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毛泽东公平社会理想设计及其现实意义

任映红 · 2019-09-16 ·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2019年第3期

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平等理念,毛泽东不断进行着公平社会理想设计探索,先后有新村乐园的实验、人民公社的设计、“五七指示”的蓝图等,虽大多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但已成为毛泽东时代的公平印记、积淀成为丰厚的思想遗产。毛泽东对公正平等的挚爱、追寻和坚守,已经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思想的历史丰碑。

摘要

毛泽东公平社会理想设计的历史渊源主要有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深刻烙印、拯民救世宏伟抱负的激情梦想、经典作家平等理念的深远影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设计实践等;本着以公有为“上”,以困难群体为“尊”,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平等理念,毛泽东不断进行着公平社会理想设计探索,先后有新村乐园的实验、人民公社的设计、“五七指示”的蓝图等,虽大多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但已成为毛泽东时代的公平印记、积淀成为丰厚的思想遗产。毛泽东对公正平等的挚爱、追寻和坚守,已经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思想的历史丰碑。

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行为准则和理想境界。实现和维护社会公正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政治基因。毛泽东本着以公有为“上”,以困难群体为“尊”,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平等理念,孜孜不倦地设计着、实践着公平理想社会。深入分析毛泽东公平社会理想设计的历史渊源、实践探索、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公正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为什么是治国之基、稳定之根、民心之源,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守公平正义原则,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公平社会理想设计的历史渊源

毛泽东公平社会理想设计是多因一果的思想产品。“在理论渊源上,毛泽东的公正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五四精神、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以及传统平均主义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和五四精神使毛泽东的公正思想具有现代意蕴,而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传统平均主义观念等因素则使毛泽东的公正思想包含了一种向类似于‘等贵贱、均贫富’公正观回归的倾向。”其历史渊源主要可概括为: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深刻烙印、拯民救世宏伟抱负的激情梦想、经典作家平等理念的深远影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等。同时,也受毛泽东自身性格、家庭背景、社会经历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等因素影响。

(一)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深刻烙印

《礼记·礼运篇》记载以来,大同社会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社会。《礼记·礼运》的大同世界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孔子在《论语·季民第十六》中指出: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讲信修睦、财富均平,则天下太平。

近代以来,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等仁人志士,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大同理想社会建设方案。洪秀全创设了“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理想社会模型。他制定《天朝田亩制度》,虽以解决田亩即土地问题为中心,内容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诸多领域;虽只有3000多字的论述,但包含的平等价值取向和提出的取消一切私有经济,所有土地收归国有,按人口平分使用、否定私有财产,消除贫富激化,平均主义供给制度等的制度设计,可以说是他大同思想、平等理想、平均主义的具体阐释,旨在构建“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康有为的《大同书》有20万字之多,堪称是未来理想社会最妙笔生花的演绎。政治上,“既无帝王、君长,又无官爵、科第,人皆平等”;经济上,“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实行按劳分配;社会关系上,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建设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的理想世界。康有为把中国人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加以较全面完整的描绘,只可惜未能找到正确的实践路径。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最重要、最具特色。“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其主要内容是解决土地和资本问题,如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通过改善人民生活,防止贫富严重对立,虽体现了先进性和民主精神,但因“没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注定属于乌托邦式的空想。大同思想蕴含着财产公有、平等友爱、和谐美好等理想追求,当然也带有小农特有的平均主义倾向,这些都成为毛泽东公平社会理想的养料。

(二)拯民救世宏伟抱负的激情梦想

毛泽东有着拯民救世的宏伟抱负,满怀公平社会理想设计的激情梦想。

毛泽东诞生在中国多灾多难的危亡岁月。青年毛泽东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影响,从维新派的刊物中接触到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启蒙,了解了以政治公正为主题的人民主权论,形成早期的人民主权思想。他要建设一个为大多数人民群众谋利益,能维护各方面平等的社会。“在他戎马倥偬的半个多世纪里,他始终充满着战斗的激情,向一切祸害人民利益的不平等的旧世界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他驱逐湖南督军张敬尧,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抗日斗争,打败蒋介石。正是这种拯民救世的宏伟抱负,使他始终坚定以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平等,反对封建主义,实现人民平等为自己奋斗追求的根本目标。”

拯民救世必须以恪守平等为要,战争年代军事共产主义供给制就是他平等思想的初步实践。“在2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行的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平均分配的供给制。……供给制确保了党政干部和群众的密切联系以及干部的相对廉洁。这种近乎平均的供给制及其对党群、干群关系的融洽作用,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经典作家平等理念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追求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公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平等观念作了深刻论述: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他提出了“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的著名论断。“恩格斯之所以要用很大篇幅论述平等观念本身,是因为他考虑到平等观念对社会主义运动的鼓动作用和对无产阶级的鼓动价值。无产阶级投身于社会主义运动不是仅仅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而且还基于对正义事业的追求。”

决定一个社会是否公正有两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社会生产方式和所有制。自由、平等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有其特定内容。“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只停留在政治权利的平等上;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则要进而实现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平等;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一个公正、平等、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终极目标。“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对私有制的批判、公正平等理念、按需分配的美好愿景,对毛泽东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毛泽东公平社会理想设计的实践来源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公正平等是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价值追求。苏联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建立了新政权,实现了公有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苏联经验自然成为新中国的学习榜样,但苏联模式中的高度集权体制,让公平正义思想的实现存在着局限性。“斯大林时期苏联政治高度集权、经济高度集中,以及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在各个领域的收入分配实行扩大差别政策所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也从反面使毛泽东进一步认识到在政治经济领域缩小差别,实行人人平等的重要。”

毛泽东对苏联模式下的公正思想有继承也有突破。毛泽东强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民主集中制,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毛泽东主张把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结合起来,对大部分剥削阶级成员人道地“给出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公私合营”,鼓励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些都是在吸取苏联经验教训上的伟大创造。

二、毛泽东公平社会理想设计的实践探索

“毛泽东是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政治家。早年就创办新民学会,进行新村试验,尝试建构理想社会。……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五七指示》展现了毛泽东建构理想社会的不懈努力。”毛泽东一生追求自由,追求平等,从世外桃园“新村”到“吃饭不要钱”的人民公社再到五脏俱全的“五七指示”,毛泽东一次又一次地设计并实践着自己心目中公道、和谐、完美的理想社会。

(一)新村乐园的实验

新村主义的首倡者是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他幻想用“和平的社会改造的办法”,创造人人平等、各尽义务、崇尚自由、张扬个性、互助友爱的理想新村。新村主义所幻想的无政府、无剥削、无强权,田园诗般的新生活,被介绍到中国后风靡一时,吸引着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其中就包括毛泽东。1918年6月,毛泽东、蔡和森、张昆弟等曾寻访山野乡村,设想建设半工半读、平等友爱的新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社会。毛泽东草拟设计了新村建设计划书,其建设模式有五步曲:创造新学校→实行新教育→培养新学生→营造新家庭→组成新社会。“毛泽东的新村实验虽然短暂,却映射出他的思想初恋。塑造新民与构建新村的美好理想,从此潜藏在他内心深处,对他的思想行为产生着持久的影响力。”毛泽东的新村乐园,极富空想色彩,有设计、有实验却没有预期成果,但我们读出了青年毛泽东对公平、互助、共享的理想追求。

(二)人民公社的设计

1927年毛泽东上井冈山,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军事共产主义生涯。1949年进城后,毛泽东念念不忘革命队伍同甘苦共患难的供给制情结,终于在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历史坐标上又找到“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农林牧副渔结合”的理想社会——人民公社。其基本特征有:第一,实行高度公有化的单一的所有制。第二,限制和逐步消灭商品,产品实行平均分配。第三,逐步取消社会分工,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型共同体。第四,按照军队组织建立人民公社的内部结构,实行军事共产主义生活。第五,实行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毛泽东把人民公社作为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一个阶段。”他认为人民公社实现两个过渡: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由按劳分配过渡到按需分配的最好形式。他乐观地认为,提高公有化程度,逐步缩小生产资料占有、分配上的差距,努力实现公正平等,人民公社会成为共产主义的基层单位,仿佛距人类最公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仅一步之遥。在新中国历史上生存了26年(1958—1984)的人民公社由于各种原因解体了,但其创始人毛泽东坚定地认为这是走向公正社会的一种理想模式。

(三)“五七指示”的蓝图

毛泽东一生首肯自己做的两件大事之一是“文化大革命”,这可视作毛泽东为追求公正理想社会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而毛泽东发布于“文化大革命”前夕的“五七指示”,则是这最后一次努力的最后一张蓝图。

“五七指示”是指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审阅同年5月2日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给中央军委的报告》后写给林彪的信。

毛泽东以通过给林彪写信这一异乎寻常的形式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非同一般的,被称之为建设新世界的宣言书。全文构画了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这实质上寄托着毛泽东的社会理想,要通过“砸烂旧世界”,去“建设新世界”。这个新世界,要尽快消灭三大差别,打破等级制度和特权思想,避免贫富悬殊,铲除滋生资产阶级的土壤和条件。这是毛泽东的雄心壮志,这也是后来“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深层动机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是一个最杰出的政治现实主义者,然而也正是毛泽东保持了革命的理想主义。……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后,许多理想主义革命家变成了政治实用主义者,毛泽东依然坚持他的乌托邦式的革命理想。”在毛泽东的公平理想社会设计中,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政治前提,消灭剥削、公平分配等经济平等是社会基础。

三、毛泽东公平社会理想设计的评价

毛泽东公平社会理想设计蕴涵着以下闪光思想:一个国家应当独立自主,人民有基本权利,要男女平等、代际公正,注重大众教育、教育劳动结合,反对两极分化、平均主义等等。这些思想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公平社会理想设计的主要特征和历史局限

毛泽东强调消灭剥削和压迫、消灭一切特权,形成了以公有为“上”,以困难群体为“尊”,以人民为“本”的公正平等思想。其主要特征有:

第一,推崇公有制,关注起点公正。毛泽东十分重视公有制,关注社会财富的起点公平,认为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实现公有制就是实现公正的起点和目标。为建立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十分重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只有坚持公有制,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在具体机制和国民经济管理制度上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反对照搬苏联经验,克服各种困难,自主设计探索“一化三改”,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评价道,“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在农村合作化后,他主张办大社,倡导“人民公社好”,搞“一大二公”“一平二调”,设想实行全国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

第二,同情弱者,扶弱抑强。毛泽东出身农家,有农家子弟本色。他从小受淳朴善良、极富同情心的母亲的言传身教,养成同情贫弱、体会疾苦、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市民和农民、男人和女人、老师和学生、富人和穷人、老人和青年、干部和群众、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他几乎无条件地倾向后者。毛泽东一贯坚持为穷人说话,为小人物撑腰,充当小人物的代言人。他的教育方针让人人都享受平等教育,他的合作医疗让农民、穷人都看得起病。

第三,反对两极分化和绝对平均主义。一些人一提到毛泽东时代,就与平均主义划上等号,其实这是个认识误区。毛泽东的公平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贫富两极分化的共同富裕的社会,但绝不是搞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两极分化和平均主义都是建构公正理想社会的大敌,毛泽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上世纪50年代,在工资制实行初期,毛泽东就再三强调供给制的好处,屡屡批评靠拉大差距调动生产积极性的办法,提议取消党政高干的特殊待遇,并促成国务院针对高级干部降薪方案的实施,目的均是缩小分配差距。”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毛泽东反对单干,提出要通过“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来防止农村出现两极分化。他反对绝对平均主义:“所谓平均主义倾向,即是否认各个生产队和各个个人的收入应当有所差别。而否认这种差别,就是否认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原则。”“反对平均主义,是正确的;反过头了,会发生个人主义。过分悬殊也是不对的。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

尽管毛泽东有举世公认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但任何伟人都会有不足和失察、有历史局限性。毛泽东公平社会的理想设计形成发展的背景是:较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较浓厚的封建思想土壤、争取民族独立艰苦战争环境、计划经济时代、缺乏现代性和市场经济意识,也就是说,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没有给毛泽东提供孕育现代公正观的社会背景。毛泽东公平社会理想设计就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印记,带有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过于倚重德治人治,忽视法治。毛泽东公平社会理想设计有重德治轻法治的倾向。忽视法治就会让人治抬头,让党内政治生活和社会秩序脱离公正轨道,也未能带来梦寐以求的“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目标实现。第二,过于强调征服自然,人定胜天。“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强调人定胜天、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自然开战来改天换地,来创造一个新世界。随着社会发展,毛泽东时代征服自然的做法引发许多争议。对自然缺少敬畏,缺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一种缺憾,但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毛泽东的选择有其时代合理性。试想,一个国家如不能保证人的基本生存权,又谈何社会公正?第三,重视民主集中制,但尺度把控欠精准。毛泽东是我党民主作风的倡导者、实践者。他强调靠民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以维护社会公正。毛泽东科学地揭示了民主和集中的辩证关系,强调发扬党内民主,通过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确立中央权威,来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但是,受四海一家、协和万邦的“大一统”思想影响,他对民主和集中的尺度把控欠精准,忽而“小民主”、忽而“大民主”,以至于晚年犯了严重错误。

(二)毛泽东公平社会理想设计的现实意义

尽管毛泽东公平社会理想设计有时代局限,但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依然重大,主要表现为:第一,初步奠定了公平社会的一系列基本制度,维护了人民基本权利,努力保证人人平等;第二,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社会上的根本利益,初步实现了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倾力营造了公平的社会环境,从而让党的群众基础愈加深厚,党的执政地位愈加巩固;第三,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导向和目标追求,高扬起公平正义的光辉旗帜,竖立起公平正义的价值灯塔,从而让公平正义原则历久弥新、深入人心。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把公平正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把“公正”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常态下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党的十九大强调“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基本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重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权利,保证安定团结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公平正义、和平发展的共同价值。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城乡差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执政理念到发展战略、从顶层设计到政策落实,公平正义都是核心价值理念,指引着我们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力前行。我们欣喜地看到,毛泽东对公正平等的挚爱、追寻和坚守,对公平社会理想设计和实践探索,已经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思想的历史丰碑。

(作者简介:任映红,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9-9-18点击数/观注度 3589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