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毁麦青储专题(四):保卫粮食安全,捍卫农民利益

毁麦青储专题(四):保卫粮食安全,捍卫农民利益

云阿云智库•粮食安全•粮食战争课题组资料整体

保卫粮食安全,捍卫农民利益!中国的老百姓真是全世界最听话,最吃苦耐劳,甚至是最逆来顺受的一群人。近40年中国经济奇迹的基础条件,说白了,就是在几十年内,数亿农民工,用自己的血和泪,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原始积累。

核心观点导读:

1.“和平与发展”的旧时代主题已经逐渐褪色,在逆全球化趋势和极端民族主义、乃至地区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的背景下,粮食的战略意义空前深远,包括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内的一些政要甚至提醒人们:“一场粮食危机正迎面而来。”

2.世界疫情肆虐局势当前,各国疯狂自保、逆全球化的态度已不可扭转。其实,哪有那么多“和平”、“互惠共赢”、“夫妻论”、“兄弟论”………和平年代尚且暗枪暗箭不断,重大全球性公共灾难(疫情、战争)时就更不可能资源共享。

3.“转圈粮”之国家危害:2011年时,中储粮河南分公司51个下属粮库,至少就有35个存在“转圈粮”。最多的宁陵县直属库4年“转圈粮”3.6亿斤,邓州和滑县直属库3年各“转”了2亿多斤。河南各直属粮库“转圈粮”28亿斤,总价值28亿多元,直接骗取的国家粮食资金超过7亿元。更深层的隐患是,“转圈粮”使国家粮食储备的家底变得扑朔迷离,直接危害国家粮食安全。

4.要想真正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除了上有正确的宏观政策、下有亿万农户愿意从事粮食生产,中间还要有地方政府及部门非利益化地执行政策与服务农业。只有建构起稳定的农业现代化治理与粮食生产体系,才可以不用再担心粮食安全问题。

5.如果农民不愿意种粮食了,粮食安全从何而来?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河南毁麦做青贮事件,本来就是个简单的经济事件,但是在境外势力的推波助澜下,很可能引发国家安全。国家在调查收青贮企业的时候,也不应忘了调查一下,到底谁才是推动舆情事件的幕后黑手?

6.保卫粮食安全,捍卫农民利益!中国的老百姓真是全世界最听话,最吃苦耐劳,甚至是最逆来顺受的一群人。近40年中国经济奇迹的基础条件,说白了,就是在几十年内,数亿农民工,用自己的血和泪,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原始积累。

保卫粮食安全,捍卫农民阶级利益

原创 欧洲金靴2022-05-17 云阿云智库•粮食安全•粮食战争

文 / 欧洲金靴

今年4月20日,2022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在北京举行,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在会上指出:“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库存保持充裕,目前冬小麦苗情转化好于预期,肉蛋奶鱼菜果等品种生产供应充足,加工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稳产保供有保障。”

但也就是在农业展望大会结束后不久,尤其是进入5月份以来,在设计下地春耕、买卖青麦等领域诸多乱象频现。

要知道,就在去年即世界进入疫情时代后的第二年,已有超过五十个国家或地区(近两亿人口)经历了粮食危机,这一数字比2020年增加近25%,创二战结束以来历史新高。

今年,受奥密克戎肆虐和俄乌冲突的影响,乌克兰已经从粮食出口国变成需要粮食救济的国家(播种面积比去年预计减少一半),而乌克兰出口的粮食此前一度占到世界粮食市场的十分之一,至于其他粮食出口国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大多也叫停并限制了粮食出口。

“和平与发展”的旧时代主题已经逐渐褪色,在逆全球化趋势和极端民族主义、乃至地区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的背景下,粮食的战略意义空前深远,包括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内的一些政要甚至提醒人们:“一场粮食危机正迎面而来。”

1

“从最新的国土调查结果看,耕地面积还在减少,一些地方的基本农田不种粮食种果树,或者其他高附加值作物。”

“我反复讲,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提高油料、大豆产能和自给率。”

这是去年12月8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领袖的忧心教诲。

而就在五个月之前,去年的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就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

领袖当时也曾在该会上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早在去年2月下旬时,出炉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同样有指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打好种业翻身仗,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

根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的报告,2018年中国农作物种子进口量为7.27万吨;2019年农作物种子进口量6.60万吨。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曾表示:“目前我国进口六、七万吨种子看起来很多,但跟全年国家20亿亩的粮食生产面积来比,它的比重微不足道,0.1%都不到。”

同时,农业农村部数据也显示:近十年,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年申请量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四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目前拥有全球第二大种质资源库,收藏种质资源52万份,未来这一数字将扩容到150万份。

近年来清晰的“转变”,反衬凸显着的是约莫十年前、准确的说是十八大之前我国农业领域(特别是种子主权)的失守。

应当看到,救灾2020年3月底彼时疫情刚刚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时,哈萨克斯坦就率先宣布禁止出口小麦面粉、红萝卜、糖和马铃薯;越南紧随其后,宣布暂临新的大米出口合约;然后是塞尔维亚,宣布禁止出口葵花籽油等商品,俄罗斯也表示“将每周评估情况再决定是否实施出口”的禁令。

包括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其中关于粮食出口的条目也是争议最激烈的地方之一。

世界疫情肆虐局势当前,各国疯狂自保、逆全球化的态度已不可扭转。

其实,这才是人类存活于地球的本来面貌。

哪有那么多“和平”、“互惠共赢”、“夫妻论”、“兄弟论”………和平年代尚且暗枪暗箭不断,重大全球性公共灾难(疫情、战争)时就更不可能资源共享。

2

回想十八大召开时的2012年,我国彼时就有一半的省份粮食不足。

据《劳动报》报道,2003―2011年,粮食生产累计增长33%;同期消费累计增长41%,消费增速是生产增速的1.24倍。

著名杂交水稻研究专家、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马荣荣2013年时曾公开吐露数据:“上海的粮食自给能力大约为10%,近90%要靠省外调入;浙江只能自给1/3,其他2/3主要依靠黑龙江、江西、安徽三个省份供给;北京、天津、广东、福建等省份均不能自足。”

纵使到当下,绝对粮足省份也只有黑、吉、蒙、豫等少数,自给率150%-375%;甘、宁、苏、湘、川等刚好够用,自给率约102%-107%。

去年,中国进口粮食1.65亿吨,占中国粮食总产量(6.8亿吨)的24%。

这意味着中国粮食对外依存度为19.4%。

包括袁隆平,他很早之前也有过质疑:“很多粮仓虚报、空置,根本没有粮。就算有粮,又有多少收储的是新粮好粮?多少是陈粮坏粮?再加上补贴,不排除某些地方存在虚报存量冒领补贴的可能。”

粮食腐败,已成无法回避的“硕鼠灾难”

还记得2020年夏天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的玉米闹剧吗?就坏粮好粮、陈粮新粮的问题,至今未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调查结论,官方解释通篇“基本XX”和方言差异的说辞也是无语,倒是额外违规收费的现象得到了官方的承认……

2012年的十八大之前,我国某些粮库粮仓的管理几乎完全是“家天下”的做派,一把手“垂直贪腐”根本无人监管。

著名的“李长轩案”里,农民工被粮库官老爷“雁过拔毛”的情况,各地就一直涌现不断。

2006年的时候,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出台“托市粮”收购政策,即在市场粮价偏低时,国家粮库以高于市场价的“托市价”收购农民粮食。

中储粮,就承担着托市粮收购任务,同时也享有国家专项的政策优惠:每收购一吨“托市粮”可获得收购手续费50元、保管费86元,陈粮轮换销售手续费30元,还有差价补贴。

于是从那时候开始,中储粮河南分公司一些人就把这种优惠政策用来个人谋利。

为方便农民售粮,中储粮总公司允许有资质的民营粮企参与“托市粮”收购,美其名曰“社会化管理”。

为进入“托市粮收储企业名单”、拿补贴和粮管费,很多民营粮商便不惜重金向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及各直属库主任等关键人物行贿。

根据监察机关后续的调查,李长轩受贿金额中有三百多万元来自几十名各类粮商,最多时,河南小麦托市收购的企业粮库库点增加到4200多个。

粮库负责人与粮商勾结,玩起“转圈粮”游戏,骗取国家粮食资金,这在体制内国粮界一度是“见怪不怪”。

按惯例,每年收购新粮前粮库要进行陈粮轮换,卖出陈粮、腾出库容收新粮。一些粮库负责人就与粮商串通,由粮商办理购买陈粮手续,实质上并非真正买。

“托市粮”收购时,粮库回伪造收购农民粮食的单据。有的粮库还存有成箱的农民身份证复印件,专门用来伪造收购凭证!

这样,账目报表上一出一进,粮库赚到了国家每吨166元的手续费和巨额粮食差价补贴。

而实际上,粮库的陈粮原地未动,“托市粮”也没有收购。

2011年时,中储粮河南分公司51个下属粮库,至少就有35个存在“转圈粮”。

最多的宁陵县直属库4年“转圈粮”3.6亿斤,邓州和滑县直属库3年各“转”了2亿多斤。

河南各直属粮库“转圈粮”28亿斤,总价值28亿多元,直接骗取的国家粮食资金超过7亿元。

更深层的隐患是,“转圈粮”使国家粮食储备的家底变得扑朔迷离,直接危害国家粮食安全。

按照中储粮河南分公司2009年、2010年账面显示,当年从农民手中收购了全省80%以上的粮食,而实际收购量不到50%。据中储粮河南分公司业内人士估计,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每年存储的粮食至少有1/6是“转圈粮”。

除了李长轩,还包括在周口直属库主任岗位上干了十年的乔建军:2011年携款外逃前,先期将妻子孩子和大批资金移民美国,2008年至2011年开始转移资金,先后十次赴香港、七次去美国,并用其他名字另办一套护照,二十八次出境赴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

而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对此竟然都未加干预,也未履行审核保管其护照的职责,以致乔建军外逃直接造成亏库15.25万吨,直接损失三亿多元。

纵向监督软弱无力的同时,外部监督也处在缺失状态。

对中储粮这样的央企,地方党委、政府职能部门没有日常监管的权力。而中储粮作为资金密集型央企,业务相关的银行本应监督粮食资金使用,但实际上监管作用也发挥不力。

由此,垂直管理成了“天高皇帝远”,无人监督,无人管理………

3

前文摘录的领袖讲话,直接提到了“耕地面积还在减少,一些地方的基本农田不种粮食种果树,或者其他高附加值作物。”

这本质是私有化背景下的资本入侵行为,但让人尤为愤怒的是这种乱像在十八大之前的舆论场竟然是主流褒举。

约十年前,茅于轼等人伙同南方系媒体大吹“三大改革”:

① 政治上实行西方式皿煮xian政;

② 经济上实行全盘私有化;

③ 农业上放弃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改为全盘粮食进口。

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这并非“拍脑门式划线”,而是土地资源管理等相关部门经过系统研究测算确定的,并通过编制中央、省、市、县、乡5级国土空间规划来实施,这条红线意味着可以保障中国人的口粮安全,也能够守得住。

然而茅于轼却鼓吹:“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粮食都依靠进口,日本40%的粮食依靠进口,韩国和古巴的粮食进口率更是分别达到了60%和80%,而对于中国这个已经有大量粮食储备的国家来说,就算要进口粮食,进口率也不会很高,完全不用担心。”

“粮食不够吃”,这早已是现实大问题,茅于轼这样的亡国贼臣前些年竟然还能大登主流媒体的舞台,实在令人脊寒。

至2010年底时,全国耕地总数已不足18.26亿亩,迫近18亿亩红线;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

联合国对耕地一直有一个警戒线:人均耕地低于0.8亩的时候会发生生存危机——但当时,全国约两千个县,有660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1996―2006年全国耕地减少了1.24亿亩。这些减少的耕地大部分发生在南方,其中一多半是因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的稻田。

“不够吃”造成的结果只能是“买着吃”,到2019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金额已达到1509.7亿美元。

2019年,我国进口粮食1.15亿吨、国产粮食6.6亿吨,进口占国产比例17%,2021年进口额达1800亿美元——放在平时不会出太大的乱子,但如果发生全球性粮食危机(如突然爆发公共卫生灾难),后果不堪设想。

2020年初“手里有钞票却买不到口罩”的痛苦,国人已经体会过了。

疫情本就已使全球粮食供给深受冲击,2020年6月以来全球粮食价格持续波动攀升,至今年2月达到历史最高点,俄乌冲突更是进一步冲击全球粮食市场。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报告,由于俄乌冲突,国际粮食和饲料价格可能上涨高达22%,并导致低开发国家的营养不良人数激增,未来国际粮市的不确定性巨大。

4

以大豆为例,冷战之后全球基本形成了一种“南美种,美国定价,中国买”的被动格局。

中国主要的进口国是巴西、美国、阿根廷,而以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为首的国际粮商,控制着南美和美国70%以上的大豆货源。

1995年我国开始进口大豆,出口国变进口国,五年后进口量就超一千万吨。

到2016年,我国本土大豆出产量仅维持1200万吨,然而进口量却达8391万吨,对外依存度超八成(去年为0.96亿吨,自有大豆产量仅0.16亿吨,进口依存度85.5%)。

这早就超过了红线。

美国引领的种子产业竞争,造成了农产品安全最大的隐患:粮种殖民化。

包括盖茨基金会控股的、作为生物殖民机构的孟山都,这家标杆性的生物战争公司此前最大的手笔不是配合盖茨在非洲推行灭绝人口的绝育疫苗,而是利用种子差价和专利制度,活活玩死了阿根廷这个原本的农业头部发达国。

阿根廷这个农业大国怎么沦落的,可以简单唠唠。

一切从1973年开始,包括阿根廷在内的拉美国家纷纷受到美国的打压,一系列军政府上台,推翻了之前试图走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方向(阿根廷是庇隆主义),而走上亲美路线。

在阿根廷操刀私有化进程的是经济部长迪霍兹,一上来就出售国营企业、解除资本管制、取消价格管制。

在短暂的繁荣后,资产流入了阿根廷利益集团手中,再转移到美国金融市场。

这其中垮掉的就包括大批阿根廷国有种子企业、粮食企业。

一年之后,这些国有工厂纷纷关闭,工资损失40%。

在此之前,阿根廷的贫困率跟美国相差无几,失业率只有4.2%;而这时贫民激增、个别地区自来水停供(因为水厂变为私营,不赚钱就可以关闭)传染病也开始四处蔓延。

1983年阿方索当选总统,这时阿根廷外债已由政变前的79亿美元升到450亿美元,它的债主有IMF、世界银行、美国进出口银行、华尔街私人银行……

巴西,乌拉圭也一样,外债暴涨,名副其实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到1995年时,孟山都开始花费巨资收购阿根廷国内的农业种植公司。

当时阿根廷的农民在买大豆种子时发现价格十分实惠,且收成还相当不错,于是阿根廷全国开始为这种大豆疯狂的引进。

这就是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

孟山都自然是保持沉默,任由当地农民种植。短短五年时间不到,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彻底控制了阿根廷的市场。

然后与之而来的,孟山都开始向阿根廷农民征收转基因大豆专利费!如果不给,就不允许种植转基因大豆。

这彻底将一个国家的粮食自给能力给摧毁。

从此,位于南美洲的潘帕斯雄鹰没有了“翅膀”,成百上千万的豆农陷入困境。

当年的私有化打手、前经济部长迪霍兹以贪污和诈欺罪后来被逮捕,但阿根廷当时新借的贷款中已有190亿美元流入私人手里,被转移到瑞士,成为就了阿根廷最富有的一群人,直到今天。

2016年1月8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与阿根廷其他大城市民众举行了反对孟山都的游行示威,抗议大规模种植用于出口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广泛喷洒的草甘膦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造成的毒性。

但是无论如何,昔日的世界农粮强国的地位,阿根廷已经很难回去了。

5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全球头部种子公司,美国占据4席,分别是:孟山都(美国)、杜邦(美国)、利马格兰(法国)、圣尼斯(墨西哥)、埃德瓦塔(荷兰)、道化工(美国)、KWS AG(德国)、Delta & Pine Land(美国)、Aventis公司(德国)。

从上世纪80年代门户大开、直到2000年我国《种子法》实施以来,国内种子市场对外资全面开放。

包括杜邦、孟山都、先正达等,悄无声息地布局中国,纷纷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建立研发中心、布置品种试验、参股中国本土优势种子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等。

仅孟山都一家,在1996年时就已经在上海、北京、广州、安徽设立了四家在华子公司。

到2019年,在我国注册的外资种企超过七十家,控制了我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

以玉米为例,美国“先玉335”一度抢占了一半以上的东北玉米市场。风头始于2010年,我国玉米从那时进口量也是猛增。

到2016年,中国本土玉米种植面积3676万公顷,较之2000年足足减少136万公顷。

“国外种子按粒卖,国内种子按斤卖”的严酷现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折射出中国种业的软肋。

6

同时,十八大之前,我国农业补贴力度也相对较小,对于世贸规则的遵守却比欧美日等国更为严格。

经合组织国家农业补贴平均水平为21.7%,远高于我国的9.1%,而韩日的补贴水平更是高达52.1%和47.3%。

至于美国,农民收入中农业补贴占比达40%——这种交叉现状,造成了中国本土种企、粮企难以为继。

如2002年5月,美国政府颁布了《2002年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计划在此后10年内要增加农业补贴1900亿美元,这种规模是我们难以企及的。

世贸组织规则所允许使用的十二类“绿箱”措施中,我国也只使用了六类,国内政府各部门对农业的投入总量不及美国联邦政府农业预算的1/5,国内支持总量(不含大江大河治理、生态环境等)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6%,远远低于世贸组织多数成员5%~20%的水平。

结果就是西方种子公司、粮食集团在飞速的成长,并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大肆鲸吞市场、吞食本土粮食企业。

“洋种子”垄断定价权、供货权的结果是,每年给国内种植业造成涨价、无货、减产等恐慌,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农业安全,过往也屡屡在外交交锋中对中国外交团队形成一定程度的掣肘。

但是十八大后确实迎来了不小的改变。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697亿元,扶持2200多万农户购置农机具2800多万台(套),大幅提升了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效果是显著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八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至2020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70公斤以上,高于国际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这份成绩总体而言还是值得欣慰的。

我一直在反复说“十八大改变了中国”,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7

除了粮食自给,粮食安全和进口粮种安全的问题也同样值得有关部门警惕。

2020年,天津海关在一批美国进口的燕麦种子中检出检疫性有害生物,豚草。

豚草生命力极强,会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破坏原有生态系统,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生物武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它会被美国人混在燕麦种子里出口到中国?

结合新冠疫情,这真的没法不让人阴谋论。

“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这句话,真不是我刻意挂在嘴边,而是它总是配合着残酷的事实,主动地回响在我们耳畔。

除了混入燕麦种子豚草,自2013年9月以来,尽管玉米市场处在失守边缘,但中国已经筛查并拒绝了上百万吨的美国玉米进入国内。

原因很简单:这些玉米被查出含有中国没有批准的转基因成分“MIR162”。

但现实很无奈:去年我国玉米进口量达到2702万吨,玉米又是饲料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国的主粮保障是建立在减少大豆玉米种植的基础上,如若不进口粮食,除非我们都不吃肉类、食用油、蛋类……

除了粮苗、种子,近些年还包括无天敌昆虫被外籍人员带入大陆境内的案例,如蜱虫、锈赤扁谷盗、活体蟋蟀等近乎于没有天敌、且可以大面积破坏农作物耕地和生态平衡的“生物武器”。

苏州海关、福州海关、深圳海关近几年屡有查获,目的自然除了传播病菌,还有便是打击中国本土的粮食生产。

8

犹太人基辛格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前文提到的宁波市农科院前副院长马荣荣曾直言:“战争、动乱、灾难来了,粮食就有困难了。基本的口粮如果有10%的不足,社会可能会出现动乱;如果有30%的不足,那就完全乱掉了。”

领袖更是在2017年发过话:“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在抗疫有可能持久化的背景下,如何保证中国大规模耕种作业的不受影响、特别是农民阶级利益的不受损、三农产业人员投入的积极性不消磨,是首要政治重任。

据江西省奇盛源农业的数据显示:一亩水稻育秧、犁田、农药化肥、收割等各项费用支出共计760元,按照亩产干谷1000斤、每斤粮价1.35元计算,每亩稻田的收益是1350元——即扣除成本,每亩利润只有590元。

从2016年开始,在领袖领导的改革方针下,农业领域推行了著名的“三项补贴”政策改革,将以往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合并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但由于基层长久以来的“田霸”“山王”“大族”横行,现实往往是补贴没有补在粮食上,而是对农民或者农田进行“普惠”补贴,种粮补贴的增长反而带动了农田承租土地租金的上涨,进一步对农民阶级造成了剥削加剧。

农业用工荒、农民数锐减早已是时代困题,彼时又临疫情下的基层官僚主义打压,诸如“持证下地”“待命播种”等就更让人难忍。

希望有关部门永远保持警觉——不仅是农业部门,更包括国安部门、新闻舆宣部门和组织部门乃至纪检部门,粮食安全和农业稳定绝对不是某一个环节的孤任。

也就是领袖强调的:“粮食安全要实行党政同责。”

当农耕被嵌入进抗疫,则更需发挥基层农民阶级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进行打压和一刀切式的管制,否则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说到底,国际国内层面的农粮争夺战和抗疫大业一样,都需要以“人民战争”的思维进行动员。

1958年,毛主席曾针对农业粮食增产曾提出“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八字宪法”,影响当代中国农业二十多年,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八字宪法的精髓,其实就是群众运动,发动群众的智慧与土地搏斗、与气候搏斗。

“人民战争”的结果,从1958年到1978年,是粮食由2494亿斤增至6364.4亿斤,化肥由7万吨增至1232万吨,棉花由44.45万吨增至270.7万吨,油料由297.2万吨增长到769.1万吨,糖由24.2万吨增长到257万吨,茶叶由4.1万吨增长到30.4万吨,全国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3亿亩扩大到1980年的6亿7千多万亩。

“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 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 2013年7月在湖北省考察工作时;

“你们各级领导也唬不了我,我就是从贫困地区出来的,那什么样子我都知道。” —— 2015年3月参加全国人大广西代表团审议时;

“让农民种粮有钱挣。” —— 2020年4月在陕西考察时讲话;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这一代人也有这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 —— 2020年5月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讲话;

“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 2022年4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讲话。

贺海波:小麦青贮,“事出反常必有妖”?

贺海波2022-05-17云阿云智库•粮食战争•毁麦青储专题

导读:要想真正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除了上有正确的宏观政策、下有亿万农户愿意从事粮食生产,中间还要有地方政府及部门非利益化地执行政策与服务农业。只有建构起稳定的农业现代化治理与粮食生产体系,才可以不用再担心粮食安全问题。

来源:观察者网

贺海波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贺海波】

近期,河南、山东等地出现小麦青贮现象,多个灌浆期小麦被收割的视频在网上热传。

有人批评农民短视,没有道德;有人怀疑这是俄乌冲突背景下西方大国的阴谋使然;甚至有人认为,“割青小麦作饲料”是一股歪风,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这些讨论有一个共同的预判——小麦青贮影响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相关行为不合情理法,必须制止,必须对“割青小麦作饲料”零容忍。

客观的社会事实到底是什么?这些讨论是否符合客观的现象与逻辑?

1

市场交易的供需结构

事实上,小麦青贮并非只在今年才出现,正常年份也有这种现象。往年有一些高档牛羊肉的育肥会用到小麦做青贮,但使用量很小。也就是说,小麦青贮其实是常态,只不过今年因种种原因,需求量大一些,才引发了比较强烈的社会反应。

为了能更客观、理性地评价这一现象,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这次小麦青贮的供需双方交易的行动逻辑。

首先,这是需求主体的市场替代策略。

小麦青贮的需求主体主要是河南、山东等地的牛羊养殖企业。以前以青贮玉米为主,单从量上看,一亩地可产1吨青贮小麦或4吨青贮玉米。今年青贮玉米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去年河南、山东等地部分地区降雨成灾,导致青贮玉米减产减收,另一方面是因为养殖业的适度扩张导致需求量有所增加。

据山东的一家肉牛养殖场负责人介绍,养殖场的青贮玉米库存基本见底,必须想办法保障6月到秋冬季青贮玉米上市前的饲料供应。

从替代品角度来讲,购买青小麦并非首选,购买苜蓿、干草、豆粕等作为补充是更为合理的备用方案,这些饲料的生物量超过青贮小麦,更有利于牛羊的成长成熟并达标。河南一家养殖场负责人也坦言,“吃青贮小麦不是太好,如果没有其他饲料,也可以喂,但对牛羊来说,不是特别好的饲料选择”。

换言之,养殖户当下难以找到更合理的市场替代品。

具体来看,国内紫花苜蓿等饲料草产不足需,且品质不能完全达到养殖要求,而进口饲草又受制于出口方及市场等多重因素,价格较高,当前进口紫花苜蓿价格已达到2500元/吨;国内的豆粕、玉米因去年受灾欠收,也供不足需,价格较高。

此外,我国常用的青贮作物有玉米、苜蓿、狼尾草、黑麦草之类,但是今年上半年以来疫情防控期间,流通管制较多,一些地区草料流通受阻,企业从外地调运草料难度增加,运费成本大幅攀升,而且青贮物品也不适宜长途转运,运送半径在200公里内为宜。

所以,养殖企业就近选择灌浆小麦作青贮饲料,实在是一种无奈的市场替代“救急”方案。

其次,这也是供给主体的理性选择。

农民为什么会出卖青小麦?其中也涉及“成本-收益”的经济学考虑。

河南一名小麦种植户表示,2021年一亩青小麦卖给饲料厂能卖1500元,而一亩成熟的麦子才卖1200元左右。今年小麦干粮销售价格已达到每斤1.5-1.6元,如果每亩产麦1000斤,亩均收入1500-1600元;而青贮小麦每亩收入1500元-2000元,可以确保与干小麦的收入相当。

收益相当,成本与风险还得另算。

先来算成本,如果到五月底六月初卖干小麦,还有以下几项成本:一个月的打药、施肥等管理成本,小麦成熟后的机收成本,额外处理小麦秸秆的人工机械成本,人工晾晒成本等。随便算算,总成本就上去了好几百,相应地收益就要减少好几百。

此外,小麦种植属于弱势产业,受自然影响,存在很大风险,比如遇上大风、干热风、冰雹、阴雨等天气都可能导致倒伏减产,收益将直线下降。

反过来如果卖了青小麦,还有几项可能的隐性收益:下一季的粮食(以玉米为主)可以提前播种,可以选用生长期更长的玉米品种,提升玉米单产;卖完青小麦,可以安心进城务工;如生产生活资金短缺,可解一时燃眉之急;等等。这些隐性收益对农民来说也相当重要。

2

敏感的社会反应

据第一财经记者从业内多方了解,小麦青贮市场不大,今年不可能出现大范围的情况。笔者调查了安徽小麦种植区,也并未听闻小麦青贮的市场交易。看来,河南、山东等地的青贮小麦交易确实只是特殊时间、地点下的买卖,并非也不可能发展成为普遍持续的交易行为。

但是社会反应很敏感,围绕粮食安全作了众多解读。梳理一下,反对青贮小麦交易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无权论。

该观点认为我国耕地属于国有资源并非个人私有财产,目前由农民无偿使用,并且享受种粮补贴和各种扶持,因此需要承担粮食安全的使命和任务,并且小麦不是普通商品,是一种社会性的战略物资,是国家安全的一项基本保证。如果大面积地采取青贮操作,定会破坏整个安全战略规划,违背基本农田的初衷,违反相关的土地法。

二是短视论。

该观点批评农民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受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叠加影响,今年全球小麦供应趋紧。我国大豆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玉米供应偏紧,进口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今年我国只有实现粮食稳产的目标,才能从容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卖青苗谋利就显得不应该了。

三是阴谋论。

有人认为,事出必有妖。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农民卖青小麦是西方大国与中国冲突的表现,是继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舆论战、生物战等之后,推出的粮食战。“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西方大国想方设法打破中国主粮自给平衡,从而试图控制中国……

3

关于粮食安全的四个意识

据专家估算,我国每年有10%左右的小麦用作饲料。本来,我国主粮基本上可以自给,而近几年各种全球性风险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确实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对于粮食安全,敏感的社会反应属于正常的社会心理活动。

但是,对于分散而不知详情的网民而言,若不加思考地跟随所谓的“意见领袖”,很容易无意识地带来网络暴力。所以,有必要建构理性话语疏导社会心理。

对于如何判断我国的粮食安全,我们必须要有四个意识。

第一,国际意识。

受俄乌冲突、中美贸易战、作为全球第三大小麦生产国的印度近期遭受极端干旱天气等因素干扰,中国的粮食安全确实面临一定的潜在威胁。但总体而言,当前全世界仍处于和平与发展阶段,我国对外开放正常,粮食进口存在一定的国际周旋空间。并且国内也早有准备,前几年未雨绸缪地提出了“要将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并且不断整治“非农化”、“非粮化”,实施耕地保护。可以说虽情况复杂,但我们已有应对策略。

第二,国情意识。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仍是当前最大的国情。反映到农业上面,仍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的分散经营为主;以亿万小农户为主,农业是家庭内部分工的结果,老人农业、兼业等现象突出;农业除了生产经济功能,还有生活保障功能;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自由进退的空间。特别重要的是,我国的农业生产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特殊情况可以动员从事农业生产。

此外,如遇主粮不足,我国大部分山区可以种植土豆、红薯等杂粮,及时予以补充。我国也有存粮备荒的传统,我国现在小麦、稻谷库存可以食用一年左右,可以应对短期风险。

第三,市场意识。

我国建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如今还在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而努力。国家一再强调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作用。关于粮食交易,国家虽设置保护价,但大多采取市场流通方式。也就是说,粮食流通是全国市场配置的结果。

当前,少数地区小麦青贮也是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是特殊条件造成青贮玉米不够的市场替代选择,并不存在广泛而持续的市场交易的可能性。没有买方主体,就没有交易对象,卖方主体也就不存在。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摸清供需双方主体的现实状况。

第四,大粮食安全观意识。

粮食安全并非只有主粮安全。随着我国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对于肉蛋奶及新鲜果蔬等的消费欲求越来越高。养殖企业综合各方面条件,只能用青贮小麦救急。换言之,如果让养殖企业提前售卖牛羊等,会不会影响中国的肉食品安全呢?

4

比较重要的应对措施

我国一直都很重视粮食安全,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等,提出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就笔者近两年在江西、湖北、安徽等地调查来看,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基层重要的中心工作,有的省份乡村干部还被逼成为了“种田大户”。整体上,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不过就青贮小麦引发讨论一事,并综合笔者在不同省份基层调查来看,我们可能也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应对措施。

首先,给社会以确定感。

当青贮小麦现象引发社会纷争时,农业农村部及时组织相关省份核查核实,后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相关省农业农村厅专门下发了《关于严禁任何毁麦事件发生的紧急通知》。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社会的确定感,具有稳定社会心态的功能。

其次,维护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地位。

我国早已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已经发展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实现共同富裕的新阶段,有能力扶持农业的发展。只要不出现因战争、大面积灾害等造成粮食极度短缺,就仍要运用适当提高粮价等柔性手段调控粮食交易,以市场交易为主,没有必要提升粮食的管控等级。当然,对于毁麦开工等人为损害要坚决打击。

最后,进一步为粮食生产提供公共服务。

截至2021年,我国仍有5.56亿人生活在农村,2.3亿小农户经营耕种的土地占全国耕地的70%,是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因此要持续向小农户提供农业生产的公共服务。

比如:在村社内部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将分散农户组织起来真正实现统分结合的经营方式,让农户节约生产的交易成本;防止假种子、假农药、假肥料流入田间地头,造成人祸;维修增修水渠、道路、电路,为粮食生产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根据不同地区农民主体需求,提供差异化的翻耕、播种、打药等服务;等等。

在全国不同地区的乡村调查时,一位基层干部告诉笔者,现在很多地方农业部门不研究农业政策,无法跳出“项目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怪圈。

看来,要想真正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除了上有正确的宏观政策、下有亿万农户愿意从事粮食生产,中间还要有地方政府及部门非利益化地执行政策与服务农业。只有建构起稳定的农业现代化治理与粮食生产体系,才可以不用再担心粮食安全问题。

毁麦青储专题(三):粮食安全从何而来?

云阿云智库•粮食战争•毁麦青储专题

编者按:如果农民不愿意种粮食了,粮食安全从何而来?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河南毁麦做青贮事件,本来就是个简单的经济事件,但是在境外势力的推波助澜下,很可能引发国家安全。国家在调查收青贮企业的时候,也不应忘了调查一下,到底谁才是推动舆情事件的幕后黑手?

中国的老百姓真是全世界最听话,最吃苦耐劳,甚至是最逆来顺受的一群人。近40年中国经济奇迹的基础条件,说白了,就是在几十年内,数亿农民工,用自己的血和泪,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原始积累。

俄乌战争,是怎么影响到万里之外河南小麦的?

花猫哥哥2022-05-18云阿云智库•粮食战争•毁麦青储专题

导读:如果农民不愿意种粮食了,粮食安全从何而来?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河南毁麦做青贮事件,本来就是个简单的经济事件,但是在境外势力的推波助澜下,很可能引发国家安全。国家在调查收青贮企业的时候,也不应忘了调查一下,到底谁才是推动舆情事件的幕后黑手?

2022年,是普通中国人前所未有地关注粮食安全的一年。

先有各地屯粮屯得不亦乐乎,最近又有河南小麦被毁的事上了热搜。

正因为不合常理,所以很多阴谋论也冒了出来,有人说是国际资本用每亩1500元的“非正常高价”,利诱农民大面积破坏良田,毁掉今年小麦收成,借此来达到高价卖粮和期货牟利的目的。

这种阴谋论的出现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这本来就是西方资本的常用手段。比如投机资本想炒石油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不明武装团体炸输油管、炸储油罐的新闻,甚至还故意制造爆发战争的气氛。

但是国际资本敢碰中国主粮吗?显然不敢。因为中国主要粮食储备已经超过全球库存量的50%以上,其中玉米库存占全球的69%,大米占60%,小麦也达到51%,国际资本根本吃不下,怎么还敢来找不自在?

更何况,永远不要低估中国对粮食安全红线的敏感度,对于任何可能会威胁粮食产量的市场炒作行为,中国都是秉承着严格的打击政策。

比如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已经明确表态,紧盯重点大宗商品市场供需和价格走势,加强监测分析研判。保持市场监管高压态势,加大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对资本恶意炒作,将予以坚决打击。

这么杀气腾腾的话,绝不是说说而已,中国粮食安全红线,谁碰谁死。

所以这次河南小麦毁田的事,大概率和国际资本炒作没太大关系,而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引发的舆情问题罢了。

那么,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呢?简单来说,是预期变化导致的。

1

为什么出现小麦毁田?

这话说起来比较长,要从国家粮食战略说起。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国内小麦的生产成本,是高于世界主流水平的。

农业这个行业,已经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概念了,而是已经无比依赖于良种、灌溉、化肥、机械化耕作和收割,已经近乎一种工业化生产了。

而中国呢?每户的地块都不大,导致无法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和生产,所以中国小麦先天成本就比美国高,就算美国小麦亩产低,但综合算下来,美国小麦价格还是比中国便宜一些。

如果单纯从经济角度来考虑,那直接进口美国小麦不就得了?又便宜又好,群众有低价粮食吃,农民又不用那么辛苦了。

可是真要这样,粮食安全就没有了。

比如海地,就是因为相信“美国的大米比海地本地的大米便宜一半”,所以海地80%的大米都得从美国进口,而海地的农民主要种植咖啡,并大量出口美国。

种价值高的咖啡卖给美国,然后买低价的美国粮食,这个买卖看起来挺合适,但一旦发生粮食减产或世界粮食价格大涨,那就是一场人间浩劫。

2008年世界粮价大涨后,海地陷入骚乱,人民只能吃土(真正意义上的吃土)。

因为粮食短缺和其它商品短缺不一样,别的商品短缺10%,大不了我不买了或者以后再买,但粮食短缺10%,就会无限涨价,直到把10%缺额的需求“挤出市场”。

“挤出市场”是什么概念?饿死。

所以中国一直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

哪怕国内粮食生产成本高,也要以收购国内粮食为主,这样一来可以保证粮食安全,二来也可以给几亿农民一个生计,毕竟他们世代以种地为主,你粮食全靠进口了,他们干啥去?靠啥谋生?城镇化再加速,也是无法满足几亿农民的就业需求的。

所以就算国外粮价再低,国家也只是少量进口一些小麦作为高质量面粉不足的补充(比如面包和蛋糕用的高筋粉)。

国家虽然高于国际价格收购国内小麦,但这个收购价怎么定,也是个头疼的事。

定低了不行,因为你总不能按照美国小麦的价格去衡量中国小麦,毕竟人工、油料、化肥、种子成本都不一样,定的太低,农民赔本了,谁还愿意种地?

定高了也不行,因为必须考虑到小麦的下游产品,如果小麦价格太高,制成品的价格会增加更多,恩格尔系数会上升,推高城镇居民生活成本,虽然大多数人不在乎粮价高一点,但对于精打细算过日子的社会底层,米面价格涨了真的是会要命的。

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要保持粮食收购价稳定,不能大涨也不能大跌,比如2013年中国小麦价格是1.35元/斤,而2022年2月刚公布的收购价是1.36元/斤,最近十年都没怎么涨。

这种保持粮价稳定的策略是对的,但农民们却感到越来越难。

原因很简单,收购价虽然保持了稳定,但这十年来农机、汽柴油、化肥、农药、人工、联合收割机使用价格可都涨了不少,成本一直往上涨,终端销售价格不咋涨,导致原来种粮的盈利尚且能维持家用,现在越来越不够用了。

我们简单算一笔账就知道了。

种一亩小麦,要提高产量,良种不可少,按每斤2元的价格,一亩地大概需要100元。租用耕地机械是35元/亩。底肥是100斤/亩,需要150元。追肥需要40斤尿素,大概80元。苗前除草15元/亩,返青除草20元/亩。三次灌溉大概70元。一喷三防喷剂(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微肥等混配剂喷雾)大约一个生长期最少2遍,每亩约需要60元。联合收割机收割每亩70-100元。

这样算下来,一亩地小麦成本大概600多元(根据地区不同会有差异),注意这还是不算人工的情况下,算人工就没法种地了。

那么一亩小麦能挣多少钱呢?

虽然局部地区能够产到1500斤,但大部分都是800-1000斤,就算按1.36元的收购价(现实中很多流动收麦贩是给不到这个价的)来算,也就1300多元,这还是没有遭受什么天灾,粮食处于正常产量的状态!

也就是说,农民辛辛苦苦从种到收,利润也就600-700元,考虑到小麦生长期7个月,也就是说农民种小麦每个月一亩地合不了100块钱的利润。

这点利润,农民要用来给娃吃穿,交学费,人情往来随份子,给孩子结婚,买房,看病医疗,等等等等,钱哪里够?

所以,当有人开着车到你的地头,跟你说1500元/亩收你的麦苗,麦苗卖了之后直接免去未来20天天灾和病虫害风险、雇佣联合收割机费用、追肥费用甚至燃烧秸秆可能带来的罚款,你动不动心?

反正根据民法典规定,土地经营权人有权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占有农村土地,自主展开农业生产经营,并取得收益。

也就是说农民对自家田里的庄稼,有完全的处置权。

一边是合理合法的1500元/亩打包价,一边是承担风险和更多人力成本的1300多元,是个正常人都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说白了,你上班是为了挣钱而不是情怀,农民种地也是为了利益,有几个人是为了“大义”去种地的?

有人会说,为什么会有人以明显不正常的1500元的价格去收未成熟的青麦呢?这里面难道没有猫腻吗?

其实还真是想多了,人家高价收青麦,只是没办法了而已。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人们对吃已经不满足于吃饱了,而是追求吃好,年轻人出去逛街哪个不吃蛋糕奶茶、火锅烤肉?再加上加速的城镇化,城镇人口增多,这就对肉蛋奶的需求带来爆发式增长,各地不得不开设了很多养殖场来满足人们吃肉的需求。

可是养殖场多了,牲畜的饲料需求也开始爆发式增长,比如2019-2021年非洲猪瘟导致猪价大涨,牛肉替代效应明显,需求随之高涨,各地养殖场纷纷增加肉牛存栏量,然后就发现饲料不够吃了,国产饲料杯水车薪,只能靠进口饲料解决。

以占饲料60%的玉米来说,2020年中国玉米大丰收,玉米库存同比增长近10%,但是同时玉米进口量也在爆发式增长。2016年中国玉米进口量也才300万吨,到了2020年就突破了千万吨,同比增长135.7%;到了2021年,仅前11个月,玉米进口量就达 2702.14 万吨,也就是说五年翻了六七倍。

本来这样靠着进口玉米做饲料,勉强能维持平衡,可是一场俄乌战争,打乱了一切。

第一,俄乌战争彻底打乱了中国玉米进口,乌克兰是中国玉米第一来源国,1-3月中国玉米进口量710万吨,同比增加5.5%,其中乌克兰玉米400万吨,占进口总量的56%。

但是战事一开,乌克兰仅存的三个出海口敖德萨、赫尔松和马里乌波尔成了战区,当地人都忙着打仗呢,哪有功夫卖玉米、装船?

玉米这东西也算是大宗商品,大宗商品啥概念?不像你去菜市场买菜,A家没菜了就去找B家买,大宗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基本上都是恒定的,也就是说除了A家,你很难从B家买到足够的菜。

结果就是中国急的都开始从缅甸进口玉米了,3月进口了16408吨,同比上年2503吨大增640%,但和乌克兰玉米相比仍是杯水车薪,养殖饲料存在断档风险。

第二,俄乌战争造成了国内小麦涨价预期。

俄乌都是小麦主要生产国,战争一开打,农民谁还敢下地种田?这就破坏了小麦生产,国际上普遍担心会产生粮食危机,推高了小麦价格预期,目前国际粮价已经罕见地超过了国内粮价。

这个预期传导到国内,再加上去年河南遭遇水灾,耽误了小麦播种农时,很多人担心今年粮食产量可能会减产,也推高了国内小麦价格预期。

这样一来会造成两个情况:

一是农民担心小麦减产影响到今年收益。往年正常情况下,一亩小麦能打800-1000斤,可是由于去年的水灾,玉米收获延后,冬小麦播种整体延后半个月至20天,引发农民对今年小麦减产的担忧,谁知道能打多少斤?本来种小麦收益就低,再加上减产,挣的钱不就更少了么?甚至还有赔本风险。

二是养殖场担心饲料涨价。去年河南720暴雨的时候,小麦基本已经收割完毕,影响不大,反而是玉米损失较重,玉米本身又属于不耐涝的作物,所以产量比2020年减少了290.7万吨,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7.5%。

再加上去年黄淮海秋季玉米病害非常严重,锈病大发生,而且发病很早,玉米叶片上都是锈病孢子,死的也很快,玉米感染霉菌又很严重,是不大适合再做为青贮饲料的,所以很多养殖企业没有收购到足量的青贮玉米。

本身玉米产量就不足,现在国外进口渠道又断了,养殖场就只能用小麦代替饲料,也就是我们前些年搞的“粮改饲”。

用小麦去喂牛显然是不划算的,但是没办法,你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牛饿死吧,再想想今年的小麦的减产风险和涨价预期,到下个月再买小麦岂不是花的钱更多?

所以养殖场选择趁小麦收割之前,粮价还没大涨之前,农民还没反应过来之前,抢先上门收割,连麦穗带秸秆粉碎了作为青贮饲料,小麦青贮喂牛虽然比玉米饲料要贵,但是比纯小麦饲料还是要便宜些的。

反正等8月份今年的新玉米就能收割做青贮饲料了,这俩月饲料贵点就贵点吧,总比牛都饿死了强。

当这两个预期叠加在一起,就麻烦了,农民担心收益降低,养殖场担心小麦涨价而高价收购,二者一拍即合,于是就出现了视频中小麦打碎做青贮的画面。

而且别忘了,养殖场之间也是内卷的,一旦有一个养殖场这么干了,那就会在出栏时占据优势,所以其他养殖场也急了,纷纷跟上,形成了一致性的预期效应,结果就把小麦毁田闹上了热搜。

2

事件背后是否有文章?

本来吧,小麦收割做青贮的事是一个市场现象,是大家对未来的粮食危机感到担忧,而产生的一致预期的行为。

这事本来不用太担心,由于小麦青贮价格高,没几个养殖场敢长期用下去的,大部分养殖场仅仅是想少收一部分饲料,凑够一两个月的需求,等七八月份玉米青贮顶上来就好了,毕竟玉米杆含糖,口感更好,而且亩产更高,单价更便宜,而且连带玉米棒打碎后,饲料淀粉含量更高,还节省了添加精饲料的钱。

更何况,人家收小麦青贮的时候也要看小麦的长势、密度,测干物质,看病虫害、农药使用、品种、品质等等,不是你随便种种就能卖青贮的。

所以,所谓小麦毁田其实是个小规模的短期行为,并不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造成大的影响。

本来这件事应该上不了热搜,但后续的发展,却产生了很多很奇怪的现象。

一是从曝光的视频中看,毁田的收割机只有一台,但四周拿着手机拍视频的,足有四五十人。

这些人是什么人?按道理来说,真要收小麦做青贮,应该低调行事,一手交钱一手收割,收割完了赶紧去下一家,有谁一边收割一边喊来几十人给自己拍视频的?

二是事件出来后,短视频平台出现大量毁田的视频,还有收青贮队伍求货源的,有农民找收青贮队伍的,一瞬间迅速推送到了社会的各个群体,哪怕不关注农业的用户也会被推送。

要知道,短视频平台追求的是精准推送,你喜欢看美女就给你推美女,你喜欢看科技就给你看科技,给对农业不感兴趣的用户推送农业新闻,不是浪费钱么?

而且,在流量经济时代,流量就是钱,我们平时想增加自己的视频播放量,还要投钱买增量服务呢,为啥这些毁田视频不要钱一样铺天盖地而来?

三是国家发通知禁止毁麦的同时,还要求各地排查核实。

通知后面还附上了举报电话,这就让人有点奇怪,如果毁麦真的是大规模存在,还需要排查核实么?

估计各地农业部门也是处于纳闷状态,俺们这里没毁麦现象啊,怎么视频铺天盖地的好像小麦都被毁了一样?

四是舆论迅速撕裂。

毁田事件上了热搜后,各个平台都迅速冒出来很多人,有人出来大谈粮食安全,指责农民见利忘义。有人以农民身份出镜,渲染农民苦农民累种粮不赚钱,嚷嚷凭什么农民就应该卖低价,让吃低价粮的人吃饱了有力气跳出来指责农民?

演变到后来竟然变成了站队和撕逼,甚至有的完全不相关的up主也看到了这个话题的巨大流量,纷纷加入进来参与讨论,然后各自的粉丝在评论区继续争吵。

闹这么大动静,恐怕就连一开始开着收割机收青贮的人,都想不到。

显然,虽然毁麦做青贮的事是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但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做文章了。

有没有一种可能,虽然境外资本不敢来中国屯粮抬高粮价了,但却可以借此事大做文章,借机扰乱中国粮食生产和销售秩序。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互联网放大效应制造一致预期,抬高粮食预期价格。

这样一来,如果国家收购价低于农民预期,农民就会惜售,想等等卖给粮贩或者直接磨成面粉卖给一些用粮大户,国家就收不到足够的粮食。

如果国家收购价也提高,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提高终端食品价格,影响居民消费指数。

如果国家叫停毁麦情况,那么为了保证养殖场的饲料供应,国家就只能拿出储备陈化粮来弥补饲料不足,毕竟还是要保持肉蛋奶供应的,但这样一来就会降低粮食储备。

如果国家不叫停毁麦,那么就“更好”了,互联网上就会出现更大的声讨浪潮,指责农民卖青苗,指责国家坐视不管。

总之,只需要在网络上轻轻推动一下,不管事态怎么发展,境外势力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反正成本非常低,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3

粮食危机的应对

那么境外势力为啥要这么干?

因为在逆全球化和疫情肆虐的背景下,粮食安全重要性上升到了国运命脉的程度。

我们可以看一下近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时隔5年后再次提到要提高粮食收购价,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时隔8年后再次提到要提高单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又专门提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这说明什么?说明国家已经充分预见到了未来世界变局中,可能发生粮食危机,而在提前进行准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拼命屯粮,哪怕俄乌爆发战争,也要加大俄罗斯小麦的进口,如今已经储备了世界一半的主粮,远超联合国17%的安全线。

最近就连印度也突然宣布,全面禁止小麦出口。这说明中印两个人口大国对即将到来的粮食危机都有很深刻的认识。

说白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要粮食储备够足,什么制裁、封锁甚至战争都不怕。

但中国这种行为显然是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的,最近西方一直在对中国粮食政策指指点点。

比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专门在4月9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当中国担忧粮食危机时,世界为此付出代价》的文章,称中国占有世界60%的大米储备和51%的小麦储备,而中国的人口仅占世界18%,比例严重偏差应当得到“。

还有“中国怎么了”网站早在3月份就刊文指责中国,称中国对于粮食安全的坚持伤害了消费者,试图确保本国粮食安全的行为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俄乌战争后,还有西方媒体要求中国应该用本国20%的粮食储备来“救援”欧洲粮食市场,平抑欧洲的粮食价格。

这一波操作非常让人迷惑,中国的粮食储备又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中国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只有少量是进口,怎么就威胁世界粮食安全了?

虽然中国小麦成本高于国际成本,但今年一季度,国际小麦价格已经涨了48%,已经超过国内小麦价格了,国内国际产生倒挂。

所以西方国家就可以趁这个毁田事,大肆炒作新闻,推高中国粮价预期,逼粮食收购价抬高到比国际粮价更高的水平。

这一点,纽约时报做的就非常明显,河南毁田事件发生后,纽约时报就发布了新闻《全球陷粮荒危机,中国小麦弱减产恐进一步推高食品价格》。

如果中国答应向国外卖粮,就成了亏本买卖,如果不答应,西方就又可以又指责中国见死不救。

而做这一切,成本非常低,买一点流量炒作一下就行了。

由于农村生活枯燥,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迅速占领了农村市场,甚至七十多岁的留守老人都学会了刷短视频,短视频成了农民农闲娱乐新方式。

但是他们观看的内容,却是可以被后台控制的,只要有需求,完全就可以把农民群体包裹进一个信息茧房中。

平时看个低俗段子,倒是也造成不了什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短视频平台靠着自己的精准推送机制与算法模型,在特定人群中带节奏,就非常可怕了。

比如一个农民,你刚卖了小麦做青贮,一天十几条推送指责你见利忘义、危害国家安全,你委不委屈?难受不难受?会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比如你是养殖户,一天十几条推送饲料可能涨价,你慌不慌?要不要去附近村民家里收点青贮?

比如你老老实实种地,一天十几条推送哭诉农民种地不赚钱,辛辛苦苦一年赚的钱不够人工费的,不如出去打工挣钱,你还有没有种地的动力?

这种潜移默化改变农民想法的措施,是最难防,也是最危险的。

毕竟我们再谈粮食安全,粮食还是要靠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如果农民不愿意种粮食了,粮食安全从何而来?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河南毁麦做青贮事件,本来就是个简单的经济事件,但是在境外势力的推波助澜下,很可能引发国家安全。

国家在调查收青贮企业的时候,也不应忘了调查一下,到底谁才是推动舆情事件的幕后黑手?

所以,这件事不管是怎么产生的,都必须查个水落石出,总之一句话:让中国人再挨饿?门都没有。

欧洲小麦价格创新高,美驻联合国代表:

希望印度重新考虑禁止小麦出口的立场

刘程辉2022-05-17云阿云智库•粮食战争•毁麦青储专题

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刘程辉】俄乌战火不息,西方对俄制裁步步紧逼,全球能源与粮食市场稳定遭遇重大挑战。

今年以来,全球小麦价格已上涨约60%。就在印度小麦出口禁令14日出台后,欧洲市场小麦价格16日再次攀升至435欧元/吨,创下历史新高。

围绕小麦出口政策,印度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近日在德国举行的七国集团(G7)农业部长会议,对印度限制小麦出口之举进行了严厉批评。16日,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格林菲尔德再次将话锋直指印度,施压印度能够“重新考虑”这一决定。反观印度国内,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数月来,印度遭受了罕见的高温侵袭,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冲击。

受自然灾害等综合因素影响,全球限制粮食出口的国家远不止印度一家,土耳其、匈牙利、阿根廷等国纷纷在列,截至4月上旬已达16国。

17日,印度政府宣布再度调整小麦出口禁令,准予于5月13日或之前交海关查验并在海关系统备案的小麦出口。

1

美国劝印度“三思”

据《印度教徒报》17日报道,美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月轮值主席国,格林菲尔德当天是在出席纽约外国媒体中心记者会上如此表态的。她表示,美国已经注意到了印度的决定,但美国鼓励各国不要限制粮食出口,因为任何限制都将加剧全球粮食短缺的问题。

“印度是参加安理会会议的国家之一。我们希望他们在听到其他国家提出的关切后,能够重新考虑这一立场。”格林菲尔德说,乌克兰曾经是发展中国家的粮仓,但自从俄乌冲突爆发后,非洲和中东的饥饿状况变得更加严峻。

“这是整个世界的危机,需要联合国的介入。我们对数百万担心下一顿饭或如何养活家人的人负有责任。我们在本周召开会议就是要承担起这一责任,并采取行动缓解全球粮食危机。”她称。

格林菲尔德还透露称,在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加剧的背景下,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于5月19日主持一场题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冲突与粮食安全”的对话会。这场部长级会议将汇集来自几十个国家的官员,共同讨论紧急人道主义问题和全球食品安全等议题。

2021/22年全球小麦收获面积达2.2亿公顷,总产量为7.76亿吨。其中,印度小麦产量占比14.11%,仅次于中国的18%,居世界第二。

虽然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但他们的小麦主要供应国内市场,因此印度之前并不是小麦的主要出口国。不过在上一财年,印度小麦出口曾创历史新高,达到700万吨,出口额达20.5亿美元,

2

印度小麦出口政策几经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在小麦出口问题上的立场几经反复。

俄乌冲突的爆发,导致作为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的俄乌小麦出口大幅下降,助推国际粮价上涨。今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已上涨大约60%,推升从面包到面条等各种面食的成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人将目光投向印度。英国广播公司(BBC)指出,印度今年试图达到出口1000万吨小麦的目标。

印度商务部高级官员还告诉BBC,他们对印度增加小麦出口、满足全球增长的需求感到信心满满。此前,印度总理莫迪也明确表态,“印度已经准备好向世界提供粮食”。

然而连月来,印度国内遭受了罕见热浪侵袭,5月平均气温创下了该国122年历史新高,首都德里部分地区达到了创纪录的49.2摄氏度,国内小麦生产遭受严重冲击。

当地时间5月14日,为管理该国粮食安全,印度中央政府已将小麦出口列入“禁止”类别。

不过,印度外贸总局(DGFT)13日晚间发布官方通知表示,印度仍将对邻国和脆弱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支持。作为过渡性安排,当日前已签发的信用证(ILOC)出口也可以继续。

“印度政府致力于满足印度、周边邻国和其他脆弱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需求,这些国家受到全球小麦市场突然变化的不利影响,无法获得足够的小麦供应,”通知同时补充称,在印度中央政府批准下,可以应其他国家政府的要求出口一部分小麦。

对于印度的禁令,除了来自美国方面的劝诫外,德国的食品和农业部长杰姆·厄兹德米尔(Cem Özdemir)在七国集团峰会上指责印度说,“如果所有人都限制出口或者关闭市场,那危机就会进一步恶化。”

3

限制粮食出口的,不只印度

印度一纸小麦禁令的出台,导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大涨。

BBC报道指出,自禁令颁布以来,芝加哥市场小麦价格指数上升5.9%,达到两个月来的最高水平。5月16日,泛欧交易所(Euronext)小麦的价格达到了435欧元/吨,再次突破了此前5月13日刚刚创下的422欧元/吨的纪录,创下历史新高。

据路透社消息,印度政府17日决定,于5月13日或之前已交海关查验,并在海关系统备案的小麦货物准予出口。政府还允许将一批小麦运往埃及,这批小麦已经在港口装载。

不过,印度此项政策是否能稳定全球市场,后续仍有待观察。实际上,限制本国粮食出口的,也远不止印度一家。除了深陷冲突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外,匈牙利、阿根廷、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等国也在不同程度地限制谷物出口。

根据华盛顿国际事务研究所数据,截至4月上旬,全球实施粮食出口限制的国家已达到16个。

面对本轮全球粮食与能源价格危机,西方也将矛头指向俄罗斯。

七国集团外长12日至14日在德国举行会议,并在14日发出的声明中,直指“俄乌冲突引发的粮食和能源危机是现代史上最严重的危机之一,如今正在威胁全球那些最为脆弱的群体。”

对此,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14日通过社交媒体反击称:“涨价是因为西方国家在美国压力下对俄施加制裁,不能理解这一点意味着要么愚蠢,要么有意误导民众。”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同样表示,西方国家打算逐步摆脱对俄能源的依赖以便制裁俄罗斯。但这些制裁计划以“洗劫”自己国家的民众为代价,这些国家将为支持乌克兰“支付更加高额的能源账单”。

从小麦青贮,看中美两国农业的巨大差异。

茶狐看世界 2022-05-14云阿云智库•粮食战争•毁麦青储专题

导读:中国的老百姓真是全世界最听话,最吃苦耐劳,甚至是最逆来顺受的一群人。近40年中国经济奇迹的基础条件,说白了,就是在几十年内,数亿农民工,用自己的血和泪,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原始积累。

这几天我看了很多关于河南青贮小麦的文章,大部分可以概括为:粮食安全攸关国运、奸商勾结兴风作浪、美帝亡我之心不死。

总之,多数都是站在上帝的视角,高谈阔论。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出来说两句。我最大的体会,这些所谓写手,应该既没有体验过中国的农村生活,也没有去过美国,更别说亲眼目睹美国农村、农民的真实情况。

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有能力、有动机,处心积虑想弄死我们的国家。在百年一遇的大变局中,我们被美国拉下水,被迫迎战,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问题是,很多人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让人着急。

面对美国,可以有凭有据揭露美国的阴暗,提高我们的自信,也可以客观真实描述美国的罪恶,巩固我们的团结。但捕风捉影,虚构美帝的阴谋,夸大美帝的能力,会让我们自己陷入一种被迫害妄想症,对真实判断敌情,有百害而无一利!

这就是美国正在做的蠢事——要么低估中国的实力,要么夸大中国的威胁,我们千万不能犯同样的错。

举一个例子,这几年美国主流媒体逐渐改变了对中国基础建设的看法,对中国的描述,从全民穿蓝黑色中山装骑自行车,到一个超越美国的基建狂魔。什么高铁、桥梁、高速、手机信号,样样比美国强。

不过,与其说美国人对中国是佩服,还不如说是嫉妒。就像班里的学霸,独孤求败好多年,天天睡懒觉,某天一觉醒来,同班的“学渣”期末考居然考了第一。于是就在暗处,疑神疑鬼地打量对方,最后得出结论,“学渣”要么是纯粹运气,要么是作弊,总之,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老子绝对没有错。

美国媒体,就算正面中国,也绝对不会忘记在结尾处,加上一嘴:中国基建好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拆迁容易,一声令下,老百姓只能被迫搬走。中国基建虽然好,但我们美国学不了,也不能学。美利坚的皿煮价值必须坚持!

一方面,为以前负面报导中国找到自洽的理由,另一方面,几番失落之后,又找到了心安理得满足于现状的借口。

真实的情况,我们都知道,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拆迁简直就是一次天降的翻身机会。中国基建成功的原因,主要是领导层的高瞻远瞩,全中国人民的勤劳才智,还有对“要想富,先修路”的强烈共识……美国对中国成功经验视而不见,却只会找自我安慰的借口,这样的鸵鸟心态对谁有利?当然是对中国有利!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年奥巴马的竞选承诺:President Obama’s goal of giving 80%  of Americans access to high-speed rail within 25 years. 奥巴马的目标就是,未来25年内,要让80%的美国人坐上高铁!结果,13年过去,美国连一寸高铁都没有修好!

疫情之前,我几乎每年都去美国,我可以铁口直断,有生之年,都看不到美国基建改善的希望,眼看着美国基建一天一天烂下去,我无比欣慰。

美国就是一面镜子,对着镜子,我们也可以发现,美国人犯的错,我们也在犯。不能因为美国对中国的敌意,我们就草木皆兵,杯弓蛇影,丧失了理性判断的能力。

美国刚刚纠集东盟各国召开峰会,不提中国,却无处不针对中国。但大会闭幕之后,美国居然宣布了一个“重磅”计划,1.5亿美元援助东盟。对,你没看错,1.5亿美元,10亿人民币,还不够中国城市修一条高架路。这就是美国目前的财政体制,一方面地主家没余粮,另一方面,美国的财政制度很僵硬,效率很低,动用国库资金很麻烦。

拜登手头的事情多如牛毛,要处心积虑拉拢各国对付中国,要想方设法利用乌克兰削弱俄罗斯,还要面对共和党的穷追猛打,还要面对美国国内几十年最凶猛的通胀,难道还有功夫,来暗中勾结国内某个省份的奸商?

美国的野心,就是控制世界粮食,进而控制全世界,这是光天化日下的阳谋。他没必要,也没有能力,把黑手伸到中国某个省份的小麦收购市场。

与其用阴谋论吓自己,还不如面对现实,客观认识眼前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说一句看似空洞,但无比正确的话,中国这样的大国,只有一个敌人,那就是我们自己。

首先 ,客观认识问题。

如果你没有去过河南,也没有种地的经验,那么可以听听农民的声音,抖音上可以搜各种农民的视频,听听他们怎么说,也许能焕然大悟。

我就看到一个河南农民的视频,我看完后,一字不落,把他的原话打出来:

我正在卖青贮饲料,你要来抓我嘛?口口声声粮食安全,但凡你真有为粮食安全着想,你就不可能让人吃的东西,比畜牲吃的东西还便宜!

这是我承包的300亩地,也是卖了青贮饲料,价格是1400块钱一亩。因为去年的涝灾严重,导致我们这个地区,错过了最佳的小麦种植期,所以今年小麦的产量也就在八九百斤左右,卖青贮的话,每亩能多卖几百块钱。

现在网上对卖青贮的舆论很大,但我纠结过后还是决定卖青贮。

对于网上的反对声,我想做一下回应,口口声声地说,浪费粮食。冠冕堂皇地说,民以食为天。居高临下地说,保证粮食安全。不好意思,我感觉你们很可笑,你的意思是,让我宁愿每亩少卖400块钱,也要保证你能吃饱饭,然后撑着来骂我,是嘛?

说句自私的话,你的粮食安全,凭什么让我来保证?你也不用张口就来,你吃粮食的也有保证的义务吧?要么这样,你想保证的话,一亩地也就400块钱,你我各出一半。我还有200亩地,你给我打4万块钱,我就不割了。

好了,喷完了,我再来解释一下。

其实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忧,正常情况下,养殖场也不会提高成本,采购青贮小麦来做饲料。主要是因为去年涝灾严重,导致玉米大面积爆发锈病,养殖场的青贮玉米秸秆不够。所以只能用青贮小麦,来应个急。

其实,青贮小麦在经济效益方面都不如玉米秸秆。所以,一旦他们收到了玉米,他们自然也就不收小麦了,都是小本生意,没人和自己的钱包过不去。如果有人说,那也不行,那也是浪费粮食,那我只能说,你真是个大聪明。

你觉得养殖场的草料不够了,他会让他们的牛羊饿死嘛?到那时候,他们只能用纯粮食的精饲料喂养,是不是你看不见,就觉得不是浪费了呢?到时候,肉蛋奶给你涨价的时候,你又想说个什么呢?好了,我还有200亩没割,欢迎爱国者来洽谈业务!

如果你觉得农民的话还只是一面之词,那么可以看看不带情绪的新闻报道。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上游新闻》有一则新闻,值得一看。

5月10日上午,河南省一小麦种植户告诉上游新闻记者,2021年底,养殖场和他达成协议:“五一”期间带收割机来收麦,每亩1500元。他算了笔账:近几年,麦熟后再卖每亩约1200元。小麦灌浆期到成熟期有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要防治病虫害;小麦熟后,要掏钱请人来收割;割完之后,还要处理秸秆,“我啥事不干,看着他收就能每亩就能收到1500元;我啥事都要干,每亩卖1200元。再说省出20多天的时间,我去工地上干点活也能赚好几千。”

舆论场上有一些批评的声音,指责农民毁麦,对此,该种植户并不认同。他说,粮食是自己辛劳种下的,提前卖个好价钱是劳动所得。此外,卖掉灌浆期的小麦,是被牛羊吃了,牛羊终究还是上了餐桌。

5月10日下午,该种植户又给上游新闻记者打来电话:“现在小麦价格快1.6元/斤了,早知道不卖养殖场了。”

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市场行为,说白了就一个字,钱!少发一些没有用的文件,只要把小麦收购价格提上去,农民就不会卖青贮了!

农民的肩膀扛不起与美帝对抗的重担,农民也无力承担粮食安全责任。之前,2022年国家的小麦最低收购价为1.15元,这么低的价格,你让农民勒紧裤带种粮食,然后让你吃饱饭去骂他们?

这就是中国目前的农村和农村,农民的收入很低,依然靠天吃饭,一年几万块人民币的收入,对于农民来说,依然非常重要。

看了中国农民的情况,再让我们看看美国农民的情况。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中国2007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3.07亿人,耕种了约18亿亩耕地,人均耕种约6亩耕地。美国劳工部统计的常年农业从业人口(farmers)为200万人,经营约200万个农场,常年耕地面积约24亿亩,平均每个农场耕地面积高达1200亩。

美国农业很强,非常强,强大到可以拿捏他国饭碗,颠覆他国。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过:“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美国粮食不仅自己够吃,还能够出口到全世界。小麦、大豆、玉米等主粮,美国对外出口量都排名全球前三。美国一国所生产的粮食都占全球粮食产量的20%。

如果亲眼见证美国的农业(粮食作物为例),就会知道,美国粮食种植业对中国的优势,就像中国高铁对美国铁路的优势,那纯粹是一种碾压式的降维打击!正视美国的农业的优势,不但有助于客观判断对手,也有助于借鉴美国的经验,师夷长技以制夷。

Tony是我朋友的朋友,一个美国农民,他的农场在美国中西部属于平均水平。不大,也不小,3000英亩,约等于18000市亩。

过去30年,Tony农场的面积增加了两倍,但劳动力反而减少了。30年前,1000英亩的农场里有7个成年男子劳动力,现在全职的劳动力只剩下他一个,农民季节来帮忙的还有2.5个——Tony的哥哥,和Tony的侄儿,另外那0.5个是Tony那82岁的老爹,他平时不干活,但在忙碌的收割季节,老爹依然身手矫捷,每天可以驾驶6个小时的收割机。当然,农忙的时候,他也雇临时工。

为了应付这“一增一减”的新局面,Tony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他采购了很多昂贵的大型农机。

NEW HOLLAND CR960:纽荷兰联合收割机,总价约40万美元。纽荷兰是世界顶级的农机品牌,总部在意大利,曾经是尤文图斯队的主赞助商。目前中国农业使用数量最多的100马力以上进口四轮驱动拖拉机、进口方捆打捆机等,多数自纽荷兰品牌。

Case IH 7120:“轴流滚筒”联合收割机,是目前美国最流行的的机型之一,总价约50万美元。

CASE IH PUMA 125:大马力拖拉机,约15万美元。

CASE IH MAGNUM 305:大马力拖拉机,约15万美元。

沃尔沃集装箱卡车一台,约10万美元。

国际牌重型卡车一台,约7万美元。

在中国被归为豪华车的大排量皮卡,一共4台。

……

粗略估计,Tony的各类农机和车辆价值至少200万美元。

至于土地价格,我不敢敢直接问Tony,怕侵犯他的隐私,我打开Google一搜:根据土地肥沃程不同,当地农地的价格在每英亩4000美元左右。也就是说,Tony的农地估值在800万美元左右,加上这价值200万的农机,他的固定资产至少有1000万美元——也就是0.65亿人民币!

Tony务农的净收入有多少,我也没直接问他,但我可以问万能的Google。根据Agrinews报道,2014年,美国粮食作物每亩净收入同比有所下降,玉米净收入为365/英亩,黄豆为288/英亩。我保守假设,Tony农场的每英亩净收入为270美元,而他农场的面积是3000英亩,以此计算,Tony农场每年的净收入就在80万美元左右。

我掐指一算:Tony的固定资产约1000万美元,每年的净收入约80万美元。我恍然大悟,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美国农民,如果以人民币为单位,居然是个亿万富翁!人家Tony才是土豪——有土地的富豪啊!

以美国为借鉴,怎么改变我国粮食种植业的脆弱局面?

首先,提高农业集约化。

随着中国老龄化,少子化,这也是必然的趋势,应该让更多的农村老人搬迁到小城镇,集体养老。农地应该尽可能集约化,虽然做不到美国农场几千亩的规模,但也要尽可能扩大规模,比如,户均耕地超过500亩。

我看到网上一个江西农民的留言,可信度比较高,也和我看到的数据比较吻合:

我们江西,种子30/斤,肥料160一包,去年肥料才130/包,耕田承包费用110/亩 ,收割100/亩,一亩田本钱要到600,收割之后稻谷也才百来块一百斤 卖米的话早稻才卖2块多,晚稻2.4块左右,算下来除掉成本,一亩田大概能挣个五六百。

平均一亩地如果能净收入500,那么500亩地就是25万,一户农民,5口人,人均收入也才5万。虽然和美国农民户均收入动辄几十万美元相比,差距至少还有5~10倍。但在中国,也可以达到中上水平。

收入不仅能改善生活条件,还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应该让农民成为一个光荣的职业。

其次,要提高农民福利。

中国是唯一不靠剥削殖民地完成原始积累的工业化国家,我们的原始积累都是靠广大农的血和泪。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中国农民的文章,后台很多留言,让我感触很深。

我们农民,一直以来都交着最高的税,以前村里种的粮食,超过一半都被直接收走,还要额外交水费,农业税,还要自备种子化肥,基本自己就剩个口粮,外出打工能挣点钱,但是极其凶险,出门基本都是组团,至今,长辈们对于出远门很重仪式感,有人出门大家都要给点茶水钱,然而这些对于中国经济贡献最多的人,现在却并没有什么像样的保障,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人,我对于这些大城市毫无感情,如果有一天有灾难冲击导致大城市崩溃时,我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同情,因为我们这群人,做好自己的事情,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关心,也没能力关心,我绝对不会赞颂城市的经济成就,因为我知道代价是什么,对于我们,该做的,是下次出危机时保证村里的粮食不被收走……

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一片哀嚎,农民种地没法生存,村里强迫上交各种名目的税和摊派,年底兑现,交不了的农户,任凭各类打手掀瓦拆房、牵牛赶猪、抢夺衣物农具,甚至捆绑拘押,逼迫家人借钱领人。碰上超计划生育交不了罚金的,则有可能要付出生命。农民走投无路啊,能动的只好舍弃土地进城打工,或甘愿毫无尊严的活着,或打砸抢偷无所不能…我87岁的父亲由衷感叹,这十几二十年,真是斗转星移啊!成长生活在新时代的农民,真该珍惜啊!

中国的老百姓真是全世界最听话,最吃苦耐劳,甚至是最逆来顺受的一群人。近40年中国经济奇迹的基础条件,说白了,就是在几十年内,数亿农民工,用自己的血和泪,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原始积累。

真的应该对农民好一点,不只是补偿他们曾经对国家的牺牲。更有利于国家内循环的发展。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农民的退休金只有一百多,而城里公务员的退休金,沿海地区至少5000。不需要农民的退休金和公务员一样,至少五分之一,总应该有吧,从100提高到500,不但能增加农民的幸福感,也有利于促进内需。

总结

美帝亡我之心不死,路人皆知。但不需要一遇到问题,就习惯性找米国来背黑锅,这样做,不但掩盖了问题,还迷失了自己。青贮问题的背后,是我国农业生产力的落后,还有农民待遇的低下。美国农业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农民待遇,让他们衣食无忧,我才好意思开口,请求农民负担起国家的粮食安全重任。


2022-5-19点击数/观注度 4868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