。

比如,之前李嘉诚售出大中华地区资产而去买英国的,其潜台词就是李对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态势“不看好”。这次被认为从英国和欧洲向外转移资产,也有类似因素。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补壹刀”,李嘉诚首先是一名商人,对其资产购入与出售不用赋予太多含义,因为一个投资人在决策时要考虑很多因素,政治因素只会是其中之一。

还有一个动向值得注意。何亮亮认为,以李嘉诚为代表的富豪在香港的影响力没以前那么大了,象征性也变弱了。

香港经历修例风波和疫情冲击,受影响最大的还是经济条件不好、居住条件拥挤的普通民众。民众对富裕阶层的不信任感增大,富豪的影响力不断下降。这两年,由于香港国安法的出台和选举制度的改革,香港富豪阶层对政治的影响力也在弱化。

在国际局势动荡加剧加上疫情冲击持续的背景下,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尤其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力量,这是良好投资和收益的重要保证。

从这个角度讲,如果李嘉诚家族再次将投资目光聚焦香港和内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概股料将全部回归

原创 毛小柒 青枫博研社 2022-03-14

中美全方位博弈之下,国内外监管变局丛生,中概股频遭利空冲击,市场颇为脆弱。基于中美博弈的长期性与不可预测性,我们认为,中概股在美国的融资能力将会逐步趋于恶化,做空力量不断被强化,市值管理变得异常困难,而中概股预计在未来几年将会全部回港或回A,中长期来看这种方向可能无法改变。

一、中美全方位博弈之下,中概股较为脆弱、频受利空打击

(一)美国发布的《外国公司问责法》及细则对中概股形成中长期利空打击

1、2020年5月与12月,美国参议院与众议院相继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简称HFCAA),并获总统签署通过实施,HFCAA规定“自2021年年报起,如果一家公司不能证明其不受外国政府控制或者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简称PCAOB)无法连续3年对其进行审计,则该公司将被禁止在美国任何交易所上市”。

同时,HFCAA还对外国公司提出额外披露要求,如证明自身不被外国政府所有或控制,披露董事会里共产党官员姓名、共产党党章是否写入公司章程等。

虽然中国财政部与证监会早在2013年便已经与PCAOB签署了谅解备忘录,SEC和PCAOB亦不断强调中国的不积极配合导致PCAOB无法及时获取相关文件,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HFCAA是专门针对中概股的。

2、HFCAA的实施意味着在2023年年报披露后,也即2024年初,在美挂牌的中概股将面临被强制退市的风险。2021年6月,谢尔曼提出《加速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草案,提议将审查时间从三年缩短为两年(即2022年年报披露后,2023年初),不过这一草案仅在参议院通过,尚未形成正式法案。

3、2021年3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公布《<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披露和提交实施细则(最终暂行规则)》。同年12月,上述实施细则正式公布。

4、2021年12月,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发布《〈外国公司问责法〉认定报告》,认定60余家在美注册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无法完成检查或调查”,引起市场广泛关注,美国中概股出现大幅跳水。SEC和PCAOB主席亦联合发表声明称PCAOB始终无法在中国检查审计工作文件,并警告投资者在新兴市场(包括中国)投资时应考虑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其他信息披露风险。

5、2022年3月,美国SEC将百济神州、百胜中国、再鼎医药、盛美半导体、和黄医药等5家中概股公司列入有退市风险的清单,要求上述5家公司于2022年3月29日之间向SEC提供证据以证明其不具备摘牌的条件。这意味着,若无法提供审计底稿,则上述三家公司在2024年季报发布后便会相继进入退市程序。

受此影响,美股热门中概股集体跳水,互联网板块领跌,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收跌10%(创2008年10月以来最大跌幅)。

(二)中国对中概股向境外提供文件和资料亦有明确要求

如果遵守HFCAA,则意味着中国公司需要接受PCAOB对会计底稿的审查,而这一行为实际上违反了中国监管部门的要求。

1、2009年10月,中国证监会、国家保密局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明确提出“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过程中,提供相关证券服务的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在境内形成的工作底稿等档案应当存放在境内……前款所称工作底稿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的,不得在非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和传输;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也不得将其携带、寄运至境外或者通过信息技术等任何手段传递给境外机构或者个人”。

2、2019年12月,新发布的《证券法》第177条亦明确规定“境外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不得在境内直接进行调查取证等活动。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境外提供与证券业务活动有关的文件和资料”。

3、2021年7月,中办和国办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提出“抓紧修订关于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压实境外上市公司信息安全主体责任。修改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明确境内行业主管和监管部门职责,加强跨部门监管协同”。

4、2021年12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的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和《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境外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境内企业境外发行上市及相关活动进行调查取证的,可以向证监会提出协查请求,证监会可以依法提供必要协助……境内单位和个人按照境外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调查取证要求提供相关文件和资料的,应当向证监会报告,经证监会和有关部门同意后方可提供”。

(三)美国的目的是想绕过中国监管机构获取数据信息

实际上美股中概股并非不能提供审计底稿,国际证监会组织规定一国监管机构可向境外监管机构请求获得涉及交易记录和行为人的广泛信息、财务审计信息。而根据中国的规定,美国SEC和PCAOB亦可以向中国证监会提出索要审计底稿的申请。但是,美国的一系列做法表明,其根本目的应该是想绕过中国监管机构。

审计底稿是上市公司最底层、最基础的财务数据,包括诸如客户数据、服务器位置等信息,涉及到数据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比如,滴滴如果底稿提供给美国,则意味着中国老百姓的大部分出行信息、客户信息、行程轨迹均会被美国掌握,这里面涉及的客户毕竟包括国家相关部委及一些安全部门。

二、中概股简史

(一)所谓中概股,即主要指具有中国概念的海外上市股票,具体指由中国企业发行或核心运营主体在境内但不在境内上市交易的股票。而我们现阶段所指的中概股,主要指美股中概股,并没有特别清晰和专业的概念界定。

(二)中概股的产生离不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早在1990年2月,中信(香港)通过购买泰富发展49%的股权成立中信泰富,成功在香港借壳上市,成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内地企业,中概股雏形初现。而此时沪深交易所均未成立(上交所成立于1990年11月、深交所成立于1990年12月)。

(三)1990年沪深交易所相继成立后,中国股市的大起大落使中央认识到借鉴海外成熟证券市场的重要性,内地企业赴境外上市的大门被真正打开。1993年7月开始,成立不到一年的中国证监会便先后批复了青岛啤酒、上海石化、北京人民印刷、天津渤海化工、江苏仪征化纤、昆明机床、马鞍山钢铁、东方电机等第一批到境外上市的8家企业,这些企业在香港挂牌,但通过美国存股证方式(ADR)和全球存股证方式(GDR)可在美国纽交所和其他国家交易所上市交易。

(四)随着内地企业赴海外上市的大门被打开,顶层设计也在不断完善。1994年8月4日,国常会通过《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1997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在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管理的通知》;1999年7月1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企业申请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同日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随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这一浪潮。

(五)虽然中概股的整体表现较为强劲,但自2010年以来,多只中概股因信息披露、财务造假等原因先后遭到海外机构做空,且这种态势似乎还在延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东方纸业、绿诺科技、中国高速频道、多元环球水务、嘉汉林业、展讯通信、分众传媒、傅氏国际、新东方、网秦、奇峰国际、辉山乳业、敏华控股、圣盈信、好未来、安踏以及瑞幸等多只中概股遭受过做空。

(六)截至目前,已有280余家中概股企业在美股挂牌上市以及58家OTC挂牌企业。同时,目前已经有15家美股中概股企业回港二次上市,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则采用了双重主要上市。早期由于我国境内市场不完善、制度不健全,一些优质企业选择海外上市情有可原。但近年来境内市场日趋成熟规范,为什么海外上市仍比较热呢?我们理解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国内对上市主体的财务要求和门槛设置比较高,这些对于一些轻资产特征比较突出、前期很难持续盈利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很难满足。

2、国内对上市主体的审核比较严、流程比较长且略显复杂,对拟上市主体的资源、精力、运营等都是极大的消耗,而赴境外上市一般只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性价比更高。

3、一些优质企业的前期多轮融资中多有海外资本介入,这些海外资本考虑到未来退出路径的选择与便利度,倾向于推动所投资主体在海外上市,毕竟在境内上市的资金流入流出、汇兑并不是很便利。

三、全部在美中概股或将于2024年在美退市(包括OTC市场)

根据《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及实施细则,在美中概股若无法提交审计底稿,则会在2024年4月左右被迫从美股退市(包括OTC市场)。我们理解,若想突破中国监管的要求,向美提供审计底稿的可能性也不高。同时,考虑到中美之博弈的长期性,《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对中概股的冲击可能只是开始,后续中概股在中美博弈之下将会承受较为明显且频繁的市场冲击,市值管理难度会显著加大,融资能力亦会明显受挫。

因此,我们认为,无论出于政治角度,抑或是商业角度和企业本身角度考虑,中概股被动于2024年从美国退市或主动选择从美国退市均应该是大方向。

四、中概股回归将是一个纠结漫长且确定性的过程

(一)从美股退市后,中概股可以选择通过私有化再上市、双重主要上市以及二次上市等方式回归。根据统计,目前已经有15家美国中概股企业选择回港二次上市,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则采用了双重主要上市。

(二)目前全部中概股企业的市值高达1.21万亿美元,体量比较大。因此,中概股回归需要制度层面的配合。很显然,如果选择直接私有化退市,则按照目前的体量,实际上资金需求量还是比较大,因此更多的中概股企业回归路径以双重主要上市和二次上市为主。其中,

1、双重上市(Dual Primary Listing)具体指两个资本市场均为第一上市地。如已经在美国市场上市情况下,在香港市场按当地市场规则发行上市,其须遵守的规则与在香港首次公开发行股份的公司要求完全一致,但两个市场股票无法跨市场流通。

2、二次上市(Secondary Listing)则指公司在两地上市相同类型的股票,通过国际托管行和证券经纪商,实现股份跨市场流通,这种方式主要以存托凭证(Depository Receipts,简称DR)的形式存在。

(三)不过回归中概股的标的是有选择的,并非是所有的中概股企业均要回归。毕竟,目前大部分在美中概股企业实际上并没有硬核技术,且还包括了一些P2P在内的伪中概股和上世纪80-90年代赴美上市的中石油、中移动等大型国企。从这个角度看,真正有回归需求的且能够获得内地与香港支持的中概股企业数量其实并不多,我们判断差不多也就几十家。

(四)从政策导向以及可能获得的政策支持来看,未来能够回A或回港的在美中概股企业大致会包括以下几个条件:业务模式相对成熟且合法合规;主要业务及营收来源于内地;具有相应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五)实际上,为迎接美股中概股回归,港交所也一直在做出努力。2021年11月19日,香港交易所旗下全资附属公司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就优化及简化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的建议刊发咨询总结:

1、降低并放宽二次上市的门槛:(1)非创新性且没有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大中华发行人也可申请在联交所二次上市;(2)降低二次上市的最低市值要求即至少达30 亿港元(上市满5个完整会计年度的良好监管合规记录)或至少达100 亿港元(上市满2个完整会计年度的良好监管合规记录)。

要知道之前二次上市的门槛为“只有创新型公司、且上市时市值至少400亿港元或上市时至少100亿港元且最近1个经审计会计年度收入至少10亿港元”。

2、拓宽双重主要上市接纳度,即对于同股不同权(WVR)和VIE结构公司,可以选择直接申请双重主要上市,而无须为了完全符合联交所的上市规则及指引而改变该等架构。

3、对多地上市的企业遭遇海外上市停牌后,将香港转为主要上市地作出了更简明的指引,为海外上市中概股应对监管风险增加了“缓冲垫”。

基于此,一直为更多中资公司回港或赴港提供便利的香港,正在成为中资公司的主要选择,预计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的情况下,越来越的美股中概股企业将主动选择赴港主要上市或二次上市,以更好对冲海外风险。

(六)无论如何,在美中概股在海外的道路必然会比较曲折,未来回归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方面不仅需要港股市场制度层面的配合,也需要A股市场做好准备,而一些具有硬核科技的中概股回归可能会走在前面,备受瞩目。(完)


2022-3-14点击数/观注度 3414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