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群策群力智库    
一文看懂粤港澳大湾区有多牛!不输美日的中国科技之都

智东西内参  智东西  2019年2月24日

看点:手把手教你掘金粤港澳大湾区:基建加码,智造升级。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社会各界积极讨论。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珠三角九市与香港、澳门,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它以全国0.6%的面积贡献了12.4%的GDP,人均GDP是全国的2.5倍,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来自中金公司的粤港澳大湾区主题策略报告,详细解读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实力、发展前景、以及众多行业新机遇。

以下为智能内参整理呈现的干货:

市场广阔,经济实力雄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1、特大型城市群,人均指标远超全国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000万,在2015年3月首次正式提出,2019年2月规划纲要落地。

虽然占中国国土面积不到0.6%,但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GDP超过15000亿美元,在全国占比约12%。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32.7%,第三产业占比66.1%。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人均GDP超过22000美元,远远领先全国8800美元的平均水平。

2017年大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2000美元,相当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

而在2017年《财富》杂志颁布的世界500强中,粤港澳大湾区占据17席,占中国上榜企业的15.6%。其中又以民企居多,世界级企业集聚,民企实力雄厚。

2、创新、研发引领全国

粤港澳大湾区研发强度和企业的研发意愿均高于全国。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剔除港、澳)全社会研发强度达到2.9%,高于全国水平的2.1%。

从研发费用的构成看,粤港澳大湾区(剔除港、澳)90%以上的资金来自企业,而全国的这一比例不到77%。

企业层面更积极进行研发投入,也是为提升未来竞争力、争取领先地位打下基础。

3、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纲要》中提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

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

珠三角九市则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全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4、区域内产业结构互补性强

《纲要》中提出,要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服务业具有优势,城市服务业占比达到60%,其中香港的金融较为发达,深圳的信息科技和金融产业亮点颇多,广州的商业租赁等专业服务具有优势,以博彩业为代表的文娱产业则是澳门的支柱产业。

佛山、惠州、中山、珠海、江门、东莞等城市则在制造业具有优势,逐渐形成了珠江西岸的电气机械和家电以及珠江东岸的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两个产业集群。围绕着两个核心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配套产业也蓬勃发展。

基建加码、智造升级,湾区发展新机遇

在重点发展领域上,《纲要》提出了七个发展方向:

1)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3)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6)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7)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其中涉及科技创新、基建、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金融保险、知识产权、教育、旅游、医疗、体育等领域。

1、基建加码

先拿基础建设举例,《纲要》中提及的“高水平互联互通”目标将推动基建和交运大发展,包括港口、机场、公路、轨道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等。

投入增加和发展前景提升将增强区域吸引力,房地产板块也有望受益。

2、制造业升级

《纲要》中提出大湾区的产业结构继续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

其中科技、金融和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家电、汽车等本地具备优势的先进制造业最有可能突围。

同时,大湾区也要优化制造业布局,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

3、培育新兴产业

在制造业升级的背景下,大湾区也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最有可能突围,从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纲要》还指出,大湾区还将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4、利好教育、健康、家居

为实现“以创新为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2035目标,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支出将进一步加强。而随着区域整体的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将利好教育、健康、娱乐、旅游、家居等消费升级相关板块。

危机并存,大湾区面临的挑战

虽然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然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而随着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退。

当前,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增强。

而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市场互联互通水平不足,生产要素流动不够便捷高效。

同时,大湾区内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

比如,香港经济增长缺乏持续稳固支撑,澳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资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粤港澳大湾区的“前世今生”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九市,共11个地区。

这一区域概念的明确经历了从研究性报告到政府工作报告,从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从“珠江口湾区”到“湾区经济”最后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的概念更被人熟知。

珠江三角洲‛担负着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出口创汇和带动内地经济的战略使命。

 “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深化区域合作,保持港澳长久繁荣稳定,同时构筑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国家“走出去”战略中起到引领作用。

比肩世界,学习国际经验

不过,与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质量依旧存在差距。

纽约都市圈、旧金山湾区和东京都市圈是世界级的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尽管在GDP总量、人口、面积等维度已接近甚至超过上述地区,但是发展质量上有不小的差距。

比如,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均GDP达到2.1万美元,不到东京都市圈的1/2,仅有纽约和旧金山的1/4和1/5。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密度是旧金山湾区的1/3,东京都市圈的40%,纽约都市圈的1/2;单位面积产出分别是前三者的1/14,1/5和1/7。

同时,世界三大湾区的第三产业占比均接近或超过80%,而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的占比为66%。

粤港澳大湾区的总量大,人均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土地等资源的供需错配等结构性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内,人均GDP最高与最低的城市之间相差9倍。相比而言,世界三大湾区在区域内部发展更为均衡,人均GDP最高与最低之差最大的东京都市圈也仅相差不到1.5倍,旧金山只有0.3倍。

因此,比肩世界,我们还有要学习的地方:

1、如何让湾区保持高质量的增长

中金公司认为,在政府在兴建基础设施的同时,大力完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湾区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支出普遍达到财政支出的20%~30%。

对人口聚集效应强,东京都市圈吸引的流动人口占日本全国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6%以上。

区域内,居民文化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东京都市圈本科及以上人口占比领先日本5%。

随着人才优势的逐步确立,湾区都市圈实现了由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

2、如何实现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以东京都市圈为例,1955年以来,日本中央政府出台五轮规划,统筹区域发展,东京都市圈内的发展差异明显减小,实现了在核心城市带动下的全面发展。

1)部分制造业向周边城市转移,制造业集群由单极转为多极;

2)周边城市的金融保险和政府服务等服务业产值占比也有所提升;

3)城市间交通更加便利,人口向周边扩散,工作和居住异地的人口比例在不断提升;

4)周边城市相对东京的人均收入不断上升,不过东京相比周边城市的土地价格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在持续上行。

智东西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出,也正式为这座世界级大湾区的建设拉开了帷幕。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的聚集和分工已初步形成,港珠澳大桥、虎门二桥等城际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完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一大批智能制造、机器人、5G通信、智能家电、汽车行业都将迎来崭新的机遇与挑战。


2019-2-24点击数/观注度 32563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