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物战争     
上海抗疫战争专题(上):成与败之表层现状!

上海抗疫战争专题(上):成与败之表层现状!

云阿云智库•生物战争•上海抗疫专题

编者按:中国抗疫战争是美国霸权发动三战,世界生物战争,俄乌战争、俄欧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就是为了压制中国,分化中国,离间中俄与世界,而中国抗疫即是这场战争成败的关键,而上海抗疫则是这场抗疫战争成败关键中的关键,这既考验执政高层,更考验本土对抗疫战争的意识形态高度格局以及上海作为中国特大城市历史文化深层次原因的历史符号竟鉴。本专题分上下两部分,共六万余字,由云阿云智库•生物战争•上海抗疫课题组资料整体。

全世界都在等待上海抗疫失败

原创 维京女侠2022-03-26云阿云智库•生物战争•上海抗疫专题

导读:全世界都看着上海。他们都在等待上海抗疫失败,这样才能证明,西方的疫情惨剧,不是他们的体制问题。全世界都在等待上海抗疫失败,但我相信,上海不会失败。

文/老雷,女侠

1

大家好,我是女侠,挪威籍北京人,一个不标准的假洋鬼子。

今天是我在上海居家隔离的第十五天。

这两周内,我被捅了两次喉咙,三次鼻孔。由于每次都是捅左边,导致我照镜子时,总感觉俩鼻孔大小有些不对称。

在家摸鱼的女侠网上冲浪,发现舆论场上有三种主流声音。

第一种是清零政策的坚定拥护者。他们痛批上海封城不够坚决,对上海人隔离期间还要喝咖啡的小布尔乔亚行为相当鄙视,建议对有上海旅居史的同胞发布通缉令,就地方舱。

第二种是躺平派。在经历了排队做核酸,外卖点不到星巴克的惨剧后,拍案而起,大喊‘都这幅腔调了,娘的不如躺平’。

至于第三种声音,则来自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方媒体。

上海这波疫情,西方媒体可乐开了花,迪士尼封园后,BBC特地出了一版专题报道,用专属的阴间配色,将智障唐老鸭衬托得像自由之光。

全世界的目光,都看着上海。

毕竟,疫情这两年,西方输麻了,前年美国封城最汹涌的那阵子,武汉刚完成解封,推特上武汉百姓在水上乐园开派对的照片广为流传,整得美国人汉堡都吃不香了。

那阵子,向来不爱反思西方舆论居然开始质疑起了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堪称文艺复兴。

全世界都看着上海。他们都在等待上海抗疫失败,这样才能证明,西方的疫情惨剧,不是他们的体制问题。

那上海究竟何去何从?是大刀阔斧封城,还是干脆试点躺平?

上海人有句古话。

慌则乱。

2

无论是大刀阔斧式封城清零,或是躺平一了百了,都正中了那些欧美看客的下怀。

疫情远远没有结束。奥米克戎之后,还会有张米克戎王米克戎,根据生物学规律,病毒的传播力,大体会越来越强。

除了中国之外的地区,都已经举起了白旗 - 曾经同属抗疫急先锋的东南亚,也放开了疫情管控。

当全世界都在摆烂的时候,中国若想遗世独立,那将是西方最乐于见到的场景 - 改革开放几十年攒下的经济成果,以及在全球一体化供应链中的巨头地位,将会被慢慢蚕食。

当全世界都是疯子时,健康的那一个,反而成了疯子。

这叫薛定谔的疯子。

然而,若中国拍马加入疯子俱乐部,那就大错特错了。

‘西方开放了,不也好好的吗’,是躺平派的常用措辞。

他们真的好吗?

用上海人的话来说。

好则乱。

截至今天,美国因新冠死去的患者,达到97.5万人。

过去二十四小时,美国有近八百人死于新冠。

就在上个月,美国新冠又来了一波小高潮,二月二日当天,3631人死于新冠。

给个参照系 - 911事件,死亡人数2996人。

美国所有的家庭中,有3%失去了至亲。这概率,比喝可乐拿到‘再来一瓶’,还高一些。

十五万儿童成为单亲,甚至父母双亡。

这是躺平的代价。

或者说,这是失败的代价。毕竟躺平并非美国所愿 - 议员们依然在为新冠预算掰扯不休,‘要不要戴口罩’依然是推特上的流量利器,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民调,近半民众支持‘更积极的抗疫政策‘。

这只是美国的数字。欧美大多数国家,和美国难兄难弟。

欧美虽然近些年疲软,但医疗体系犹在。

若中国就地躺平,上述这些数字,需要翻多少倍,大伙儿可以自己琢磨。

封也不行,躺也不成,究竟何去何从?

3

疫情头两年,全世界平均分40,中国上交了95分的高分答卷,至于英美,可能涂错了答题卡。

这轮国内疫情,我给上海打85分。不是上海做得不够好,而是题目变难了。

疫情的前两年,考题只有一句话 - 如何扑灭新冠。

而这一次,考题则是 - 如何在保障百姓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维持城市运行。

这道题,全世界只有中国在做。毕竟其他国家,都把考卷撕了。

上海的这轮压力测试,若成功通过,那未来中国与疫情的共存难题,或许将得到解答。

大伙儿都知道,第一次做考卷就一字不差拿满分的同学,大体不是天才,而是偷到了标准答案。

这一波疫情,由于人为疏忽导致了一些本可避免的不便,甚至悲剧,犯了错,得认,得改。

但疫情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对于答题的人,我们或许应该多一些宽容。

后记

全世界都在等待上海抗疫失败,但我相信,上海不会失败。

每日四位数的无症状看着唬人,但并没有指数上涨 - 疫情没被扑灭,但稳住了。

筛查的方式,也经过了几轮迭代,变得越来越高效。两小时前,女侠刚完成新冠自测,狠狠地杵了一把自个儿的鼻孔。

虽然在家待了十多天,腿脚坐得有些不利索,但这都不是事儿。

毕竟2020年,女侠可是在挪威生生自我隔离了十个月,从立春禁闭到了冬至。(见北欧式自由落体抗疫亮瞎了我的眼)

中国抗疫之所以比其他地方更成功,在于有一批干实事儿的人,以及有组织力,行动力的广大群众。

这不单单是对专家组的考验,更是对所有人心性的考验。

作为百姓,多一些耐心体谅,少一些指责和键盘政论,抗疫的核心,在于人心齐整。

欧美想看笑话,可不能让他们得逞了。

世界的上海,网红的上海

原创 欧洲金靴2022-03-26云阿云智库•生物战争•上海抗疫专题

导读:历史已经证明,抗日,投降主义的放开躺平是不行的,一座城市沦陷,日寇就会迅猛地外溢到下一座城市;同时,崇洋主义的迷信武器装备、迷信洋人洋器,也是不行的。抗日,只能依靠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人民战争思维的游击策略才能真正的淹没敌人。

文 / 欧洲金靴

抗战期间,一直主张对日退让屈避的蒋介石,突然在1937年11月1日晚间召集白崇禧等人到中央军总部,商量所谓“誓死保卫上海之策”。

蒋介石为何如此看重上海?为何东北三省、长城以北丢失大片土地均能接受,一俟上海战事爆发便寝食难安?

原因无他:上海城内租界密布、买办云集、英美资本遍地,而当时距离九国公约会议即布鲁塞尔会议召开还有不到十天,蒋介石希望借淞沪会战向国际社会表现国府抗击日本之“勇气”,以争取英美等国的介入、尤其是对日本的外交施压。

“上海不仅是上海人民的上海,还是世界的上海”,如此精贵和特殊。

事实上,蒋记国军在上海的抗日行动也完全就是抗给“国联调查团”看的,祈求美英可以因为上海存有大量美英投资和大面积的公共洋办租界而能够给国军“帮帮忙”~

这就是老蒋一贯以来的抗战作风,也是国府国军的抗战观:迷信装备(88师孙元良的徳械武器)、迷信英美调停。

在老蒋眼里,精良的洋式武器就是抗战的疫苗,坐拥德械而有恃无恐。

所以,无需尊重中国底层人民、无需重视劳苦大众、无需依靠工农阶级,更无需珍惜那些被蒋府自己如撒麻袋一般堆砌到战场上的国军士兵,用百万国军将士“不值钱的如山尸体”(本来就是强抓壮丁抓来的)为国府上层军官们博得一份“我们已经尽力了”的自慰。

结果战争的奇景也就出现:苏州河以北,中日两军在在四行仓库打得炮火连天,而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内,金发碧眼的英美官员、记者和商人们,却悠闲地喝着咖啡,笑看不远处激烈的战斗……

抗日的炮火震天响,咖啡也不能断,“这就是上海呀!” 这就是蒋记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世界的上海”。

“世界的上海”看不上共产党“土八路”的游击作战,而鼓吹所谓“更先进的抗日政策”去抵御日寇……最终,还是没能拯救整座城市的沦陷(1937年11月12日)。

到1945年4月,我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已发起了大规模春夏攻势,歼灭日寇逾十六万人,收复县城逾六十座,扩大解放区逾二十四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逾千万。在毛主席的指挥下于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十九个解放区,拥有人口近一亿,正规军逾九十万人。

而不断进口美械美援的蒋记国军,此时仍然在丢失城池,“打回长三角”更是无稽之谈。

当时的长三角更是早已被“网红”(法西斯界的网红)汪精卫所占领,凭借其“与皇军共存”的躺平政策——“东亚民族非团结无以自卫、非互助无以共存”、“中日双方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共存共荣东亚复兴”(汪精卫与近卫文磨共同发表的《宣言》)——把持着沦陷区。

这就是“群体免役”——群体向日寇投降,也就是群体免去同日寇的战役,“曲线救国论”出炉。

早在抗日初期,汪精卫就表现出十足的投降主义、投机主义,号称“让十九路军先上”,背地里却认为“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着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善。”(《汪精卫传》1994年版117页)。

而在抗日中期,已是汪伪的他更是要求中国人早上不许说中国话,全民每天一大早就要开始说日语(汪伪教育当局出台《小学校日语课程调整原则及过渡办法》,每周日语六小时,国文仅四小时),这是其标志性施政。

历史已经证明,抗日,投降主义的放开躺平是不行的,一座城市沦陷,日寇就会迅猛地外溢到下一座城市;

同时,崇洋主义的迷信武器装备、迷信洋人洋器,也是不行的。

抗日,只能依靠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人民战争思维的游击策略才能真正的淹没敌人。

日寇绝对不是“大号北洋军阀”,抗日战争的惨烈程度绝非北伐可比,不要总想着“抗日会影响经济发展”。

这一点,“世界的上海”就曾给出过反面教材。

当年在四行仓库战斗中出现过一个险情:位于仓库东南角有两座巨大的工业煤气罐,一旦炮火击中,将会危及英美的公共租界,租界内遍布着洋行洋商。

于是英美照会中国守军,让军队撤离、放弃抵抗,守军一开始表达了拒绝——结果,心系英美租界安全的蒋介石竟然屁颠屁颠得答应了,第一时间给谢晋元下达了撤出四行仓库的指令………其英美买办代理人的做派真是一丝不挂。

谢晋元率部撤退到公共租界后,日寇指挥官松井石根当即指示英国方面:“当谢晋元部撤退到英租界后必须全部缴械,并限制行动自由。否则,这支部队退到哪里,日本皇军将追击到哪里……”

一直被蒋介石心心念念、寄予厚望的洋人,轻飘飘得就顺从了日本人的指示,缴了谢晋元部的械!同时还以实质性软禁的方式成立了一个“孤军营”。且由于谢晋元部并非英国的俘虏,英国人拒绝提供伙食,导致谢晋元的部队在英国租界内不但被没收了武器,连生活都无法保证。

撤军不抵抗,经济是保住了,洋商洋行是保住了,买办资本全都保住了——然而军民的性命也没了,沦为日寇肆虐下的鱼肉。

所谓“世界的上海”,不论宣传得多么精贵、多么特殊,请记住一点:将日寇覆灭、将每天被日寇屠刀下的伤亡人数降下去,这才是抗日之王道。

“共存”的代价是什么?

原创 平原公子 2022-04-01云阿云智库•生物战争•上海抗疫专题

英国又养蛊养出了新冠病毒的新变异体了。

3月28日,英国卫生安全局证实,目前已监测到一种新的新冠病毒突变株,名为XE,这是两种奥密克戎子毒株的重组变体。目前已在英国境内发现了637例这种病例。XE的增长率/传播速度比奥密克戎BA.2高9.8%。

科普一下,什么叫做“病毒重组”?就是说在一个存在多种毒株的地区,同一个患者身上可能会感染多种病毒毒株,那么病毒在复制的时候就会出现交换基因组的情况......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杂交”。你看,各种变异病毒都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呀?都是那些“共存”的地方。

你知道世界为什么变得这么糟糕吗?正是“共存爱好者”们害的。

之所以会快速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异病毒,正因为太多的国家和地区不作为,放任病毒疯狂传播、繁衍、变异.......病毒基数大了,朝着各种方向进化的病毒都有,如果防疫措施宽松,实际上给了病毒多条进化方向,既有重毒性也有重传播性,还可以两者并重。变异出高致死、高传染的“毒王”,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如果进行严格隔离,那么无论是重毒性还是重传播性,都无法大量繁衍,进化之路也丧失了,病毒也就只有灭亡。

共存爱好者们有一个理论基础:“病毒必然向着低毒性、无害化变异”。

我想问一下,是哪个生物老师、医学天才得出这个结论的?

有人说——“病毒在宿主的生命体内不停的自我复制,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衍生息。如果病毒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结果使宿主的病情越来越趋于严重,宿主生命的死亡也意味着病毒自身生命的终结,这显然与病毒求生的目的不符合。人们因此断定,病毒变异的趋向必然是朝着与宿主和谐共处的方向”,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懂,但是病毒懂吗?

笑死我了,病毒甚至连生命都不是,它有什么求生欲?至于繁衍,它只需把传染性点满,毒性和致死率到底往低还是往高变异,又有什么关系?流感病毒的历史有着上万年,毒性减弱了吗?我们战胜它靠的是医疗水平和人体免疫力;天花病毒的历史有着数千年,毒性减弱了吗?我们战胜它靠的是疫苗。

你知道我们体内的某些“无害病毒”是变异演化了多少年才和我们和谐共处的吗?可能是数万年,甚至是数十万年,所以你指望几年的时间新冠病毒就自然演化到“人畜无害”的地步?

你可知数千万年前,有一种病毒跨哺乳动物传染了1500万年,几乎感染了所有哺乳动物,直到冰川纪大量哺乳动物死亡才消失......

都说奥密克戎低毒性,但那是对德尔塔而言的,与初代病毒相比,它的毒性反而增强了,因为刺突蛋白的增多,它的传染性几乎是初代病毒的70倍,在全球大规模的感染下,杀伤力一点都不低,美国今年的死亡率和去年相比,一点都不低。

新冠病毒是RNA病毒,这导致了它更易变异的特性,新冠病毒是极其简单的生物体,外层的蛋白包括着内部的遗传物质,依靠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繁殖。相比DNA病毒具有复杂、紧密、稳定结构的双螺旋结构基因组,新冠的基因组为单链RNA,非常简单,在复制过程中也更容易出错。除了先天特点导致的自发变异,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如温度气候的变化、宿主的免疫、药物的攻击等等,也会让病毒不得不通过变异来适应环境。

RNA病毒极易变异,而且会导致疫苗更不上变异的速度,你根本不能保证下一次变异的病毒是不是高毒性的,变异短期内根本找不到任何统计规律,这是一门“玄学”,没有人可以预测下一次变异的情况。

所以某些人搞科学就搞科学,不要当算命先生,当预言家。

什么“今年大流行结束”,什么“最后一个寒冬”,你通过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有什么依据?你的数学模型是什么?你的推导过程科学吗?

我只知道一点:共存才会导致变异,清零会让病毒灭亡。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创新与抗疫,上海干不过深圳的原因?

原创 策辩 2022-03-26云阿云智库•生物战争•上海抗疫专题

导读:某些人煽动“躺平”,甚至事实搞躺平,绝不只是简单的抗疫技术、路线之争,而是甘做走狗,要打断中国崛起进程,再次陷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阴谋之举。中国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说实话,在近现代,上海是很多人特别是小资精英层心中某种意义上的圣地。可这次近乎同一时间、同一因素引发的疫情,4万亿的上海和3万亿的深圳,交出了截然不同的答卷:

3月12日,深圳66例,上海65例;

3月25日,深圳2+1例,上海29+1580例。

在3月25日上海的疫情防控发布会新闻的评论里,不少网友留言:看看人家深圳,再看看你们!

特别是东方医院护士因哮喘病收治不及时而遭遇的不幸,更是让上海“模式”心痛又愤怒。特别是其背后对普通人强烈的警示:专业医务人员都不知道哪里去看病,那么普通小老百姓会遭遇什么?

不看广告看疗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上海,何以至此?

很多人只是在质疑上海所谓“精准防控”徒有其表,比如引发这次上海疫情的酒店?比如被吹上天的“瓷器店捉老鼠”,背后是归国女违反防疫规定肆意逛街,以及无人为此负责?比如上海这波疫情,波及10余个省50座城,远比深圳带来的次生影响大等等?

只是如此吗?

很少人知道的是,作为经济产值全国第一,受大学教育人口远多于深圳的上海,在近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排名”上,也位于深圳之后。如2022年1月18日,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1》,列出了排名前20位城市: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广州、杭州、武汉、苏州、西安、珠海、成都、合肥、天津、厦门、宁波、无锡、青岛、郑州、常州和长沙。

上海的著名企业上汽、复星医药、中芯国际以及作为大项目快速引进的特斯拉,多以引进技术和产品线为主,极少听说有什么自主创新;深圳的著名企业是华为、比亚迪、大疆、腾讯和华大基因等,几乎都是自主创新。

这从实例上,证明了上述排行榜的正确性。GDP前10强万人专利数和研发投入强度两个衡量创新的硬核指标,也证实了这一点。如下图:

投入强度排名北、深、上、杭;万人专利数,上海看上去更丢脸,仅仅排在前10强第6名。

那么这和上海这次抗疫表现,差于深圳,又有什么关系呢?创新和抗疫看上去,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是:

创新靠什么?

靠人才。

经济靠什么?

靠人奋斗。

抗疫的本质是什么?

生命至上保护人。

实际上,归根结底,经济、创新和抗疫,本质都是人的问题。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上海、深圳人口数据如下图表:

按理说,上海大学以上人口绝对数,相对数都超过深圳,创新能力应该超过深圳才对。

为啥会出现上述状况呢?

答案藏在七普人口数据细节里。

看下图:

如果大家研究北上深2010年至2020年新增人口数、新增大学教育人口数,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两者差值,除了深圳是正值外,北京、上海都是负值。特别是上海,相差达到-152万。

根据上海教育系统通报的年度高考人数,其年度约为5万左右,那么可以测算上海这近10年,至少淘汰了100万低学历务工者。他们会去哪里?不用想,自然回老家。这些人主要是什么身份呢?也不用多想,绝大数为年纪逐渐增大的农民工。

年轻时为上海劳动;

年老了回老家养老。

上海给出的挡箭牌是国家控制超大城市规模。但与其同级别的北京对比看,北京每年高考人数是6万左右,减除这个要素后,其大学人口数和新增人口数是平衡的。

这说明:上海有老不养倾向!

再看下图:

上图是经济前30强城市0-14岁人口占比,上海倒数第一。就此问题在上海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时,有媒体专门提问,上海给出的回答:外来人口少儿比例偏低。

不知道其他伙伴如何解读,策辩认为这是一种精致算计的体现:幼不教!

抢人才、老不养、幼不教,这是谁的套路?太平洋对岸“漂亮国”就是这种玩法。比如全世界收割人才;比如疫情大流行下放任老人死亡,甚至其有议员高官放声“老人为美国未来牺牲,理所当然”;比如近年频频曝光的南美移民小孩被迫与父母分离,被美国关在边境集中营。

为何如此?资本的需要。人才培养、养老和教育幼儿,在资本看来,都是增加运营成本的行当。2月15日,意大利发布《养老金制度资产负债表报告》,其就赤裸裸地宣称:

2020年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占96.3%,几乎全部为退休人员,这使意大利社会保障局节省了11.1亿欧元的养老金支出。报告预计,到2029年的未来10年里,这部分支出将总共减少119亿欧元。

那么人口政策上与漂亮国套路存在某种相似,会在抗疫政策上,如何选择呢?

某地第一个引进辉瑞疫苗;

某地第一个引进辉瑞“特效药”;

某地第一个明星专家跟风“与病毒共存”;

某地第一个跟风传出奥密克戎大号流感;

某地一直鼓吹“开放躺平”。

........

这波疫情,如果不是有三令五申“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动态清零”,不知道某地在“精准防控”的旗帜下,会给周边带来多大的冲击?会不会朝某港的局势演变?

或许在某些人看来,某港、新加坡、韩国“近乎躺平”,不是也没有崩吗?但不知大家是否知道:

一个疗程所谓“美国特效药”近乎5000元,以当下某港为参考,奥密克戎3个月感染105万,近乎七分之一人口计算,那么中国3个月感染总病例将达到2亿,就算其中90%为轻症,也将耗费掉近1万亿医保资金。

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开数据,2020年,全国基本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24846亿元;仅仅一个新冠轻症,就要耗掉中国救命钱的近乎一半。

而按照英国躺平的搞法,截止今日,其总感染数为2061万,总人口数为6720万,感染率为30.67%。以中国14.1亿人口计算,将达到惊人的4.32亿,消耗救命钱将达到2万亿。

死亡人数?按某港0.6%的死亡率标准计算,将高达260万。

注意这还是医疗体系不被击穿情况下,取得的数据。实际上医保救命钱花光的情况下,绝大数的人命运比前面东方医院护士还不如。

这种情况下?你还谈何经济!

注意,这不是一次影响。已经有大量公开研究披露新冠后遗症,需要长期治疗。加上所谓“特效药”不明后果,躺平的结果就是今后几十年,为西方医药资本做牛做马。

医疗系统被击穿后必然引发的社会动荡,加上紧接而来的舆论攻击、金融攻击,可想而知中国将国之不国。70多年前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好不容易让中华民族挺立起来的腰杆,必然被打弯!

因此,某些人煽动“躺平”,甚至事实搞躺平,绝不只是简单的抗疫技术、路线之争,而是甘做走狗,要打断中国崛起进程,再次陷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阴谋之举。

中国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期待上海别被忽悠,“精准防控”不在前面花拳绣腿的“精准”二字,而在后面的“防”与“控”。

从精准防控标杆到一周三万,上海怎么了?

原创 乌鸦校尉 2022-04-02云阿云智库•上海抗疫专题

导读:松懈的阳性管控,难以保障的物资供应,似乎都在控诉上海这次面对疫情的管理不力。不少本地居民对几天来的情况,只说了一句“很失望”。

乌鸦校尉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乌鸦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这几天,随着全国新冠疫情数据的急剧变化,大家也逐渐把目光从香港、长春转移到了增势惊人的上海:

3月24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29例,无症状感染者1580例;3月25日,新增本土确诊38例,无症状感染者2231例;3月26日,新增本土确诊45例,无症状感染者2631例……这样的数据比例可以说是全国少见的。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27号晚上发布消息,从28日5时起,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

封控的区域内,住宅区所有人员足不出户,企业在家办公或封闭生产,防疫相关工作人员、社会基础设施保障人员以及外卖快递人员,可凭借工作证或单位证明正常出行。

这种网格化区域封控虽然看似合理,但对上海当下的情况来说,其实是有些晚了。连续多日的增长,以及不断外溢到其它省市的病例,很难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筛查工作的开展,感染者的数字也在飞速上涨:

3月27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50例,无症状感染者3450例;3月28日,新增本土确诊96例,无症状感染者4381例;3月29日,新增本土确诊326例,无症状感染者5656例;3月30日,新增本土确诊355例,无症状感染者5298例……

一周时间,感染人数直逼三万。

触目惊心的数字不光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也引发了对上海——这个曾经以“精准防控”被广泛认可为“优等生”的区域——防疫政策的大范围讨论。

终于,在3月30号夜里,上海发布了全域静态管理、全员核酸筛查、全面流调排查的通知。

上海官方在3月31上午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也表明了态度,会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

只可惜,大家并不买账,纷纷劝说上海不要光说漂亮话,而是要赶紧行动起来。

毕竟这一个月来,无论是上海市民,还是被外溢省市的群众,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大家对上海这轮疫情的防控举措,主要态度也分成了两大派:

一边觉得上海反应速度太慢,导致疫情大范围扩散,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需要赶快行动起来,严格把控;另一边觉得上海人本不用活在这种紧张的情绪里,疫情期间大多数的麻烦,都是防控过度导致的,还是早点把疫情常态化。

一边觉得松懈不堪,另一边觉得严格死板。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舆论冲击。

1

3月18号,一个上海的博主发了一条微博,讲述自家小区暂时解封后,自己在买菜时候的遭遇。

当其他人都把瓜果蔬菜抢购一空时,有一个女声传了出来:“我要买咖啡啊!”

这带有魔幻色彩的一幕,很快就被网友们围观了。

评论区对这种哭着喊着买咖啡的状况,大多报之一笑,顺带调侃几句:

有人感同身受连连赞同,说自己一天不喝咖啡就难受;有人分享自己在家吃饭时,一定要喝咖啡的事,并且附上了照片;还有人调侃起了上海人的血管里“一半是咖啡,一半是光明”,被通知闭环管理的第一反应就是“完了,没咖啡喝了”……

还有人想起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被从废墟中救出来后,喊着自己想喝可乐的事,带着几分可爱。

但当#上海 我要买咖啡啊#这个词条上了热搜后,味道就变了。

先是各个咖啡商家跑来搞了一波热度,接着商超也发言说要多囤一些咖啡;

而后有些人因为上海人爱喝咖啡这件事,认为这时候还想着抢咖啡,是一种小布尔乔亚的行为;

之后问题讨论的重点,就变成了“喝咖啡到底是不是小资”这件事。

等等,问题的重点难道不应该在“小区暂时解封六小时”这件事上吗?

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暂时解封”这种做法,病毒又不是和人签了协议,能够停止传播6小时,这样的话之前封禁完全没有意义。

有人解释说是因为已经封锁了48小时,所以给居民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可以去采购生活必需品。

但这种解释显然不能服众,封锁就代表着有风险,没人能保证小区内没有感染者,买菜又一定要近距离接触,这种处理方式很有可能造成疫情扩散。

又有人解释说,之所以可以解封六小时,是因为刚刚测完了两轮核酸,所以确定安全。

然而这种说法更站不住脚,一是因为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多轮核酸后才转阳的病例,48小时两轮核酸阴性并不能证明一定安全;二是当地一些小区的核酸检测工作其实做得一塌糊涂,不能起到防疫效果。

从3月16号开始,上海组织了对重点区域的核酸检测工作。

但与别处不同的是,上海的社区内虽然有防疫工作者,但一不会挨家挨户敲门,二不会像其它地区那样“喊楼”组织做核酸,而是全凭自愿。

这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有的人压根不知道要做核酸,直到看到房产中介在朋友圈发的通知;路边虽然有核酸检测点,但没标明用途,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是做什么的;同时检测的时候也没有安全距离,管理可以说是一盘散沙……

但在区域上报的时候,却统一报为“全员阴性”。

还有人吐槽自己经常看到很多人不戴口罩,封锁的小区里也有很多人常常聚集在一起散步、聊天;自己去医院做核酸,也没有人查看自己的健康码状况。

这种自愿的方式,带着几分散漫,让很多人不能理解:阳性的人如果不来测试,就永远都没人知道;一旦有了漏网之鱼,几轮核酸就都白做了,解封后一样危险,和不封有什么区别?

终于,24号晚上,上海发布了消息,让大家赶紧去核酸,如果没结果的,第二天健康码就会变成黄色。

强制核酸后,检测的队伍直接人挨人人挤人,有的人在队伍中等待自己的第五轮核酸,而有的人还在摆弄着手里的健康码,一次核酸记录都没有。

26号起,上海对一些非重点区域实行抗原检测,为民众发放检测试纸。

但有人反映,试纸数量有限,发到自己就没有了,咨询社区,也没人管,直接略过他;有人发了防疫人员在垃圾袋中翻找到检测结果呈阳性的试纸,但是却无从查起;还有人家的小区有出现了抗原检测阳性的人,但根本就没人管理,也找不到渠道送去医院进一步检测和治疗。

关于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的划分,也有人提出质疑,因为就算是非重点区域,也每天有上百感染者被发现。

在阳性筛查和管理上,可以说是一片混乱。

“解封六小时”另一个无法理解的点,在于为什么社区不能送菜上门,而是非要居民自行出去采购。

如果是不得已而为之,证明当地的物资和人员配备已经开始出现枯竭状态;如果是特意安排,证明是管理工作不到位。

从浦东浦西“划江而治”开始,各类段子频出。

除了嘲讽这种“鸳鸯锅模式”外,更多人对物资抢购感慨颇多。

因为抢菜难,上海的牌桌已经不用钱当筹码,改用青菜了:

就算是财力雄厚的餐饮集团,在疫情面前也被一视同仁:

航空公司以往做的“飞机票白菜价”宣传,在菜价疯涨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了事实:

为了搞点青菜来吃,还有人把目光瞄向了路边的绿化带:

段子和梗图只能证明大家乐观,不代表事态不严重。

尤其是在上海的几个菜市场相继出现阳性后,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一菜难求”的局面。

在一些地段,42块钱只能买到一根萝卜,一个圆白菜,两个西红柿和三个土豆:

一个土豆,已经可以卖到20块,和平时在饭店吃一盘酸辣土豆丝一个价:

一根葱20块,两颗白菜93块,一块冬瓜23元……尤其是绿色蔬菜因为相对不好保存,所以新鲜的价格都在20块钱一斤以上。

比价格贵更让人担忧的,是买不到。

在超市抢购物资,一不留神连自己的推车都没有了:

为了抢到菜,不少人在手机上设了十几个闹钟,在各大APP之间来回轮换,只可惜要么手速不够快,要么APP直接被抢到瘫痪,有的人抢了好几天都抢不到一根菜。

年轻人还可以上网抢购,一些不熟悉电子设备的老年人,就更难买到菜了。

各地纷纷运送蔬菜抵达上海,但却没有充分的运输管理保障工作,没法把物资分发到社区。

少数人拿到了发放的菜,但大多数人全靠自救。

松懈的阳性管控,难以保障的物资供应,似乎都在控诉上海这次面对疫情的管理不力。

不少本地居民对几天来的情况,只说了一句“很失望”。

2

在上海疫情大范围爆发前,曾有一条#癌症病危留学生在上海隔离无法治疗#的微博,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这是一条长文求助的微博,博主称自己的朋友身患癌症,在英国治疗无果后被家人接回上海浦东医院治疗。但因为要隔离“14+7”,所以医院不提供治疗设备,还给她下发了病危通知书。

她认为,隔离的政策影响了自己朋友的治疗,希望能得到专业医疗团队的帮助。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位博主描述的那样,这位留学生本人的社交账号上,也发表了回国治疗的经过:

她回国后因为治病心切,通过上海浦东医院对病人开启的绿色通道直接进行闭环医疗隔离;

浦东医院对她进行了基础检查后,给她下了病危通知书;但同时帮她请了很多专家,连夜会诊研究治疗的方案;

求助是因为病危带来的求生心理,希望能有更好的团队和资源治疗。

求生心切可以理解,尤其是在被下了病危通知书的情况下,希望能得到更多治疗,并没有什么错。

但这位留学生的诉求,是希望专家组带着各类仪器和设备进入隔离病房内,为她一个人提供治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每一个肿瘤专家,都是宝贵的医疗资源,如果为了她一个人踏进隔离病房,将导致更多患者得不到救治。

抛开这位留学生是否早先不愿回国治疗的事,不管她过去关于某国泡菜的言论,也不去看她是否涉及特权,但扭曲事实来引导网友为她发声,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

在她的引导下,不少人开始攻击当前的防疫政策:

有人指责人命关天,政策不该是拖累人的锁链;有人认为这就是防疫过度的表现,放开才能让更多人得到救治;还有人探讨起了奥密克戎的威胁,觉得当下的政策不适用于现在的情况……

总而言之,奥密克戎问题不大,只要躺平万事大吉。

许多人遇到的问题不是新冠,而是新冠带来的影响。

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病人都得到应有的救治,合理分配给病人,是一个难题,却也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月30日,上海一位哮喘病发作的老人,因为一辆120拒绝借出AED最终去世。

在当事人的亲友家属把事件经过发表在网上后,也有人发了一条视频,视频正是医护人员拒绝的画面。

很快,不少人就站出来指责医生冷血,对这位医生喊打喊骂。

事情发酵后第二天,上海浦东新区卫健委回应了这件事,称虽然当时医生有任务,但他经验不足导致处置不当,所以被停职处理。

对医生本人来说,其实借与不借都是错误的选择:

如果借了出去,一旦救护车上的病人出现问题,他就要负责;不借的话,老人去世,他也被做了停职处理。

同时,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哮喘发作需要的是药物来缓解支气管痉挛,AED能提供的救助其实十分有限。

问题的关键不在借与不借AED,而在于一个重症病人病危时,120救护车却要一个半小时才能赶来,急救系统是否已经无法有效运作?

在医疗超负荷的情况下,如果后面还有其他重症病人,救护车赶来不及时,可能也是一样的结果。

在微博关于上海防疫的话题里,能看到很多一线的医护人员,都已经很疲惫了。

在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到底应该怎样处理,也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哮喘不用救治,癌症不用救治,其他的患者不用救治吗?

精准防控,到底应该怎么防?

3

精准防控,是上海一直以来的防疫标签,从早些时候开始,就是大家经常探讨的对象。

去年10月31日下午5点左右,上海迪士尼因为有一例杭州确诊来游玩,封闭了园区,防疫部门很快对游客们进行了核酸检测;同时上海的各个学校、单位、社区统计了这两天去过迪士尼的人员名单,开始一一排查;

第二天早晨,筛查的三万多人核酸结果全部出炉,相关地点也完成了消毒采样,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作为日客流量上万的游乐园,一旦有感染情况,极可能大范围扩散;但上海并没有采取全区封锁措施,而是精准筛选出了迪士尼游客,上海迪士尼也在11月3号开始恢复正常营业;

大多数经历过大范围筛查封锁的人,都对这种几乎不影响工作生活的防疫举措十分赞同,并讨论起了精准防控的秘诀;而后西安因疫情封闭时,还有人抱怨为什么不借鉴上海的成功经验。

之后,上海因为一家20平米的奶茶店,再次上了热搜。

今年1月5日,一名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私自外出,1月11日他因核酸检测阳性被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于是他去过的奶茶店立刻被封控管理起来;

1月13日,超过3万人的排查和环境采样检测完成,这家奶茶店也成为了全国占地面积最小的“中风险地区”;

热搜中的人们称赞上海的疫情防控又快又准,既没有全城封锁,也没有全员核酸,甚至隔壁的店铺还能够正常营业;

有人质疑这个留学生居家隔离期间能外出,是不是防控有不合理的地方;只不过这些声音被淹没在了“柠檬”“嫉妒”的评论中。

2月底,上海的精准防控模式再次被提及,不少人的声音已经开始从赞同开始有了怀疑,因为上海疫情开始外溢到其它省市,让人很难不去联想猜测上海自身的情况。

3月初,上海自己的确诊数字开始增加,全国范围内也出现了不少上海关联病例。

直到最近,人们发现,月初同上海情况类似的深圳,已经平稳落地,而上海的确诊数字却还在不断累加。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同样都是每天感染者上千,吉林的大多都是确诊,而上海却有95%左右都是无症状感染者,风险等级也同当下状况不匹配。

精准防控,一夜之间仿佛失了灵。

越来越多的病例外溢,也让其它省市的人苦不堪言:

3月30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出现两例初筛阳性;

3月31日,一名乘客从上海出发,于南京换乘,核酸检测呈阳性;

4月1日,广东佛山发布一名核酸阳性人员,从上海乘飞机抵达了广州白云机场……

在上海实施全区静态管理后,依旧有源源不断的病例散出,甚至还有一例明明初筛阳性,却依旧乘坐动车抵达莆田的感染者。

防控究竟该严还是该松,其实是没有定论的。想松还是想严,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新冠不再影响大家的生活。

松不该是放弃,严也不该是锁死。

但无论怎么管,最关键的一点,是一定要管住。

病毒都知道努力,更何况是人呢?

乌鸦校尉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

参考资料:

多日以来关于上海疫情防控的新闻与讨论

江宇:网传上海疾控人员主张“与病毒共存”,

这是完全错误、十分危险的

江宇 共和国经济史 2022-04-02云阿云智库•上海抗疫专题

4月2日,网上传播一段录音,自称是上海市疾控中心某工作人员与群众的电话录音(共22分钟)。鉴于该录音已经传播很广,且多个自媒体声称是上海市浦东新区疾控中心某负责人。(见“上海疾控电话录音事件”原贴之一)

如果这段录音是真的,那么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十分危险的。如果是其他人编造的上海疾控中心的电话录音,那么制造该谣言的目的就是借着该“上海市疾控中心人员”之口,宣传“与病毒共存”论,放弃现行的“动态清零”政策。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上海市有关方面都应该尽快表明态度,反对这种观点。如果是谣言就辟谣。

如果不是谣言而是真实的录音,特别是如果这种“共存”“躺平”的观点能够代表上海市疾控系统一部分干部的观点,那么问题就更大,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纠正。现在的上海是战场,是前线,是必须令行禁止的地方,任何不遵守中央战略部署、散布和传播消极言论的行为都是要反对的。特别是,从网上传播的情况看,这个录音短时间在大量公众号传播,不太可能是个别人的偶然行为。

这段录音中,该“疾控中心负责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三点:

1、我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我没发现这个问题吗?我告诉他,轻症无症的,你不要把人家转走了,就在家里隔离,我都提了n次了,有人听过啦?没有人听的啊!你现在还来指责我。

2、要被逼疯了知道吧?我们专业机构也要被逼疯了,知道吧?专业人员说的话根本就没人听。现在全部把这个病变成了政治性的一个疾病。花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就在做一个防流感的,你看到现在哪个国家防流感这么防吗?

3、该吃吃该喝喝,然后好好休息,关键是要好好休息,好好休息了,免疫力上去了,过了几天病毒该排的排出去了呀,就阴性了呀。

这三点观点的共同基础是认为奥密克戎是“流感”,认为当前防疫是“政治性”的,认为应该放弃现在的防疫措施,向其他国家学习“躺平(“你看到现在哪个国家防流感这么防吗?”)

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危险的。是和中央确定的防疫方针背道而驰的。如果这些观点影响了上海疾控系统的医务人员,就会造成严更加严重的后果。

关于第一个观点:主张轻症无症在家隔离 ×

这个观点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一部分人能够在家自愈,和总体上采取集中隔离收治的办法,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部分人能够在家自愈,并不说明所有人都不会变成重症、都不会传染。从前期武汉和其他地方的经验教训看,一旦放弃集中收治,患者导致社区传播的风险就要大得多。目前完全不能够放弃集中收治。

确实,方舱医院不如家里舒服,一些群众也对上海市集中隔离点的条件提出了意见。但要看到,出现这种状况,并不是因为集中收治这个做法,而是因为前期耽误了集中检测和收治的宝贵时间。要反思也要从这个角度反思。疫情常态化防控之后,包括这次奥密克戎变种毒株流行之后,全国内地3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采取的都是集中收治的办法,是被事实证明成功的。

要强调的是,上海目前防疫中出现的种种乱象,根源在于应对疫情的迟缓、拖延和动摇,而不是“动态清零”政策本身。除了上海之外,其他实行“动态清零”的地方,包括经济总量、国际地位和上海相当、人均GDP还要高于上海、又临近香港的深圳市,通过果断的措施,在一个传播周期内就实现了新增病例清零、全市低风险。因为出手及时、措施果断,并没有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等乱象。

上海的现象再次说明,只要“动态清零”的方针有丝毫动摇、贻误时机,导致病毒扩散,就必然导致医疗资源挤兑,那时候无论是新冠患者,还是其他疾病的患者,都是救治不过来的。

一个专业的隔离酒店,尚且因漏洞造成大规模疫情扩散,所谓“居家隔离”其实跟“共存论”是等价的,而且在抗击武汉疫情的实践中“居家隔离”已经被证实是失败的,必须旗帜鲜明予以反对。

上海有足够的能力建设更多的放舱,也有足够能力让放舱更舒适。现在的问题是思想上要坚定,不能滑坡和动摇。

有人用“只有新冠是病,其他的病不是病吗”这种具有煽动性的语言来攻击“动态清零”,主张放弃“动态清零”,躺平、共存。但是,放弃“动态清零”只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那时候就不仅仅是疫情爆发时占用医疗资源了,而是进行核酸检测、治疗成为常态。如果按照美国的死亡率计算,中国如果放弃动态清零,每年因新冠死亡的人口就将达到400万以上,而常态下我国每年死亡人口是1000万左右。这还没有考虑到我国人口密度和社会交往频率比美国大得多的因素。

请问,让一个国家的死亡人数比正常状况下增加40%的疾病,是“流感”吗?这么多死亡病例的背后,又该有多少重症、多少中度症状呢?如果放任这一切变成现实,就会导致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问题。

关于第二个观点:“花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就在做一个防流感的,你看到现在哪个国家防流感这么防吗?” ×

第二个观点就是所谓“大号流感”的观点,这位女领导连“大号”都不说了,干脆就把新冠变成了“流感”。

目前,一切认为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的观点,都停留在个别自媒体、“网红”的口里,而没有任何实践和研究的依据。笔者想问这位自诩“专业人员”的女士,是根据什么依据判断新冠是“大号流感”,是梁静茹给你的勇气吗?

目前的奥密克戎变体,远远不能同“流感”相提并论。这是因为,起码有三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第一,病毒溯源还不清楚。

人类认识流感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即使这样也还是出现过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实际上是美国大流感)那样的恶性传染,约四分之一的人口(5亿)感染,夺去1700万至5000万条无辜生命。当时世界上只有17亿人口,相当于3个人就有一个感染,100个人就有1-3名死亡。人类是经过长期的经验,才判断出今天的流感危害性不大的。

而新冠疫情刚刚在地球上出现两年多,病毒源头到底来自哪里,是自然产生的吗?病毒到底有哪些特性,目前掌握的还很不够。特别是俄乌战争中,俄军发现美国在乌克兰以及世界很多地方的实验室,这同新冠病毒是否有关?这些问题都还有待回答。

关系生命安全、国家兴衰的事情,必须要有底线思维,必须防止出现最坏的结果。我国之所以一些人认为新冠是“大号流感”,是因为我们防疫做得太好了,人们感受不到病毒的可怕,只能感受到防疫带来的不方便,所以会产生这是“大号流感”的错觉。但是在目前的客观证据还远远无法证明新冠就是流感的情况下,主动放弃武装,就是主动放弃了安全的底线。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第二,病毒变异的前景还不清楚。

两年多来,奥密克戎一直在变异中。目前,一些人假设病毒一定会向毒性越来越小的方向变异,这是没有充分依据的。如果我们放弃“动态清零”,一旦病毒大面积感染,在短期“共存”之后又出现严重的新型变异,那时候岂不是会出现像2020年初那样灾难性的后果?

另一种病毒可能的来源是人工干预的变异,甚至刻意的投放。如果我们“放开”“躺平”,对方再精准投放传染性和致病性更强的病毒,到时候如何收场呢?如果走到这一步,就是历史性错误。

所以,在病毒变异前景尚不清楚的情况下,贸然放弃“清零”措施,就蕴含着严重后果。这种时候就必须坚持“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一失万无”。

第三,新冠疾病的后遗症还不清楚。

感冒的后遗症有,但是是轻微、可控的。但新冠是一种新病毒,有哪些后遗症,今天还不能完全暴露出来。就目前公开报道的新闻和研究来看,新冠导致的后遗症遍布人体各个系统。从侵入大脑、影响睡眠、导致精神障碍,到影响生育功能,等等。

作为一种新型传染病,其后遗症要多年之后才能被人们比较充分地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就轻率断定为“流感”也是没有依据的。

另外,奥密克戎的传染性远高于流感,导致的绝对死亡规模也远大于流感。

目前主张新冠是“流感”的,只是看到了奥密克戎的病死率相对较低,但是病死率并不是判断一个传染病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影响更大的是绝对死亡人数。事实是,奥密克戎的绝对死亡人数高于德尔塔。

正如这篇《奥密克戎的真正威力藏在超额死亡里》指出的那样:同疫情之前的正常年份相比,新冠流行带来的超额死亡(比正常年份平均值增加的死亡人数),美国2020年和2021年是120万,而2022年前六周就是11.15万。其他国家:

德国、瑞士、比利时,超额死亡5%;

法国 15%

意大利12.75%

西班牙14.39%

芬兰 多死了15.4%

新西兰,17%

爱沙尼亚15%,斯洛文尼亚17%

保加利亚 37.39%

美国31%

接种率奇高无比的以色列,35%。

这些国家都是“躺平”“共存”的典范。

既是按其中最低的一档,10%计算,就相当于每年全国多死100万人,上海每年多死1.33万人(根据上海2019年死亡13.3万计算)。

如果按上述国家平均水平,20%计算,相当于每年全国多死200万人,上海每年多死2.66万人。

如果按美国的35%比例计算,相当于全国每年多死350万人,上海每年多死4.65万人。

上海每年超额死亡4.65万人是个什么概念呢?

一架飞机失事,132名同胞不幸罹难(抱歉我使用这个不恰当的比方)。而如果放弃“清零”,就相当于上海每年多摔352架飞机!

上海的面积是6340平方公里,如果放弃“清零”,就相当于上海每平方公里多死7.3人。

这么惨痛的结果,怎么还能大言不惭说是“流感”呢?这是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吗?!

关于第三个观点,把政治和科学对立起来,自榜“专业人士”,把“动态清零”看成是“政治”。×

这种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非常危险的。这位女士关于“专业人员说的话根本就没人听。现在全部把这个病变成了政治性的一个疾病”“世界上哪个国家这样防流感”的表达,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

任何专业人员,都不应该把自己的专业看的高于一切。防疫当然是重大的政治问题。防范疫情,是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现代医学分工很细,即使在医学内部,也没有哪个医生敢说自己包治百病,即使是临床医生,也常常通过多学科会诊才能诊断疑难杂症,有很多疑难杂症现有知识还解决不了。那就更遑论公共卫生和疾控专业呢?病毒传播不仅是一个生物学事件,更是有重大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影响的事件,仅凭公共卫生专业,无法给出完整的、相对科学的防控措施。更不必说,我国多年来医学界存在着一种唯西方马首是瞻的空气,他们认为西方“躺平”我们只能“躺平”,而瞎着眼睛装看不到我国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至今最有活力的经济发展成果,实现了世界上最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我国的历史证明,成功的公共卫生措施,无不是“党的领导+群众路线+专业知识”三位一体的结果。没有专业知识固然不行,但是如果只有“专业知识”(不仅仅是公共卫生的专业知识),没有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只靠专业知识,就什么也干不成,美国和欧洲死亡上百万人,难道是因为没有公共卫生专家吗?

在上海疫情肆虐的浦东,就居住着一位可敬的老人。她的名字叫王桂珍,身份是新中国第一位赤脚医生。不知道上海疾控去年有没有参加党史教育。当年赤脚医生专业知识远远不如今天的“网红”们,但是首要的要求是政治挂帅,什么叫“政治挂帅”?政治挂帅就是把人民的健康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是要做一个好医生首先要做个好人。如果所有的医生都做到这一点,那么关于抗疫的噪音就会小很多。

在武汉暴发疫情早期,上海网红专家不是说武汉不应、也无法全民核酸吗?他说满打满算一天就只能做单位数的万人吗?这就是典型的书呆子思维。结果,武汉“三结合”一来,速度、效率那是书呆子专家能够想象得到的呢?当年抗击血吸虫,也是上海的专家说,这个困难那个困难,总之,就是不行。电影《古木逢春》中的那个专家形象,据说,原型就是上海的某位专家。上海有过十里洋行的历史,有“洋气”,这是历史的痕迹,这个痕迹使许多人总有文明程度高人一等的感觉,因此,对于新中国经验,用觉得它“土”,不够西方的文明、人性。个人有这种看法,无所谓,但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怎么能对新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验也那么无感、那么漠视呢?

参见《防疫当然是政治问题》一文。

最后,再说说关于经济的影响。

事实证明,实行“清零”政策不仅不会影响对外开放和人民生活,而且是能够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顺利进行的成本最小的方式。

西方一些媒体鼓吹中国“和病毒共存”,拿出来的说辞是:实行严格的防疫措施会影响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制度决定了人的生命健康不会被纳入统治阶级考虑的重点目标,因为即使没有疫情,人民大众也只是资本增值的工具。所以西方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计算抗疫对经济的影响的。去年年初,之所以美国不愿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一个主要考虑就是担心影响经济增长。但事与愿违,一旦疫情到难以扑灭的程度,整个社会生活在对疫情的恐惧当中,不仅会影响经济正常运行,而且新冠疫情给国民健康带来的伤害将在根本上损害未来的经济竞争力。

在国际疫情严重反弹的情况下,我国必须坚持对入境人员实施严格的监测、隔离等防控措施,这不是切断与世界的联系,而是对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高度负责的表现。

我们采取的“清零”政策,丝毫没有影响对外开放。2021年与2019年同期相比,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3.4%、24.5%和22%……我国第一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这一切数据继续展示着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快于GDP增长的格局。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恰恰是因为我们实行了“清零”政策,广大工厂企业可以正常开工,人民可以正常消费。如果放弃“清零”,造成病毒流行,结果不可能是“有利于对外开放”,只能是破坏对外开放的大好形势。

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斗争形势下,这只会导致亲者痛、仇者快。

当前我国的疫情防控,是在国内外各种斗争严峻复杂的形势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表面上看起来的技术问题,背后都涉及全局。必须把技术思维和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结合起来。

面对世界变局,面对周边动荡的局势,如果疫情防控出现任何闪失,后果都将是严重的。一些外部势力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所以对我们的抗疫方针有各种议论和误导。国内有些地方也或多或少接受了一些“网红”的误导,导致了今天疫情外溢其他省份的局面。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在党的领导下自觉和坚定地坚持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方针。

江宇:必须继续以“零容忍”的态度反对“与病毒共存”

江宇 共和国经济史 2022-03-23云阿云智库•上海抗疫专题

编者按:

自2021年以来,每当我国疫情防控出现任何新的情况,“与病毒共存”的声音就会发起一波攻势。这些言论,有些来自CNN、BBC等外媒(例如2022年3月22日BBC就发表了一篇丑化我国防疫措施的文章,题目为“奥密克戎与清零:中国还能坚持多久”,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随着病毒变异,实行“大规模封锁”的办法不可持续)。

还有些言论来自国内的自媒体,但是能看明白有很明显的操纵舆论的痕迹。例如3月22日几篇这类渲染悲情、攻击防疫政策的文章集中出炉,题目分别为“回燕郊的路”“防疫政策该调整了”“防疫不该让中小企业买单”等等

这些文章,表面上是为居民、为中小企业说话,但是稍微动动脑子想想就知道,如果真的“放开”了,全国每天成千上万例死亡、上十万百万人感染,社会就会“正常”了吗?就不需要每天做核酸检测和隔离了吗?企业就能正常经营了吗?那时候的压力和混乱只会比现在大千百倍!纵观世界,哪个“放开躺平”的国家的经济取得像我们一样的增长了呢?

这些文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及其背后的推手,期待的就是中国乱起来,期待的就是中国的防疫被撕开一道口子,功亏一篑,最终实现他们搞乱中国的目的。这从“武汉保卫战”他们吹捧某厅级作协主席的日记、吹捧某“吹哨人”、吹捧上海不学无术的网红,难道不是看的很清楚了吗?

最近某东部大城市疫情发生严重扩散,给全国防疫造成了很大压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城市的卫生部门或多或少受到“网红”的误导。

国外一些媒体把东部某市某“网红”树立为所谓“精准防控”的典范,实际上是想利用该市撕开一道口子,让全国都躺平,接受与病毒共存。如果被这种“皇帝的新衣”所蒙蔽,真的采取“躺平”或者“变相躺平”,还醉心于吹捧“喝咖啡”“喝红酒”的精致生活方式,就是慕虚名招实祸,是要出大问题的。

实际上,过去某些地方自己为是的所谓“国际接轨”,有靠运气的成分。全员核酸打的就是一个概率,以前其他省都测,一个地方不测,在疫情不严重的时候也能混过去。现在疫情稍微严重点就不行了。(举个例子,国内任何一个地级市,不搞全员检测,但只要这个城市周围的全部城市坚持搞全员核酸,这个城市也几乎没有风险)。所以以前没有出大问题,实际上是因为其他省帮这个地方守住了、发现了、预警了,是这个市搭了其他省市的便车,根本不是他们自己为是的所谓“国际接轨”的功,更不是被一些外媒吹捧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功劳。

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两次公开批评了把“奥密克戎”当成“大号流感”的错误观点,对一些地方“躺平”或者“变相躺平”提出了明确批评:卫健委:将奥密克戎变异株 当成“大号流感” 部分地区思想松懈麻痹。这是有强烈针对性的。

网友伐柯也在《上海 该醒醒了》一文中呼吁:(一些地方)是时候摘下「防疫优等生」的帽子、放下「国际接轨」的架子、停止标榜买咖啡喝红酒的「精致生活」了。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向全国其他正常城市虚心学习,认真严肃应对疫情。

对此,我们在 坚持从严防控,坚持就是胜利 一文中已经进行了阐述。这里再转发去年的文章《当前必须反对“与病毒和谐共存”》,其中的道理现在仍然适用。

当前必须反对“与病毒和谐共存”

“与病毒共存”的说法,最近引起很多讨论,首先要厘清概念。

如果“与病毒共存”指的是:这一年多来,人类还没有消灭新冠病毒,客观上就在同病毒“共存”,那么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没有必要作为新的主张提出来。如果指的是:人类要消灭新冠疫情流行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将呈现人类与病毒共存的状态,要准备持久战,不能有“速胜论”。这个观点是成立的,但是表述可以更准确一些。与其说“与病毒共存”,不如说“与病毒长期斗争”,这样就不会引起误解。

但是,还有一种“与病毒和谐共存”论认为:现有实践证明人类难以消灭病毒,因此不应以消灭病毒作为目标,要调整立足于消灭病毒的抗疫路线,容忍一定程度的疫情。还有人认为,如果中国坚持严防死守,在世界其他多数国家选择“与病毒共存”的情况下,中国就会变为“孤岛”,影响国际交往和经济发展,所以中国应该调整抗疫策略,像西方一样容忍疫情一定程度的流行,以便于打开国门,与西方“接轨”。这些主张是错误的,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

【根据WHO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12日,全球累计确诊人数累计超过约2.04亿,死亡人数超432万,全球接种疫苗数44.2亿。 图为累计确诊(每百万)全球概况。】

一、新冠病毒远远没有达到同人类“共存”的条件

人类和病毒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共存,但这是有条件的。自古以来,人类能否容忍一种病毒和自己共存,至少要考虑三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传染性如何,传染渠道是否容易阻断。

第二个因素:是否有方便廉价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第三个因素:疾病对人造成的危害和后遗症有多大。

例如,病毒性感冒。虽然很容易传染,但治疗也不难,而感冒对大部分人的伤害又比较小。所以,世界各国都没有采取完全消灭病毒性感冒的策略,而是容忍一定程度的共存。

再如,艾滋病不符合后两个条件,它很难治愈,对人生命健康的损害又是致命的。但是,由于它符合第一个条件:传染性可控。只要人类规范自身行为,讲究卫生、洁身自好,正常的社会生活不会传染艾滋病。因此,尽管艾滋病是致命传染病,但是世界各国也选择容忍一定程度的流行,而不是花费巨大的社会成本追求“零发病”。

同时必须指出,即使对这些病毒,人类选择“共存”,也仅仅是有限度的容忍。是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的约束下,暂时容忍病毒在一定程度存在,不花费难以承受的人力物力追求完全消灭。但这绝不是说,“与病毒共存”就是理所当然的。只要是对人有危害的病毒,无论艾滋病、还是感冒,也都会对特定人群带来风险和痛苦,人类仍然要积极探索有效的防控策略,同这些病毒的斗争还没有结束。

而那些不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病毒——即那些传染性高、治愈难、后遗症大的病毒,和人类就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关系。病毒活,人就得死;人要活,病毒就得死。对这类病毒,就没有任何“共存”的理由和空间。迄今为止,已经被人类基本有效控制的天花、鼠疫就是这种类型。对这种病毒,策略就是露头就打、除恶务尽,没有任何“共存”的空间,否则就会对人类生存带来巨大风险,甚至造成亡国灭种的后果,这是历史上是出现过的。

很显然,截至目前的认识,新冠病毒就是这类必须除恶务尽的病毒——

第一,它传染性极高,特别是变异毒株传染性更高,未来变异病毒前景如何,还很难预测。

第二,治疗的难度较大,特别是重症患者。虽然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如果预防不到位,产生大量病例,也会给治疗带来巨大压力。

第三,即使康复,也会给患者留下不可逆的终身伤害。

我们制定防疫策略,必须依据现有的认识,树立底线思维,避免最坏后果。而不是凭借主观的美好想象,预测“一旦放开,病毒的毒性就会降低到普通感冒”,至少从目前看,这种预测是没有依据的。即使病死率下降到流感那样的0.1%以下,一旦大范围发病(像美国那样几千万人患病),绝对的死亡人数也会很高,而且患病者在康复之后也会留下后遗症,这都是比流感大得多的社会代价。基于目前的情况,新冠病毒完全不具备“共存”的条件。因此,主张“和病毒共存”在技术上是完全不成立的。

二、实践证明,去年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打人民战争、立足于消灭病毒的抗疫路线,是完全正确、有效、先进的

国际国内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去年年初以来,我们通过党的坚强领导和强有力社会动员打人民战争,立足于消灭病毒的抗疫路线,是完全正确、有效和先进的。除非技术手段或者病毒自身特点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继续坚持。

只要经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看出:立足于消灭病毒的抗疫路线,虽然暂时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但是换来了抗疫的优异成绩。尽管付出了一定社会成本,但这个成本远远小于一旦疫情失控带来的损失。

截至2021年8月15日,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达到3744万,累计死亡63.7万人。而且疫情发展根本没有出现下降趋势。仅仅算经济账,这60多万人死亡、3744万终身带有后遗症的人口,就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是一个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可以利用比较好的居住和医疗条件独善其身,不顾这3000多万人的死活。但我们作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有办法控制疫情的情况下,绝对不能放任疫情流行的发生。

中国的老百姓是具有唯物论传统的先进群众,中华文化重视生命、重视亲情,不可能像美国、印度这种没有经过社会革命的国家一样,接受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洗脑,在疾病面前听天由命。一旦我国暴发疫情,必将带来比西方国家更严重的社会后果。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现有技术和制度用到极致,采取严防死守、消灭病毒的策略。

有人指出,今年7月爆发于南京等地的疫情,证明外来输入不可避免,“清零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因此不值得追求”。这种看法是颠倒了因果,过于片面。据媒体报道,就在南京禄口机场900米距离的尚洪村,与机场有密切的人员来往。但就是因为村党支部坚强有力,从7月20日起,就组织党员24小时轮流值班,严防死守,确保了到今天为止,没有发生一起病例。可见,所谓“防不住”,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认为“输入不可避免”的实质还是以西方的标准来看中国,认为西方防不住、我们就一定防不住。一些主张“和病毒和谐共处”的观点,往往也是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存在迷信,从去年疫情暴发以来就迷信和夸大美国的防疫能力的,往往现在容易接受“与病毒共存”的观点。只要放弃偏见,客观对比一下中美抗疫的差距,就能够增强信心。

三、认清西方主张的“与病毒共存”论的政治实质

最近,BBC等西方媒体和某些西方专家接连对中国提出政策建议,认为中国对新冠病毒的零容忍是不可持续的,应该放松抗疫措施,学会“与病毒共存”。这实质是一种连环计。西方在病毒面前一败涂地,有什么资格对中国提出这样的建议呢?

与病毒共存还是不共存,在技术层面,是完全可以讨论的。我们也确实需要在确保防控有效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抗疫,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疫情暴发以来,西方利用疫情操弄政治手段、试图破坏我国发展局面的较量,已经进行了很多回合。我们必须在这个背景下,认识西方一些人主张“与病毒共存”论的实质。

西方一些人主张和推销的“与病毒共存”论,有两个指向:

一是自我辩护,即为自己抗疫不力、造成巨大人员死亡的辩护。

二是拉人下水,即要打破中国抗疫“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破坏我们民族复兴和伟大斗争的形势。

西方的“与病毒共存”,不是主动采取的策略,而是抗疫失败的之后自我辩护的托词。人们不难记得,去年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西方国家纷纷拿中国的疫情做文章,那时候为什么他们不主张“和疫情共存”呢?假如角色互换一下,是美国在本土消灭了新冠病毒,而中国疫情流行,那么西方还会主张“和疫情共存”这种明显违背科学、违背人道主义的观点吗?正是因为西方的无能,给世界树立了很坏的榜样,才导致世界疫情反复肆虐。我们有些人跟着西方宣传“和病毒共存”,就是因为习惯了把西方看成世界的领导者,习惯了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

实际上,我们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防疫体制机制,虽然这些做法会带来一些负担、一些不便,但只要全国人民形成共识,严格遵照防疫规则,平均到每个人的负担就是比较轻的。但如果相信了西方的“与病毒共存”论,放弃我们经过艰辛努力建立的防疫体制机制,才真的会破坏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四、反对“与病毒共存”,就是“反科学”吗?

在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中,还有一种把行政措施和科学对立起来的观点,认为通过行政手段、人民战争的方式不科学,而认为一些专家主张的“与病毒共存”的观点才是科学的。这种思维也是需要澄清的。

自古以来,防疫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这次抗疫,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从一开始就同在坚强政治领导下发挥科学家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疫情发生后,2019年12月31日国家卫健委专家组即抵达武汉开展工作,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成立了专家组,李兰娟、张伯礼、陈薇等院士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第一线,赢得人们的衷心爱戴。中国在病毒序列发布后的14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41天完成抗体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反观美国,特朗普和拜登当局为了一己私利,拒绝接受公共卫生学家的合理建议,这才是为了政治不顾科学,因为他们的政治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政治。

我们的政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这就决定了我们为了维护人民利益,不仅会相信科学,而且会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去年以来我们实施的防疫路线,正是在党中央领导下,广泛听取包括公共卫生专家在内的广大科学家的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说只有“和病毒共存”是科学,“消灭病毒”就不是科学,那恐怕没有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会同意。如果有人反对防疫采取行政手段,那么自古以来一切防疫措施都是政府组织实施的,都是行政手段。采取行政手段和讲究科学是不矛盾的。

同时也要看到,防疫是一个关系全局的系统性工作,是一场全面的大战,单靠哪个专业的专家,都不足以完成回答如何抗疫的问题。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吸收各方面专家包括公共卫生专家的意见。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一个成功历史经验,就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走干部、专家、群众“三结合”的路线,单纯强调哪一方都是不完整的。防治血吸虫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日本、印度,都不缺具有专业知识的公共卫生专家,但是之所以在疫情面前一败涂地,就是因为缺乏政治领导能力、群众组织能力。

实践已经证明,病毒清零就是最科学的办法。这一点,一些西方专家也已经认识到。《参考消息》9日刊登西班牙《世界报》网站《为什么我们不能与新冠病毒共存,就像与流感共存一样?》一文。其中指出,与流感相比,新冠病毒具有更强的传染能力,传播速度更快,而且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它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并造成长期后果。《联合早报》8月6日报道,新加坡传染病专科医生梁浩楠表示,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当下控制病毒的最佳方式就是清零。只要病毒继续传播,就有可能出现新的变种。这个在许多西方国家看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中国有望通过清零得到控制。

我国的抗疫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绩,这本身就说明我们的抗疫方针是科学的。当然要不断完善。但是要警惕有些舆论把反对“与病毒共存”的观点扣上“反对科学”的大帽子,并借此提出错误的主张。

五、实行严格的防疫措施,就会影响经济增长吗?

西方一些媒体鼓吹中国“和病毒共存”,拿出来的说辞是:实行严格的防疫措施会影响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

例如,8月10日,彭博社发文称:中国“病毒清零”的防疫策略将使其未来几年面临被孤立的危险。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开始尝试与新冠病毒共存,而中国却试图长期彻底消灭新冠病毒,这将会付出很大代价。

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是诱导中国解除武装的说辞。

首先要搞清楚,人的生命健康和经济增长之间是什么关系。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动力是人,人的生存和健康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人都死了,经济还怎么增长?这是一个很简答的道理。从数据看,去年以来中国采取最严格的防疫措施,人均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稳定在世界最低水平,同时成为世界唯一一个经济保持正增长的经济大国。这就充分说明,严格的防疫措施并不会影响经济增长,反而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制度决定了人的生命健康不会被纳入统治阶级考虑的重点目标,因为即使没有疫情,人民大众也只是资本增值的工具。所以西方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计算抗疫对经济的影响的。去年年初,之所以美国不愿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一个主要考虑就是担心影响经济增长。但事与愿违,一旦疫情到难以扑灭的程度,整个社会生活在对疫情的恐惧当中,不仅会影响经济正常运行,而且新冠疫情给国民健康带来的伤害将在根本上损害未来的经济竞争力。

我国是一个大国,具有广阔的内循环空间。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资本主义不同,就在于其是为了满足人民真实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资本利益最大化。从而社会主义可以根据真实需要,把劳动力安排在合理的岗位。在防疫的条件下,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娱乐等实际需要并没有减少,而只是改变了形式,这就决定了,只要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经济增长不可能丧失动力。

六、严守国门就会导致“被世界孤立”吗?

还有一种影响不小的观点认为,世界很多国家已经选择“和病毒共存”,从而可以互相开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选择严防死守,那么就会被世界“孤立”。这种担忧完全是无稽之谈。

在国际疫情严重反弹的情况下,我国必须坚持对入境人员实施严格的监测、隔离等防控措施,这不是切断与世界的联系,而是对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高度负责的表现。

疫情虽然提高了进出口的难度,但是并没有切断物流的渠道。即使没有疫情,进出口检验检疫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屏障。世界上不存在无限制的对外开放。既然日常的检验检疫并没有造成封锁,那么关于新冠疫情的进出口检验检疫也并不会造成封锁。2020年,在实行严格防疫政策而西方“躺平”的条件下,我国贸易额达32.16万亿,是全球外贸第一大国。这充分说明防疫并没有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还要怎么“开放”呢?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靠国际交往,但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特别是在新发展阶段、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本来就要更加强调经济上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像彭博社宣传的,如果世界其他一部分国家“带毒开放”,其经济发展也必然是低效的、低质量的,不可能对我们构成竞争和威胁。

在抗疫中,我国是先进者,西方是后进者,世界上哪有先进者怕被后进者封锁的事情呢?能封锁得住吗?世界其他国家只要愿意从疫情中走出来,迟早都要采取像我们这样严格的防疫措施。而不是反过来,因为其他国家还没有做到,我们就去降低自己的标准,迁就其他国家。率先控制疫情,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西方有些人希望我们“与病毒共存”,也就是要打破这种机遇。

如果真的出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躺平”,导致疫情高水平流行、病毒进一步变异的局面,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我们必须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这种“封锁”并不会影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我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土地,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有科技进步的强大实力,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坚强伟大的党和团结一心的人民。靠国内大循环,完全可以正常地工作、生活并不断发展进步。

我国一些信奉“和病毒和谐共处”论的人,认为西方“群体免疫”的政策比我们的路线更加优越,等西方完成群体免疫了,我们就会形成被动。这种说法是被迷信和偏见盖过了常识。当前病毒还在复杂的变异过程中,认为经过所谓“群体免疫”就会变成“大号流感”的可能性根本没有出现。

再退一万步说,即使西方“群体免疫”的“躺平疗法”将来经过实践的证明是有效的、是真正可以把病毒的毒性“降低到感冒一样”的(尽管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那么,到时候对我们来说也不会造成任何被动。那时候,我们自己本来就没有几个病人,而国际上的病毒都变成普通感冒了,没有危险了,我们到那时候再从容地、有序地开放,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在现在,美国还每天成百上千死人的时候,冒着巨大的危险打开国门,让人民付出巨大的代价呢?

孙春兰赶赴上海调研疫情防控工作

政事儿 政事儿 2022-04-02 云阿云智库•上海抗疫专题

文字来源:新华社  视频来源:央视

据新华社报道,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实李克强总理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4月2日上午从吉林赶赴上海调研疫情防控工作,抵沪后即与上海市委和市政府负责同志交换意见,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关心和慰问。孙春兰强调,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态度坚决果断,行动迅速有力,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加紧推进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和专业优势,调集检测能力、医务人员、防控物资等资源力量,强力支持上海防控工作,同心协力尽快打赢这场大仗硬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出席有关活动。

当前,上海疫情处于高位流行,各项防控措施正在有力有序推进。孙春兰听取国家专家指导组汇报,到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研并主持召开有关专家座谈会,实地考察世博展览中心方舱医院、长宁区新泾五村,了解流调排查、转运收治、社区管控等措施的落实情况。她指出,在2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应对奥密克戎疫情,还要保持核心功能的正常运转,任务艰巨、挑战巨大。要尽快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周密组织开展全员核酸筛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抓紧摸清疫情本底。要改扩建方舱医院和定点收治医院,备足隔离房间,快速转运收治感染者,及时开展流调排查,追踪管控风险人员,做到日清日结。要从严从紧加强社区管控,保障好居民基本生活和正常就医需求,开展区域协查,严防疫情外溢。对关键行业、重点机构等要实行严格的闭环管理,确保核心功能正常运转、供应链产业链畅通。

在吉林市期间,孙春兰每天召开专家座谈会分析研判疫情形势,每晚视频调度各区县应收尽收、应隔尽隔,推动实施社会面“清零”行动,集中资源力量对疫情较重的船营、昌邑、高新三个区发起总攻,推进流调排查、“四应四尽”、社区封控、服务保障等综合防控措施落到实处。目前,吉林市社区新发现的感染者明显下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022-4-3点击数/观注度 15503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