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中概股沉浮三十年

中概股沉浮三十年

原创 蓝钻故事 2022-04-21 云阿云智库•证券

导读:那些曾经为了发展走出国门的中概股们,现在该是回家的时候了。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中学时的一篇叫《草船借箭》的课文,诸葛亮趁着大雾弄来了十几条船的箭矢,让士兵们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而我,也想对美国人说一句,“谢谢你们的投资,助我们实现工业化!”

中国股民和投资机构的一大问题,是思想还没怎么转变过来,多少还有点停留在农业社会时代。

作者 | 丹凤眼

1

华晨带头

说起曾经那些拥有辉煌历史的国产汽车公司,不止一汽二汽,华晨绝对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骄傲,华晨汽车曾经风光无限,在2002年的时候巅峰市值超过246亿元,全国的销量也是遥遥领先,公司旗下业务涵盖整车制造、发动机生产、零部件供销以及汽车分销等领域。

而说起华晨汽车,就不能不提仰融。

1984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了好几年,工业化蓬勃发展。在这一年,在沈阳农机汽车工业局的组织下,由时任副局长的赵希友牵头成立了沈阳汽车工业总公司。三年以后的1987年,赵希友又整合了沈阳周边五十多家汽车相关的小型企业,合并组建了金杯汽车。

金杯汽车就是华晨汽车的前身。

当时的金杯是标准的三无企业——一无资金、二无车型、三无生产线,有的只是一块能够生产汽车的牌子和几间破旧不堪的老厂房。不过这个牌子在当时老值钱了,属于有钱也买不到的那种。因为那时候的汽车生产搞的是目录管理制度,你想要造车,得在国家的目录之上才行。

所以当年吉利汽车的李书福为了搞到目录,甚至把工厂开到了四川德阳的监狱里头,因为德阳监狱有个汽车制造厂,可以合法生产汽车。

“三无”的金杯其实不是不想造车,而是不能。因为造车需要巨额的前期投资,即使是那些最简单易造的车型研发生产,动辄也是数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需求。万般无奈之下,赵希友想到了发行股票集资发展的主意,在1988年面向全社会公开发行了100万股记名式可转换累积优先股票,每股作价100元,募集总计1个亿的资金来完成金杯的初期发展。

如果是今天,这一个亿也就是王总的一个小目标而已,但是在当年,这一个亿的股票卖了一年多也没几个人买,因为大家都不相信这事能成,担心自己辛苦积蓄的血汗钱打了水漂。

不过还是有少部分人愿意吃这个“螃蟹肉”,赵希友从这些人手里募到的钱帮助金杯又艰难度过了几年,期间采用CKD半散件组装的生产方式,引进生产了第一代金杯海狮,但一直不愠不火。

直到仰融出现,金杯才彻底有了转机。

仰融祖籍在安徽,但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北国镇。初中毕业后,先是做厨师,后来承包小商店,再后来又到江阴市外贸公司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辞职去了深圳讨生活。当时的深圳是新兴的经济特区,又背靠亚洲金融城市香港,各种资本运作比较发达,所以在机缘巧合之下,仰融慢慢走上了资本运作之路。

90年代初期,已经把生意做到香港的仰融,在香港注册了第一家公司——华博财务。1991年,金杯打算引进丰田第四代海狮面包车,但是没钱,于是和有钱的仰融一拍即合,因为当时中国也需要摸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于是从国资委到中央一路绿灯,同意仰融的华博用1200万美元买下了金杯汽车40%的股权,之后通过换股等操作,将控股比例扩大到了51%,仰融成为绝对控股方,公司名字也从金杯变成了华晨。

1992年,为了融到更多的资金,仰融把资本运作到了极致,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让华晨冒险到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敲钟上市(当时中国企业到国外上市是有风险的,国家没说行,也没说不行),成为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第一股,也就是中概股的第一股。

所谓中概股,就是那些在境外上市,但业务和盈利主要在中国大陆的上市公司。

在其他企业还在观望的时候,华晨汽车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高风险带来了高回报,华晨获得了超额认购85倍和融资8000万美元的成绩,扣除10%的各种中介、服务、审计等费用,这次上市共给华晨带来了7200万美元的资金,这在当时的中国算得上是一笔巨款,要知道当年中国的GDP也才4000多亿美元而已。

拿到真金白银的华晨从此开始腾飞,先是购进了几条全新的生产线,推出了全新的金杯海狮SY6480,凭借性能、价格以及资金上的优势,直接把当时的明星车型——一汽“小解放”打得节节败退,最终一蹶不振彻底消亡。

从此金杯客车每年的销售量都以50%的速度增长,从最开始的9150辆迅猛增长到2000年的6万辆,连续多年占据轻客市场销量第一。2000年,金杯客车销售额达到70亿元,利润仅次于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在汽车行业名声大噪,因此得了一个绰号:中国四汽。

华晨之所以取得如此长足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到美国上市,拿到了宝贵的发展资金,有了先发优势,一步快,步步快,最终仅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就成了中国当时的汽车巨头。

有了华晨的带头,很多企业也蜂拥至国外尤其是美国上市。根据统计,从1992年到2022年30年间,共有500余家中国公司曾赴美上市。这些公司在美股市场创造了“中国概念股”的热潮,使中概股一度成为美国资本上最活跃的海外市场。

因为有部分企业或退市或被收购,所以截止到2021年底,中概股总共还有380家,其中美股中概股为281家。

2

原因

中国企业之所以要跑到国外去上市,主要有五个原因。

最大的原因,当然是没钱。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刚刚搞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没几年,整个中国的财富总量都比较少,资本极度稀缺。虽然这时候已经有了市场化、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但银行的贷款理所当然的倾向于有重资产抵押和国家信用背书的国有企业。根据当时的一项统计数据,1995年,国有企业贷款占到了银行各项贷款总额的58.73%。相比之下,轻资产经营的新经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非常不受待见。

其实想想很正常,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如果你是银行贷款经理,为了自己的业绩考虑,你肯定只想把钱贷给那些还款可能性高一些的人或公司,尽可能的降低坏账率。

而欧美资本市场则刚好相反,属于资本过剩,急需优质的投资标的,所以对冉冉升起东方大国的企业超乎寻常的追捧,比如1999年的中华网到美股纳斯达克上市,短短三天股价就从20美元飙升到137美元。

第二个原因,就是虽然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证券交易所,国内企业也可以到证交所上市,但由于市场容量太小,担心新股入市引发市场抽血(因为整个股市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几个人在玩,当新股上市,大家会把旧股卖了买新股,客观上造成旧股下跌),所以对上市企业的审批是既缓慢又严厉,有个企业排了几年队也没能上市。

问题是商业的特点就是市场瞬息万变,如果企业几年都上不成市融不到钱,那黄花菜都凉了。

其实这两个原因归根结底算得上是一个原因,说到底就是没钱,上到国家,下到普通民众,都没钱,银行没钱贷款给企业,民众也没钱炒股。

第三个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证券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刚刚玩这个游戏,担心把游戏玩脱了不能给股民交代,所以制定了比较严苛的上市规则,以求稳为主(当年的327国债期货事件就相当有代表性,这个事件非常有意思,属于中国证券历史的重大里程碑事件,有机会把这个事件写下来)。比如A股对于想要上市企业的业绩有明确规定,要求至少连续3年盈利(创业板是2年),并且累积盈利要3000万元以上才行。

问题是很多新兴产业,尤其是互联网产业,在早期抢夺市场份额的阶段,几乎注定是烧钱亏本的,比如像美团、饿了么这样的外卖平台,就一直在烧钱,一年要烧个上百亿,这样的企业依据现行制度,在国内肯定是上不了市的。

和中国相比,玩这种资本游戏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欧美资本市场则要轻车熟路得多,比如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标准,只要企业满足市值不低于10亿美元、年收入不低于2.5亿美元,即便没有盈利也可以上市。

还有,A股以及港股还规定了上市企业必须同股同权,这同样限制了很多企业的上市,因为很多企业创始人既想要融到钱,又不想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既要又要。而在这一点上,美国证券市场同样宽松得多,能够接受同股不同权。

2013年,阿里巴巴曾经将港交所作为上市第一选择,但因为公司采用的是同股不同权的架构,随后只能转向美国资本市场。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搜狗身上,2017年,张朝阳本想让搜狗在香港上市,也是因为股权架构问题,最后只能投奔纽交所。

痛失阿里巴巴这条大鱼的港交所痛定思痛,2018也修改了相关规定,开始接受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赴港上市。所以这两年有传言说阿里巴巴要回归港股,如果这事成了,对于中国股民来说算得上是一件好事情。

第四个原因,到国外上市的企业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

现在的中国人思想已经相当的开放了,但是在二三十年前,大家的的思想还是比较保守的,管理也比较传统,大多采用的是家族式、家长式的管理。如果企业到国外上市,势必要符合别人的一些规定,需要对企业进行一定的制度改革等等,这些措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

第五个原因,也是哪怕到现在,还是有相当多的企业热衷于到欧美上市的原因,那就是欧美资本市场相对来说更能接受一些新兴产业,而国内的股民和机构更加喜欢买传统产业公司的股票。比如美国股市市值排在前列的是苹果、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而A股的茅台则是万年股王。

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农业思维和工业思维的碰撞,西方已经进入工业化社会几百年,对于高风险但是高回报的新兴科技产业有着更高的接受度,而中国才刚刚完成了工业化,现阶段掌控权力和财富的阶层,绝大多数都是从农业社会跨越到了工业社会,但是很多人的潜意识太不自觉的保留着农业社会的思维,相对而言比较求稳,不喜欢冒险,更倾向于投资低风险的传统产业。

当然了,中国人的学习能力是相当强的,比如我周围的很多股民朋友现在越来越喜欢重仓科技股了。所以假以时日,随着大家思想的转变,相信中国科技企业的融资会变得更加容易,这是必然的。

正是以上的五大原因,使得中国相当多的企业掀起海外上市的热潮,而且海外资本市场也非常欢迎中国企业,一边是能够快速融到钱,一边能拿到优质的投资标的,大家各取所需。在2005年这一年里,总计有63家中国企业成功登陆美股,创下了历史记录,被称为华尔街的“中国年”。

3

做空

不过,看到去海外融资如此的容易,有的人悄悄动起了小心思。

卡尔森·布洛克是一个美国人,但长期在中国讨生活,是地道的“中国通”。2005年,布洛克从芝加哥肯特大学法学院毕业后,便长期停留在中国“淘金”,会说一些中文。他先是在上海做了一年律师,后来还开办了一家自助储存库公司。此外,他也兼职帮从事投资经纪业务的父亲和某些对冲基金做一些调研工作,赚一些咨询服务费。

有一天,有人找到他的父亲,希望他投资一个名叫东方纸业的企业,这是一家位于中国河北省的造纸企业,于2009年12月在美国上市。布洛克的父亲就让熟悉中国的布洛克对这家东方纸业进行调查,搞清楚相关的经营管理情况,以决定是否投资。

律师出身的卡尔森·布洛克做事非常严谨,为了调查东方纸业,他组建了专门的调查团队,团队成员背景多元,覆盖了具有法律、财务和制造业背景的人员。

通过东方纸业发布的数据来计算,每天将产出并运送582吨纸张,582吨纸是831大卷。一辆典型的卡车可以装放20到30卷牛皮纸。如果平均每辆卡车装25大卷,那么平均每天将有33辆满载卡车离开。

同时,每辆出厂的成品车应配备2—3辆满载纸纤维的来料车,再考虑制纸过程中的损耗,每天应该大约有60到120辆装纤维的卡车进入东方纸业的大门。同时,还需有卡车运送制浆过程所需的化学品、600名工人所需的食品、煤、粘土和添加剂。因此,每天至少应该有100辆卡车进出东方纸业。

为了拿到更准确的信息,布洛克甚至亲自跑到东方纸业的厂门口蹲守,数进出的货车数量,以此来推断东方纸业真实的经营数据。

然而,布洛克在工厂看到的活动少得惊人,只有一辆卡车在工厂门口懒洋洋地空转着(拍录视频)。没有看到一列卡车在装货,根本不像每天能生产800多吨卷纸的工厂。也没看见进来的卡车,更没有看到这个工厂有后勤支持的任何迹象。此外,工厂所在的公路是一条小的乡村公路。此外,员工宿舍破败不堪,看起来不像有人居住,厂区迹象也不像有600名员工的活动水平。

最终结论让人大吃一惊,布洛克认为东方纸业夸大了2008年的收入将近27倍,并认为东方纸业在2009年10月到2010年5月总计有大约3150万美元被挪用,所以,布洛克给父亲的建议是不仅不能投资这家企业,所拥有的股票甚至需要尽快卖出,否则哪天就可能爆雷了。

布洛克的父亲听从了布洛克的建议,决定放弃投资东方纸业。但这份调查报告是布洛克费尽心血换来的,不想就这么白费了,于是自己决定成立一个做空机构,专门以做空上市企业来谋利。

这家做空机构就是大名鼎鼎的浑水。

2010年6月到7月,布洛克的浑水对东方纸业发布了八份做空报告,使得东方纸业在一周之内股价暴跌50%,最终黯然退市。

所谓做空,就是利用欧美资本市场买卖交易的便利,先选好做空企业,拿出一笔钱作为保证金,将证券机构手中这家企业的一部分股票借出来卖出,然后发布对企业不利的做空报告,当企业股价下跌时,又花钱买入相应的股票,这一卖一买中间的差额,就是做空机构的利润。

比如当年的布洛克做空东方纸业,由于是第一次做空,听说只赚到7000美元的利润,但是却使得一个企业破产退市。后来随着业务的熟练,赚的钱也越来越多,比如在做空嘉汉林业的时候,就赚到了上亿美元。

除了浑水,欧美市场还活跃着香橼、梅尔文资本等等著名的做空机构,他们的猎杀目标主要是三类公司。

第一类,纯粹的骗子公司或者皮包公司,比如嘉汉林业。嘉汉林业通过虚假报告声称持有大量林权资产,将公司包装成一个毛利率为55%的优质公司,市值最高达60多亿加元。浑水做空报告公布后,股价一天内下跌了64%。2017年7月,嘉汉林业上市所在地加拿大的安大略省证监会发布嘉汉林业案件裁决书,认为嘉汉林业和前CEO陈德源等就林木资产和收入构成欺诈行为。

第二类,有一定经营实体但恶意造假的公司,如东方纸业。前面已经说了,东方纸业确实有造纸业务没错,但经营、财务数据造假了,给了浑水可乘之机。

第三类,投资行为和财务报表存在一定的疏漏,或者盈利模式和财税制度被错误解读的(甚至为了做空恶意解读的),但这些公司大多都在经受住做空的考验后,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在资本市场中更加强大,如新东方。

2012年7月,浑水发布90多页的做空新东方报告,声称新东方过去报告的毛利润率超过60%,有造假嫌疑。此外,新东方称2011财年营收2.077亿美元,但是企业营业税为零,浑水认为新东方税收减免也不合理。报告发布后的两天,新东方股价从20美元跌到9美元,跌幅达55%。但是俞敏洪花了1500万美元聘请了独立调查团,进驻新东方调查,包括硬盘、各种报表、原始账单,一年半后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了一份被认可的调查报告,通过了美国证监会的审核。之后新东方股价大涨,最高涨到了170美元上下。

对于做空机构,西方一直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做空机构是市场的“搅屎棍”,专门扰乱市场的经营活动;另一种声音认为做空机构是市场的“清道夫”,专门清理那些弄虚作假或者经营不规范的公司,让那些恶人自有恶人去磨。

对于这一点,大家见仁见智。

不过奇怪的是,这些做空机构大多将猎杀目标对准了中概股。据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以来,浑水共做空近四十家上市公司,其中中概股共有19家,比例接近一半,对比一下中概股数量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总数的占比,就知道这个比例高得惊人。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谁高贵,同样的,也没有谁比别人更加廉洁和守规矩。只要有空子可钻,美国人同样也会弄虚作假。但这些做空机构为什么大量做空中概股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中国企业远赴海外上市,由于历史、文化、法律等等因素的天然隔阂,在先天上就相对比较弱势,肯定没有美国本土企业那么得心应手,在履行资本市场各种繁琐的规章制度时难免疏漏,所以容易成为猎杀目标。

其二,就是俗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美国本土企业深耕自己国家的市场几百年,各种势力和利益集团盘根错节,而做空总是会触及某些人的利益,“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做空机构一旦损害了某些大财团的利益,说不定就会受到报复。

浑水的布洛克就说过,他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各种匿名的威胁信息,甚至还收到过子弹,而他的公司地址、员工信息等等都是严格保密,唯恐受到报复。今年的2月份,就有消息人士透露,布洛克在去年10月份曾经收到了联邦调查局的搜查令,理由是有和其他人合谋操纵市场的嫌疑,但明眼人都知道,浑水应该是做空做到了大财团头上去了。而另一个著名的做空机构香橼,则在去年一月份宣布退出做空市场。

而中概股作为“外人”,强龙难压地头蛇,做空机构可以肆无忌惮的猎杀,不怎么担心被事后报复。

频繁的做空打击了中概股的上市热情,2011年,只有16家中国企业在美IPO,仅为2010年的四分之一。

4

最大威胁

不过,做空机构虽然嗜血残忍,但还称不上是中概股的最大威胁。因为俗话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只要企业诚信经营,认真履行规章制度,做到有理有据,做空机构也很难下手,甚至被反噬,一如当年的新东方。

中概股最大的威胁,其实来自于美国政府,或者说来自于大国之间的博弈。在国家利益前面,任何理由都是苍白的,特朗普觉得华为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哪怕华为在美合法经营,抓不到任何的小辫子,但是说禁就禁了。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捋一捋我们的工业化历程。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计划经济体制难以为继,我们转向市场经济,用市场来推动工业化发展。

但是,发展最重要的前提是完成原始积累。欧美几百年前实现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主要通过对亚非拉地区的残酷殖民剥削。但中国所处时代,已经没有欧美曾经遇到的历史机遇了。当然了,即使有,我们作为爱好和平,对侵略殖民带来的苦难感同身受的中国人,也不会走这条路。

没办法了,就只有苦自己。

所以我们有几亿的农民工,告别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来到陌生的城市,加班加点的工作,挣得一份微薄的工资,留下了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村空心化现象;所以我们几千万上亿的年轻人,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以后,同样的要加班加点工作,996甚至007,忙的连饭也吃不好,恋爱也没时间谈,留下生育率暴跌的社会问题,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猝死的新闻越来越多。

而同期欧美国家的人,还嫌一周五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太长,已经开始研究每周上四天6小时的工作制度了。

今天我们都知道,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日子越过越红火,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实现工业化了。而工业化是怎么来的?就是无数的中国人用夜以继日的工作,甚至用鲜血、用生命换来的。

如果不能实现工业化,我们只能永远处于世界底层,任由别人欺负,而如果想要实现工业化,凡事皆有代价,以上就是我们实现工业化的代价。

而欧美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虽然他们让我们到他那里上市主观上是为了攫取利益,但在客观上也提供了相当大的助力。比如前面所说的华晨汽车,92年上市的时候从欧美融到的7200万美元,对当时华晨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和华晨汽车一样,其他在欧美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融到的钱也大大加快了企业的发展。

但是随着中国工业化实力越来越强,欧美人(主要是美国人)开始不想再这样“资敌”了。欧美现在制造业越来越空心化,如果再这么搞下去,说不定哪天自己家里的塔就被咱们给偷了。

所以欧美人开始给我们使各种绊子,明里暗里的阻止我们到海外上市融资。

2020年5月20日和12月2日,美国参众两院先后表决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

根据这一法案,中国或中国香港的企业必需证明不受外国政府控制,并提供审计工作底稿审核。如果连续三年未能遵守法案要求,上市企业将无法在美国交易所包括场外市场进行证券交易。

而这个所谓的审计底稿,就是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公司企业进行审计过程中,将可获取公司的各类资料,并形成审计工作记录,这些材料被称为审计底稿,包含着几乎所有的企业信息。

一旦美国人拿到了这些信息,那说我们的企业在别人面前裸奔也不为过。因为现在的世界本质上是生产过剩的,也是信息时代,企业之所以能够占据优势,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别的企业所没有的信息优势。一旦这些信息被竞争对手获取,企业将没有竞争优势。

这还是企业层面的,如果有的高精尖科技企业和掌握民生数据的企业信息被别人拿到(比如道路、人口、消费等等数据),甚至会威胁到国家安全。

当然了,美国人也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担心上市企业弄虚作假,损害了美国投资者的利益,所以必须提供相关信息,证明没有问题。

但这个理由未免牵强了些,如果说担心损害投资者的利益,那为何十几二十几年前不担心呢?再者,还有很多的做空机构在震慑呢。

所以说到底,还是美国不想再给中国的发展提供“弹药”了,哪怕让美国投资者失去优质的投资标的也不足惜。

不过,美国政府想把中国企业快速赶出欧美资本市场是不现实的,因为中概股的股份持有者大多都是美国人以及美国各种投资机构、大财团,一旦中概股被强制从美国退市,首先受到损失的就是这些机构和财团。还是那句话,“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这些人当然不会眼睁睁看着利益受损,所以会进行各种游说,进程会变得很慢。

当然了,如果中概股突然一下子被强制退市,咱们现在A股+港股的盘子还是不够大,也不能稳稳接住。现在又叠加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等因素,国际国内的经济都不太好,所以近段时间美国人开始进攻。

3月30日,SEC(美国证券交易所)将百度、富途控股、爱奇艺、凯信远达医药和从事渔业养殖的Nocera加入“预摘牌名单”,而百济神州、百胜中国、再鼎医药、盛美半导体以及和黄医药则在更早被列入名单之中。4月12日,又将搜狐、微宏、康乃德生物等12家中概股公司加入“预摘牌”名单,这是自3月以来第四批被纳入名单的中概股公司,引发中概股大面积的震荡下跌。

咱们一边开了金融委会议,稳住市场信心,一边和美国人进行艰难谈判。4月2日,中国证监会在多次谈判后,对《境外上市新规》进行修订,算得上是一定的“让步”。

这样的博弈一直在进行着。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内,由于牵涉到中美两国的利益博弈这个决定性的力量,所以中概股逐渐退出美股市场,回归中国股市的趋势是不可逆的。

当然,我们并不是毫无准备。

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股票市场在过去几年一直快速改革。

比如,港交所修改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成功吸引小米公司等在港上市。同时,新设便利第二上市渠道,接纳大中华及海外公司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的地点,甚至宣布允许在第二地上市公司列入恒生指数。

A股市场则在上海设立科创板,也允许同股不同权,取消一系列上市门槛,实施注册制。去年11月,专注于“专精特新”企业融资的北交所也开市了。

各种改革和建设都在紧锣密鼓进行着。

不过,以上这些只能算得上是顺应时势,让中概股回归,让中国企业愿意在本土上市的最根本因素,是中国已经从过去的资本稀缺国,变成了资本过剩国。

截止今年2月底,国内M2总量已超244万亿元,相当于美国与欧盟的总和。M2/GDP的比值更是超过200%,而美国和欧盟则只有100%左右。麦肯锡的数据显示,2000年-2020年,中国净资产规模从7万亿美元飙升到120万亿美元,增长了17倍,而同期美国的净资产只翻了一番,为90万亿美元。

2021年,A股共有493只新股上市,融资金额高达547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港股市场去年有96家企业IPO,首发募资金额共计2850亿港元。

一句话,经过多年的积累,现在的中国人已经不缺钱了,缺的是优质的投资标的。美国人不想中国企业到美股上市,说实话,我们自己也舍不得。而企业之所以要上市,本质上就是想要融钱搞发展,这个钱以前我们没有,但现在有了。

如前文所说的,中国股民和投资机构的一大问题,是思想还没怎么转变过来,多少还有点停留在农业社会时代。但这并不是多大的问题,激烈市场竞争的教育速度是很快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投资高科技企业股票上尝到了甜头,后续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完善和优化,最终一定会形成一个优质的、高效的、健康的中国股票市场。

而那些曾经为了发展走出国门的中概股们,现在该是回家的时候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中学时的一篇叫《草船借箭》的课文,诸葛亮趁着大雾弄来了十几条船的箭矢,让士兵们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而我,也想对美国人说一句,“谢谢你们的投资,助我们实现工业化!”

END

丹凤眼 | 蓝钻故事特约主笔

部分参考文献:

1. 仰融成就了华晨的辉煌,却为何最终走向了破产的深渊?

2. 从黄金到废铁,沈阳金杯汽车成立33年一路走来究竟经历了些什么

3. 港交所推20年来最大变革 同股不同权吸引更多好公司

4. 浑水做空经典案例解析及对信评尽职调查的启示

5. “搅局者”浑水做空11年:封过神,翻过车,是天使还是魔鬼?

6. 这个杀手有点冷——论浑水的做空

7. 中概股们,能否“落叶归根”

8. 中概股30年

9. 中概股过去、现在和未来


2022-4-21点击数/观注度 19358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