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国工程     
京杭大运河与全国统一大市场之历史经纬

京杭大运河与全国统一大市场之历史经纬

原创 血饮2022-06-02云阿云智库•大国工程

导读:这个重大对策有两个主要信号:第一,2022年4月10号,国家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第二,2022年4月14号,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启动,并于28日实现全线通水,这是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很多人感觉非常迷惑,国家为什么在这个事件节点发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为什么紧接着又快速将京杭大运河补水疏通?这两个政策一前一后,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彭斐 叶晓丹 可杨2022-06-03云阿云智库•大国工程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 | 彭斐 叶晓丹 可杨

近日,随着山东德州四女寺枢纽和天津市九宣闸闸门缓缓开启,在长江、黄河的助力下,5路补水水源,集中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707公里进行补水,补水量相当于37个西湖,这是在经历百年阻断后,这条古老运河首次全线通水,千年京杭大运河又“活”起来了。

碧波清澈,映照历史。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秋,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在著名徽戏演员高朗亭带队下,由扬州乘船沿大运河北上入京。[1]

当这些名角弃船上岸,浓妆艳抹,在方寸舞台上演绎着人生命运和历史变迁时,世界与中国的社会前行进程,即将迎来骤然变轨。

戏如历史,历史如戏。

清末,洪涝灾害频发,运河河道瘫痪,而战乱频繁,一度导致政府无暇顾及运河维护。此后,时代的大潮风起云涌。

海运崛起,尤其是高铁日行数千里,连飞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将古老的运河与帆船甩在了身后,重启运河的价值何在?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大运河在古代的价值,正如李白在《丁督护歌》中所写的,市井、金钱、精神,都曾沿着京杭大运河交汇、蔓延。

千年之后,运河因特有的沟通功能、对华北的生态补水功能、独有的低成本航运价值,以及旅游文化价值,依然是城市兴起、发展和变迁的重要推动力。

京杭大运河当下三大价值

1、生态环境价值。华北地区的地下水亏空相当于12847个西湖,向大运河黄河以北段707公里进行补水,此次相当于向其注入37个西湖的水量;此外,大运河在农作物灌溉、泄洪、排涝等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2、航运经济价值。2020年,大运河江苏段货运量约4.95亿吨,约占京杭运河全线货运量80%。相比于南方,北方也同样存在大量的水运需求。据中国大运河蓝皮书预测,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航运需求量,到2030年将达到3亿-3.2亿吨。

3、旅游文化价值。全线通水,赓续文脉、流淌历史,除了带来社会效应,也会在旅游、观光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益处。

贯通古今 | 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5月的冀鲁平原,杨絮正在飞舞,南运河穿越千年的这里,小麦已进入收割前最重要的灌浆期。

此时,由黄河、长江、岳城水库“赶来”的三路水军,正通过密集的河网,不断向位于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汇集,并由此进入南运河(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北段,与北运河在天津三岔河口交汇)。

由四女寺枢纽向北,在蜿蜒707公里的南运河两岸,小麦今年的丰收,也因此有了坚实保障。

4月28日10时,位于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汩汩清水奔涌北上。200公里外,位于天津静海区的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南来之水经南运河与天津本地水汇合;此前,北运河水和天津本地水汇合,与南运河水在天津三岔河口交汇。至此,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2]

此次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是在保持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南河段全线有水基础上,向黄河以北河段补水。在此次补水过程中,国家骨干水网——南水北调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补水主要贯通线路北起北京东便门,经通惠河、北运河至天津三岔河口,南起山东聊城位山闸,经小运河、卫运河、南运河至天津三岔河口,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个省市,流经8个地级行政区。

对沿岸居民来说,此次全线通水,经过了百年等待。

“断多少年了,今年才有水。”5月10日下午,已经75岁的老马,在骑自行车路过四女寺枢纽时,特意停了下来,面朝枢纽西北侧的南运河,一站就10多分钟。

河道水系肩负着大运河功能,也承载着大运河的历史与过往。

回溯历史,自运河开凿以后,摇曳其上的不仅有帝王贵胄的龙船,也有寻常百姓的扁舟。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帝国依靠运河实现漕运的顺畅,将江南的钱粮运送到京师重地;商人们则依靠运河网络实现商品的空间转移。

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馆长叶艳萍提及,中国大运河河道的变迁,其主体工程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

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战争和运输的需要竞相开凿运河,形成了多条区域性运河。后来的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相继开凿了多条运河,这些运河的开凿为隋唐大运河的的贯通奠定了基础。

二是隋朝时期,隋炀帝在以前的基础上,实现大运河的全线贯通,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达涿郡,向南抵达杭州的人字形运河,全长约2700公里,这是中国大运河的第一次全线贯通。在随后的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维护。

三是元朝时期,由于中国的政治中心从关中地区迁移到了大都,元朝皇帝忽必烈组织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等河道,改造之后的运河不再经过洛阳,而是从北京经过山东直接南下至杭州,这条运河线路基本上就是后来的京杭大运河线路,这是大运河的第二次南北大沟通。明清两朝维系了大运河的这一基本格局,并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疏浚维护,使大运河一直发挥着漕粮北运、维系国家稳定繁荣等重要功能。

然而,受黄河改道等影响,治水并不能让运河通水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个持续的漫长过程,治水也成为运河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工程,清康熙帝曾指示河道总督“运河关系国家清粮,同时,也关系民生。治黄保运,实系国家治乱,不能不列为治国的一件头等大事。”

“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道,在运行过程中,水源会受一些自然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在地势较高的地段,水容易流失。京杭大运河开凿后,山东南旺段运河,是整条京杭大运河上地势最高的一段,一度缺水较为严重。经过明代治理后,大运河才真正发挥出稳定的作用。”

叶艳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运河的历史,治水占了很大的篇幅。在地势高、水容易流失的地段,如何维持通水,考验了中国古代的治水技术,在此基础上诞生的引汶、蓄水、分流等复杂技术,反映了古代中国水利科学技术的卓越水准。”

上文老马口中的断流,并不是眼前的南运河德州段,而是南运河离开山东后的境遇。

167年前的1855年,黄河铜瓦厢改道后,京杭大运河被拦腰截断,以黄河为界形成了南北两段运河。位于京杭大运河北段的南运河,就是四女寺水源一分为三的一路去处。

四女寺枢纽作为冀鲁平原地区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卫运河水在这里被一分为三,在泄洪、排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因此有了“北方都江堰”的称谓。

此后百年时间里,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京杭大运河北段多处河道出现长期断流或季节性断流,从而影响了运河功能的发挥。

生态价值 | 向华北补水“37个西湖”

在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丁延峰看来,从流向来看,离开德州后的南运河,直接扎进了华北平原,那里是全国“最干渴”的区域之一,部分河道干涸断流,生态严重退化,京杭大运河也难逃波及。

如今,黄河以南段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部分重叠,常年有水,但黄河以北段位于全国“最干渴”的海河流域,部分河道干涸断流,生态严重退化。

日益严峻的形势,也屡被官方提及。2019年3月,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列举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华北地区地下水累计亏空量达1800亿立方米左右,超采的面积达到了18万平方公里。[3]

另外一个参照,则让华北缺水形势更为触目。如果按照杭州西湖1400万立方米的蓄水量计算,华北地区的地下水亏空相当于12850个西湖。

“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已经持续了近50年,本质问题就是经济社会规模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看来,华北地下水的超采一定程度是不得已为之。[4]

王浩的依据是:京津冀区域,国土面积占全国2.3%,却生活着占全国8.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0.1%的GDP,但水资源量只占全国0.9%。

也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向京杭大运河补水,成为填补华北地下水亏空的重要一环,一场复苏河湖生命的接力,也就此展开。

2020年6月,水利部联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规划》,从改善河道水系资源条件、完善防洪排涝保障功能等方面为大运河保护立下规矩,定下任务,重塑大运河成为“有水的河”。

大约两年后,水利部会同京津冀鲁四省市人民政府于今年4月13日启动了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

根据水利部组织制定的补水方案,这次补水优化调度东线北延工程和岳城水库、密云水库、潘庄引黄、北京城市再生水等5路补水水源,集中向大运河黄河以北段707公里进行补水,预计补水量5.15亿立方米。

从补水量来看,5.15亿立方米的数字,可能并不形象,但如果按照杭州西湖1400万立方米的蓄水量计算,5路水源向京杭大运河北段补水的总量,相当于大约向其注入37个西湖。

5月11日,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面交流时,德州市水利局一位人士表示,今年水利部安排补水,让京杭大运河常年有水有了可能,水量大了,沿岸的生态、环境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一条历经2500年沧桑巨变、见证中华民族治水智慧的大河,一座刚刚建成通水的现代水利工程“新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两者融通古今碰撞出的,是华北平原上一场河湖生命复苏的接力。[5]

2022年4月28日,历经14天集中补水,京杭大运河实现了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对于2022年向运河补水,水利部官微“中国水利”在文章中称,此次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通过优化调度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供水、引黄水、本地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水源,补水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8个地级行政区,41个存在地下水超采问题的县。

在此前4月13日的启动会上,魏山忠强调,利用好补水契机,加大农业水源置换力度,置换地下水开采量,有效回补地下水。

在此次补水预期达到的三个目标中,前两个均与地下水有关:一是置换沿线约60万亩耕地地下水灌溉用水,二是回补地下水,三是实现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全线水流贯通。

5月11日,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面交流时,执行补水任务的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以下简称“漳卫南局”)人士表示,水利部的表态是为十四五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有水积累经验,估计通水以后(跨流域补水)会持续下来。

航运价值 | 到2030年,北段需求将达约3亿吨

5月18日下午3点,船东姚师傅夫妻俩载着900吨的水泥货船,自江苏溧阳出发,两天两夜的水路,昼夜不歇,夫妻轮换掌舵,经太湖、湖州内河、沿着京杭大运河,向南抵达杭州三堡船闸。

1989年,三堡船闸建成并投入使用,系京杭大运河的终点。运河杭州段至山东济宁段仍延续着千年前的航运功能。[6]

在穿越千年的时间里,漕粮北运一直是运河的基本功能。但到了清中期之后,漕粮河运的各种弊端开始日益凸显,呈现出积重难返的局面。这其中既有政府治河不力、河道淤塞的政策性失误,也有漕运机构人浮于事,弊端丛生的制度性缺陷,更有河运费用远高于海运的结构性特点。[7]

漕运废弃之后,运河仍承担着水路货运的重要角色。不过随着现代交通技术的更新迭代,公路、铁路、飞机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运河的运输地位相较古代有所削弱。

1912年,与大运河走向几乎一致的津浦铁路的全线通车 , 逐渐替代了运河的运输功能。

比如,在黄河汇入大海的山东省,济南因为胶济、津浦两路的交点而获益最大,青岛则通过胶济、津浦铁路将腹地扩大至山东西部 ,山东半岛“齐鲁双城记”大戏拉开帷幕。

随着以沿海城市和铁路枢纽城市为核心的新市场体系逐渐成形,铁路干线取代京杭大运河,将中国南北连结起来,大运河成为了时代远去的背影。

不过,随着运河沿线经济的发展,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通航的建议也屡被提出。

作为山东省人大代表,杜海霞同时也是运河沿岸夏津县范楼村的党支部书记。在2020年山东省两会上,杜海霞提出的《关于加快实现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通水复航的建议》。

5月初,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杜海霞认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货物运输成本越来越高,水运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此外,京杭大运河复航,除了带来社会效应,也会在旅游、观光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益处。

在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主要编纂的《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这样提到:京杭大运河自古以来都是以“运”为主,由“运”而衍生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航运、水利等需求。

然而,在运河因黄河改道被阻断后,具有“黄金价值”的运河北段还在华北大地上沉睡,江浙段运河“黄金水道”却在持续发挥“黄金效益”。

杭州交投船闸管理有限公司三堡船闸副经理翁海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三堡船闸原年过闸量历史峰值为2014年的5596万吨、2021年全年过闸量6020.39万吨。

为了更好地协调运河的航运价值和人文历史价值,浙江提出了建设“京杭运河二通道”,预计将于2022年建成通航。

杭州京杭运河二通道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郦纲介绍,运河二通道项目建成后,京杭运河杭州段的航道等级将达到三级,千吨级船舶可以从山东直达杭州,通过八堡船闸进入钱塘江,浙北、浙东及浙中西部的航道将完全贯通成高等级内河水运网,嘉兴、杭州、绍兴、宁波等杭州湾地区连成一片,杭州将成为浙江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集散中心。

而《江苏省大运河现代航运建设发展规划》内容则显示:2020年,大运河江苏段货运量约4.95亿吨,约占京杭运河全线货运量80%。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南方,北方也同样存在大量的航运需求。上述中国大运河蓝皮书预测,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水运需求量,到2030年将达到3亿-3.2亿吨。

不过,对于京杭大运河北段通航的可行性,漳卫南局一位不具名人士认为,短期通航可能性虽不大,但全线通水,至少保证了水流贯通,通航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早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苏国萃就曾提到,“京杭大运河如果没有航运的支撑,是撑不到今天的。虽然全线通航将带来的效益尚没有一个明确数据,但其综合效益必会体现。”

但在丁延峰看来,通航的意义无非就是旅游、运输两点,但从这两点考虑,京杭大运河北段的意义非常有限,通航可能只是一个遥远的愿景。

另一位山东区域经济研究学者翟广忠则认为,这么多年,北方的河道很少有航运的设计,包括桥梁、河道等问题,改造起来是一个庞大的问题,成本也是很高的。

不过,正如意大利著名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京杭大运河穿越千年,沐风枳雨,至今往来船舶舳舻不断,全线通水之后,内河水运复兴,可待?

文化价值 | “流动的人类遗产”流出旅游精品线路

河道水系肩负着大运河功能,也承载着大运河的历史与过往。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赓续文脉,流淌历史。

“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作家徐则臣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中,写下如此一段文字。[8]

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

这个特别的时刻被作家徐则臣敏感捕捉到了,一条文化的河也随之逐渐清晰起来。“申遗成功是一个不容再回避的契机,是‘唤醒’大运河的时候了。”徐则臣说。

申遗成功的那一年,也是叶艳萍担任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馆长的第二年,见证了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

时隔百年,京杭大运河再次通水。在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大运河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孟丹看来,这意味着京杭大运河作为“流动的人类遗产”的地位变得更实至名归,也是国家对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具体行动。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通州区大运河研究会理事、通州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陈喜波觉得,全线通水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国家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的一个节点。“过去是经济动脉,现在是血缘纽带。”

事实上,承接南北,运河之繁盛,早已滋养了沿线的枢纽城市。

宋朝词人周邦彦一篇《汴都赋》曾名动天下,汴河之上,“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糟,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而汴河,也叫“通济渠“,隋唐大运河的其中一段。

“我们之前考证了一下,红楼梦等四大名著、三言两拍等知名度较高的著作,不少都是运河沿线的作家写就,或者其中的一些内容就是以运河沿线地区为背景的。”叶艳萍表示,运河千年,见证王朝兴衰、人世浮沉,也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运河沿线城市也在加大对运河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开发。

根据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编制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到2023年,大运河相关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保护水平迈上新台阶,有条件的河段实现旅游通航,绿色生态廊道初具规模,大运河旅游精品线路和品牌初步创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任务基本完成。

作为一条南北贯穿3000多里的水道,京杭大运河沿线分布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城镇,通州、济宁、德州、苏州、杭州……

在时代的变迁中,大运河不再是昔日华夏大地的经济大动脉,但沿河两岸的人们,依旧在这里生活、创作,它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多元统一的内核奔腾流动至今,千年运河的世纪复苏,这一次奔涌、忙碌的不再是漕工,而是亟待被唤醒的运河文化。

记者手记 | 复流更要长流,全线通航也要算好经济账

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不仅是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重要标志,更将显著改善大运河及沿线河湖生态环境,置换地下水超采量,入渗回补地下水亏空。

随着全线通水,大运河北段通航的呼声也再次被提及。但相比于运河南段“黄金水道”发挥出的“黄金效益”,黄河以北运河的通航,却有经济账要算好。

首先,黄河以北的运河河道,早就年久失修,大部分河段泥沙淤积严重,甚至有些地方都已几乎淤平。所以,要想通航,首先必须清淤;另外,由于黄河以北的京杭运河河段百余年未用,河道上也早已架设了很多桥梁等跨河设施,有些桥梁高度过低,如要通航,势必要对沿线桥梁等设施进行改造。

如要实现像南段那样的黄金效益,黄河以北大运河的通航,除了上述投入,还要与公路、铁路、海运、管道,乃至空中运输竞争。

当然,复流更要长流,保护治理要久久为功。“十四五”时期,京杭大运河要实现主要河段基本有水目标。按照《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规划》,完善河道水资源条件、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加强岸线保护、助力绿色航运发展,这条千年玉带的复苏应该不是空谈。

参考资料:

[1]230年前,徽班进京如何影响京剧诞生?答案要从这场祝寿说起。北京日报

[2]千年运河迎来世纪复苏。人民日报海外版

[3]亏空1800亿立方米:解救华北地下水。界面新闻

[4]华北地下水累计亏空量相当于1.2万个西湖,这欠账怎么还?人民政协网

[5]北上:一场复苏河湖生命的接力。中国水利杂志

[6]来自三堡船闸的“请假条”:沟通杭州两大水系的船闸要维修了。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7]《穿越千年的通途》 。丁贤勇、徐杨

[8]这本关于京杭大运河的书值得一读,它记载了一个民族的密史。北京日报

关联阅读:

重磅解读:全国统一大市场之历史经纬

原创 血饮2022-06-02云阿云智库•大国工程

导读:这个重大对策有两个主要信号:第一,2022年4月10号,国家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第二,2022年4月14号,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启动,并于28日实现全线通水,这是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很多人感觉非常迷惑,国家为什么在这个事件节点发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为什么紧接着又快速将京杭大运河补水疏通?这两个政策一前一后,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鉴古知今,当初唐代的倒X形经济布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布局中,河南河北就是高技术的创新基地,对应现代,指的就是国家在2017年4月提出的雄安新区规划。从地图上看,雄安新区正好位于河北与河南之间。我们目前正在集中科技骨干,将这里设计成未来全国科技腾飞的标杆,在这里,最庞大的科研人员正在全力攻关,将雄安新区打造成未来第四代科技城的样板。

据人民日报报道,2022年5月25日,针对目前的经济形势,国家下达了“六个方面33项措施”的一揽子稳经济计划,涉及了包括退税、铁路航空专项债、小微贷款在内的累计12万亿,该计划也被市场称之为12万亿救市计划。

这次12万亿经济计划的规模,相当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4万亿的3倍。消息发布以后,市场一片欢腾,开始翘首期盼随之而来的楼市与股市暴涨。

遥想中国当年,释放的4万亿直接推动了中国股市和楼市强势上涨,大量资金的注入让中国很快就从美国引爆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12万亿公布的今天,还会情景再现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一点,那就是,这次的12万亿与当年的4万亿性质一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2008年的4万亿,本质上是MMT现代货币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这些天量基础货币的投放直接催生了中国地方债,而2008年之前的中国基本是没有地方债问题的。但是,从2009年开始,天量货币投放下中国地方债开始猛增,到2015年激增到13万亿,到2022年已经激增至30万亿。可以说,4万亿直接拉动了基础设施在内的全国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成就了从2008年到2021年的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也制造了庞大的地方负债。

当年中国版的4万亿,从效果而言,与美国2009年开启的3轮QE带来的4.4万亿一样,都促进了经济发展,暂时摆脱了次贷危机带来的低谷,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将4万亿负债背在了地方政府而非中国央行身上,美国则将4.4万亿华尔街债务背到了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

同时,与当年的美版4万亿一样,中国的4万亿也是直升机撒钱模式,由政府直接印钱购买债券,实际是将基建债务背到了政府身上。

如果说08年的4万亿是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的话,那么,这次的12万亿就是弱刺激。区别在于,上次的4万亿使用的是超常规的QE货币核武器,现在的12万亿不过是使用常规货币工具的常规武器。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次的12万亿主要是提供信贷,但依旧需要提供其他资产作为抵押物,这一点与当初的4万亿直接放水是完全不同的。本质而言,这次的12万亿依旧是国家动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实行的经济刺激计划。

支持这一观点的另一个依据是,这些年来,中国一直在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这次的12万亿同样是以基建为主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相比其他年份,12万亿并不算很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51.9万亿元;2021年1至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54.4万亿元;2022年1到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7万亿。看到上面三个数字,大家还会觉得这次投入的12万亿很多吗?与2020年和202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比,这次的12万亿更像是中央在督促地方政府加紧落实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以提振国民经济。

明白了这次的12万亿的着重点是在稳定国家经济大盘采取的弱刺激计划,再来分析市面上那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观点就容易多了。某些砖家将这次的12万亿弱刺激偷梁换柱转换成了类似四万亿QE大水漫灌的强刺激,进而利用民众对4万亿提振国家经济的错觉,推导出楼市和股市即将暴涨的结论,纯属混淆视听,误国误民。

【QE钝化】

从2021年12月的1.2万亿降准,到2022年1月份的大规模降息,我们看到一个非常诡异的趋势,那就是,降准和降息并未带来股市和楼市上涨,其中尤其是股市,更从2021年12月的3700点跌到了2860点。按照在2015年股灾期间的经验,只要国家大规模降准降息,那么,股市一定会上涨,但这一规律在现在已经失灵。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1月份,两个月内累计降准降息不仅未能提振市场反而导致股市下跌。这说明,通过释放流动性措施刺激国民经济的效果正在逐渐钝化,这就是血饮在2021年2月9号文章中全网首先提出的QE钝化现象。

根据这一概念,血饮并没有在2021年12月6号央行宣布降准以后发表股市将会上涨的结论,反而在2021年12月13号在微博发表题为《股市为什么年底总会涨一波》的文章,其中明确指出这次的上涨不过是“年终奖行情”,请大家捏住资金不要跟风。事实证明,后面的股市发展完全印证了血饮的判断,血饮预判的12月13号,也确实就是A股一年来的最高点3700。之后,股市就开始一路下行。

血饮之所以能够提前预判股市走向,其根据很简单,就是QE钝化。同时,QE钝化的判断依旧是消费天花板下压。从2014年美联储开始缩表加息到2018年特朗普暗中停止加息,再从2018年到2021年美联储无限QE印钱拉高全球通胀,中国经济反复经历了超级通缩和超级通胀的双重打击,个人、企业也经历了冷通缩和热通胀的双重杀伤后,随后的楼价上涨、股市低迷以及企业效益下滑,都让国内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对下降,同时,未来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让普通居民逐渐转变观念开始存钱以备不时之需,于是,可供支出的收入减少叠加现金为王理念的双重效应之下,消费的天花板开始不断下压。

试想,如果大家都在减少支出,那么生产收入必然减少。生产和消费下行,出口又面临疫情和美国打压,消费、生产、出口都不理想,这样反过来导致民众对未来的预期逆转,保证最基本需求、不再超前消费、大量存钱就成为民众共识,任谁都能看出来,这是一个死循环。

预期转变下,个人和企业都不再寻求贷款消费和扩大生产,这样消费的天花板又会进一步下压,这就导致了即便降准降息释放大量的流动性,还是没有人主动贷款,货币释放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效果就开始无限钝化,这就是QE钝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国际上看,美联储已经如血饮判断的那样开始连续加息,加息导致美元从全球市场抽回美国境内。在加息过程中,美国会持续打击油价,以低油价+强势美元配合加息。要知道,目前国内很多化工、钢铁企业效益还不错,这是在大宗涨价的前提下,一旦美联储加息打击原油在内大宗产品价格,美联储加息不会因为市场预计而停止,只要美国再次摆平沙特,那么,原油和其他大宗产品暴跌将无可逆转。届时,通缩将会再次爆发,2014-2016年股市和楼市暴跌、出口遭到打击的情况就会再次出现。

目前的情况下,国家采取12万亿的救市政策就是在应对国内外出现的这种不利状况,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为,强化基建的同时稳定房地产市场,则基建投资就会稳定,就会有便捷的信贷途径,农民工和普通职工的工资才能够顺利发下来。同时,有了收入,支出就会扩大,也就能支撑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从4万亿开始到现在,QE钝化越来越明显,这就提示我们,必须找到现有政策以外的其他方法来战略性逆转当前困境。

【初露锋芒的崛起信号】

对此,国家已经提出了一个重大对策,然而,这个对策几乎被淹没在了12亿大水漫灌的坊间喧嚣里。

这个重大对策有两个主要信号:

第一,2022年4月10号,国家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第二,2022年4月14号,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启动,并于28日实现全线通水,这是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很多人感觉非常迷惑,国家为什么在这个事件节点发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为什么紧接着又快速将京杭大运河补水疏通?这两个政策一前一后,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很多人的解读是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果真只是如此吗?其实,建设统一大市场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宏伟规划,其核心目标就是意见中说到的消除地区发展不平衡,将经济全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分配调度。

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是一个宏达的长远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许我们这一代人都不一定能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然而,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历史上却曾经成功实现过,且与京杭大运河建成密切相关。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历史经纬】

历史上,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过程始于隋炀帝时期。

公元605年,黄门侍郎裴矩向隋炀帝提出了打通河西走廊,重新恢复陆地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该思路与隋炀帝不谋而合。之后,裴矩受命出使甘肃张掖,开出优厚条件,鼓励西域商人与中原通商贸易,短短五年时间内就打通了河西走廊,重新恢复了直达长安的陆地丝绸之路;同样是605年,在裴矩经略河西走廊之际,隋炀帝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仅用了四年时间就开出了20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打通以后,隋朝打通了与扬州在内的江浙富庶地区建立直接联系。

公元609年初,隋炀帝率众十万迅游河西走廊,成为第一个踏足河西走廊的皇帝。巡游中,隋炀帝更率军击败了吐谷浑,彻底解除了其对河西走廊的威胁,全面配合裴矩拓宽丝绸之路。在甘肃张掖祁连山下的山丹草原上,隋炀帝会见了裴矩率领的二十七国西域胡商,在这里召开了世界历史上盛况空前的“万国博览会”。

隋炀帝西巡河西走廊,对裴矩经略西域的支持空前绝后,这一次历时十个月的西巡,可谓是中西贸易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隋炀帝君臣合力规划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公元605年,裴矩与隋炀帝在会谈中勾勒出来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具体内容已经不得而知,但我们依旧可以通过两人的所作所为勾勒出这个全国统一大会场的全貌,即:打通河西走廊以后,地中海东岸通往长安的三条主要通道就可以承载地中海东岸地区的产品、文化等输入到长安地区,长安地区则通过京杭大运河中的永济渠联通华北、中原、山东地区,再通过通济渠联通江苏、安徽、浙江等沿海富庶地区。

更重要的是,京杭大运河打通了直接沟通了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扬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从这里通往泉州、广州等港口就可以从海上通往阿拉伯、红海以及地中海东岸地区。京杭大运河沟通长安和扬州,而扬州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扬州等南方地区的丝绸、茶叶等产品既可以通过长安出口陆地丝绸之路沿岸国家,长安、洛阳等北方地区的产品也可以通过京杭大运河刷往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地区。

与此同时,四川蜀中地区既可以东抵达长安,也可以向东南抵达广州,这一重要经济区的产品也得以搭上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网出口全世界。

仔细观察隋炀帝君臣的战略规划就会发现,通过京杭大运河和开拓河西走廊,他们成功地将关中、陇西、中原、河北、蜀中、山东、江浙、华南等当时中国所有的经济区连成了一个整体。以京杭大运河、河西走廊、海上丝绸之路、蜀道为骨干,就可以构成一个类似于横向的X形状的经济布局。在这个经济布局下,整个中国的产品都能够顺着经济布局的网络骨干流动,河北地区邢窑的白瓷可以通过京杭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水陆联运抵达广州,扬州的茶叶、铜镜等可以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长安出口伊朗波斯地区。既然能运输产品,自然也能带动技术、人员的流动,在这个网络上,任何市场要素都能够快速无障碍地充分流动与配置。这与4月11号国家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里的指导思想几乎一模一样。

从这些规划可以看出,隋炀帝君臣谋划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确实是高瞻远瞩。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虽然隋朝最终因为隋末农民起义而灭亡,但之后的大唐完全继承了包括京杭大运河、科举制等在内的遗产,继续实践全国统一市场这一战略: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李世民派遣李靖击垮了东突厥,全面解除突厥等对河西走廊和中原地区的军事威胁;公元657年,唐高宗派遣右屯卫大将军苏定方在金牙山一战击垮西突厥;公元702年,武周女皇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一样控制中亚、青藏地区;公元741年,高仙芝率2万安西军击败小勃律,中国兵锋最远抵达伊朗西部高原地区。对外扩张,让丝绸之路越来越宽广,包括西域在内的欧亚大陆上的国家均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中国得以整合欧亚大陆几乎全部资源,最终成就了汉唐盛世。

外部开拓做得再好,也离不开内部的有力支撑,其基础就是内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充分高效运行,其骨干就是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在京杭大运河边上的河南、河北南部地区,中国建立了古代最大的手工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这里可以按照全球客户要求生产出标准化的几乎所有高技术产品,比如,按照阿拉伯商人的要求制造印刷有YSL标志的瓷碗等。这里之所以会成为古代的“硅谷”,就是因为该地区是之字形京杭大运河的拐弯处,技术带动资源膨胀,资源带动人口膨胀,这里自然成为当时全中国人口和经济最富庶地区,洛阳也就与京杭大运河的另一个中心长安一样,成为中国经济王冠上的两颗璀璨明珠。

以长安为代表向西的陆地丝绸之路构建了最广大的外循环,以洛阳为代表的向东的京杭大运河构建了最广大的内循环。最强大的外循环与最强大的内循环,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在两颗明珠之外,顺着京杭大运河,更多的明星城市开始崛起,河西走廊上贸易繁荣的天水、张掖、酒泉等城市构成了璀璨的明珠城市带,往西的河间、魏州、涿州(北京),往东南的汴州、宋州、宿州、扬州,同样璀璨夺目。

从地图上看,唐代人口80%分布在北方的京杭大运河一线,虽然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完全是在北方地区,但是,当时的华北、中原、陕甘宁以及新疆等地区,也绝不是现在看到的老少边穷地区。在那个年代,北方才是真正的经济中心,最富庶的城市也都位于北方。

以隋唐京杭大运河为基础,1200年前的中国构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在这个规划中,京杭大运河与河西走廊以及陆地丝绸之路是骨骼经脉,河南河北地区的硅谷是技术创新源头,也是心脏发动机,如此强强联合,成就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同时,成熟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带动整个国家向西开拓,整合欧亚大陆资源。如此一来,对内惠民让,所有民众享受国家崛起的红利,对外开拓,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最终,“唐”成为了中国人的代称,汉唐盛世成就了华夏千年荣耀!

【一骑绝尘的大唐盛世】

回顾历史,既往的中国历史,可以说任何时刻都无法超越汉唐盛世。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开始走下坡路,这就造成了一个新的历史谜题,大唐之后中国封建社会为何再无盛世?

有人根据书本教条地认为,那是因为大唐穷兵黩武,皇帝好大喜功。作为华夏文明的继承者,我们怎么可以一边依靠祖宗开拓的土地耕作生存,一边放下碗筷骂祖宗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在血饮看来,大唐灭亡的真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国统一大市场被摧毁。

以长安为代表向西凭借陆地丝绸之路构建的最广大外循环,以及以洛阳为代表的向东依托京杭大运河构建的最广大的内循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相继陨落。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帝国将镇守西域安西四镇的精锐安西军内调,安西军领袖、帝国双壁封常清和高仙芝被杀以后,安西军在李隆基的瞎指挥下命丧潼关城下,接着吐蕃开始进攻陇右河西走廊,808年吐蕃十万军队攻克由武威郡王郭昕率领的八千白头兵驻守的安西四镇首府龟兹城,至此,中国陆地丝绸之路被完全阻断。

失去河西走廊和向西的陆地丝绸之路以后,大唐从河北、河南硅谷向整个欧亚大陆国家出口的国际市场消失,而这种消失在曾经的历史长河中是不可逆的。因为,从808年以后,历史上再也没有一个中原王朝能够重新打通去往波斯湾和地中海东岸的陆地丝绸之路。失去了最广大的国际市场,华夏文明最广大的外循环随之凋零,标志性事件就是吐蕃攻陷长安。公元763年,二十万吐蕃军杀入长安,将唐朝府库、长安集市大肆劫掠一空。

没有了丝绸、茶叶等产品赢得的贸易顺差,唐朝政府财政赤字急速扩张,财政收支严重恶化,被迫向南方大量征税,就跟明朝对西北大量征税导致李自成农民起义一样,唐朝强征税收直接点燃了黄巢起义的烽火。

【大唐覆灭之谜】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个未解之谜,那就是,比较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的叛军,安史叛军更加强大,数量更多,造成的破坏更深,造成大唐死亡人口超过70%,而黄巢起义军则是乌合之众,为什么安史之乱被最终平定而黄巢可以覆灭大唐呢?

这就涉及到了大唐灭亡的另一个原因,以洛阳为代表的向东依托京杭大运河构建的最广大的内循环被彻底摧毁。

安史叛军虽人数更多、装备更精良、训练更专业,但安史叛军在南下的过程中被张巡阻挡在了河南睢阳以北地区。睢阳位于今天河南省商丘附近,这里是唐代京杭大运河从洛阳前往扬州的通济渠的必经之地,保住睢阳也就保住了江浙、华南等富庶经济区,更保住了山东这个完整的北方赋税区。安史叛军也并未完全切断京杭大运河,从整体上看,主导唐代统一大市场的京杭大运河大部分被保存下来。

但是,等到黄巢领导的起义爆发以后,其不仅摧毁了京杭大运河,而且主战区位于中原、山东西部、江浙地区,甚至顺着海上丝绸之路从扬州杀到了广州,特别是在广州劫掠导致海上丝绸之路也同时遭到重创。黄巢起义几乎覆盖了大唐主要经济赋税区,在这场浩劫中,大唐以洛阳为代表的向东依托京杭大运河构建的最广大的内循环被完全摧毁。财政破产,国家权力遭到取代黄巢的地方节度使削弱,最终导致国家在分裂中灭亡。

大唐之前还有一个汉朝盛世,在那个时代,虽然同样发生了导致人口和手工业基地被摧毁的重大灾难,但是,丝绸之路却并没有中断,比如西汉末年,王莽政权继续控制陆地丝绸之路;东汉末年后的三国乱世,曹魏继续控制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西晋灭亡后的五胡乱华时代,北魏、北周等继续控制丝绸之路沿线。在这些乱世中,丝绸之路虽然断断续续,但依旧能保持大致通畅,这样,中国产品能够继续向西出口占领国际市场,只要市场存在,产品的暴利就存在,利益驱动下,手工业基地和人口都能够快速恢复,这就是唐朝之前,中国依旧能够在汉朝达到盛世的原因所在。

但是,大唐灭亡以后,后面的中央王朝再也没能重建类似盛唐时期的涵盖了最广大外循环和最广大内循环的全国统一市场。

元朝武力值爆表,为何没有引领华夏文明再次走向盛世辉煌呢?因为,元朝虽然暂时打通了丝绸之路,但西北诸王的内讧很快导致其中断。明太祖朱元璋有心复兴汉唐盛世,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皇太子朱标前往西安考察,有着迁都西安的打算。明太祖朱元璋清楚南京不适合统御全国,只有迁都汉唐的国都西安,然后天子守国门,学习卫青霍去病等汉家儿郎向西打通河西走廊,贯通整个陆地丝绸之路才能再现辉煌,但是靖难之役以及蒙古南下,将明朝军队死死牵制在了北方地区,明朝始终无法集中兵力向西打通河西走廊,只能将势力范围推进到甘肃的哈密卫,对更遥远的新姜地区则只能望而兴叹。等到清朝的时候,河西走廊和青藏地区又被噶尔丹控制,一直等到乾隆二十三年才归附清廷,这一状态整整持续了70年,之后满清更忙于大小金川、对缅作战,等到这些都结束的时候,西方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海权时代正式到来,一切都太晚了!

后面的中华民国更不用说,差点将青藏地区和河西走廊卖给列强,对内军阀割据,更别谈什么全国统一大市场了。没有陆地丝绸之路,就没有资格整个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没有京杭大运河的南北沟通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也就没有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坚实经济基础,更别奢望能够再现华夏盛世。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从唐灭以后,中国的首都越来越向东迁,从唐朝的长安迁到北宋的开封,从北宋开封迁到了南宋的杭州临安,从南宋的临安迁到了朱元璋时期的南京,从清朝的北京迁到了中华民国的南京。从西向东迁都的过程,让中国越来越远离欧亚大陆的中心点-乌鲁木齐,也是中国日渐衰落的过程,更是中国失去西进整合欧亚大陆资源的直接证据。

在这个过程中,京杭大运河开始逐渐衰败,110年前满清灭亡的时候,京杭大运河正式断流,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说,京杭大运河和河西走廊陆地丝绸之路的变迁,就是唐灭以后1000年华夏文明逐渐衰败的历史见证人!它们沉默地站在历史的黄沙和洪流下,哀伤地看着华夏大地上的国民渐渐失去尊严,在流血漂橹的尸山血海间浮沉!

【统一市场与文明兴衰的终极密码】

与此同时,唐朝全国统一大市场破碎以后,还另外产生了影响中国历史千年的几大恶果,这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深入剖析的过程中,也能解开很多历史谜题。

1.国防安全出现黑洞

河西走廊为代表的陆地丝绸之路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分割开来,但是等到陆地丝绸之路永久性关闭以后,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因为失去国际市场而开始衰败,北方包括关中、青藏地区、陇西、中原、河北地区经济也失去了外循环的滋润而逐渐衰败。

农业时代,战场附近的经济建设对战争胜败影响重大。北方经济衰败导致后面的中央王朝在收复河西走廊的时候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比如,左宗棠收复新姜花了一亿两千万两白银,而当年清政府的收入每年只有六千万两。

经济捉襟见肘之外,因为失去河西走廊,导致原本被河西走廊和新姜隔开的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与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汇合,诞生了更加凶残的敌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隋唐时期的突厥,南宋末年的蒙古以及明朝末年的女真族。地跨蒙古和青藏高原的突厥迫使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称臣,蒙古在统一蒙古高原各部以后灭掉了青藏高原的吐蕃,然后灭掉南宋。满清在击败蒙古以后,统一青藏地区,从西藏和四川迂回攻击南明,最终将南明消灭在缅甸。到了21世纪,美国领导的北约从东欧扩张到了中亚吉尔吉斯斯坦,支持藏毒、疆毒,又跟蒙古眉来眼去,差点将中国包了饺子。

反过来,在北方经济还是经济中心的时候,哪怕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敌人联合,中国都能够成功突破,比如,控制蒙古和青藏地区、迫使汉朝和亲的匈奴就被卫青、霍去病打败;同样控制蒙古和青藏地区的突厥也被李世民、唐高宗彻底击败。依靠的就是当时汉唐时代北方为其提供的强大经济财力。

正反两个例子共同说明了,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带动下,只要北方经济强势崛起,就可以为中国打击从西部入侵的敌人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形成下克上传统的财阀士林集团

北方经济在丝绸之路阻断以后开始衰落,整个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北方的经济地位最终让位于南方。

这种北方经济衰落,经济重心转移南方的过程,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隋唐大运河改道,隋唐大运河最终变成了现在的京杭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是之字形,但是京杭大运河则是竖起来的一字型。仔细看,从华北穿越中原进入西北长安的永济渠,已经失去了西部三分之二,广通渠则被完全剔除出大运河,而从河南通往江苏盱眙的通济渠,则几乎全部消失,这些运河段消失的背后,就是华北、中原、陕甘、河西走廊地区被完全踢出了全国统一市场的行列。没有了统一市场的培育和对外贸易的滋润,这些地区的农业、商业基础设施迅速衰败,这也解开了另外一个历史谜题,那就是,汉代的经济中心关中、河东地区,在多次经历战火劫掠以后,虽然曾经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减少,但之后都能够快速恢复过来,唯有在安史之乱那次人口减少以后,再未复原。

其直接原因,就是陆地丝绸之路阻断以后,国际市场的失去让这里开始衰落,大运河改道以后,这里进一步被剔除出全国大市场,没有了市场的滋润,自然人口难以聚集,人口追着改道的大运河开始向东边的洛阳和更远的江浙地区迁移,于是,人口减少,土地水利荒芜,慢慢地,原本是农业天堂的关中、河东地区就开始逐步没落。可以说,今天西北、中原和河北地区的落后,就来源于京杭大运河在唐末以后的改道。

隋唐大运河改道,代表唐代建立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开始肢解,从全国统一市场转变为以南方为主的局部市场。从唐以后,中国财政主要来源于南方地区,这种格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宋元明清再到中华民国,中国对南方财政的依赖越来越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庞大的财阀士林集团。

因为其贡献了国家最大的财政收入,所以,他们一直积极努力争取更大的政治权利。与此同时,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则要维护整个帝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国防安全的支出,比如,北宋对西夏和辽金等国用兵,明朝对漠北蒙古用兵、修建长城等,这些军事设施和行动都需要南方财税的支持。

这就形成了财阀士林集团为代表的财阀集团与封建中央王朝维护国家统一的统一派之间的巨大冲突。这种冲突贯彻中国历史长达1000年,这个根本性矛盾就是宋元明清以来1000年政治斗争的主线。

在这场斗争中,双方的立场都有貌似合理的一部分。南方财阀认为,自己贡献了全国大部分赋税,理应享有更多地位和在国家中枢的更多权利。国家统一派则坚持认为,中国龙脉山川地形起源于昆仑,呈三阶梯式的地理布局,如果不能在西部地区遏制敌人侵略,则包括南方财阀所在地的整个中国都将沦陷。覆巢之下无完卵,南方财阀做出牺牲也是为了你们的子孙后代和国家整体安全。

后来的事实反复证明了国家统一派的正确,北宋和南宋因为失去河西走廊和青藏高原的控制,最后亡于金国和蒙古之手,北宋灭亡以后遭遇靖康之耻,南宋灭亡以后皇室被掳掠到元大都,南明灭亡以后,遭到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烧杀抢掠之下,南方财阀人头落地,累计数百年的财富灰飞烟灭。

尽管历史在反复证明这一真理,但历史也多次证明,人类能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似乎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真正吸取教训。唐灭以后的1000年,国家统一派与财阀士林集团的斗争在各个历史时间段轮番上演。

第一场,王安石为代表的国家统一派与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斗争。这场在宋神宗支持下的变法,力图全面强化国家中央集权,并在西北练兵打击西夏和辽国势力,全面巩固北宋国家安全,构建全国统一市场,经济上,各项法令也多是针对财阀士林集团的利益。最后的结果是财阀士林集团,变法法令被废除的40年后,北宋灭亡。

第二场,岳飞代表的国家统一派与南方士林财阀代表的秦桧之间斗争。斗争结果就是岳飞被杀,之后,宋理宗继位,出身赵匡胤一系的宋理宗完全支持国家统一派,压制了士林财阀集团,在其支持下,孟拱率军攻陷金国都城,洗刷靖康之耻。宋理宗死后,士林财阀集团再次掌权,南宋灭亡。

第三场,朱元璋为代表的的国家统一派与淮西勋贵之间的惨烈斗争。斗争结果是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为代表的淮西勋贵被彻底铲除。但是,鉴于朱元璋依旧无法改变南方是全国赋税主要来源的历史现状,朱元璋采取了以毒攻毒的策略,朱元璋建立了锦衣卫,开厂卫制度先河,朱元璋之后,士林财阀继续存在,明成祖又建立了东厂,明宪宗和明武宗时期又分别建立了西厂和内厂,将这种畸形冷血的特务制度发挥到了极致。厂卫制度就是为了永久监视士林财阀集团,不经审判就下昭狱,这种特殊手段就是要保证明朝政府随时能够不经审判的、快速清除士林财阀集团,防止其下克上挟制明朝政府。

在厂卫制度外,朱元璋还发明了文字狱和八股文,这些都是为了钳制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士林财阀集团,在科举中,更严格规定南北取士的人数平衡。这些残酷的铁腕手段,就是在吸取宋朝灭亡教训上总结出来的。在那个时代,国家统一派与士林财阀形成了恐怖平衡,谁都离不开谁,又都相互能掐住对方的脖子,堪称中国古代政治的奇观!

第四场,清朝国家统一派与士林财阀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贯彻满清从生到死的历史全过程。满清入关以后对南方财阀实行了野蛮屠杀,其手段比朱元璋更加惨烈,这种屠杀引发士大夫的集体反对,最终引发了明史案。借古讽今的吕留良讽刺满清,引发雍正不满,随后,对其进行开棺鞭尸,之后更大范围内搜捕,将文字狱发挥到了极致。可见,满清初期虽然没有厂卫制度,但却实现了对士林财阀的有效控制。

等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买办集团崛起,他们将士林财阀的下克上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典型例子就是李鸿章反对左宗棠收复新姜,之后更勾结犹太罗斯柴尔德和沙逊家族,以盛宣怀出面击垮了替左宗棠筹备收复新姜资金的胡雪岩,之后,又从中作梗,导致湘军在中法战争中即将获胜的时候功亏一篑,左宗棠也因此郁郁而终。之后,李鸿章被犹太资本内定为中国资产阶级宪政改革后的第一任总li。1900年,在八国联军侵华的紧要关口,掌握清朝最庞大数量军队的南方督抚们在买办财团的游说下采取东南互保,眼睁睁看着八国联军打进中国首都,依然袖手旁观。7年后,同样是南方地区爆发了推翻满清的起义运动,4年后,满清被推翻。1927年,帝国主义支持的买办资产阶级代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运动,这位由列强和买办财阀支持的领导人最终将中国带入了中国1000年历史中最黑暗的时刻-南京大屠杀!时至今日,这种斗争依旧存在,从疫情防控措施的贯彻落实差异上可窥一斑。

3.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很多人喜欢说,中国人喜欢勾心斗角,还说这是一种民族性格的体现,然而,这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有具体历史变迁的轨迹可循。汉唐盛世时,不仅中国国力空前增强,而且民族精神风貌也耳目一新。在那个时代,热血男儿,敢为天下天,为民族大义牺牲者数不甚数,东汉时期,耿恭带领数百汉军困守疏勒城,战到最后只剩下13将士进入玉门关;替父从军,不畏生死的女中豪杰花木兰;公元808年,困守安西孤城十几年的武威郡王郭昕率八千白头兵与吐蕃血战无一人生还。表现那个年代热血阳刚的诗句也层出不穷,唐代诗人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这些事迹和诗句中能够看出,汉唐时代的中国人无论男女,身上都带着一股子为子孙后代开疆拓土,一往无前的热血阳刚。在那个年代,为了国家尊严和民族大义,他们可以放弃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

反观唐灭以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开始逐步转向内部的勾心斗角,这种转变直接来自于持续千年的国家统一派与士林财阀集团的斗争。实用主义和犬儒主义抬头,打造了大批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热血阳刚被嘲笑为幼稚和不切实际,蝇营狗苟反而成了处事金科玉律。

政治影响文化,文化渗透个人,我们在浑浑噩噩中陷入思想的沉睡,鸦片的输入又让中国人的精神日趋麻木,从公元808年到公元1839年到1937年,中国一步步踏入昏睡之中,如果不是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重新激发国人心中残存的热血,或许中国就真的跟古埃及、古巴比伦一样,早已经成为考古学中的专有名词。

进入21世纪,我们同样再次遭到了文化入侵,给孩子看的毒教材里面龌龊、肮脏、下流的内容不堪入目,这些背后都是崇洋媚外的代理人在执行他们主子派给的任务,虽凌迟不足以惩其恶!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哪怕凌迟处死这些畜生,恐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年我们能够成就汉唐盛世的阳刚热血,靠的就是国人向西开拓,打通丝绸之路,构建全国统一市场,只要完成这些,随着中国国力增强,民族自信增强,那些跪舔西方文化和毁灭华夏文明的毒教材自然再没有存在的土壤。只有我们打破西方神话问鼎世界文明巅峰,这些龌龊卑鄙的魑魅魍魉才会真正消失!

同样的事情,也可以用来看待那些个姓氏名谁的买办。除掉他们,就能解决今天中国的经济问题吗?1000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他们已经换了无数茬了,他们背后并没有跨越千年的统一幕后指挥,他们对国家的挟持,归根结底,还是当时无法逆转的经济格局。无法改变经济格局,杀光他们也不过是重走明清的老路。只有效仿和借鉴大唐智慧,重新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激活内外两个大循环,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解决的第一步是重新打通陆地丝绸之路,这个我们已经提出了一带一路规划。第二步就是重新疏通京杭大运河,将南方的资源与西部的潜力结合,并对接陆地丝绸之路之外广阔的国家市场,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

鉴古知今,当初唐代的倒X形经济布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布局中,河南河北就是高技术的创新基地,对应现代,指的就是国家在2017年4月提出的雄安新区规划。从地图上看,雄安新区正好位于河北与河南之间。我们目前正在集中科技骨干,将这里设计成未来全国科技腾飞的标杆,在这里,最庞大的科研人员正在全力攻关,将雄安新区打造成未来第四代科技城的样板。具体有什么样的未来,后面文章详述。

在这里,血饮要说下以长安(西安)为代表向西陆地丝绸之路构建最广大的外循环的战略意义。我们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规划,更早的2000年我们已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些年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确实迎来并正在抓住重新打通陆地丝绸之路的千年机遇。2001年美国入侵阿富汗,俄罗斯独木难支,之后,俄罗斯默认中国进入其在中亚势力范围,然后中国就修建了从中亚直达江浙地区的西气东输管线,中国打开了丝绸之路向西战略通道;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中俄全面战略携手,2015年10月,中俄联手出兵叙利亚,中国将势力延伸到了中东地区;2021年3月份中国和伊朗签署3000亿美元的25年抄底合作协议,中国夺取了在西亚地区最大的桥头堡,势力范围已经超过了唐代到达的伊朗高原;2022年3月份,俄乌战争全面爆发,中俄战略协作再次突飞猛进,除了继续允许中国建设中吉乌铁路扩大中亚存在,俄罗斯市场更对中国全面开放,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中俄开始深入融合,这种无上限的合作,结果就是中国打通丝绸之路南线并完成对俄罗斯的整合,俄乌战争结束以后,中国丝绸之路北线也将全面贯通。

一旦中国像盛唐一样,对外完全打通丝绸之路,对内再打通京杭大运河建立全国统一市场,那么,中国不仅将获得整合整个欧亚大陆资源的资格,还将获得整合两洋资源的资格,一旦全面完成,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广大市场,届时,以雄安新区的科技,引爆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国市场将全面压倒美国,美国在内的英美海权将全面龟缩,美洲也将成为全球势力范围下的边缘岛屿。到时候,就不是美国威胁与中国脱钩,而是中国带不带美国玩的问题。

现代化交通体系之下,也许京杭大运河不再是资源与人口聚集的唯一要素,但开通京杭大运河的现实作用与历史意义,弘大而深远。

最后血饮要说的是,一旦陆地丝绸之路打通,建立全球最大的外循环,届时,中国可以考虑将首都迁往西安,可以在西安与咸阳之间的新城地区建立新都城,这样,便于中国向西整合欧亚大陆资源,也便于雄安新区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从这里中转通过欧亚专列输送到全世界。

当前,中国经济受到疫情影响,令很多人担忧,甚至无限悲观。请大家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国家民族和经济的出路就在我们的历史,也在我们的现实中,当我们学会相信我们的党,相信我们的国家之后,就会发现,华夏智慧正在引领我们的国民砥砺前行,再造辉煌。本篇文章试图深入解读对中国经济崛起战略,一家之言,欢迎大家踊跃留言讨论。


2022-6-3点击数/观注度 3657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