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员专栏   思潮    
郝贵生:运用唯物史观理论认识和解读上山下乡(三)
  ( 作者 郝贵生     来源 乌有之乡 )

运用唯物史观理论认识和解读上山下乡(三)
  ——纪念毛主席上山下乡重要指示发表50周年


  郝贵生


  内容摘要:今年是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重要指示50周年。如何认识和解读上山下乡,实质存在两种立场、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的根本对立。党章和宪法规定我们党和国家的旗帜和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因此也应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理论认识上山下乡。这些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实践观、群众史观、唯物辩证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以此具体分析和论证了与毛主席上山下乡思想和实践直接紧密相连的中国革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发展战略、农民本质、与工农相结合、教育方针和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的合理性、真理性及深远意义,批判了在这些问题认识上存在的种种错误立场和唯心史观、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中国当今几乎所有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人们的看法、认识都不同,甚至根本对立,包括对毛泽东时代的上山下乡运动。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按照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之所以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产生不同和根本对立的认识,取决于多种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就对上山下乡的认识来说,也同样如此。就主观因素来说,既有心理因素、知识因素、个人经历因素,但最重要的是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因素。今年12月22日是毛主席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发表50周年。笔者也是一名1968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的老三届学生,以往曾经写过多篇谈论上山下乡的文章,今在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之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和视野再谈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认识。本文包括六个部分即:


  一、如何认识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如何认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三、如何认识中国农民的本质特征


  四、如何认识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五、如何认识上山下乡的本质和主流


  六、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做人的标准和培养人的途径究竟是什么


  本文较长,分三次发表。第三次发表第五、六部分。


  五、如何认识上山下乡的本质和主流


  建国以后的上山下乡运动并不是始于文革前,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文革爆发前夕,上山下乡始终没有停止过,特别是1964、65年,全国上山下乡的人数越来越多。特别是文革期间老三届学生上山下乡。那些否定上山下乡者尤其是否定这个期间的上山下乡运动。一是他们认为,上山下乡剥夺了青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人生选择权、幸福权,是“违背人性”,“与人性背道而驰”的。二就是例举大量知识青年到农村后的所谓“悲残遭遇”的事实否定上山下乡的必要性。三就是指责肯定上山下乡者是“捂着伤口唱赞歌”、“为罪恶招魂”、“毫无人道精神”、“荒唐无比”、“‘青春无悔’是胡说八道”。对这些观点,笔者认为也必须站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之。


  第一,上山下乡是否“违背人性”?首先搞清楚什么是人性?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认识是根本对立的。唯心史观的“人性”理论就是“人性自私论”,是抽象的“人的自由、平等、博爱”。从这个观点出发,人对自己任何行为的选择的出发点都是个人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至上性、绝对性、无条件性。任何不利于个人的选择行为都是“违背人性”。青年学生当时特定条件下不能继续选择上学的权利,显然违背了选择和自由的无条件性,所以就是“与人性背道而驰”。这种“人性”理论正确吗?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区别于动物首先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人性也就是人的社会性。人的生产劳动是变化的,社会关系也是变化的,所以人性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生活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人的任何行为的选择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下进行,自觉不自觉受阶级利益的支配和制约。人确实有受教育和人生选择的自由,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选择上山下乡是从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出发,把个人的理想、目标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同时到农村去也是“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是从事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把知识青年培养成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如果认为城市青年到艰苦的农村去种地是“违背人性”,那么几千年来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耕种在黄土地上的世世代代的农民们难道就丧失了“人性”了吗?难道你永远高于农民之上,依靠农民养活你,你就具备“人性”了吗?而拒绝这种行为的选择,实质是从个人利己主义的立场和立足点出发。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而是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的唯心史观的“人性”理论,是真正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人性”理论背道而驰。


  第二,上山下乡的本质和主流究竟是什么?


  任何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主流与支流的统一。同时现象有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也有从反面表现本质的假象。人们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透过假象认识真相。不能停留在现象上,不能看假象、支流、枝节。列宁在《辩证法十六要素》第一条中就指出,考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枝节,而是自在之物本身。看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是如此。但是笔者遗憾地看到,文革后大量有关上山下乡的文章、著作、文学作品中却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支流,不看主流;只看假象,不看真相。以偏盖全,以个别否定一般的认识方法比比皆是。不排除一些知识青年由于种种原因,在农村生活相当艰苦、曲折,也受到当时农村某些恶势力的迫害。笔者也相信有些知青回忆录中谈到的下乡期间的某些生活惨景。个别文学作品中,大量描写知青运动的消极面,把个别现象当作本质大肆宣扬。这种认识方法都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方法,是个别人站在错误的立场上竭力夸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过程中的消极、负面现象。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知识青年都能够自觉与当地的农村社员结合在一起,积极参加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农村大小队担任大小队长、支部书记、赤脚医生、教师、技术员等等,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文明发展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包括习近平同志下乡期间的贡献。许多有关知青书籍、文章已经对知识青年的先进事迹和贡献有过大量的记载和阐发。葛元仁同志一篇谈上山下乡的文章中高度概括了上山下乡给农村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即“一、知识青年给偏僻农村带来了新气象、新风尚。二、知识青年是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三、知识青年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先锋。 四、上山下乡期间是农村科技文化最活跃的时期。五、上山下乡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六、上山下乡是对社会的一大推进,加快了城市、农村的文化交流和人流、物流,尤其是信息交流。 七、上山下乡使知青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获得了锻炼,成长为各项工作的骨干。 八、上山下乡使知青与农民结成了血肉关系。九、上山下乡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谱写了民族团结之歌。 十、上山下乡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客观地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生事物,尤其是文革期间的大规模的上山下乡。其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探索过程中一定有许多不足、缺陷、曲折。许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境遇等确实相当悲惨。笔者下乡期间,到过许多大队,接触过许多知青,亲自目睹和听说过一些知青的生活遭遇。这也是客观事实。唯物主义者也必须承认,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果多因,其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其中确实有当年上山下乡具体政策、措施、方法、当地领导不重视等等许多具体问题。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但它是个别的事例、枝节、现象,而不是整体、本质、主流。列宁说: “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页)


  正因为上山下乡运动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导致对上山下乡不同认识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有些知青看不到主流、本质,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上山下乡本身,归结为毛主席与工农相结合的基本思想,甚至把知青招工之后又下岗、工资低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也归罪于上山下乡。固然这里有认识和思想方法问题。但必须承认个别知青对上山下乡持根本否定态度,给上山下乡定性为“伤口”、“罪恶”、“灾难的历史”,甚至用恶毒的语言攻击和咒骂上山下乡。谁肯定和赞扬上山下乡者谁就是“捂着伤口唱赞歌”,举办“知青博物馆”是“为罪恶招魂”,“罪恶变伟业”,“青春无悔”者是“胡说八道”。笔者认为,这就不是一般的认识问题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者,是站在彻头彻尾的严重的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的立场。


  唯物史观认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受到社会生活中不同阶级意识的影响,也必然形成不同阶级的立场、世界观、历史观、人生价值观,而且自觉不自觉运用这种内化为素质的立场、世界观、历史观、人生价值观作为观察、认识现实社会和历史问题的认识工具和方法,并指导自己的实践和行为。对上山下乡问题根本对立的认识也是如此。大家熟悉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即“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熟知小说的人都知道,作者本人的经历十分曲折,他年轻时参加了推翻沙皇政府的斗争,十月革命后,又投身到反对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对年轻的苏维埃政权的围剿斗争,导致身体残疾、眼睛失明。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又拿起笔来,撰写以他自己传记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实际是投身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所以才有他那本不仅影响前苏联,也影响数千万的中国青年的脍炙人口的名著和名言。按照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他绝对属于“捂着伤口唱赞歌”、“为罪恶招魂”,“青春有晦”的那种人。但奥斯特洛夫斯基却做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就是一个共产主义者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最真实的“青春无悔”的回答,也是他的名著和名言影响如此之大之深的根本原因。依据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种思想及思维方式,我们知识青年在多年的上山下乡经历中,大多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实实在在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为祖国和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把青春的汗水和脚印留在了广阔天地,也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们的知青经历也是“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也把“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也就是“青春无悔”。这是那些资产阶级和剥削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唯心史观的小人们永远无法理解的。


  六、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做人的标准和培养人的途径究竟是什么


  根本否定上山下乡者强调的又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使上山下乡导致“处于读书年龄的年轻人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这代人如果不上山下乡,“可以出很多博士”,“出很多科学、经济、实业人才,出很多中国制造的“XX之父。”“这场不得人心运动对于国家和民族摧残以及对于整整一代人的毁灭。”这里实际涉及到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究竟做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人的途径究竟是什么?不同的做人标准和认识也是导致对上山下乡运动不同和根本对立评价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同时也是人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揭示了这种人的发展历程是是对人的依赖发展阶段,对物的依赖发展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资本主社会是典型的对物依赖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做人的模式特点是崇拜物,崇拜金钱,崇拜资本,是个人利益、享受主义、物欲横流等私有观念达到登峰造极的典型时代。从表面看,人有最大的自由和选择权,但这只是对拥有资本、私有财产和权力的少数人的自由、人权,而对于大多数劳动者、无产者来说,完全变成了资本的奴隶和工具。他们劳动所得根本得不到实现,他们的所谓“自由”就是把自己的劳动力和肉体当做商品出卖给资本家的自由,用马克思的语言就是“异化”的人,用现代西方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语言就是“单向度的人”意即片面的没有自由选择权、没有批判精神。没有更高生活追求的缺乏主体性的人。不排除他们中的个别人通过各种途径、手段即“个人奋斗”摆脱了低贱和贫穷的地位,步入中上层社会和白领阶层,成为资产阶级的工具。但这种以“竞争”为典型特征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还会把许多中上层人物抛入到底层社会。《共产党宣言》已经对此做了深刻揭露。但无论哪种人,也都没有摆脱“单向度的人”的典型特征。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扭曲的人格特征的深层次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成长起来的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因素,其首先的经济典型特征就是对私有制根本否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同时在观念上就是对私有观念根本否定的“两个绝大多数”,也是《宣言》中所讲的“两个决裂”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做人模式就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共产党宣言》中阐述消灭私有制和消灭阶级阶级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联系马克思恩格斯一系列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思想可以简要概括为三点即:一是摆脱了私有制、私有观念、阶级差别的人。二是真正具有自由主体性的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人。三是全面发展的具有合作意识的完整的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也是培养和造就与资本主义“异化”、“单向度的人”根本不同的共产主义的人。毛泽东在《正处》上阐述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就是《宣言》中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的中国化、具体化。


  必须客观承认,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剥削阶级观念及与之相适应的以自私自利为典型特征的“异化”人和“单向度人”的做人模式依然存在,尤其是现在私有经济的大量存在,使得其有了生存发展的土壤。那些攻击上山下乡剥夺人的教育权,出不了人才的荒谬观点实际包含了这种模式和标准。具体化就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和文化知识,是脱离劳动、脱离工农、脱离艰苦、“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只专不红的“人上人”,看不到与工农相结合对于青年人形成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正确世界观所起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个口号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字不提“尊重劳动”,不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做人标准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异化”人和马尔库塞所批判的“单向度的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教育路线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背离毛主席的教育方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就是把学生引导到“人对人是狼”的扭曲竞争方向上的典型思想。固然以单纯的高考成绩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大学招生制度确实使大批的青年学生进入到正规高校学习,大学本科、硕、博士文凭以大跃进式的几何数方式发展。实际这种教育的文凭含金量极其低下,思想政治素质更谈不上。这已经是公认的客观事实。中国当今如此之多的被揭露出来的腐败官员绝大多数都具有大学和党校的高层次文凭。这就是所谓现代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标准。


  面对着中国当今大学培养什么人的极其混乱思想,笔者2017年10月曾经写过一篇《社会主义大学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和阐发了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学培育人才的主要标准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普通劳动者,培养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具有是非善恶美丑辨别能力、爱憎分明、平等意识、有纪律和法治意识、有科学逻辑思维、有棱有角的敢于善于斗争的主人型人才,有远大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为国家、民族发展奋斗终身的人才等。


  这种培养人的标准与“异化”人、“单向度人”培养途径、道路、手段有质的区别。一是同样需要办正规大学。1970年,以北大、清华为代表,就开始正式招生工农兵大学生,至1976 年,以知青为主体培养了94万大学生。他们以后活跃在社会主义各个岗位上为祖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不仅出许多官员,也出了许多科学家。二是办大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早在1967年,毛主席就推广上海机床厂办大学直接从工人中选拔大学的经验,发出了“七二一”重要指示。三是毛主席1966年“五七指示”中就提出,各级社会组织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包括农村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相当多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后,就始终没有间断学习,利用繁重的劳动之余,学习马列毛主席著作,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为他们以后成才和进入正轨大学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方面的事例举不胜举。笔者下乡期间,就自学了马列毛主席著作,特别是五篇哲学著作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常识。


  否定和攻击上山下乡“剥夺受教育权”和“出不了人才”的荒谬观点在培养途径上,单纯归结为只是正规大学,否定学习成才的各种途径和道路,尤其是实践出人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进一步表明其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的反马克思主义、反人民的立场和观点。


  综上所述,在如何认识和解读上山下乡问题上,确实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存在阶级立场的根本对立。我们只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对上世纪20余年影响极其深远的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做出科学的说明和总结,才能为中国今后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制定教育方针和途径提供正确的经验和教训。


  2018年12月11日

美编 郝贵生  于 2019-1-8点击数/观注度 25813
导航
思潮理想之旅思潮碰撞文艺新生读书交流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